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000字心得体会

2019-08-07 14:49:01
|小妹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000字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3000字心得体会

  终于读完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在听读书的过程中,我跟随着作者体验和思考着女主角安娜的命运和爱情悲剧。

  安娜原本拥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高贵显赫的出身、妩媚动人的容貌、高雅自信的气质、真诚坦率的性格、优裕富贵的家庭等等。可是她却因为和渥伦斯基的婚外情而走向了自我毁灭。那么,她的悲剧到底是怎样造成的呢?

  首先,安娜的悲剧有她自身的原因。她本来有一个富贵而完整的家庭,可是她却因难以忍受丈夫的刻板和冷漠,在遇到混迹于上流社会各种交际场合的风流公子渥伦斯基后,陷入情网,不可自拔,最后为了追求纯粹的爱情,抛夫弃子,和渥伦斯基一起私奔。可是,她却没有想到,她的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不仅伤害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也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所以,当她和渥伦斯基从国外归来后,她遭到了整个上流社会的群体厌弃,受到了她丈夫的冷遇和报复,也失去了她深爱的儿子的信任和爱恋。这些都给她带来了难以忍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因此她变得敏感偏执不可理喻,整天疑心重重、无理取闹。最终让渥伦斯基对她厌烦不已,日渐疏远,也让把爱情作为生命全部意义的她在绝望中走向了自我毁灭。所以,安娜这种爱情至上的观念、敏感偏执的个性是她悲剧的重要原因。

  其次,渥伦斯基是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他原本是上流社会交际圈里的常客。因为在车站遇见了妩媚动人的安娜,对她一见倾心,尽管知道安娜已是有夫之妇,仍然对她展开热烈的追求。在情欲诱惑下,他不顾社会的道德底线和母亲的阻挠,和安娜带着他们的私生女一起私奔到国外。可是国外无所事事的生活很快让他厌倦起来,于是他带着安娜和孩子回到俄国。但是,他很快发现,他们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赢得俄国上流社会的欢迎和尊重。人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最后,他们不得不离开城市,隐居到乡下。但是,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很快让他失去了兴趣。为了寻欢作乐,他总是寻找一切机会逃离乡村。而他的这种行为,让本来就敏感多疑的安娜更加怀疑他已经不再爱她,于是用尽各种方式想唤回他的爱情,甚至跟他一起离开乡村,回到莫斯科。而安娜的努力,在他看来却是对他的限制和约束甚至监视,让他厌烦不已,对她越来越冷漠。尽管察觉到安娜的异常,为了安抚精神即将崩溃的安娜,他同意跟安娜一起回到乡村过清静的生活。可是在和安娜因为回乡的时间上发生争执后,他丢下精神崩溃的安娜,去见自己的母亲,最终将安娜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虽然在安娜死后,渥伦斯基内心极其痛苦,想在塞尔维亚和土耳其战争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不可否认,安娜的毁灭跟渥伦斯基对她的日渐疏远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再次,卡列宁也是安娜走向的死亡的助推手。他对待安娜的态度使安娜一步步滑向死亡。安娜嫁给他后,他整天忙于官场的各种应酬,对于妻子毫不关心,甚至在所有的人都知道安娜和渥伦斯基的不正常关系时,他还一无所知,直到安娜亲口告诉他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而是渥伦斯基的,他才大吃一惊。可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他不让妻子声张,表示愿意原谅妻子的背叛,只要她不再和渥伦斯基见面。他的这种冷漠虚伪的态度,让安娜极端厌恶。安娜在生产时,因为产褥热,眼看就要死去时,卡列宁装出一副宽容大度的样子,允许渥伦斯基来见安娜,其实,他内心暗暗期盼着安娜能死去。安娜终于挺过了死神的召唤,卡列宁又装出对安娜的怜悯和同情,并且对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女儿极为宠爱。安娜在得知渥伦斯基差点为她而自戕,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最终选择和渥伦斯基私奔。这时,卡列宁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在安娜和渥伦斯基回国后,他不让安娜和她日思夜想的儿子见面,这让安娜万分痛苦;他又利用别人对他的同情,让安娜在交际圈无法立足,给安娜施加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安娜不得不选择离开彼得堡,和渥伦斯基隐居乡下。后来,为了唤回渥伦斯基的爱情,稳定渥伦斯基的心,安娜打算和卡列宁离婚,但是卡列宁以教会不允许教徒离婚为借口,拒绝了安娜的请求。这让安娜彻底绝望,最终不得不选择用卧轨自杀的方式获得解脱。因此,我们可以说卡列宁的冷漠和伪善是安娜走上绝路的推手。

  当然,当时俄国的整个上流社会也是安娜悲剧的制造者。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可以毫不掩饰地打情骂俏,可以心照不宣地逢场作戏。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圈里,随处可见的是貌合神离的夫妻,甚至是暗地偷情的男女。可是,像安娜这样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维持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大胆真诚地追求爱情的行为却是人们不能容忍的。所以,当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绯闻在上流社会人尽皆知时,人们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有趣谈资,甚至主动为他们制造机会;可是,当安娜和渥伦斯基私奔后,他们却又指责他们违背道德,不顾廉耻;当安娜和渥伦斯基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人们一致表现出对他们的排挤和厌恶。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念和恶浊社会风气紧紧地挤压着安娜的生存空间,最终将安娜逼向了死亡。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时俄国整个的上流社会就是安娜悲剧的幕后导演者。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形象和悲剧命运,让我们看到了十九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自私、虚伪和冷漠;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追求自由和纯粹爱情的艰难和不易,甚至会像安娜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然,作为现代的读者和女性,我从安娜的不幸命运中得到了以下启示:

  第一,追求真正的爱情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将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人生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比如事业的成功、自我的提升等等。况且再热烈的爱情终有熄灭的一天。当爱情不再之时,难道人生就毫无意义吗?

  第二,作为女性一定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能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包括父母、爱人、子女,朋友等等,否则,一旦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再兼顾你时,你只能死路一条。

  第三,永远不要傻到用毁灭自己来惩罚和报复别人。如果别人不爱你,你的毁灭对别人毫无伤害,只能徒增笑料;如果别人爱你,你的毁灭只能让爱你的人永远活在痛苦中。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爱惜自己,珍重生命。因为,只有一次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即使山穷水尽,即使悲痛欲绝,也不要自我毁灭、自我放弃。走过了今天的黑暗,必然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明天总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一旦你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那所有的可能性都将变成不可能。

  第四,人不要轻易丧失自我,而要坚持自我。否则,一旦丧失自我,你就不再是你,你就会变成另一个连你自己也不会喜欢的人。就像安娜,原本是一个妩媚动人、高雅自信的女性,所有见到她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喜欢她,为她着迷;但是后来,因为怕失去爱情,她性情大变,整天患得患失、无端猜忌,完全丧失了以前光彩照人的形象,让人避之犹恐不及。这都是因为她在长期患得患失的生活中丧失了自我的个性,泯灭了自我的人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作文400字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伏伦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伦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伏伦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与列文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伦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陶丽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陶丽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书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总觉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长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长的缩影吧。

  安娜和伏伦斯基因为爱情,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这样,值得吗?究竟爱是什么?

  我欣赏为爱,义无反顾;但不赞同。一切以爱的名义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负责。爱是责任!

  《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气,对她来说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伦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种征服感,就像猎人战胜猛兽一样,这种爱谈不上伟大。安娜对爱情的渴望让她忘却了苦恼,爱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让她冲破世俗。安娜才决定投入新生活-----和弗伦斯基在一起。

  不过,安娜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对儿子的愧疚与罪恶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对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终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寻求心灵的安静。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她的身躯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这样结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讥讽,她完全追求的爱情也将粉碎,经过心灵的折磨,她以死来证明对社会的反抗,对真爱的执着。(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安娜这种形象还会受惩罚,我们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怀疑是否还存在。在哪?但安娜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一个柔弱的她还是没有对现实妥协,她,现在需要的大概是无痛苦,无干扰的生活吧,但现实给不了。

  爱情是什么?对安娜来说,她又是否得到过?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抛弃她,在任何时候都在背后永远给她依靠的人,但她却得不到。

  火车从她身上驶过,发现她只是一个脆弱的女子,她无力抵制。因为她决定死亡,一个常人无法乱下的决定。在孤独的身躯背后我还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来时一人,去时一人。孤独是这个女人的结局,悲惨是这个女人的宿命。

  火车驶过时,轻轻地,不要打扰安娜安静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作文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总结一下:我们中国的儒家学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与托尔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尔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六年级刚开学时,李老师就推荐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就买了一本。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还是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中的其中一本。这本书的构思很精妙,条理简洁明了,文章很引人入胜。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记叙的是战争年代发生的故事。战争年代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本书也很好的反映了战争年代的不和平与残酷。

  我体会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这位夫人。她是一个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从来都不开心,从来对自己不是很关心。她总是在关心别人,就算是一个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她很少需要别人的施舍,她凭借自己的顽强毅力,不断进步,事业最终蒸蒸日上。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人也是这样,她也有缺点,但是她的优点是常人无所能及的。她的亲姐妹有很多,当她堕落的时候,她们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从来没有在意别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对别人品头论足。她的这个优点在她之后的事业上使她事半功倍。我们也要做到不对别人品头论足,争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这个年代是一个战火弥漫,混乱的年代,是一个法西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年代。贫穷的人家,上一顿饭吃饱了,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我们现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这本书和我们现在的时代有着明显的对比,我们不能挥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随意糟蹋金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当的地方。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现在我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926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