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五篇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别,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习惯,就是好习惯;反之,则是坏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美德,对人们走向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坏习惯则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小编在此献上五篇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父母,这个词语一听就会让人心里暖暖的。有时候,父母的爱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习惯,这种“习惯”呵护我们一天天长大。
那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窗外的冷风飕飕的刮着。我躺在床上,不觉中打了个冷颤,抬头望了望窗子,发现果然没有关上窗子。正在我想起身下床去关窗子时,房间的门被推开了。爸爸走了进来,他看了看我,发现我还没有睡着,便轻轻地问我:“是不是有点冷啊?我来关窗子,你快点睡吧,明天还要上学。”爸爸的眼神里充满了关心。说着,他便走到窗前,一边用手轻轻地将窗子关上,一边又说:“白天打开透透气,晚上天冷了就要关上窗户了。”爸爸平淡的话语中透着暧人心扉的关爱。窗户关上了,我顿时感觉到屋子里暖和了许多。爸爸临出门时,还不忘俯下身来,帮我掖了掖被角。我甜蜜地闭上眼睛,从来没有觉得这么温暖过。
就是这样,从那天开始,爸爸渐渐养成了每晚给我关窗子的习惯,我也就自然而然地享受着这份关爱。
时光飞转,转眼就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无比,每晚,家家户户都打开窗户,恨不得能让夜晚的凉气都跑到自己家的房间里。这天晚上,我刚上床,还没睡着,夜空的风吹着我,感觉真舒服,凉爽极了。夜,静悄悄的!突然,我听见从爸妈的房间中传出一声“哎呀!忘给孩子关窗户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我房间的门已悄悄地开了,睁开眼一看,原来是爸爸的身影。黑暗中,只听他一边轻声嘟嚷着“关窗子,关窗子”,一边径直各窗户边走去。原来,爸爸又不由自主地来为我把窗子关上。看着爸爸忙不迭地想窗子走去,我忍俊不禁,赶紧对爸爸说:“爸爸,现在是夏天。很热的,不用关窗子了”爸爸听我这么一说,停下来疑惑得看着我。只见他挠挠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哎呀,我都忘了!现在是夏天,不用关窗子了。我怎么糊涂到一到晚上就想帮你关窗子呢?习惯了!习惯了!快睡吧,孩子!”说罢,爸爸一边不好意思地搓着手,一边往外走去。我望着爸爸的身影,心中升起一份感动。
是啊!爸爸为我付出的每一点关爱,都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当父母的爱成为一种习惯时,是甚么也阻拦不了的。
篇二: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古人说:“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一个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一个好习惯的确使我从一个幼稚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人。
其实,我并不爱读书,只不过在全家人的要求下,我不得不每晚阅读一个小时的书,而正因为这个好习惯,我比以前强了许多:
一、有文化
在我9岁那年,有一次在吃晚饭时,我听电视播报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我的好奇心强烈鼓舞着我,我不禁问道:“爸爸,飞上太空是不是很危险啊?”“对呀,有一些宇航员飞上太空后就回不来了,那你知道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是谁吗?”“应该……应该是杨利伟吧。”“对了,你懂得真多!”我此时好似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上填上了一些艳如桃李的色彩。从此,我更爱读书了,9岁的我,可以说是天天读书了。
二、有教养
有几次,爸爸带我到舅姥爷家,一路上,平时见生人略有些害羞的我一路上一直在想:该不该打招呼呢?打招呼显得我有教养,可,我又很害怕。不打招呼呢,有些不礼貌,到底该怎么办呢?没想到,见到舅姥爷后,我不由自主的说了一声:“舅姥爷好。”舅姥爷直夸我说:“媛林知道打招呼了,不再是以前的那个见到我就往你爸身后躲的那个腼腆小姑娘了。”
三、语文成绩提升
转眼间,我早已不是那个满脸稚气的孩子了,而是一个6年级的小学生了,这段时间我们一直练习即兴作文,第一次写作文时,我将手举的很低,但还是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我站起来读作文,腿脚一直在发抖,但最后,我赢得了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爱发言了,作文在逐步提升,但我却从未忘记过每天读书一小时的好习惯……
好习惯把我从一个年幼无知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小女孩,这个好习惯将激励我前进……
篇三: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第一个好习惯是记住学生的名字。要做一个好老师,就应该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如果记住了学生的名字,而且是一抬头就轻易叫出来,这等于给学生一个巧妙而有效的赞美,所以爱学生,就应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记住学生的名字是拉近师生关系的开始。
第二个好习惯是以身作则。教师树立形象。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用直尺画直线,自己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字, 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老师不能以身作则,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个好习惯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就应把烦恼、恩怨抛开,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形象。因为,人的情感对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情感发生障碍,就会降低认知效率。假如教师不能处理好自己的个人问题,不能处理好社会、家庭矛盾,而把苦恼和愁容带进课堂,就有可能因为心境不好,精神状态不佳,给学生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可能会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给学生施以压力,从而使学生莫名其妙,造成心理紧张;或者因为精神萎靡不振,魂不守舍,上课时稀里糊涂,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样,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也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第四个好习惯是诚实守信、第五个好习惯是守时,有时间观念。
总之培养学生好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惰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只有在学科老师、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及督促下,孩子才更容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孩子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反复抓,不能放松,想抓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就要从现在、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相信会有可喜的收获。
篇四: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别,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习惯,就是好习惯;反之,则是坏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种美德,对人们走向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坏习惯则是通往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有这样一个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学到了您以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学者随即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其他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由此可见,好习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当时,他在养晦堂,也就是他的居室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常常埋下头认真读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到那里就如同走平地一样安稳。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有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并且让他感悟很深:无论干什么事,在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以后,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养成良好的读书、做事习惯,最终成为一代名儒。
人的一生的工作,精巧还是粗劣,都是由他的习惯所决定的。我觉得富兰克林所说的非常正确:“习惯是人类生活最有力的向导,起初我们造就习惯,后来习惯造就我们。”习惯若不是最好的友人,就是最坏的敌人。坏习惯就如同野草一样,每当我们疏忽它的时候,便蓬勃蔓延,它在无声无息地侵蚀着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在人的独特的禀性剥落声中,坏习惯如一条看不见的蛇,温柔地缠绕着你、抚摸着你,直至你行如死,坐如槁木,足以使你灵魂的钢铁腐蚀殆尽。
一切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习惯,就看你如何对待……
篇五:中小学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主题班会上的家长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有一个好习惯,就是睡觉前看半个小时左右的书。
我一直都坚持晚上睡觉前看书。妈妈不断给我买各种各样的书,内容有故事、幽默笑话、科学、音乐等,可好看了。去年还给我办了图书卡,让我到图书馆借书看,那里的可多了,有时还会遇到同班的同学呢。妈妈每天还提醒我坚持看书,渐渐地我就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看书可以令人知识广博,又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写作文的水平,让我的作文写得生动、有趣,考试时有许多知识点,可以派上用场。看书可以积累很多名言,比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会珍惜时间,坚持读书,读好书,在读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永不停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