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作文话题 > 国庆节作文 >

建国70周年新时代祖国的巨变作文范文

2019-06-13 16:05:34
|福萍

  我们伟大的祖国的70岁生日就要到了,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以祖国为骄傲,祝福亲爱的祖国母亲70周岁生日快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国70周年新时代祖国的巨变作文范文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建国70周年新时代祖国的巨变作文范文

  【篇一】

  清晨,春雨绵绵,微风轻轻。我缓缓地骑着电动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专用道上,侧视主道上的汽车仿佛在“蚂蚁搬家”,一辆辆被甩在我的后面。耳边时不时有一股疾风呼啸而过,那是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在超越我。闲情之中,不禁想起了曾经经历过的车......

  上世纪70年代前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外婆家有一辆独轮车。作为当时农村劳动和生活的运输工具,独轮车的设计轻巧、省力,将近1米的大轮,中心车轴,若干木枝,外包胶皮,两侧木架,延伸车把,车把间栓着一根皮带,推起来两腿左右平衡,还不时发出“咿呀咿呀”声音。我经常会坐在木架的一边,另一边装着农物,跟着大人去赶集、坝场。

  在我上中学时,父亲给家里添置了一辆凤凰牌“独脚”自行车,是全镇第一辆凤凰牌的,很新潮,还是凭票买的;同学家买了一辆永久牌载重自行车,也是全镇第一辆永久牌的。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骑出去“兜风”,镇上的人都很羡慕......

  大学时期,家离城市学校比较近,只有20多公里。家里为了我来回方便,也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时间长了,骑车很累,就会选择坐班车,那时班车票要提前买才有座位,否则只能买站票;每次上车都是人挤人,装得满满的。我家乡与城市还有一条小火车线,是专门运输木头的,速度很慢,有时候会约上几个同学偷偷地爬上去,感受小火车的风光。

  时间如梭,转眼进入90年代,趁着下海风潮,坐上长途汽车、火车,沿着京九铁路线,外出打工。在汽车上,承受的是拥挤、看不到窗外风景,遇上车况不好时,还要烦躁地等待师傅修车,有时得花上几个小时;在火车里,虽然能看到自然风光,但是拥挤的场面会让你无心顾及,困了想靠都找不到地方,上下车经常是爬窗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政策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状况得到改善,坐车轻松自如,上下方便有序。

  跨入新世纪,进入新时代,自主品牌车、合资车、进口车占据整个市场,很多家庭都拥有了私家轿车、电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独轮车早已成为了历史。临时出门,可以自由选择,自驾游说走就走......

  车的变迁是普通公民生活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的车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的时代越来越美了。

  车水马龙,花月春风,映射出新时代祖国繁荣昌盛的光辉景象。

  【篇二】

  江南,过了烟花三月,便是四月芳菲,春风清拂,流水静听,季节如斯。呢喃的鸟儿飞过天际,温柔的清风轻抚大地,草木将绿未绿,花朵将绽未绽,漫步于岁月岸边,享受着漂泊辽远,思绪瞬间定格——曾经志在四方的少年。

  曾几何时,去了很多地方。

  明珠塔上登高望远,俯瞰楼林立,浦江飘游熠,周边的每座大楼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风韵,展示着自身的文化底蕴,黄浦江上灯火阑珊的倒影随波起伏,东方明珠反射着所有的光芒,高傲而强大。

  长乐下沙海滨,海水湛蓝天空纯净,悠悠白云,细软沙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漫步海滩静听潮涨潮落,回首岸边篝火明灭。大海、沙滩、岛礁、山峰、海滨森林比邻呼应,雄浑而壮阔。

  粤江河畔,迎春花市彩楼花架,繁花似锦人海如潮尽显南国风情。越秀五羊,口中衔穗微笑回眸,跪奶之恩溢于言表。客家人传统的崇文尚礼,沉稳而不张扬的文化和血脉,委婉而温情。

  ……

  那一夜烟雨迷蒙,勤俭少语的母亲低头收拾着我的行囊,转过身不让我看到了她湿润的双眼,促膝长谈中父亲两三叮嘱应该像他那样“身在他乡,志在远方”!翌日,跪别发丝凌乱的父亲和欲言又止的母亲,我便勇敢无畏地挥别故乡一路北上。景色在眼前不断地更迭后,带着憧憬和遐想来到了长江之滨的浔阳江畔,走进这座陌生的城市、这个陌生的世界,路途中有过踌躇和彷徨,但更多的是梦想和期待,带着家人的所有牵念,放飞自己自主的人生。

  之后的岁月里,一路上带着渴望,奔跑着、追逐着,曾沐朝露夜雾、也遇惊涛骇浪,时有山空水静、亦有风雨兼程,也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久违的感动。每有惆怅,耳畔都响起父亲“身在他乡,志在远方”的叮咛,父亲的每封信里都告诫我待人要谦谦有礼、处事要稳重沉静、逆境要淡定从容、顺境要不骄不躁,懂得珍惜亦懂得知足安乐,学会追求心灵的智慧,做一个单纯朴素的人。恍然间我读懂了父亲献身大山深处的无怨无悔,也领悟了父亲要我离开桃江、离开风吹蝴蝶岭的客家情怀,人生就是要远离家乡、跋涉远行,方能体味和感悟独自长大的真谛,我明白了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并一直为之执着不懈努力。

  廿载有余,青春绽放夏花的精彩,汗水折射难忘的记忆,岁月在更替中划过天际,青春在变迁中掠过季节。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在人生的舞台上,心灵是纸、行动是笔,一路追逐,一路选择,一路取舍,一路感悟,在追逐选择、取舍感悟中跌跌撞撞的独自成长。没有云雾就没有月光明媚,没有阴霾就没有阳光璀璨,没有梦想就没有生活多彩,如若心中有景,自然花香满径。

  暇时翻看父亲书信,字里行间都溢满了“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的牵念和“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似纸应有不屈之心”的教诲,人生路程脚步永不停歇,风雨红尘人生永不放弃,志在凌云自当胸怀宽阔,心系远方自当奋勇不止。我感谢曾经拼命的自己,半生历尽千帆,我还是那个志在四方的少年!

  春有盎然、夏有绚烂、秋有丰盈、冬有蕴藏,选择远方就得走得坚强,心有向往自会阳光灿烂,我依然记得“身在他乡,志在远方”……

  【篇三】

  偏僻的家乡也能通上高铁动车,是我的梦想、我的期盼。2016年12月28日,一个暖暖的冬日,在我的家乡,贵州西部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盘江村头,清澈的北盘江边,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拄着拐杖,面对那座似同“天路”的沪昆高速铁路北盘江特大桥,看着动车飞快穿过,自言自语地说:“真不敢想啊,只记得年轻时候盼望去北京、上海看火车啊……”

  我还记得,14岁那年如愿以偿考上县一中读初中,县城离我们村有上百里。家乡的小山寨和外界的联系只是一条乡村公路。路的一头连着我那贫瘠的家乡,一头连着通往县城的一条马车路。那时候,我心里渴望着:有一天沿着这条路走出去,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当时,这是一条没有通班车的简易土路,路两边长满了不知名的灌木丛和野草,全村的人,不管是大、小队干部到县城开会,还是村民到县城做买卖都是靠走路。我们这几个到县城读书的学生,生活都比较困难,每星期都要回一次家,来回要走漫长的山路。半年过去,同学们的脚起过血泡,老茧也磨平了,能坐一次车成了所有人的愿望。

  一个周末的早晨,一名女同学高高兴兴地跑到家里告诉我,城里来了一辆拉龙须草的汽车,开车的是她家的亲戚,大家可以试试看能不能坐这辆车回城。七八个同学马上飞奔着来到公社收购站等待着汽车装龙须草。龙须草装了整整一车,开车的师傅看了看大家说:“车装得太满,不能再坐人了。”大家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看到同学们进县城读书也不容易,师傅勉强同意让大家坐车进城。几个同学坐在装满龙须草的车上,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公路上一摇一摆地行驶着。刚驶出寨头,车轮子在一个低凹的土坑处摆动了一下,我被重重地甩了下来。汽车停了下来,同学们都被吓得目瞪口呆。又爬上汽车后,大家不敢再说笑。一路上,我只觉得全身都软了。为了坐一回车,差点送了命,真是越想越害怕。

  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家乡关岭的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当下,全县村村、组组都通了柏油路、水泥路,并有大小客车、微型面包车几万辆。手机、电话、互联网及各种家用电器遍及寻常百姓家,水泥平房、小楼比比皆是,发展变化可谓今非昔比。沪昆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相继通车。

  铁路上火车穿梭,公路上车辆来往,昔日宁静的关岭县布依族、苗族山村,热闹起来了。飞快的动车从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开到贵州的关岭县,晨曦中过坝陵河特大桥,缓缓地停在关岭县顶云街道关岭站,随后,又钻进11.82公里长的大独山隧道,从隧道里跑出来以后,再钻进13.187公里长的岗乌隧道,然后,披着一身霞光驶上横跨北盘江的那座沪昆高速铁路特大桥。动车带着一身朝雾,远远望去,像金色的巨龙在缓缓地舞动、升腾。当动车声从山那边响起的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爬上高处,还没等乡亲们看仔细,动车便呼啸而过……

  【篇四】

  发明、制造和使用交通工具,是人类为延长自己双脚的行走距离,加快运动速度,扩大交际、交易范围而做的一种努力。交通工具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今年六十七岁,亲眼目睹故乡交通工具的变化过程,见证新中国的巨大发展和快速进步。

  1956年,四岁的我开始记事。那时,我们那儿最快的交通工具,是牛车。坐牛车出行是我那时觉着最美的一种享受。牛车是用木头做的,木厢、木轮、木轴,做车轮车轴的木头多是枣树的树干——枣木坚硬耐磨。车轴与车轮相接处,需要抹上用棉籽榨出的棉油。可即使有棉油的润滑,牛拉动这样的车行走时,车仍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这种响声虽然凌乱不合任何韵律,可在当年的我听来,却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因为只要听到这声音,就表明自己坐在车上,既省力气,又舒服,还比自己步行快,心里实在快活。那时,村里家境好的人家有事用车,常使用两头牛拉的木轮车;家境稍差的,就使用一头牛拉的车;倘有谁家结婚娶亲,会非常威风地使用三头牛或四头牛拉的木轮车。

  1958年前后,我们那儿开始出现橡胶轮的平板车。这种车因为轮子是胶皮的可以充气,摩擦系数小,拉起来非常轻快,既适合人拉,也适合驴拖和牛拖,所以很长时间,它成为我们南阳农村农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人们去地里干活,去镇上交粮,上医院看病,结婚娶亲,用的都是这种车。原先使用的木轮车,被逐渐冷落到一边。

  1961年前后,我们那儿出现了拖拉机。先出现的是大橡胶轮子的拖拉机,用于拉肥料、种子和收获的粮食;后来又出现了链轨式的东方红牌拖拉机,主要用于犁地、耙地。那时候,我们这些孩子,都以能坐一次拖拉机为荣。如果有谁哪一天坐了一次拖拉机去镇上赶集,其他的伙伴们会羡慕不已。我那时的最大愿望,是当一个拖拉机驾驶员,以便能天天坐上拖拉机。

  后来,就听说在南阳通襄阳的大路上,跑起了一种烧油冒烟的汽车,跑得比拖拉机都快。村里好多人不信会有这种车,但邻村的人说是亲眼所见。为了证实这种传闻,我们一帮小学生,在一个星期日,结伴跑到南阳通襄阳的大路旁,要看个究竟。我们苦等几个小时,终于看到有一个拖个大箱子的家伙很快地跑了过来,又冒着烟跑走了。我们欢呼着鼓起掌来,天呀,真的是有汽车了。我们都想坐一回这样的车,可坐车得要钱,大人哪舍得让我们把钱花在这上边?所以很久很久,我们都没坐过这种汽车。不过从此,南襄大道上就不断有这样的汽车驶过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焦枝铁路开始修建。蒸汽车头牵拉的火车终于也在南阳的原野上开始奔驰了。乡亲们北上洛阳、郑州,南下襄阳、武汉,也开始去坐绿皮车厢的火车了。火车厢里的座位一开始是用木条做的,是真正的硬座,后来,才慢慢变成软软的人造革坐席。我当兵的前二十年,每次由山东回故乡时,都是在洛阳换乘焦枝线上的火车南行的。那时火车上的乘客特别多,逢了暑期,车厢的过道里、座椅下、厕所里,甚至行李架上,都站着、躺着人。那么多年,我往返多次,真正能买到坐票的时候很少很少,差不多都是站票。偶有一次能买到硬卧票,高兴得真如过年一样。

  1990年的时候,机关配备的小轿车开始多了。在那之前,地方上一个县也就配备几辆帆布篷的北京吉普。1990年之后,我有时由南阳回邓州老家,偶尔会搭搭机关里的便车。那时若搭上一辆桑塔纳轿车,会觉得很高兴。车到村边时,好多孩子跑过来喊:来轿车了!听了这喊声自己竟很有些自豪。谁也没想到,仅仅二十多年后,轿车就在我的家乡普及了。如今,村里镇上,稍有点条件的人家,都已经买了轿车。现在再有谁坐轿车回家,没有人会感到稀奇。

  1992年,南阳也终于有了可降落大型客机的飞机场。第一次看见波音客机吼叫着降落到南阳的地面上,人们奔走相告。

  1996年,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在国外看见了高速公路。当时心想,我们老家啥时候也能建一条高速公路就好了。没想到仅仅几年之后,高速公路就真的修到了南阳。如今,南阳境内的高速公路已经织成了网,由洛阳开车沿高速公路去南阳,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年,我由洛阳坐火车回南阳,路上得走六七个小时哩。

  2019年初春,我第一次看到正在建设中的邓州东站高铁站房,其雄伟的身姿已显露出来;路轨已基本铺好;车站的各种设施正在安装。施工的工人告诉我们,通车后,由北京到邓州,只需四个多小时。我听了真是高兴异常,过去,由北京坐火车回邓州,得用十五六个小时,坐得人头昏脑涨。高铁通了之后,早饭在北京吃,午饭就可以在邓州老家吃了。这在过去,真是难以想象。

  几十年间,故乡的交通工具一变再变。每一次变化,都缩短了人在路上的时间,这也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使人在相同的生命长度内,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我有一个忘年交同乡朋友,他上世纪五十年代考上北京的一所大学,去学校报到时,背着妈妈为他蒸的一袋子杂面馍,先步行到镇上;后找就便的牛车坐上赶到县里;再等机会坐就便的驴车去到南阳;又找人坐拉货的马车赶到许昌;再等拉货的汽车搭车到郑州;又进郑州货场,爬上时行时停的铁路上拉货的火车到石家庄;最后才坐上只有几节车厢的铁路客车赶到北京报了到。他说,今天的人与我那时相比,去北京一趟可以节约许多的时间,这可以干多少事情呀!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长度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篇五】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回家过年,数以亿计的人几乎同时涌向车站、码头和机场。不畏饥寒,不怕劳累,只求能尽快赶到千里之外的故乡,与家人吃上除夕团圆饭。中国人过年——我们俗称的“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0世纪70年代,我从四川入伍来到云南怒江,80年代初在昆明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内江过年,与父母、兄弟姐妹团圆。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在云南打工、工作、参军的四川人有百万之多,不难想象火车票的紧俏程度。买票是一件大事,每年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就得着手设法购买车票,排长队、熬通宵、托关系、搭人情,使出浑身解数。大多数时候是买不到卧铺票的,得坐20多个小时的硬座,要是连硬座都没有,就得买站票上车。有时连站票都买不到,只好混进站台,从车窗翻进车厢,冬天寒冷,衣物臃肿,还背着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返程时,从内江返回昆明,先得坐汽车从内江到成都,成渝公路常常堵车,近200公里的路要走一天。为啥不坐飞机?坐飞机一是贵,二是要有身份,部队要团以上干部才能批准。那些年月常叹言:回家团圆真好,回家的路真难!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如今,铁路有了成昆线、内昆线,公路变成了高速路,飞机成了日常交通工具。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选择也越来越多。去年1月,渝贵高铁通车后,昆明、重庆、贵阳、成都的高铁连通了。为此,我选择了坐高铁回家过年。我在网上订了昆明到内江的高铁票,网络购票,轻轻一点,车站取票,随到随取,着实便捷。腊月二十七早上8点,我从昆明高铁南站出发,坐上时速近三百公里的“和谐号”,红日冉冉升起,光照大地,经过一个多小时列车便进入贵阳境内,黔地天阴寒凉,但我心情舒畅。四个多小时后,列车进入重庆,天放晴,下午两点准时到达内江高铁站。全程只要6个小时,一本书还没来得及看完。

  40多年来,从云南回家数次,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舒适、惬意、便捷。据了解,等渝昆高铁、蓉昆高铁建成开通后,昆明到成都将从现在的18小时缩短为4小时。家乡的朋友们告诉我,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四川、重庆人选择到昆明、西双版纳、大理度假,享受云南的暖冬和春城的阳光。他们认为,昆明、大理、西双版纳与公认的旅游胜地三亚相比,自有特点:一是交通方便,飞机、汽车、高铁动车都可到达;二是气候更宜人,绿色资源更丰富;三是旅游景点多,住一个月都看不完风景如画的景点;四是区位优势明显,到东南亚快捷方便;五是吃得更便宜、更丰富。未来的云南将会是北方人、四川人选择养老度假休闲的好地方。

  交通日益方便快捷,随之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每次回家过年,都要回祖籍资中扫墓。资中位于成渝中段,沱江中游,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每平方公里居住人数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由于人多地少,去外地打工、创业的中青年达70%以上。在我祖辈生长的郑家沟村,外出打工、创业的村民更达90%,由于子女在城市扎根,父辈也随子女迁居至城市。每当过年,游子回乡,上海、北京、成都、云南等地的车牌混行在10多平方公里的小县城,狭窄的乡村公路上奔跑着奔驰、宝马、路虎、奥迪、大众、丰田等各种名车。不少回家的大小老板、经理、董事长都要请邻里乡亲坐上几桌,有时甚至宴开几十桌、上百桌,亲戚朋友相聚畅谈一年来的生活变化、事业发展,吃得开心、喝得尽兴。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商机,专门承办酒席的专业公司应运而生,替回乡者张罗,敲锣打鼓,很是热闹。看到这番场景,我不由想起,改革开放前,小村庄没有电、没有车,大家提鸡蛋、面条、糖果走亲戚串朋友互相拜年的场景。

  时代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返乡的人回到老家,为的是看望在老家的父辈、亲友,拜年、祭祖,男女老少都会拿上自己的大屏智能手机拍上几张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展示“故乡见闻”。我母亲94岁高龄,一说拍照,她会穿上儿孙们给买的新装,围上鲜红的围巾,手拄拐杖,喜滋滋地照上几张,脸上的笑容一如孩童。返城的路上,轿车后备厢里装满了大包小包的白菜、芹菜、南瓜、红薯、活鸡、活鸭,还有新鲜肉、老腊肉。难怪在社交网络上,“晒晒我家车的后备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回家过年的方式在变,而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不变。在这“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高铁走进了我们的新生活,见证了我们的新生活,重塑了我们的新生活;我们每个个体,我们的村庄,我们的祖国,都在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相关文章:

1.2019关于建国70周年作文范文2篇

2.2019建国70周年作文-关于建国70周年作文

3.2019年庆祝建国70周年的作文范文两篇

4.2019建国70周年爱国主题作文范文精选5篇

5.2019建国70周年了解祖国的文化作文范文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188
c
id
8972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