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优秀作文

2018-01-05 09:10:17
|晴恩

  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15岁入学读书;1914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主修市政学;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他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了,但通过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后,我们似乎能够聆听他的声音,那声音铿锵有力,看到他的身影,那身影高大无比,领略到他的精神,那精神光照千秋。陶行知爷爷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都给我深深的启发,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里,给我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陶行知爷爷虽然家境贫穷,但是胸怀祖国,志向高远。年少时代他经常和同学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到外国去,先留学,然后在国外当专家,做教授。”陶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愿回中国做事?”而那个同学却回答说:“什么?我辛辛苦苦地读书,出去留学,还回国?中国这么穷,这么落后,有什么值得留恋的?”陶爷爷非常生气,并且在纸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贴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啊,作为中国人,怎可丢下和抛弃生我,养我的祖国?既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做出一番好的业绩,好的成就,报效祖国,使祖国不再落后,不再受人欺压,永远都有辉煌灿烂的一天。

  毕业后的陶爷爷,建起了晓庄师范,但不久后,问题又出现了。陶爷爷听一个车夫说:“有一个女中学生乘他的车到燕子矶,然后把剩下的钱全给了我。”陶爷爷听后时刻为那女生的性命担忧。几天后,有人在江边发现了一具女尸。陶爷爷为此在燕子矶休息亭边挂了一块木牌,写了“想一想,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怎可轻生!”而另一块插在山头的险要处,写着:“死不得”,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你与其为个人的事投江而死,何不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农民努力而死呢?告别当年,回到现实生活,陶爷爷说得一点也没错,不要为生活中的不开心的事而自寻短见,人生为一大事来,应当为一大事去,自己的一片大好前途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还没报效祖国,可自己的生命却这样结束。那大家何不想一想,死就不能死得没有价值?为何不为国家而死?为国家而捐躯?

  陶行知爷爷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与人民。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茅盾称他为“战斗的巨人”,郭沫若称他为“一代人师”,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而我称他为“爱国爱民的教育家”!

  陶行知爱国爱民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决心今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要克服胆小的毛病,学会与人交流,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学会反思,常动脑、动手、动笔,做到“读活书,用活书”。长大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让我们改变旧面貌,踏上新途径,做一个新世纪的新陶子吧!

  读陶行知的故事有感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

  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是呀,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例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想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遂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王友哭了,说:“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深远和巨大的。不可否认,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们仍有许多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不是狂风暴雨、疾言厉色地训斥,就是一味贬低挖苦学生,结果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既导致了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也降低了教师的威信。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批评学生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良知,启发学生的觉悟,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改正缺点和错误的愿望。这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在赏识学生的基础上批评学生,教育学生。具体而言,一是要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肯定学生平时的优点,不能因为一次犯错就把学生看成一无是处;二是要善于寻找学生出错中的积极因素,对那些因为“好心办错事”的错误,应该肯定其正确的出发点和目的,恰当地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第三,对学生勇于认识错误的做法要适时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自己犯了错误,但老师仍然信任自己,尊重自己。

  教师的批评教育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一个学生,教师是戴着放大镜去看优点,还是戴着显微镜去找缺点,学生的命运迥然不同。对待犯了错误的中小学生,只要我们诚心地帮助,耐心地开导,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嫌弃他,不鄙视他,学生自然就会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46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