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作者___。借这本书龙应___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800字左右,欢迎大家阅读!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800字左右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会像书中的妈妈.一样缺失孩子成长中的四年,但为什么很多父母也渐渐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距离感呢?比如你,比如我,会不会有相同的感受。什么时候我们开始陷入一种矛盾“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这一代人有与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鸣,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样挣扎着寻找什么是我真正爱做的事情;我也曾戏谑地要求别人不要浪费粮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们那么幸运,他们死于饥饿,死于营养不良;我也曾质问过自己,该不该给街边的乞丐一些钱,为什么我也会陷于这种给与不给的犹豫中…..我们90后在抛开一些轻狂颓废的外壳后,你们是不是也应该发现我们的闪光点?在面对现实给予我们的重重压力时,我们希望听到的还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样一句话,“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达,还是表达了我们却未能察觉呢?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___。借这本书龙应___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___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jú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___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___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2000字
我喜欢___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
曾读过她的生死笔记《目送》,看她用一颗温婉的心写人生的深邃和美丽,写“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你不必追。”而后在她的《这个动荡的世界》《我的不安》中,她又对人和世界充满着热诚的人文关怀,从更高的视野看待着不同的文化,很有自己的思想。去年寒假,我读着《孩子你慢慢来》,那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
今年暑假,我随家人一起赴台湾旅行,旅行箱中就放着___的《亲爱的安德烈》。半个月的旅行,白天穿梭在热闹的街市中,亦或是漫步在如画的山水间,而到了晚上,在酒店昏黄的灯光下,在孩子熟睡的轻鼾声中,伴随我在文字中徜徉的始终是她的《亲爱的安德烈》。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她就是一位慈祥安宁的母亲,有着一颗温和安宁的内心,从30多封她和有一半德国血统的长子安德烈互通的书信里,看她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跨越代沟、文化的阻隔,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倾心长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我再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个母亲面对孩子时的万丈深情。不管她的头上有多少让人仰慕的光环,但是,在孩子面前,她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柔肠百结的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是___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___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___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___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___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___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龙应___: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为了重新认识长大了的儿子,也让儿子了解自己,龙应___安德烈以通信的方式和她共写一个专栏,以书信的方式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谈人生价值,谈对工作的态度,谈爱情观,谈抽烟问题……在36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6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也在这36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___和安德烈来说,两人的对话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___奇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别,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模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在西方个人思维模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___和安德烈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温情脉脉的,但对话并非总是顺畅的,有争论,有各执己见。安德烈对龙应___“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我上面所说,没有一句我的同侪听不懂,而且,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需解释。”他要求妈妈“问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当然更多的地方充满一个母亲眷眷的让人感动的情,有很多观点绽放着让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这一段话中描摹的情景堪与朱自清的《背影》相媲美。“一次又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一次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儿子读懂父亲蹒跚的背影,表达的是拳拳的父子之情;而___面对却是一天天长大、迫不及待离开自己的儿子的背影。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是眷眷的慈母之情。
于丹在《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但是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太难!___在书中说:“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所以当她看着儿子点烟,翘起腿,抽烟,吐出一团青雾时,她恨不得把烟从儿子嘴里拔出来,丢向大海。但是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其它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他就是一个“别人”。最后,她只能对安德烈说,你得尊重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安德烈抽烟当然是不好的,龙应___母亲阻止他抽烟似乎也无可非议,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是借着爱或因为我是你的长辈的理由而剥夺了孩子很多作为一个人应该拥的权利。但是,龙应___样做,理智告诉她,儿子是一个独立的成人。试想,母亲连儿子抽烟这一点都能理性面对,那么有很多东西通过对话去沟通就容易多了。所以安德烈会问母亲:“你呢,MM?在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你到底有没有“青少年期”?你的父母怎么对你?你的时代怎么看你?十八岁的你,是一个人缘很好的女生?还是一个永远第一名的最让人讨厌的模范生?一个没人理睬的边缘人,还是最自以为是的风纪股长?”对话也许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至少它为彼此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至少可以了解到对方的一部分。而了解是理解的前提,如果连了解都没做到,那谈何理解呢?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___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这段话我曾在微信中读过,也曾在家长会中和家长们谈及过。安德烈问龙应___会因为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或找不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而感到失望?龙应___“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更快乐。”在妈妈的指引下,安德烈认识到“德国失业率如此之高,年轻人其实战战兢兢,几乎到了‘谨小慎微’的地步,他们太知道,没有好的教育就得不到好的工作机会,人生毕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
我的孩子是一个喜欢动物的孩子,原来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恐龙专家,现在迷上羽毛球,他又想成为羽毛球运动员,也许他最终什么也没当成,我想以后我也只能坦然地面对这个事实,只要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在他心目中有意义,他有成就感,他真的感到很快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的生活是被工作囚禁,我希望他的工作能让他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因为,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是为师一日就得不断翻阅的书,而且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书。这些书读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师的爱心、智慧及艺术了。
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好的读者,___告诉我们,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对我们来说,认识一群性格各异的十一二岁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首先得蹲下来,而且得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们自己,才能有空间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现代传媒迅猛发展,而世界发展日趋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所以不要带着标准答案与学生讨论,因为人人都不喜欢被说服。而且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用于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注意不要以权威自居对他们发号施令。
在书中,___只是一个倾听者,分享者,而没有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决断。当安德烈告诉妈妈他爱上了一个女孩,龙应___说:“你愿意和我谈感情的事,我觉得‘受宠若惊’。是的,我等了十九年,等你告诉我:MM,我认识了一个可爱的女孩。” “你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我大概不必告诉你,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龙应___满智慧的母亲,是明知孩子会跌倒依然选择了放手的母亲,她知道成长的阵痛必须由孩子独自承受,任何人都无法包办代替,因为一旦越俎代庖,孩子就没办法自己长大。
三年前,___走近安德烈,安德烈退后;龙应___他谈天,他说,谈什么?龙应___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龙应___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安德烈愿意,龙应___知说什么好,因为,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她不认识的人。而三年后,安德烈终于明白妈妈为什么要和他写这些信,而且,写了一段时间以后,安德烈发现自己其实还蛮乐在其中的,虽然他绝对不动声色。
试想假使他们三年前没开始做这件事,他们大概就会和绝大多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不缺钱用吧——嗯……他们永远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可以共同谈论的话题,而且通过交流彼此从了解走向理解。
___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和父母、孩子、学生之间也会建立起一座通往对方世界的桥梁。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
无论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请让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和匠心去读好我们手里的每一本书。读出其乐融融,读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一口气就能读完,书本身内容不多,更主要的是引人入胜(也许这么说有点不恰当),能让人跟随文字一起感受一起思考。
看书的简介就知写的是母亲与儿子的对话,想象内容肯定和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啊交流什么的有关,确实也是这样,但书不单单是写代沟的。由于母亲和儿子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交流也多了一层特殊性。豆瓣上的内容简介中写道“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我觉得太夸张太官方了,其实这就是一本很亲切的书,与我曾走过的成长心路亲切,与充满疑惑的青葱岁月亲切。
书的内容就不重述啦,只是读的时候想到自己19岁时也是这样的对世界相看,什么都有话说,爱记录,有很敏锐的感受,困惑迷茫而又充满希望,现在看来觉得很浅但是很真实,生命活得自由自在。词穷了,愿我们渐渐长大的同时也不忘拥有,或是曾拥有过,一颗年轻的心。
以下是书中摘录:
那 “ 愚昧无知 ” 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
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是补不来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属于知识范围,不属于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心爱植物,但是生活艺术,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使我有美的贫乏,而有知识没有美,犹如大海里没有热带鱼。
尴尬的局面就常出现,譬如说,讲 “ 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 或者 “ 中秋和七夕蕴含中国人的美学 ” 时,很多人句子讲一半就,嗯,卡住了,不知怎么讲完这个句子,因为,民进党执政以来,自称 “ 中国人 ” 在今天的台湾可能招来白眼,极端不正确。但是把句子改掉,说, “ 勤俭是台湾人的传统美德 ” 或者 “ 中秋和七夕蕴含台湾人的美学 ” ,又好像偷了别人的东西似的。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可是,我不能不意识到,我的任何话,一定都是废话。因为,清纯静美,白衣白裙别上一朵粉红的蝴蝶结 —— 谁抵挡得住 “ 美 ” 的袭击?对美的迷恋可以打败任何智者自以为是的心得报告。
如果在一条直线上,你一定要我“选边站”——站在中间“偏左”还是“偏右 ” 的位置,我万不得已会选择 “ 左 ” 。说 “ 万不得已 ” 是因为,老天,如果说我目睹和亲身经历的二十世纪教了我任何东西的话,那就是: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已经经过了权力的测试。一个有了权力而不腐化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曾经过权力测试而自我信心满满、道德姿态高昂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靠的。
我也愿你看清理想主义的本质──它是珍贵的,可也是脆弱的,容易腐蚀腐败的。很多人的正义感、同情心、改革热情或革命冲动往往来自一种浪漫情怀,但是浪漫情怀从来就不是冷酷现实的对手,往往只是蒙上了一层轻雾的假的美丽和朦胧。
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做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苦楚。
(安德烈)人跟人之间愿意花时间交流,坐下来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聊天而聊天,在欧洲是生活里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艺术。香港没有这样的生活艺术。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今年暑假在妈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___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来阅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是台湾著名作家___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两个人之间的 36 封家书。我和妈妈一起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读完后,我们还互相交流了感想,让彼此更加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就如同龙应___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读了这本书,我第一次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妈妈也开始站在我的立场上认识了我的世界。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这句话是___写给她儿子的,我跑去厨房问正在做饭的妈妈:“如果我以后没有你们所期望的那么优秀,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学,长大后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过着平庸的生活,你们会不会对我很失望,很讨厌我?”
妈妈听了我的话之后很惊讶,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对我说:“孩子,你是我们的女儿,无论以后你选择了哪条路,我们都会支持你。你不用与别人比,而是应该与自己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争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会无怨无悔了,我们就会很开心,失望可能会有一些,但你永远都会是父母的宝贝父母的骄傲啊!”
爸爸妈妈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爱自己的人啊!其实妈妈说的话与大作家___所写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因此,你当然更没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为了符合上一代对你的想象而活。”读到这里,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妈妈的内心。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经常与妈妈谈心,但经常不欢而散,总是聊两句就吵了起来,因为妈妈总是不自觉地把话题转向了学习或中考,我听多了就很不耐烦,就与妈妈争辩,妈妈的脾气也很急躁,所以我干脆就不聊了,然后谁也不理谁。其实我也能理解妈妈,因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现在的社会风气决定的,爸爸曾给我说过:“其实不是我们想逼你,而是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学习,而别人在学,你就会在这场竞争中被别人淘汰,被这个社会抛弃,将来你就不会有好的工作,爸爸妈妈陪不了你一辈子,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开了你,我们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长,不需要依赖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样的,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类似的一段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和妈妈心平气和的进行了一次心灵沟通,我发现妈妈的观点,几乎和___的观点如出一辙,通过龙应___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妈妈也向我道了歉,检讨了自己,因为她通过安德烈写给龙应___信,第一次进入了我的世界,原谅了我的叛逆。
我又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重温了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正是这本心灵鸡汤般的家书,让我和妈妈又一次认识了彼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