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作品有感:至情至性(2)
她是感性的奇女子,特立独行,坚信人会有来生和灵魂;她钟情大胡子荷西,相濡以沫,他和她共同走过了时间岁月,她相信他们会在忘川河彼岸重逢;她惊才艳艳,潇洒走一回,在世界各地流浪,旅行,读书,结交好友,写作。
“人之所以悲伤, 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 而更无法面对的是有一日, 青春, 就这样消逝过去”
最后的离开,三毛寻找着她的未来和一方天地,留下亲人朋友。也许都是假象,她只是做了背包客,说走就走,继续流浪咫尺天涯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
1991年1月4日,三毛自杀于台湾荣民总医院,年仅四十八岁。就在前一天,三毛刚刚完成了手术,法医推断三毛死亡时间是4日凌晨2时。
三毛和荷西在加纳利群岛有一所漂亮的房子,荷西死后,三毛出售了它。那所房子里的家具如初,三毛把他们卖给一对年轻夫妇,以很低的价格。三毛不缺钱,她卖给那对夫妇也许是因为,她喜欢他们身上的朝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像她和荷西。
每次待在房间里,看见点点滴滴,触景伤情总是会回忆,眼里倒转的色彩拨转着老旧干涩的年轮,摧枯拉朽的撕裂时空到达以前。她看见自己不顾撒哈拉的沙尘暴开车去接荷西,她看见自己入迷一样的画石头,她看见在西班牙留学时荷西对她的表白。加纳利群岛的这所房子,对于三毛,以前是生活的根据地,现在是痛苦的来源。
在三毛四十七岁短暂的年华里,所处的都好像梦境。小时候在课堂上为读书,将《红楼梦》放到裙子底下;年长些,休学一年学习诗书画英文古文,更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习画;1967年,远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学习,考取了公务员;1970年回国,在中国文化大学德文系,哲学系教书;1989年,拜访《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1990年,写出第一部中文剧本《滚滚红尘》,获得金马奖最佳编剧提名。
三毛一生结交朋友无数,有很多都是知心交底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她很幸福,被这么多人牵挂。她的丈夫荷西,是三毛生命线里,最重要的部分。
荷西死之前,三毛会时不时地做一些奇怪的梦,以为将死之人是自己,于是慎重的向荷西嘱托,自己死后一定要再娶。“假如我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这对于我,将是一种幸福。”正因为如此,在她离开后,家人朋友理解她,惋惜,悲伤,也比不过女儿想要的幸福。她的父亲说 “我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的痛快。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活,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三毛的家庭是开朗豁达的,也许正是因为父母亲如此的教育,让陈平成为了善良,平和,文字细腻的样子,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了大多数人渴求的精致。我们不必去担忧她的死亡,死得其所,死有何惧。生死劫,轮回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她变成了星星,依旧在旅行。读她的书,我们依然可以看见那个真性情的三毛,活灵活现。
作家贾平凹对三毛评价“三毛不是美女,一个高挑着身子,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到处逢人说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艺术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
孤独且强大,个性而多彩。三毛的一生是较为传奇的,具有冒险精神。她在沙漠里游荡,也曾在迥异的街道邂逅知己。暮年,她拜访过著名的艺术家王洛宾,甚至,外界传言中她们暗生情愫。实际上,三毛只在西藏居住过十几天;事实上,三毛逝世后,王洛宾为她写过一首歌《等待》。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为把遗憾赎回来
不久后,三毛离开,两位成年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橄榄树,荷西的家乡西班牙有很多的橄榄树,等待又等待暗指荷西与三毛的年龄差距,或者刻画了三毛对于滚滚红尘的痴和迷。三毛的性格是执着的,偏执的,感性的。正常的那个时代下的女子又怎么会向她一样的不顾一切,与众不同。从她的人生中,我们能看出来人生不只有一种方式,流浪的日子听起来浪漫,真正体验时则又不同。三毛,是一直在流浪,终其一生,都未找到能停靠的码头。
流浪流浪,一直在流浪。
徐霞客,一辈子沉醉专心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穷山僻壤。他和三毛相比,相同的的是他们在人生旅途中,无一例外的,摸索和选择出自己的路。
三毛的不羁和潇洒如同一无所有的帆船,无所畏惧。寻至荷西后,她安定下来,生命开始延展,扩散。等到荷西离去,她一个人就又是漂泊的。荷西死后,三毛回到大陆,开始演讲,写剧本,还有之前提到过的填词。在她生前最后一段采访中,三毛真挚的用成都话回答。她毫不回避严厉苛责粉丝的桥段,真诚的解释道她需要一个人来了解成都,她是孤独的。
死亡,不过只是她这个人又一番征途罢了。天空是围困不了狮鹫的,正如海洋无法抵控涛浪。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宝一中2019届16班 李佳欣】
【公众号:张永娟的生活语文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