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范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国革命电影工作室于2003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影片由迈克·内威尔执导,朱莉娅·罗伯茨、克斯汀·邓斯特和朱丽娅·斯蒂尔斯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3年12月19日在美国率先上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一)
影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我没有看影片之前从来不会对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有半个世纪的讨论有半点兴趣,然而在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男性主义这种观点可能在人类社会开始时就已经形成,并随着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而更加根深蒂固——男性作为一个家庭中的支柱理所应当得承担家中的一切,而女性承担的更多的是相夫教子的责任。在那个时代这种观点并不稀奇,就连美国最优秀的女性都会这样想,甚至没有一丝的犹豫,努力去继承这种观点。
一个人的出现让我坚定了中国落后美国至少一个世纪,她就是影片女主人公——凯瑟琳,她可能并不是第一个萌发女权主义的人,也不一定是在女权发展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然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那样,她以自己的前卫思想,独立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学生们,让这个国家最出色的女性有了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追求,独立的品格,渐渐的学生们也会思考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当她们意识到自己可以扮演另一中角色的时候,难道会不兴奋,不激动?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女学生们从开始时的不解抵抗到最后的感激与感谢,以致离别时是那样依依不舍。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被多次提及:我来到这里是想让她们改变我,而不是我来改变她们。凯瑟琳说过的一句话。原本就特立独行的她,本来是想到新环境中改变自己,然而传统的观念,非但没有改变她,反而让她更加气愤,也让她更加坚持保持自己的观点,于是就这样渐渐改变了他人。
这也许就是美国领先我们的原因,当一种观念有悖传统的时候,人们也会对它不解甚至排斥,然而并不否定,让其解释让其发展,让人们来观察从而自己做出评判。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环境。
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二)
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以贝蒂、琼和莉薇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
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女主真的好美呀!强势安利!
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三)
偶然的机会看完此片。油画的风格,60年代的复古着装,还有一些仿油画的调色和构图都是本人非常非常喜欢的元素。最重要的是本片新旧观念对抗的女性独立人格崛起的主题。让我有冲动想稍微写几笔。
1、新旧对抗模式(主要矛盾)Emotion Flaw Obstacles
本片的新,也就是主人公Katherine。她生长于加州大农村,享受着阳光、海滩与相对自由。毕业于UCLA大学。主人公由加州来到华盛顿贵族学校后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学生不屑于她的课堂、同事质疑她的学问、与众人羡慕的男友疏远、后又与新情人出现问题。Katherine面对障碍始终是用自己的坚强和努力化解着困难。学生自以为十分了解美术史,而她就用当代艺术的新兴视角,带领学生脱离对于艺术狭隘的定义;获得学生的喜爱来让那些观念传统的老师打脸;因为自己不爱了而选择放弃一段关系,而不是因为社会眼光同意男友的求婚;再次放弃大众情人、老司机意大利语老师。在这样主人公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足见编导对于主人公的偏心和喜爱。可是奇怪,为什么我并没有对Katherine产生对于John Keating那样的喜爱和怜悯呢?Katherine在处处都看起来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即便是面对困难,编导也不舍让她漏出胆怯更别提将她摧毁。当得知自己不得不摈弃终于找到的教授美术史的方法才能留校时,Katherine也只是摔了一跤。除了在爱情上由于忠于内心而始终无法对谁托付终身外,我没有感受到Katherine的一点点柔弱。作为一个新女性内心的透不过气甚至是对自己的质疑。这个人物有些太过完美了。
本片的旧。本片的“旧”有三个不同的程度。
etty:真正传统观念的产物。她原本应该是一个传统观念的完美符号——美丽、来自一个名门望族、与自己门当户对的男人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婚礼后成为了一名幸福的家庭主妇。但是此时,新婚丈夫却出轨并拒绝与自己发生性行为。得到了自己从小渴望的一切,却突然发现自己从来就不该把人生的梦想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由于婚姻的不幸和Katherine老师的影响,Betty最终选择了主动打破这看似完美的婚姻,并独自前往欧洲。在这个维度上,新观念成功改变了本该选择隐忍的传统家庭妇女。但是Katherine究竟起了多少决定性作用呢?Betty最后成了那个最不舍老师离开的学生......但是看似Katherine对于Joan花的心血远远多于Betty,那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Joan
Joan:拥有完美爱情的知识女性。一个让人羡慕的女孩。在Katherine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尝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却最终因为无法摆脱从小到大收到的观念制约,选择了放弃耶鲁的Offer,陪伴丈夫前往宾州。Joan本是Katherine最喜爱的学生和最渴望改变的一个孩子。但是最终她的选择,表现了作者对于那个时代女性尚未完全崛起的无奈。You can do both! 这句话即便放在今日,也会让很多女孩望而却步。我真的能兼顾事业和家庭吗?Joan真的能和未婚夫分居两地,各自追求理想,同时维护好两人的情感吗?相信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况且,Katherine的个人经历也在方方面面暗示着观众,Woman can't do both. 或者至少,如果Joan选择了耶鲁,那么她也将拥有新的恋情,那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否又注定了这段恋情的结尾呢?Katherine最终没能改变Joan,这次传统没有能被打破。
Levy:个人认为是本片最大的遗憾。玛吉·吉伦哈尔的演出十分吸引人,叫我一度喜欢上这个狂放不羁、热爱自由、不相信爱情却又不断地努力追求爱情的女孩。但是她却从头至尾都是伤心着的。老司机只是把她当做玩物,有妇之夫又拒绝与她在公共场合亲热。看似她的一切选择都是错误。如果这样,编导是否是在暗示一个来自不幸家庭的女孩注定就是飘摇?做出的选择注定就是悲剧?这个人物的处理实在是有些草率...而且在这一层的师生关系中,Katherine更多的是Levy的情敌而非老师......这层关系也有点叫人困惑。两个人明明都是独立女性的象征,却都最终继续单身、离开?本片想要探讨的话题,在这个维度上就显得有些奇怪了。
2、支线情节
本片的支线情节中,Katherine本人的恋爱是一条占据较大篇幅的故事线。但是这条线在笔者看来实在是有些薄弱。
illy:好莱坞明星,与Katherine相恋多时并千里迢迢的从美国东部飞到西部来和自己的爱人圣诞表白。而Katherine的态度——老娘不舒服现在不想和你做爱。什么你要和我结婚?在加州的时候我们好像还没到结婚这一步啊!你好草率......这样的理智不得不让人觉得,哦?你独立,你聪明,你剩女,你活该~
aul: Katherine最初对于Paul十分高冷,但是却在与自己相恋多时的明星男友Billy分手后,莫名其妙的就投入了Paul的怀抱——虽然可以理解为Billy想要带穷女孩Katherine去欧洲看一看,知道她真正想要什么......但是我们坚强、独立,拒绝过两次完美婚约的Katherine就是这样被“老司机”骗到手的嘛?K和P的感情实在是除了Paul的颜值和装逼以外没有让人动容的地方...只有最后老司机的谎言被一个大胖子拆穿,K选择毅然决然的结束这段错误的关系时,让人有些爽感...
在Katherine的个人感情上,本片的主题就更显得有些奇异了。Katherine口口声声的说着You can do both!但是在爱情上看起来并不愿意做出一点牺牲,而一直都是以自己的理想为主线。这样的态度在这所传统学校中被抨击可能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四)
最初关注到这部影片,是因为雅君在“24部女性平权作品”中的推荐。恰好,下午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教课计划,无法正常上课,那就躲在屋子里,打开电脑。
影片着眼于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扑面而来的美式复古情调,让人忍不住地沉迷。卫斯理女子学校(Wellesley College)可真精致啊,校园里的每个女生更精致活泼的不可一世,Giselle大方妖娆似吉普赛女郎、Connie身材圆润但丝毫挡不住那快要溢出来的青春气息、John干练利落的卷发、Betty古典端庄,片里的每个人物从发型到妆容、从首饰到服装,无一不透露出浓浓复古风。感谢道具组,场景还原的真棒,喜欢的不得不得了。
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女权”片。不反对,可也不是那么赞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激进,柔和地讲出:女性的权利,在于自由地选择人生中想要的东西,重点在于选择权,而非选择的内容。正如,John最后放弃耶鲁法学院的录取通知,回归家庭,并不是丈夫的逼迫,而是自己的选择(暂且不讨论究竟是处于何种原因)。 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也有自我负责的义务。思考、选择、行动、负责。
从何时开始,“女权”仿佛成为了人人都想贴在身上的勋章,仿佛“女权”就是“先进”的标志,挺有意思。有人提出:“女权运动过于男性化了,女权主义成了女人想当男人的代名词”。微博里的营销大V,微信里的订阅号,日日更着新诸如“聪明的女人不结婚”、“我独立优秀又有钱那还结婚干嘛”……大肆标榜个“不婚不育“。我想,大家是不是把婚姻妖魔化了,现实的婚姻真的那么不堪吗?
男与女,大自然的恩赐不分性别,男女有别并不意味着贵贱之分,两性各自有其独特禀赋。就像正和反,大概没有人会说“正比反好”、或者“反优于正”这样的话吧。所以,从源头说,男和女并没有差异。如今所谓的男权当事,大概是源于远古,男性更为健硕的体格能更好地使人类群落生存下来,这种自然进化的结果,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当代,不是靠体力生存,所以女性的才能、女性的智慧,逐渐显漏出来。未来的n多世纪后,两性地位或许依旧会改变。
没有人能定义“女性”,规定她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切的行为由我们自己定义。 所以,尽管去思考、尽管去选择、尽管去行动。做想做的事情,最大程度发挥女性能力与优势,不管是家庭主妇,还是事业女性。
我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有能力独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不是为了踏进毫无尊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我的底线。如果有幸遇到合适的人,我向往婚姻,向往两个人能基于三观,建立一致的生活目标,在汹涌的社会中相互取暖,彼此扶持走下去。如果那样,我并不排斥做一些家务,因为生活在一个家里,帮助维持生活的整洁和有序,难道不是我应付的一份责任吗?也不排斥,时机合适时有个小baby,因为那可以让我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是“男女平等”,那就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要既享受着男性带来的便利,又恬不知耻地妄想平等。
蒙娜丽莎的微笑小学生观后感(五)
在附中老师转发的春节观影单里看到这了这一部片子,于是找了一个晚上看了它。1953年大学毕业的凯瑟琳.沃森来到了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在这个墨守成规的女子学院里传播自由的种子。俏皮的学生们在第一节就给了这个新来的艺术史老师来了一个下马威,她们提前把课本上预习了一遍,并且准确地说出老师想要上课的内容。说出一幅画的出土时间,作者,外界的评价,并放言说如果老师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教给我们,我们宁愿自己预习。作为美国最优秀的女子学院,果然个个都是学霸呀。想起自己的大学,学期期末了,考试的时候我们才开始预习的对比,就知道我们和别人差了多少,提前做好准备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也许应该补充说明一下韦尔斯利学院,冰心和宋美龄的母校,也是希拉里的母校,这所学校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女性,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想起一位好友说的话,永远有比你更厉害的人,比你更优秀的人已经站在更高的平台。教育,持续不断地教育自己才有改变和突破的可能。
回到电影,在受到刺激的沃森打电话向男友倾诉,然后研究每个学生的资料和背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呀。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沃森准备了课外的知识,这下子这些学霸姑娘懵了,她们翻遍课本也找不到这张图片,再也不能倒背如流了。沃森开始抛出问题,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她开始慢慢引导这群优秀的女孩子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
赫尔巴顿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沃森通过艺术史这么课向年轻的女孩子传递了很多新的观念,重要的是她教导女孩们如何去思考,去发现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的标准。她看到这群年轻的女孩子在大学里被教导的观念是毕业如何在家成为丈夫的贤内助,如何成为一个好妻子。她崩溃了,她一心想在这个地方做出一些改变,她带着激情和热血来散播自由的种子遇到了重重阻碍,她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她崩溃沮丧,她向一位男教师倾诉,因为能对比尔敞开心扉无所顾忌,所以他很快和他相恋了。虽然后来比尔欺骗了他,编制了谎言来圆她军人男友的梦想。说到爱情,片中有几对不同的爱情,因为形式婚姻结婚的贝蒂,以为自己能得到幸福,结果老公出轨了。俏皮的康尼爱上了蓝眼睛的男孩,她们很甜蜜去约会,你感受到的是真挚的爱情,当康尼不顾一切跑到男子学校找到她的最爱,带着惶恐内心不安地说我错了的时候,他的真爱低头吻她的那一刻内心真的被融化了呀。误解消除,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该是件多么幸运的小事呀。汤姆和琼斯,琼斯放弃了进入了耶鲁的机会和汤姆结婚了,沃森惋惜琼斯错过了那么好的机会,但琼斯说沃森教给了他们自由,要让他们学会选择自己想要的做的事情,琼斯说和汤姆结婚生小孩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在她的脸上,我看到了幸福的甜蜜,她对沃森说你真的以为我会在某个早晨醒来,觉得自己会因为没有当上律师而难过吗?此时的沃森内心应该是难过的吧,以为帮助琼斯找到了内心想要做的事,然而事实相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是不会也存在热心过头的现象,而忘记最终的选择权在他人的身上?
总是能在看电影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感悟。生活是一连串的事情的总和,在这些事情上,你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些想法和感受驱使你做出了不同的行为。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你说不出来,你所拥有是自由的权利,去感受和挑战。从纳粹集中营走出来的弗兰克说,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下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多少人不知道这点呀,才会随波逐流。接受了思想解放,追求自由的沃森,来到韦尔斯利学院,想要告诉这些孩子们她们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在大时代下,这样的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学院想要保留传统,培养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嗯,所以接受教育吧,接受熏陶吧,只有你知道什么是好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你可以从电影的叙事方式,拍摄手法,电影构图,从演员,编辑,导演,摄像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一部电影。但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对我的生活的启示。思想的进步,女权崛起,教育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呀。
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多么幸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