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观后感 >

信中国观后感怎么写-信中国影评

2018-04-03 16:39:54
|子文

  观看了《信中国》,相信大家一定被那重读一封封旧信时的震撼场面深深打动。下面就来看看观众们看完《信中国》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1:“信”是最真诚、最长情的告白

  有学者曾指出,“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的确,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专心做一档文化类节目,将文化传送给受众,实属难得。2018央视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就专注于电视文化,它通过“一个人,一段信”,讲述中国故事;通过朗读时代经典信件,回味历史,走进每一个如胶如漆式的情感,让温情润物无声地进入到受众的心灵,成功地撩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换而言之,“信”的朗读只是一个外在呈现的形式,而重点强调“信”本身,关于“人”与“情感”,以及背后的精神品格。

  《信中国》以“信”为载体,是一种艺术的有声式表演性文化活动,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信中国》邀请的嘉宾与支持人朱军形成了一个舞台“三重”身份的戏剧核,既是展现信本身的故事,又是通过嘉宾的朗读重温“信”的故事,还是通过解读的方式较为真实地还原“信”的背景。如此,“信”不再是单一的“信”,而是具有了文化、情感的“信”。在节目中,讲述人朱军为了现场观众的一个问题:“现在还有谁保留着写信的习惯?”然而,现场举手之人寥寥数人。这种现状,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的“信”文化的缺失,也是情感的缺失,更是文化的缺失。

  翻开一封封信,关于“人”的故事一一浮现。在节目中,当杨烁拿到信时,直言“很贵重”,因为他担心无法表露“信”中之情。这封信,是开国元勋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写给家乡好友的信,关于借钱。随着朱军的讲解,杨烁的朗读,让观众进入到了1937年代,开始去体悟朱德的情感。在信中,朱德写到:“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来实无一钱,即使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两百元,是朱德对于母亲的恩情,是母子情,有些无奈,有些担心。与此同时,也宣示了他的坚守,对革命道路的信仰与追求。这种追求,在当下具有榜样的 作用,是情感的传承。

  《信中国》在影像与声音上也充满了人文情怀。在节目中,全息屏幕的画面一一定格,就是揭露一场穿越时空的历史故事,仿佛“信”活跃于眼前。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呈现历史资料,是一个绚丽的场景,符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从深层次看,它是伴随着“信”相伴相生的,是一种资料,或者是“人”的故事补充。当杨洋朗读黄继光写给母亲的信,伴随着电影《上甘岭》片段的呈现,完成了历史的再现。而“信”中的内容,与朱军的解读,黄继光“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的鲜活内心与事迹活灵活现。特别是同台之中,张少华朗读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毛主席的信,又形成了互补,让黄继光不再是“信”中的黄继光,也不再是我们单一脑海中的黄继光,而是一位有着真情,有着信仰,有着追求,有着奉献的黄继光。黄继光童年因狗而遭封建地主欺凌的往事,是众多观众并不熟悉的历史,正是这些细节,让他的成长过程有明了的逻辑。

  《信中国》的“信”与“中国”的组合,就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继承,变成了信仰、信念与亲情的表达。从历史到现实,每一封信都对现实产生了影响,每一次被重新读起,就是历史的信息再一次鲜活起来。正如江姐“在烈火中永生”,凸显的是爱,对于子女,对于事业。当然,这些逐渐被掩盖了生活真情的故事再现,完成了人类共同情感的倾诉,唤起了人的情感共鸣,从而建构了一个当代之人缺乏的爱。

  观后感2:信是温暖人心的力量

  唐朝诗人王驾在《古意》中写到:“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意思是说,“信”里包含了无尽的情感,无尽的恩爱,无尽的哀怨。但是,抛开诗中之“信”,或者从“信”的本质来看,它是中华文化的精神之所在,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也是一个人心灵的寄托之所在。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类节目,《信中国》中的“信”,是“泪”,是情怀,是人文。换而言之,这“信”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情,而这情是文字的魅力,是人的思想,饱含了温暖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以及朗读的力量。归根结底,信则是个人史的重要部分。

  随着2018年的到来,90后都已经年满十八周岁,相信他们如今都不再需要写信,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生活方式,让他们到了即时通信的自如之境。然而,回忆起我等在1990年代时,网络、手机只是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髦,我等最主要的远程沟通方式自有是书信。和远方的亲人、朋友通信,曾经是传统时代具有仪式感的重要精神生活。大约我写的最早一封信是在1987年,收信人是在黑龙江的小姨一家人,后来更多是给台湾的亲人。1994年到城里读师范之后,收获了小小的乡愁,小到尘埃里的那种,于是乎就有诸多的书信往来,信中极少有时事,更多是漫无边际的阅读感悟,正是那几年打开了图书的窗户,破窗而入的激奋,令我回望1990年代,最多的场景便是阅读和写信。有所看,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说,从阅读到倾诉,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表达自我的过程。我们正在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长信的交流,从而最终塑造了人格。写信人的情绪和读信人的感触,都可能带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法国学者福柯说,“知识”、“权力”和“快乐”是影响社会力量的三驾马车。而笔者认为,“信”就是这三者的集大成者,因为“信”包含了所有的一切。朱德元帅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将军,他选择了自我放逐,到欧洲寻找中国革命的密钥,最终在与周恩来和毛泽东的终生合作中,成为新中国和解放军的缔造者,他当年为母亲写过文章,也写过委托挚友照顾的信件,《信中国》中就有这封信的阅读,信中描写了自己作为八路军总司令也并没有钱财照顾老人,只能恳请故人扶持。在杨洋阅读的黄继光之信,是黄继光牺牲前六个月时写给母亲的信——不仅有有关黄继光童年因狗而遭封建地主欺凌的往事,“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而张少华同台朗诵的诗则是黄继光母亲邓芳芝写给毛主席的信。两封信,仿佛穿越了时光,触碰在一起,完成了一个母子的对话。特别是,随着电影《上甘岭》片段的重现,黄继光的事迹再一次生动地浮现在眼前。当然,这种影片与信件的重现,暗示着一个人的精气神,而背后是“小家”之情,又是“大国”之情。通过对信件的阅读和呈现往事,让新时代的观众更为理解黄继光如何成为黄继光。此外,在蒋勤勤朗读的“江姐”之信时,一段“烈火中永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江姐坚守信仰,托付儿女之情。

  《信中国》中的“信”,不再是关注“信使”本人,而是关注“信”背后的故事,背后的人。这个人,是有了情感,有了生活的原貌。或许,对于《信中国》而言,信不再是信,而是文化,是情感,是现代之人寄托的心灵空间,也是开启智慧与文化并容的大门。这便是《信中国》的现实意义,通过朗读信件、重现旧时光的倾诉与倾听,多重的情感情境便叠加在一起,观照现实才是我们读信的价值。

  观后感3:信是一条纽带,回眸历史映照当今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甚至有多久没有读过信?

  曾几何时,通信是我们的社会最主流的联络方式,在这个世界还没有被现代化的通讯与网络所攻陷的时候。一封封书信,一个个文字,饱含着深情,在交互中成为了隽永。写信,收信,读信,世界虽然慢,但一切值得等待,不像如今,即时的通信虽然快,我们在享受便捷的沟通的同时,所体验到的,不过是速食般的快餐,再也寻不回可以反复回味的情感。于是,“读信”类节目应运而生。而今,由郎昆任总策划,朱军倾力打造的《信中国》已经和广大观众见面。《信中国》所精心挑选出来的,是从伟人、名人到重要历史时期的平凡人的信件,通过这些信件,让观众感受到这些人的真实存在。

  《信中国》并非单纯的读信,而是更注重信件在历史时期中的交互作用,并以此来呈现出时代的特征和相关人物的品性。比如首期节目中,就分别为大家展示了朱德、黄继光、江姐等国家功勋与英雄的信件。在朱德与友人的信件中,相当明晰的阐述了他为何放弃了年薪六千银元的高饷,而投身到清苦的革命。虽然为了生计还要借钱,但他的高风亮节,却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与其说这是一封信件,不如说这是一段气宇轩昂的告白与宣誓。青年演员杨烁在接到读信的任务后,反复诵读,时常泪流满面,那是发自内心的被这封信所打动。

  黄继光的家信,则让人在呢喃中,感受到他对母亲对家乡深沉的爱,包括他对自己童年成长与苦难的描述,其中有提到黄继光童年去河边,因封建地主家的狗正好溺毙在哪里,就被地主不问青红皂白而栽赃的欺凌,不仅形象生动的道出了旧社会的黑暗,以及旧社会百姓的民不聊生,而且也通过最朴实却真切的文字,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理解黄继光的机会,这样的方式与角度,是既往我们所未曾接触过的,而黄继光的形象,也由此在观众心目中,变得更加饱满而真实。

  同时,剧组也选取了黄继光母亲写给儿子,以及在黄继光牺牲后,写给毛主席的信件。演员杨洋和老戏骨张少华,用历史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带来这个英雄家庭的普通与崇高。一边是血气方刚的共和国战士,一边是在压迫中反抗,连续送三个儿子上战场的母亲,即便在儿子英勇牺牲后,悲痛欲绝的老娘虽然字字泣血,却又坚毅而顽强的向往着未来的胜利,这种对信仰的坚持,感人至深。

  读信环节,《信中国》不仅邀请了一批与历史人物形神兼备的演员,而且也充分调动了舞台的视听功能,将历史照片、视频资料,通过舞美特效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革命的峥嵘岁月,还是惨烈的冲锋战场,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信若一根纽带,连接起《信中国》的舞台与历史的过往,带领我们走近写信人,走进每封信的历史时代,那种真实感,仿若身临其境。

  一封封或情真意切或浩气昂扬的信件,连通了过去与当今,不仅是历史的回眸,更是对现实的映照。信是流动的情感,读是深沉的思念,《信中国》所朗读的,不仅仅是一封封信件,也是一个个真挚的生命最鲜活的瞬间。信,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更是信念、信仰、信任在闪光,而一档可以冠以“中国”的节目,更是以其大气、深沉、磅礴、热烈的气质,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先辈,见证着中国的历史征程,为我们带来2018年最感动人心的曾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7
c
id
565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