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最佳影评精选3篇: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是给孩子爱和自由
最佳影评一: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是给孩子爱和自由
眼看六一就要到了,由德国和瑞士合拍的电影《海蒂和爷爷》,于近日登陆国内影院,赶在儿童节前给中国的孩子们送上了一份节日大礼。
影片改编自瑞士儿童作家约翰娜·斯佩丽的同名小说。它讲的是天真可爱的海蒂被姨妈送到脾气古怪的爷爷家里,最终海蒂用真诚和善良感动周围所有人的故事。
孤儿海蒂和姨妈一起生活了五年,随后被姨妈送往阿尔卑斯山,投奔住在那里的爷爷。在村民们眼中,爷爷是个怪老头,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然而,和爷爷一起生活后,海蒂却发现,爷爷其实有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此后,海蒂和爷爷相依为命,过着清贫却温馨的生活。
不久,放羊娃皮特成为了海蒂的好朋友,两人经常漫山遍野地嬉戏,尽情享受快乐的时光。正当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时,姨妈却突然出现,将海蒂拐骗至法兰克福,并将她卖给了大户人家当伴读。富家小姐克拉拉双腿生病,不能行走,海蒂的到来为她打开了重新认识世界的大门,并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看完海蒂坎坷的经历,我们能感受到浓浓的人间温情。本片是名副其实的治愈大片,影片中,风景秀丽,配乐优美,三位小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五月,能看到这样一部赏心悦目的电影,实在是一种享受!
01海蒂和爷爷:信任和爱能改变一切
影片一开始,海蒂在原野奔跑。跑着跑着,她抬头望天,一只苍鹰正在展翅翱翔。海蒂生性热爱自由,这一幕很有象征意义,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海蒂的爷爷是个老鳏夫,住在阿尔卑斯山上,过着牧人的生活。当姨妈带着海蒂长途跋涉赶到爷爷家时,爷爷正在自家门前劈柴禾。听姨妈说完情况后,脾气火爆的爷爷一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滚开!
是的,爷爷不欢迎海蒂。但姨妈还是再三劝说,希望爷爷能收留海蒂,可爷爷像是铁了心似的就是不同意。姨妈只好趁爷爷劈柴的空档,将海蒂一个人留在小木屋前,自己溜掉了。
爷爷独居多年,把海蒂视为拖累。为了甩掉这个拖累,他把海蒂领到牧师那里,希望好心的牧师能收留她。可牧师却告诉爷爷,海蒂只能由爷爷自己来抚养。无奈之下,爷爷只得很不情愿地接纳了海蒂。
回到家,海蒂发现,爷爷家里的东西,什么都是一个,比如床是一张、桌子是一张,连椅子都只有一把。显然,爷爷不欢迎任何人来他家,所以才故意要把所有东西都只备一个。就这样,海蒂和爷爷一起生活了。海蒂天性纯真乐观,尽管爷爷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丝毫都不影响海蒂的心情。每天,她像小鸟一样来去如风,在山间自由奔跑,而静下来的时候,她也会和爷爷说说话。日子一天天过去,爷孙俩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一个偶然的机会,海蒂就从村民那里听到一件可怕的事:爷爷是杀人犯!海蒂有些怕,当晚睡觉前,她告诉爷爷自己不想睡阁楼了,想去马厩睡。爷爷猜出了其中的原因,显得有些生气,他告诉海蒂说,人们总爱说闲话,但是一个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听完爷爷的话,海蒂选择了相信爷爷,并紧紧抱住了内心受伤的爷爷。第二天,海蒂发现桌子旁边多了一把新椅子。原来,爷爷一早就去选木料、锯木头,为自己的孙女做了一把新木椅。别小看爷爷的这个举动,从这一刻起,爷爷才真的把海蒂当成了亲孙女。
每天,在风景秀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都能看到海蒂和爷爷放牧的身影,祖孙之间感情越来越好。在海蒂的温暖下,爷爷的性格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他不再乖戾,而是变得越来越温和。这一点,就连村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海蒂和爷爷之间的关系经历过三次变化。一开始,爷爷并不接纳海蒂;当不得不和海蒂生活后,爷爷对海蒂也相当冷漠;直到海蒂说要去马厩睡觉那一刻,爷爷才意识到,孙女对自己很重要,于是第一次向海蒂坦露心声。他长期被村民误解,早就习惯了。但当海蒂对他也产生误解时,他内心却倍感凄楚。的确,亲人之间的猜忌最伤人!最终,海蒂选择站在爷爷这边,相信爷爷。爷爷感受到了海蒂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分量很重。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给孙女做椅子。虽然只是一把小小的椅子,背后却蕴藏着深深的信任和爱。
人与人之间往往就是这样,当你越信任一个人时,对方就会回馈给你同样的信任。彼此信任,能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并让两者之间的关系更融洽,由此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最终,让双方都能从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02:海蒂和皮特:心怀善意且信守承偌,才能成为好朋友
海蒂在阿尔卑斯山的生活非常幸福。除了有爷爷作伴以外,她还结识了好朋友皮特。
皮特是个放羊娃,每天赶着羊群穿梭在山间。海蒂和皮特脾气相投,两人经常在一起玩。一次,有两只羊在打架,皮特拿起皮鞭准备狠狠地教训它们。海蒂看见后,连忙上前阻止。她还说,如果皮特不打羊,她愿意每天分一半食物给他。
皮特的家里很穷,他经常吃不饱饭。听到这句话,皮特放下了皮鞭。此后,海蒂真的信守承诺,每天都将自己的食物分一半给皮特。为此,皮特很感激海蒂,两个小伙伴越来越亲密。
一天,皮特邀请海蒂来到自己家里玩。他家是一座又矮又破的小木屋,家里只有妈妈和奶奶。海蒂看到奶奶很亲切,就主动走上前去,想和奶奶聊聊天。这时,皮特的妈妈才告诉海蒂,奶奶是瞎子,什么都看不见。而且,奶奶的牙口也不好,吃不了硬东西,只能吃软面包。海蒂听后,暗暗地记下了这件事。
不久,姨妈又来山上找海蒂。这一次,她希望能带走海蒂。然而,爷爷死活都不同意,海蒂现在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绝不同意让海蒂走。姨妈看爷爷的态度十分强硬,就施计将海蒂诱骗走了。
姨妈为什么要诱骗海蒂呢?原来,法兰克福的贵族西泽曼一家正在招募伴读女孩。姨妈想让海蒂去给这家人的小姐当伴读,这样一来,她就能从中赚取一笔介绍费。就这样,海蒂还没来得及跟爷爷告别,就稀里糊涂地被骗上了开往法兰克福的火车。
西泽曼家是大户人家,12岁的克拉拉是家中的独生女。她双腿有毛病,常年坐轮椅,哪里都去不了,因此很孤独。克拉拉的妈妈已经去世,爸爸常年在外出差,家里的一切事物都交由严厉的女管家打理。女管家很不喜欢海蒂,嫌她不懂文明礼仪,很没有教养。但克拉拉见到海蒂后觉得分外亲切,于是海蒂被留了下来。
西泽曼家生活富裕,每顿饭都很丰盛。吃饭时,海蒂总是会要双份的面包,她自己吃一个,再偷偷地藏一个。日子一久,她攒了一堆面包。海蒂攒面包的原因很简单:虽然她人在法拉克福,但她的心无时不刻在阿尔卑斯山。她一直惦记着皮特的奶奶,奶奶只能吃软面包,而这里的面包都很松软,她想要多攒些面包,回家时送给奶奶。
一段时间后,由于一些原因,海蒂重新回到了爷爷身边。当她再次去皮特家时,带了一堆礼物,包括奶奶爱吃的软面包和皮特爱吃的香肠。海蒂的到来,给皮特一家带来了许多欢乐。
海蒂心地善良,没有私念,她和皮特的友谊纯真无邪。两只羊打架后,她承诺会给皮特分食物,之后她确实做到了。皮特的妈妈只是随口说,奶奶只能吃软面包,海蒂就记在心里,从克拉拉家回来时,她不忘给奶奶带回一大兜软面包。这些事虽然很小,却温暖人心。其实,海蒂的纯真善良不止温暖了爷爷和皮特一家,但凡接触过海蒂的人,都会被这个小女孩实实在在地温暖到。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会用爱温暖他人。而海蒂就是这样的人。
03心灵的自由,能治愈身体的疾病
克拉拉虽然贵为千金小姐,但她过得并不幸福。
妈妈去世后,克拉拉积郁成疾,双腿患病,终日只能坐在轮椅上,这让她更加孤独。再加上,女管家平日里相当严厉,家里听不到欢声笑语,佣人们连大气都不敢喘,整个家死气沉沉。
而当海蒂来到她家后,除了女管家讨厌海蒂以外,克拉拉和其他人都非常喜欢海蒂。海蒂热情活泼,犹如一阵春风,让每个接近她的人都情不自禁地绽放笑容。
海蒂的主要任务是陪克拉拉一起学习。海蒂以前住在山里,根本没机会念书,她甚至连字母都没学过,这让克拉拉的家庭教师深感震惊。不久,克拉拉爸爸和奶奶一起回家了,克拉拉的奶奶很喜欢海蒂,还鼓励海蒂要好好学习。在奶奶和老师的帮助下,海蒂最终学会了读和写。
虽然每天衣食无忧,又和克拉拉成为了好朋友,可海蒂内心还是很难过,她越来越想念爷爷和皮特。思乡之情困扰着海蒂,后来她竟然开始梦游了。克拉拉的爸爸发现这件事后,吓了一跳,不知该如何是好。家庭医生说,梦游是因为海蒂太想念家乡,应该送她回家。但克拉拉的爸爸左右为难,不送吧,海蒂天天梦游;送吧,女儿肯定会伤心。最后,权衡再三后,克拉拉的爸爸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将海蒂送回了爷爷家。
重回爷爷家后,海蒂开心极了,梦游也自动停止了。但时间一长,她又开始想念克拉拉。于是,她开始给克拉拉写信,并期盼克拉拉有一天能来她家做客。
一天,海蒂和皮特在山间放羊时,远远看到一队人马正在往海蒂家走。原来,是克拉拉!她真的来了!海蒂高兴坏了,蹦蹦跳跳地奔向家中。在其后的日子里,这对小姐妹天天黏在一起,像有说不完的话。
皮特对这一切冷眼旁观,突然觉得很失落。一天,他趁没人注意时,故意把克拉拉的轮椅推下山崖,以此来发泄嫉妒之火。然而,皮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这个举动不但没有害了克拉拉,反而在无意间帮了克拉拉。
没了轮椅后,爷爷每天都会背着克拉拉去山间玩耍。天天和大自然接触,望着头顶的蓝天和飞舞的蝴蝶,克拉拉心情越来越好。一天,在原野玩耍时,克拉拉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并颤巍巍地走了几步。看到这一幕,海蒂、爷爷和皮特都惊呆了。
过了一段时间,克拉拉的爸爸和奶奶亲自上门来接克拉拉。当他们看到克拉拉竟然又学会了走路时,激动地热泪盈眶。最终,克拉拉跟爸爸回到了城里,皮特和海蒂重归于好,海蒂和爷爷继续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得到了幸福。电影的结尾,海蒂抬头望天,苍鹰依旧在空中翱翔,一切重归自由与宁静。这与片头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克拉拉常年足不出户,身心非常压抑。而当她置身于原野时,心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身心是一体的,几乎所有身体疾病都是心理疾病的外显。人只要保持心情愉悦,疾病就会很快康复。克拉拉重新学会走路,就是最好的例子。
04与其给孩子锦衣玉食,不如给他们爱和自由
海蒂和克拉拉的生活天差地别。耐人寻味的是,当穷孩子海蒂去克拉拉家时,却没有感受到幸福;当富小姐克拉拉来到海蒂家时,却由衷地对海蒂说,自己也想过上像海蒂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看似很矛盾,实际上却不难理解。
很多大人都以为,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够了。而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要想让孩子快乐,就要给他们爱和自由。克拉拉在自己家,感受到的只有冰冷。而在海蒂家,她感受到了真正的爱。海蒂爱她,爷爷也爱她。在大自然里,克拉拉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由和幸福。于是,她的腿病很快就好了,她又能走路了。瘫痪多年后,又能重新走路,这正是爱和自由所创造的奇迹。
海蒂的确很穷,但爷爷给了她最珍贵的礼物:爱与自由。这一点,正是克拉拉所缺少的。在爷爷家,海蒂的天性从未受到压抑,她热情活泼,善良纯真,每天都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而她的快乐也感染了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觉得很快乐。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说:“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而心理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天性。对于儿童教育来说,尊重天性尤其重要。而尊重天性的表现,就是给予对方爱与自由。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天性。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海蒂和爷爷》不仅是一部治愈大片,更是一部含金量十足的教育电影呢。
最佳影评二:啊,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昨天趁娃睡觉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电影:《海蒂和爷爷》。
看了十几分钟我突然想:这是不是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少女》?
于是就去翻介绍,果然是!
看着那早就熟悉却从来没有去过的阿尔卑斯山风景,我几乎要落泪。
小时候有一年暑假,我在邻居家开的商店里玩耍,他们在高高的货柜上面放了个电视机。那天正在放动画片,我就站在货柜前仰着头看了两集。二十多年过去了,剧情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只记得一个小女孩欢乐地在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坡上奔跑,远景是群山,还有长成塔状的松树。她跑着跑着,就往草地上一躺,躺在野花中,羊群在附近悠闲地吃草。
我在那两集结束后听到报幕:“请明天继续收看《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于是记住了这个名字。阿尔卑斯山,多好听的名字,我默默念了很久。
可是我家的电视收不到这个台。于是,我就再也没有看过。尽管后来也曾再去邻居家,可他们在看其他台的节目,我又够不到电视机,没法自己去换台。
但是阿尔卑斯山这个名字在我心里久久不忘。五年级开始有地理课,地图册是我最喜欢看的,我用手指沿着地图游走,幻想自己去了很远的地方。那时候我特别喜欢草原,想象中它就是《阿尔卑斯山的少女》里那个样子,舒缓的山坡上一片青翠,可以肆意奔跑。
初中时开始出现一款“阿尔卑斯奶糖”,我因为向往阿尔卑斯山而喜欢这种糖,总是有什么联系的吧,我想。
再后来,我差点爱上认识的第一个去阿尔卑斯山的人。
我尽量撇开童年情愫,进入电影剧情中。我没有想到,记忆中那个欢乐奔跑的小女孩竟然有着这么悲惨的境遇:父母双亡,抚养她的姑姑不想再养她了,把她送到性格孤僻、离群索居的爷爷处。就是这样一个小姑娘,有着纯真善良的心,面对流言会扑过去拥抱爷爷,为了不让羊挨打愿意分出自己一半的食物给牧羊人。再次看她在山间奔跑,我看到的不是童年时的我所羡慕的那个女孩,而是一个无拘无束、像风一样自由的自然之子。
故事的第二部分,是海蒂被“骗”到大城市里,卖给一户富贵人家当小姐的陪伴。这一家规矩森严,走路不能蹦蹦跳跳,不能跟佣人聊天,甚至连窗户都打不开。小姐克劳拉腿有残疾,坐在轮椅上,虽然生活优裕,但成天闷闷不乐。海蒂的粗野本性给这个沉闷的家庭带来了各种冲击,让家庭里的很多人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渐渐从一些束缚中挣脱。
我小时候没有看到这个动画片的其他部分,不知道她受的苦,但是如果看了,可能还是不会觉得有多苦,而是继续向往着阿尔卑斯山的美景。
看动画片时我是孩子,而现在是人母。我作为母亲去怜惜没有父母的孩子,也会忍不住思考孩子需要怎样一个童年环境。
海蒂和克劳拉,是一组非常生硬的对比:自由和束缚。作者的用意也是显而易见的:用各种规矩束缚孩子的心灵和身体,必然导致某种“残疾”。(当然,作者也没有全盘否定克劳拉的那种生活,对于读写,他还是肯定的。)
所以作者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结局:当克劳拉鼓起勇气去阿尔卑斯山看望海蒂,面对美好的大自然,让阳光照耀着她过分白皙的皮肤,蝴蝶停在她的脚上时,她重新能走路了。
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治愈”只是暂时的,一次性的,并不能改变根本。就像影片结尾处克劳拉回家时,还是撑起了小伞遮阳。
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我不认同那种极端的做法,辞去大城市工作卖掉房子,去回归乡野。事实上,我们回不去。我们是现代人,孩子也只能接受现代教育。我能做的是尽量多带孩子去接触自然,触摸真实的贝壳和羽毛,而非丢给她一本触摸书。看真的花,而不是图片。陪她一起观察我自以为熟悉的一切,保持着好奇心。
能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对了,等她再大一点,或许可以一起看一遍《阿尔卑斯山的少女》,如果她想,我们可以一起去阿尔卑斯山上奔跑。
最佳影评三:引导了两个人命运的小天使
近期重温了两部根据约翰娜·施皮里的《海蒂》改编的影视作品,1978年的电视剧版和2015年的电影版,这两个版本都是德国跟瑞士联合拍摄的。同时我还对照着重温了约翰娜·施皮里原著的部分章节。通过这次重温让我对这样一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借此机会重写一下这篇影评,在这里实际包含了我对原著的分析。
首先该谈的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小海蒂了。或许是海蒂失去父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所以她对自己的父母几乎就没有印象。不过即便是从原著来看,海蒂对她的小姨迪蒂也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其实从迪蒂的做法上足以看出她对海蒂是非常疏于照顾的,无论开始带海蒂到爷爷那里还是后来送到克拉拉的家,她完全都只是在为自己考虑。在这样一种缺乏关爱的环境里,显然并不利于海蒂的成长,不过幸运的是,海蒂得以早早的脱离这种环境。
海蒂的爷爷虽然是一个性格孤僻、脾气古怪的人,然而事实上爷爷是一个内心非常善良也懂得关心别人的人,海蒂的到来正好是把爷爷好的一面给激发了出来。爷爷是真正把海蒂当成亲孙女一样疼爱和照顾,爷爷生活在这种充满阳光和草地、远离城市尘嚣的环境里,这些对海蒂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爷爷的这种孤独一个人、几乎不与村民来往的生活,对他自己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海蒂的成长还是需要与人交流的,然而爷爷只愿让海蒂留在身边陪伴自己,不愿意让海蒂下山跟村民接触(这也跟爷爷在村民中的风评不好有关,待会将讨论到)。在这里长此以往对海蒂的成长还是不利的,这个时候的海蒂需要换一种新的环境去生活。
克拉拉的家在严厉专制的女管家罗特迈耶小姐的带领下变得死气沉沉,但是在这样一个对各项礼仪规矩都比较讲究的家庭里,海蒂却可以通过在这里生活去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以及通过在这里的体验发现爷爷的问题出在哪里。幸运的是,因为有着对海蒂抱以理解和宽容的男主人(克拉拉爸爸)和慈祥且懂得关心人的老奶奶(克拉拉奶奶)的存在,让海蒂得以有喘息的机会,从而不至于一直都生活在压抑中。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位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了,要使这里有什么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海蒂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也是不可能的,不过因此让海蒂终于找到了真正理想的环境。
这种环境就是让海蒂回到爷爷身边并让爷爷回到村子里。海蒂回到山上后逐渐感化了爷爷,让爷爷最后愿意去跟村民交流,而村民们现在也愿意接受爷爷的到来。之前这个环境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化解,海蒂终于找到了自己应有的生活了。
好了,接下来该谈一下海蒂引导改变的两个人爷爷跟克拉拉了。
刚开始的时候,爷爷在山下村民心目中没什么好印象,在他身上有不少恶劣的传闻,甚至传说他杀过人。然而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全是子虚乌有的。爷爷为什么不被村民理解除了性格古怪、缺乏交流与接触的原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爷爷从不去教堂做礼拜。在那样一个几乎人人信教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纽带。爷爷后来回归村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堂做礼拜,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他得到了教会和当地村民的接受,村民对他的信任和理解也就此建立起来了。
而让爷爷发生这么多变化,海蒂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爷爷多年在山上孤独平静的生活有一天突然被一个硬塞进来的小女孩打断,这个时候让爷爷懂得去关心和照顾跟他一起生活的人,甚至扩大到关心其他跟海蒂有所关联的人(比如说给皮特家修房子)。不过这个时候海蒂能做的也到此为止了,要想更进一步她也就无能为力了。之后经过在克拉拉家的生活让海蒂意识到让爷爷回归村庄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之后她回到爷爷身边才得以感化爷爷下山到村子里去生活。
虽说大致可以猜出是因为母亲早逝和身体虚弱的原因,但克拉拉为什么不能走路的原因在原著并没有做明确交待。或许是怕女儿会受到伤害的缘故,所以这个家才让严厉刻板但忠于职守的罗特迈耶小姐来料理家务,但这样一来就让全家笼罩在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下,可能也正因此他们才把海蒂接到这里来。而海蒂的到来的确给这个家注入一股清流,正因为海蒂的这种不拘小节不愿受规矩所约束的特点,给克拉拉带来了不少乐趣,克拉拉正需要通过海蒂来调节心情和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不过同样的,海蒂对克拉拉的影响也就到此为止了,对于克拉拉来说必须完全换个环境才能让她的身心真正开阔起来。然而想要让罗特迈耶小姐有所改变显然是做不到的,所以海蒂必须回到山上并约定克拉拉将来也要过来。最后克拉拉来到了山上后,终于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了彻底的释放,真正让心胸开阔了起来,也让自己最终能够站起来走路了。
原著对宗教涉及得很多,除了刚才提到的外,海蒂最后上的学校正是教会办的,海蒂在法兰克福寻找的最高处就是教堂的高塔。所有这些我并不认为是作者有意想传教,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宗教是大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只是自然而然的把这些带到自己的作品里而已。
至于那个小牧童皮特,他可以说是海蒂对山上除了爷爷外最依恋的人了。皮特虽说是一个一直不爱学习的孩子,但因为经常陪着海蒂玩耍,以及经常给海蒂和爷爷提供帮助,在前期他给人的印象基本还是好的。只不过到了后期皮特因为做了几件错事反而让人感觉比较差劲(若从年龄看皮特后期已经成长为少年了,但还是给人不懂事的感觉,这点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作者对皮特的形象塑造不知是不是因为她对这样的孩子有偏见的原因造成,这点我还无法确定。
原著本身也就分析到这里了,接下来谈我之前看过的两个改编版。
首先谈一下1978年的电视剧版。到目前为止,这仍然是对原著还原最多的版本,原著的大部分细节在这个版本里都有涉及。这部剧我到现在为止只看过法语版和英语版,从我观看的情况来看,这两个版本都不是足本,相比之下英语版删减较少,但是法语版也包含一些英语版没有的片段。对于这部剧我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看到真正的原声版——德语版(虽然听说发行过,但我现在仍找不到片源或实物),或是国内曾经播过的国配版本。
这个版本海蒂的主演Katia Polletin年龄有些选大了,虽说剧中尽量把她打扮得像个小娃娃,但有几次她还是暴露了年龄。她的这个年龄对于后期的海蒂来说倒是正合适。不过在剧中她表演得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时候她的感情流露表现的非常自然,没有给人刻意或生硬的感觉。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版本皮特的主演Stefan Arpagaus居然是年龄最小的,大哥哥变成了小弟弟。虽说大多时候呈现出来的效果是看不出来的,不过知道这点后感觉还是有意思得很。
这个版本克拉拉的演员是Katharina Böhm,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也是一次比较出色的演绎,很好的把克拉拉的这种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给演了出来。
这次爷爷的主演是René Deltgen,对于这一形象的演出是非常到位的,很好得演出了爷爷这一角色的那种性格特点来,而且给人感觉不张扬、不做作。
其他角色的演绎我感觉也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原著所涉及的角色在这里都有出场,而且都得到了非常完美的展现。
本剧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大多是在瑞士恩加丁的Grevasalvas山峰(包括山上的民居)拍摄的, 这个地方后来因为本剧而成了景点。而剧中克拉拉的家除了在原著指明的地点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取景外,佣人房听说是在苏黎世取景的。还有海蒂去教堂高塔那一集是在黑彭海姆取景的。相比之下实际上是本剧的取景地更有知名度。
然后谈一下2015年的电影版。这部电影总起来说仍然是忠于原著的套路,不过或许考虑到片长的限制,原著包含的情节被砍掉了不少,这其中甚至是有些关键的情节也没有涉及到。或许是因为原著的宗教要素让现在人有理解难度,在本片对宗教要素涉及得较少。影片还做了几处改动,但改得并不合理,让人看着有些奇怪。不过总体来说,这些都是不影响大局的,本片依然是原著比较成功的一次改编。
本片海蒂的主演是Anuk Steffen,相比之下她给人一种更为乐观和活泼、开朗的感觉,不过这更多的是她的年龄较小的原因。虽说她在年龄上更适合海蒂这一角色,但在表演上感觉却略有不足,尽管她的形象大致弥补了这点。
克拉拉的演员是Isabelle Ottmann,给我的感觉也是颜值更高但表演不足。好几次表演得有些用力过猛,最后展现效果反而不是很好。在原著登高塔和领养小猫的剧情是只跟海蒂一个人有关的,在本片就把克拉拉也给牵扯了进来,这处改动得并不合理,因为当时的克拉拉即便是从她的身体状况来看也是不允许她轻易出门的,而海蒂这次独自偷着带克拉拉出门等于是闯了大祸的,这也会让海蒂将来在这家处于不利的境地。
皮特的演员是Quirin Agrippi,这次干脆在前期就展现出了皮特的恶习,后期的几件错事更是一个不少。这让皮特成了全程都没给人留下好印象的角色,这种改编法其实并不多见。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爷爷的演员居然是Bruno Ganz,一个曾在《帝国的毁灭》演过元首的演员。对于这样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不至于。不过还好,老戏骨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塑造还是非常成功的,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把握得住,并没有失控(虽说发脾气时说话还是有点那样的感觉)。顺便说句,若真是“元首”这样的人隐居在山上,恐怕即便是去教堂也无法得到村民的谅解了。不过这回好像爷爷开始对宗教并没那么抵触,他后期也没必要专门去教堂做礼拜了,这可能跟本片有意冲淡原著的宗教要素有关。除此之外,爷爷为皮特家修房子这个情节给去掉了,这也让他前期少了一些应有的表现。
其他的角色,感觉克拉拉的爸爸这回塑造得比较失败,在本片他给人一种不能很好得掌管这个家感觉,尤其是让克拉拉生气这种事在原著是不会发生的。其他有些该有的角色在本片也没有很好得表现出来,比如说皮特的妈妈和姥姥,在本片就只是出场了而已,他们在原著的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
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美景了(但这也有近年技术进步拍摄条件更好的缘故,1978版如果有现在的拍摄技术是能够拍得更美的)。阿尔卑斯山的场景全部是在瑞士取景的,主要包括莱茵瓦尔德峰的苏费尔斯镇以及阿尔布拉山谷的拉奇村。克拉拉的家则在德国多地取景。
《海蒂和爷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