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欧洲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000字左右范文赏析

2018-05-10 17:31:31
|李季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经典小说曾被改编翻拍成多部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000字,希望你会喜欢!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000字:时代狂热

  安娜是不幸的,她的悲剧来自她的性格,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贵族阶级,她性格上的大胆与躁动,感性与狂热,无疑为她的悲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

  安娜拥有极其动人的美貌,丈夫卡列宁是政府高官,膝下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衣食阔绰,生活无忧。在其他人看来,她的家庭是幸福令人艳羡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卡列宁对她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他只是觉得,拥有一位这样年轻又貌美的妻子,在社交场合会为自己带来颜面和声誉。或许在我们今天看来,这样的婚姻不会幸福,但是在当时的俄国贵族阶级,很多婚姻都是如此,华丽的表象之下掩盖着赤裸裸的虚伪与做作,真正的爱情只会被耻笑和鄙夷。

  安娜的心灵是纯粹的,正如她对于爱情的向往与憧憬。当她遇见了渥伦斯基,这个与她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青年。她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他的爱恋。以至于让她抛弃了一切,她的家庭,她的名誉。可以说安娜是自私的,她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的儿子,但是,相比之下,她更爱的还是自己。她将个人幸福凌驾于道德束缚与家庭责任感之上。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注定要受到排挤和唾弃的。

  安娜也是缺乏理性的。她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作为筹码去换一个男人的爱情。然而这个赌注让她失去了本应有的一切。从此以后,她的世界里便只剩下了爱情。渥伦斯基便是她的整个世界。他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成了她情绪的转折点。

  对于渥伦斯基而言,虽然他也深爱着安娜,但是作为男性,在他的世界里拥有着太多的东西。安娜只是一部分。他的职业和社交等方面让他回归现实,让他不得不面对这风云变幻的社会。再加上外部对他的压力,使他无法面对安娜的感情。在这份不对等的爱情之下,也就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当安娜发现支撑自己生活的最后一根柱子轰然倒塌之后,自己的世界也跟着破碎了,因而不得不选择一种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卧轨自杀。

  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给予了极大的讽刺。在19世纪的俄国,贵族阶级拥有情夫或情妇是一件不罕见的事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亦是如此。然而如果一旦将这种婚外恋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被指名为不光彩的,受人鄙夷的,不贞的情感。然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中世纪,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最后我认为,现在是21世纪,女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应该做到独立,放宽自己的眼界,永远不要把爱情视作自己的全部。对于爱情,应当审慎而理性,不要把自己完全展露给对方,不要把爱人看做支撑自己的全部力量。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个独立的个体,其他的一切因素都是附属物。希望安娜的悲剧不要在任何一位女性身上重蹈覆辙。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000字:美好的女子

  “安娜…..穿着黑色的、敞胸的天鹅绒衣裳,她那看去好像老象牙雕成的胸部和肩膊,和那长着细嫩小手的圆圈的臂膀全露在外面。衣裳上镶满威尼斯的花边。在她头上,在她那乌黑的头发——全是她自己的,没有搀一点儿假——中间,有一个小小的三色紫罗兰花环,在白色花边之间的黑缎带上也有着同样的花。她的发式并不惹人注目。引人注目的,只是常常披散在颈上和鬓边的她那小小的执拗的发鬈,那增添了她的妩媚。在她那美好的、结实的脖颈上围着一串珍珠。”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安娜,这个美丽、聪慧、典雅、善良、纯真、勇敢的女子。

  和许多中外名著中悲剧女性形象一样,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和人生历程也具有着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传奇性。奥菲利亚、茶花女、玛格丽特,甚至到中国古代的杜十娘,她们都是一些美貌多情却又命运多舛的女子,脱俗高雅的才情、不容于世的高洁气质在世俗社会的重压下无可避免的成为花底的春泥,她们或者拥有高贵的身份或者秉有卓越不群的人格,或者豁达或者敏感,但是最终明月沉于碧海,鲜活的生命在无力的挣扎中归于寂静。她们同是遭遇爱情、同是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她们身上压着宗教和礼教的枷锁,反抗者悲惨的死去,顺从者无声的沦亡。但安娜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爱情和亲子之情之间她要做二者取其一的选择,无论是如何选择她只能做出牺牲,而这两者之于女人都几乎都相当于她的一半生命。在她的家庭里,她不爱她的丈夫,并且痛恨着。在她遇见渥伦斯基之后,她毅然决然的先择了爱情:“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她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平静的生活,安娜是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渥伦斯基的介入,美名其曰的“爱情”。这个所谓爱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礼教和爱情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想要属于她的完整的的爱情,她不能在丈夫与情人间继续的徘徊,她是爱情的唯物主义者,她的爱情是美丽的,是只属于两个人。最终她为了爱情,抛弃了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可爱的孩子,和情人远赴他乡,追逐他的爱情。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渥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那种花花世界里。家庭没有了,渥伦斯基对她越来越冷淡,连她最心爱的儿子也对她“亲而远之”,上流社会不接纳她,人人拒绝与她交往,她成了人们眼中不贞的坏女人。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渥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安娜完全陷入了孤立和绝望之中,再也无法在这个极度虚伪冷酷的社会中生活下去。

  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时,安娜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了,她已经承受了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完全宁静。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真诚,选择了勇敢,然而她违反了贵族社会、宗教及伦理道德的游戏规则,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个叛逆者。安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为她是个真诚的女人,是一个贵族社会真诚的女人,是一个男权社会下贵族社会里还保持着真诚的女人,因此她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年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安娜卧倒在了布满砂土和煤炭的枕木上,一颗曾经那么动人的、真挚的、生气勃勃的生命之星划过天际,终极陨落在她爱恨开始的铁轨上。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000字:偷吃禁果

  岁月是把杀猪刀,《傲慢与偏见》里面二八佳人伊丽莎白在2012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里面变成了正当年华的少妇,当年的达西先生却饰演了看上去有点滑稽的少妇他哥,裘·德洛把原著里面虚伪残忍的卡列宁演绎成成熟隐忍的深情绅士,而有些吊儿郎当的花花公子渥伦斯基竟然是个90后!当然这些都不会影响到我们观影时候的感受,反正阔别许久,我们中的多数人是认不出其中的几个人的。

  伍尔夫曾经热烈称赞过俄国的文学作品,认为俄国作家在表现社会深度方面比英国作家出众得多。文艺到骨子里面的英国人改编这部电影,虽然很少把笔墨投射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少了原著的沉重,而裘·德洛诠释的卡列宁毫无疑问要遭原著党人的炮轰了,不过导演在爱情戏的表现方面绝对精彩,电影的配乐和舞台剧的形式相融合,画面衔接流畅,整部片子中流着纯正的文艺腔。

  最为精彩的莫过于舞会和赛马这两场戏了。舞会之前,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站初初相识,一见倾心,然而这种感情只是心底的一丝萌芽,到了舞会上,面对渥伦斯基的邀请,安娜违心说是为了自己的妹妹,实际上这种感情早已在眼神中有所流露,而音乐在此间犹如媒人,两人如蝶翩跹飞舞,原本热闹的舞池,衣着鲜亮的人们如同鲜花飞来飞去,此刻却凝滞了,时间在这一刻消逝,这两人成为了舞台上绝对的主角,手指如水流过彼此的皮肤,音乐渐由暧昧转为浓烈,两人的内心早已是抵死缠绵过了一回,而人群渐渐流动起来,那一端心不在焉的凯蒂公主,频频把目光投向了渥伦斯基,内心里羞惭与期待同音乐一起达到了顶峰,而安娜,我们可怜夹在中间的安娜,手指不自觉同渥伦斯基舞动,而目光却犹豫地流连在凯蒂的身上,终于她在爱与亲情的矛盾中达到了高潮,匆匆离场。

  而到了赛马这一场戏,两人早已偷食禁果,山盟海誓,安娜对于渥伦斯基的爱情达到了最顶峰,公开地僭越世俗规则,招来贵族诟病。而赛马的描写在原著中也是经典,就算没有通读过这本书,对于这个桥段也或多或少知道一点,因为在赛马这一段,不同人物全然表现了不同的性格,比如,一直隐忍的卡列宁彻底显露了他自私虚伪的本性,不过裘·德洛版本的卡列宁倒真是个为妻子名声着想的好绅士。安娜在这场戏里面台词不多,内心戏多半是由安娜的扇子表现出来,刚开始安娜气定神闲,在发现丈夫卡列宁在场之后,有些不自然,她对卡列宁的惧怕和心底对渥伦斯基的担忧交杂在一起,扇子急急扇动,越来越急,最后扇子扇动的声响化为了达达马蹄的声响,渥伦斯基受伤,扇子折断,一气呵成,而爱情在此刻全然战胜了心中世俗的羁绊,在此,安娜的爱情之火烧到了最热烈的时刻。

  奈特莉版本的安娜丰润不足,不过她的演技倒也不赖,表面上安娜是个少妇,但是在感情问题上她却和少女无异,虽和丈夫卡列宁结婚,但二者之间显然不是爱情作为纽带的,所以在列车上渥伦斯基母亲对于爱情的谈论让她没办法答得上话,而渥伦斯基,虽然翩翩年少,不过倒是情场老手,尤其喜欢人物的两撇小胡子,透着股狡黠劲儿,两人之间从调情到情热,安娜都处于被动的地位,最终没敌得过渥伦斯基的火热表白,陷入敌手,难怪有人说这是西门庆勾引了潘金莲。安娜说,我像是一个乞丐终于获得了食物,怎会不幸。表白竟是如此灼热!

  可惜到底抵不过代价的比较,世俗的打压和情人之间的猜忌,最终最终,逃不掉的车轮下的宿命。令人唏嘘慨叹,如果安娜生于现在,断然没有这样的顾忌了。

  影片的音乐、服饰设计以及摄影都非常精良,尤其是音乐,仿佛是这部电影的第二台词,熨帖地融入了剧情和人物内心之中。这不是一部沉重的电影,如果你仅仅是想要去体验一下安娜如火的热情,感受一下舞台剧和电影交融的新体验,这部电影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592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