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一)
初识沈书枝,是在豆瓣征文大赛上,看过她的获奖文章《姐姐》,当时看着就被感动了很多次。再后来,也不知是从哪里关注了她的,得知她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八九十枝花》,在微信读书上寻来,凡有空闲时间就看。
我读书,有个特别的习惯,每遇到好书,总不忍读完,这本书,我也是读到最后还剩一两章的时候,就渐渐放慢了阅读速度。我害怕读完之后的空虚感,怕再遇不到同样的好书,同样的情感。
书枝所生活的皖南乡村,在我看来,比我的家乡要美,那里有山,但也相对破落贫穷一些,书里提到的苦难,在苏中地区的我的家乡,似乎是不曾那样艰难,至少在我生活的童年,条件要远比书枝的要好很多,但很多习惯、习俗却很相似,所以读此书会产生很多的共鸣。我羡慕她的文笔,细腻的心思,能写出如此温婉的文字,让人看了,既喜欢又心生怜惜。
书枝的父亲,也是很典型的乡村父亲的性格,执拗、大男子主义,不善表达爱。书里写她们羡慕同学的爸爸,总那样温和,会在下雨的时候给儿子送饭到学校,她们看他像是看一只宝贵的大熊猫,觉得这样的爸爸在乡下真是太少见了,而她们的爸爸是动不动就要拿竹丝子抽她们的小腿的。我的爸爸,也和文中说的熊文刚的爸爸一样慈爱,会在冬天早上的五点钟起床为我做早饭,只因为那时候的我,早餐吃不得任何油腻的东西,早起为我煮一碗营养的白米粥。
书枝对于妈妈的爱是相对更深的,前段时间在她的公众号里,《童年随之而去》这篇即是写她母亲。她说:“妈妈未曾离去前的时光,如同蚌壳深处小小的明珠,在暗夜的回忆里晶晶发亮。的确是有什么遗落在那里,在我小学四年级的下午,妈妈离开的那个傍晚,我的整个童年也随之而去了。”文中讲的“离去”是指妈妈去城里打工,离开了妈妈照顾的童年,自是少了很多的舒适。书枝的妈妈是那样勤劳、细腻、善良,集了农村妇女大多优良的品质。我想,大概也是因为从妈妈那里感受到的爱,才让这些回忆变得美好,又让人怀念吧。
书枝的姐妹很多,有三个姐姐,她和妹妹是家里的双胞胎,有着五个女儿的家庭,负担自是不必说。但也正是这样的家庭,让回忆里多了很多故事,那些割舍不断的亲情。微信公众号推送的《背诗这件小事》里,就写到,双胞胎姐妹因为想要买一本《唐诗三百首》,在犹豫着要不要给卫校毕业实习不久的大姐去信要钱,“半个月后,我们收到大姐的回信,里面夹了二十块钱。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大姐那时的生活也极为清俭,这二十块不知是她如何节省下来的”,这些,都让我感动。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寒暑假都会跟妈妈去爸爸工作的城市,那时候,爸爸的同事会羡慕我是独生子女,因为,家里的小孩多的话,父母自然是顾不过来,孩子所享受的生活品质自然也是差了很多,尤其是原本就不算富裕的家庭。现在想来,作为独生子女的自己,童年自是没有吃过什么苦的,想要的东西,只要是爸妈力所能及,也都会满足我,也算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掐花”那一章节里,写栀子花,对于栀子花的喜欢,我也有同样的情感。小时候,尤其喜欢栀子花。“偷花”的事情,也做过,某个人家院墙里种着一棵大大的栀子花树,到夏天还未开花的时候,就开始期盼。家有栀子花的同学,掐了花带到学校里分给大家这样的事,我们也是有的。我们那里年纪大的奶奶们,也爱将栀子花别在头发上,或者用线绑好挂在脖子上。那时候的栀子花,好像就是比一般的花要珍贵。如今,在城市,小区、公司、马路边,都会种栀子花,待到花开的时候,也还是爱掐几朵回家,养在白瓷碗里,整个屋子都是那样的香味。又或是地铁站有卖栀子花的,几块钱买上好多枝,还带着青绿色花边的花朵,总让人喜欢。有栀子花的夏天,才叫夏天。
“夏天的晚饭”一章里,讲削莴苣皮,喜欢莴苣心几于透明的碧色;讲张爱玲《半生缘》里出现过的“莴苣圆”;讲吃不完的老蚕豆晒干后收存,冬天的时候可以炒来吃;讲用碎瓷片刮土豆的表皮;讲夏天晚饭的时候,有吃过饭的邻居打着扇子乘凉,来点评主人家的饭菜等等,这些我都有同感!
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二)
书枝的散文集《八九十枝花》,大致可以算一部“乡土生活回忆录”吧。很多喜爱书枝的读者,说她的文章有周作人、废名的味道,又深受沈从文、汪曾祺的影响;再往上寻溯,承续的更是中国古典的散文传统。这样的追述家门,诚然是不错的。
书枝硕士读的古典文学专业,其好友江华君就曾说,她文章的好处之一,就在于对“传统诗文的深切体悟和掌握化用”;而前面提及的现代文学史上那四位好作家,也的的确确深得书枝喜爱,她对他们的熟知程度,可能会令相当一部分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专业的学生感到自愧不如。
她说周作人对“对生活里琐碎普通却具有一种向上的情感的人情物理持有欣赏的态度”;说废名的《桥》“仿佛一条曲线可以无限延长,它的空间不因文章逐渐增多而封闭,祇是延续下去,让人觉得这小说可以一直做下去,没有个尽头”;她欣赏汪曾祺沉稳老实、甚至有点“笨拙”的写法,在她看来这种“笨拙”,是“基于‘修辞立其诚’的对文学的基本理解,去除了复杂的技巧而归于一种朴素” ——我们不难发现,前辈作家身上这些为她所推崇的文学特质,正是书枝在自己的散文写作中所特别追求的。而对自己最喜爱的沈从文,书枝更是多次在文字里向其“致敬”,比如下面这一段就特别有沈氏文字的神采:
太阳落下,西面天空橙红、鸭蛋黄与深蓝交织渐变,夕阳被覆广远,近处田塍水塘,稍远处邻村屋脊之上超出的水杉树尖,和望断处连绵起伏的青蓝群山,莫不常沉浸在一种温柔光辉中,为晚来寂静作一征兆。静止中唯一动作是归飞白鹭洁白双翅,于橙色晚照中急急鼓向或南或北黝色的杉木林去。灶屋顶上灰白炊烟参差升起,空气中有辣椒呛人香气。
不过我并不想过分强调这种对文学传统的续承之类的意思。余华曾经在一次讲座上谈到其崇拜的作家——比如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对自己的影响,他说,“好的作家对你的启发,不是让你写得越来越像他,而是越来越像你自己。”影响也好,启发也好,传承也好,需要本身具有相应的素质才能被唤起;而被好作家、好作品所唤起的内心回响,如何转换成有个性的、越来越“像自己”的文字,除了要对影响和启发自己的作家作品有所自觉之外,还须发掘出自身与之相应和的素质究竟为何物、有着怎样的根底和来源——后者可能是更加核心和重要的。对于书枝来说,这种素质的根底和来源,或许与生养她的那块土地、她至为珍爱的乡土生活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故乡提供的远不仅仅是写作素材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由一方水土滋养浸润出来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书枝这本记录故乡风物和追述童年、少年记忆的散文集,或许就有点接近当年沈从文写《从文自传》的意思了。
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三)
地理一向不好,还惊讶于书枝家乡与我家乡的相似,甚至连方言都有着相似之处,比如紫云英,我们也叫“草籽”,野杜鹃叫“映山红”,莴苣叫“莴苣笋”,跟“莴笋”差了一个字。我也在小时候吃过映山红,酸酸的味道,上大学后和同学登山,在山顶遇到一簇映山红,开心地吃了一朵,结果震惊了她们,这个梗被嘲笑了四年。我也吃过嫩嫩的白茅花(当然是在书里才知道它叫白茅)和一节一节的白茅根。还有栀子花,家养的重瓣栀子和野生的单瓣栀子……甚至连“偷”花“偷”芋这些事都一样做过。那些简单易得的小东西给童年带来了多少欢乐和惆怅,在书枝的娓娓道来中,那些记忆画面闪烁着出现,让我相信原来这些不是我在做梦,是真实的童年。
但是它们太短暂了,似乎没过多久,就见不到成片的紫云英,也不再拎着小篮子去摘鼠曲草做清明团子了,清清的小溪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散发着臭味的水沟……不仅仅是失落感。记得序里的一句话,说书枝写的是消失了的乡村生活。那也是消失了的童年,只留下深深浅浅的记忆。
买的是电子书,不给力的手机电池和时间的分割,让我只能抽空一段一段地读,只能在睡前畅快地读上半小时一小时,真的是认真读,一个字都不愿意放过。没有读完就想说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篇显得幼稚的“书评”。这样一本书是不能只放在手机里的,而应该放在床头,读完了,再翻翻;想起来了,再看看。放进购书单,期待着它到我手里时的实在感。
另外,看了后深感自己读书不够以及阅读面的狭窄,还可以时刻督促自己多读书。
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四)
——想到喜欢而无望的人,心里温柔而落寞,这样的光景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我实在是很多情的。
看到这句话,我就按耐不住,越发开始,我也想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也越想用文字陶醉自己。开始深刻喜欢这种散文一般的文字,应该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开始,也是偶然读到她的文字,开始看她的书,这种故事似的散文里(我不确定是不是散文),让我倾心不已。那是另一种童话,就像我小时候喜欢的童话一样,有这样的开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 …;有这样的结尾: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用童话来形容,必然不是麻痹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感受,而是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同样,也是这本书里所说的那句话——我实在是很多情的。
我实在也是很多情的。也许更因为这本书里描绘的田园生活,乡村静土,纯真童年;也许因为我也有这么美好的童年,虽然不如她描绘的这么细腻,这么亲切,这么浪漫,这么无邪;也许我也同样热爱这样的生活,热爱那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浮现在我脑海里的竟然还有我一直以为失去了的很多童年的记忆,这么依然深刻的记忆,甘泉,无与伦比。
我在想,她是怎么细腻的描绘出那样的故事,以及故事中各种花草虫鱼鸟,历历的呈现在你的眼前,我竟然不知道这么熟悉的植物竟然是这样的名称,我不断的在百度里去找,去看,啊,这就是你,就是你们,轻软缠绕住我的童年,陪伴,呵护,我竟然叫不上你的名称。我在想,她肯定是很深刻的多情,远远超过我,只有用心去感受过的花草虫鱼鸟,才能如此历历在目,如此沁人心脾。
我实在也是想,努力去体会这种美好啊,我实在也是强烈的感受到,我是故乡的一份子,我是如此热爱这样的环境:有花有草有树木,有山有水有动物,还有那赤诚朴实勤劳善良的乡民,当然还有一个会思考的我。我澎湃的想在这里描绘我的童年,那因为看这本书而失而复得的记忆,不过我也实不该在工作时间故作感叹。
我只是很欣悦,我只是一时激动,这样的环境,才能造就这样的人,我也该庆幸自己有这种特性,我也只是很强烈的渴望,有一日我亦能用自己拙劣的文字,表达我对故乡,对童年,对自然,对生活的爱慕之情。
我实在是很多情的啊,我实在是很喜欢文字的,我实在也是很喜欢用文字表达的——生活如此多娇!
中学生关于《八九十枝花》读后感范文五篇赏析(五)
认识书枝是从豆瓣开始,那时候的她并未出版这本书,喜欢她,也是从她的文字开始,尤其她描写的生活小事。
书中描写的许多植物和吃食,在我的家乡也有,看着书枝书写着自己的年少记忆,而我也在阅读中回想着自己年少时遇见的植物。如今的乡下再见小时的植物很少了,田埂边的种着蔬菜之类,如果有杂草,就会被立刻扯去。也因为长期在都市中工作,重心也放在了都市中,回家的时间虽有,但若是要如同儿时那般去田野间闲逛也很是难得。
记忆较深刻的或许是关于蚕。那是我第一次养的动物,每天早起摘桑叶,放学回来就守着它们,看着它们从小小黑色的卵的吃成胖胖的,然后吐丝结蛹。我的蚕没有破茧成蝶,或许是我照顾的不够好,看见别人的蚕变成了蛾子心里不羡慕是假的,也是从那之后我喜欢的动物里面,蝴蝶是首位。我只养过一次,再也没有了。害怕,害怕最后的它们会死去。因为蚕认识了桑树,也吃上了桑葚,我那儿的叫法是“桑泡儿”还是红色的时候是酸酸的,变成乌红色甚至感觉黑黑的那时吃就是甜甜的,不过吃了嘴上会是黑色的。桑葚是属于小时候不用花钱就可以吃的水果,每到那个季节,小伙伴们就一起去采摘,一边摘一边吃。
书枝的文字是美的,用词很精确,让人觉得就该是如此。能将生活事,平常小物描写的有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不过书枝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