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后感 >

读辛弃疾作品有感:怨无大小,生于所爱(2)

2017-12-26 15:53:34
|睿柠

  若是再向前看,辛弃疾从小便不断亲眼目睹北方的金人对于汉人的欺压,这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仇雪恨的志向。作为一位优秀的词人,辛弃疾内心的爱国之情同样令人钦佩,就像近代的鲁迅,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文学家,更是伟大的革命家。可辛弃疾却没有想到,待他长大后却会经历满腹激情无处挥使的境遇。

  一开始,辛弃疾并没有意识到南宋统治的黑暗。二十一岁,参加反金起义。二十五岁,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此后又当认了一些官职,但在这些职位上,只能整顿治安,这与辛弃疾的理想显然大相径庭。这样的日子虽然过得安稳,但壮志难酬,辛弃疾愈发感到压抑和痛苦。在这期间,辛弃疾又写下了不少有关抗金的建议。他曾写道:“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即使在普通的职位上,辛弃疾仍旧一心希望报这大金对于祖国的欺压之仇。但当时南宋的统治阶级贪图安逸,早已不愿再打仗,故反应冷淡。这样的北伐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立足,残酷的现实使他出色的才干被埋没。就是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他写下了《青玉案·元夕》。

  已入中年的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他在上饶建了一处带湖新居,开始了自己的闲居生活。后辛弃疾又几度出山任职,在1196年被朝廷剥夺了平生的各种名衔,在瓢泉过着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又写下了一些吟诵田园风光的词。这之中便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时辛弃疾的作品中,少了悲伤的情感,而多了许多趣味。这几句词便为我们画下了一幅夏日夜晚的美好画面。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的许多字都用的很妙——明月皎洁,月光明亮,竟能将树枝上歇息的鹊儿“惊”醒了;而在夏日夜晚的清风吹拂下,知了的鸣叫声也显得愈加清幽;而青蛙的叫声,又好像是在伴着稻花的香气告诉我们,今年是个丰收的年头。这样的画面,让人顿生幸福感,便可见辛弃疾的文字功底。

  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终于发现了辛弃疾这个抗金英才。已六十四岁却壮志未酬的辛弃疾为之一振,又重回仕途,辗转几地做官。在他任镇江知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自己对于报国无门、志向尚未实现的失望。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的作品,词中写到自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他也回到南方四十三年了,望着中原大地,仍能想起当年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场景。辛弃疾一生都想尽其所能,通过抗金去报答祖国,可现已垂垂暮老,壮志还是没能实现。一腔热血,却化为一腔悲愤。

  后辛弃疾又受到打击,被迫离职,怀着忧愤回到瓢泉。1207年秋,朝廷又令辛弃疾去杭州任职,但此时的他已病重卧床,无法再回仕途。这一年的10月3日,辛弃疾怀着爱国之心和悲愤之情,离开人世。他豪壮而悲惨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

  辛弃疾的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主要内容。他一生都心心念念着要一雪国耻、报答国恩,只可惜这个时代的统治太过黑暗,一次次地打击这位伟大的爱国英雄,最终让他永远怀着壮志未酬的遗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辛弃疾“稼轩之词豪”,和与他相似的苏轼相比,辛弃疾的词中内容更丰富,题材也更广泛。他的词作中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写哲理,写朋友感情,写壮志报复。而他的写作风格也变幻莫测,除过雄伟奔放的风格,用女子口吻写娇媚风格的词也得心应手。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起身,以武起事,以文成就大业的仅辛弃疾一人。他名曰“弃疾”,而所谓的“疾”,就是他笔下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对于朝廷苟且偏安的不满和对于国家的一腔热血相交杂,终究成为了辛弃疾的一块心病。到老,也未能真正“弃疾”。但他,必定是南宋那个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今日所应该学习的榜样:不忘初心,一心为国,坚持理想。虽壮志未酬,但此一生足矣。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宝一中2019届15班 王棣晶】

  【公众号:张永娟的生活语文乐园】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266
c
id
444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