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年级作文 > 初中作文 >

以故乡情怀为题的初中作文5篇

2019-06-22 17:31:54
|嘉欣

  世上有一种情,穿越千年也不老;这一种情,时时袭上我心头,如雨露般滋润着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故乡情怀为题的初中作文5篇。

  故乡情怀

  在外呆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因此对家乡的眷念愈来愈强烈。记不清有多少次夜晚梦回故乡,梦境里故乡那山那水那人,恍如幼时眼中模样,依稀如电影般回放,一切皆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画面。醒来睁眼周围漆黑一片,才知是在梦中,心中不免怅然若失,辗转反侧,久久沉浸梦中再也难以入眠。

  之所以思念故乡,是因为故乡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的祖辈们在此垦荒种地,值树造林,为子孙开基立业,造福后世奋斗过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我们子孙后代一直在续写他们的梦想,各自在人生舞台上演释自已的故事,使我们的家族更加繁荣昌盛;之所以难忘故乡,是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他们躬耕四季,辛苦劳作在祖辈们开垦的田间地头,执念一生呵护这片黑土地,播种四季希望,享受着瓜果丰硕,稻菽飘香的喜悦。

  叹岁月无情,时时刻刻催人老,昔时伙伴,如今皆为生计四处奔波,闯荡东西南北,身如浮萍漂泊不定,辛苦打拼在异地他乡。大家归期难定,虽有相逢之曰,却是相聚时短,更那堪别离恨长,如今亲情日廋,维系实在令人堪忧。

  故乡,离我不远也不近,说远,不足个把小时车程,说近,近在咫尺,这份惦记,一直在心中。但人在外头,被诸事牵绊,往往身不由己,每每归乡时促,难免去时匆匆,来也匆匆,游子的脚步一直在往返的路上,思念就像长了翅膀,便在瞬间,回到故乡。

  一踏入故土,心情便万般激动,故乡那山那水那人一入眼中,无不令人感觉格外亲切。沿途闻听乡音绕耳,顿觉亲情无限温馨,途中小憩,临溪掬清泉一捧,饮之如甘如怡,忍不住多饮几口。

  回到家里,若时间充裕,便径直奔向野外,循着儿时足迹,熟练地沿着山路一路走马观花,在荒野中穿行,映入眼帘,虽是青山依旧,绿水常流,耐何林丰草茂山间小径早已无迹可循,只好钻山穿林,觅一空旷处静静伫立,远听山风呼呼,松涛阵阵传入耳中,细听山涧流水欢畅,潺潺有声;近看漫山翠竹婷婷玉立,随风摇曳,舞姿婀娜。静立兀动,感觉微风徐徐,随风拂来醉人花香,实在令人陶醉。山间鸟鸣啾啾,草丛有悉悉嗦嗦之声,仿佛对归乡游子致以亲切问候。

  若遇雨歇,最宜登高,远眺群峰云雾缭绕,朦胧起伏,若隐若现,似苍龙蜿蜒,连绵数里。俯瞰山底,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宛如玉带,清清澈澈,一路欢歌奔向远方。

  山下原野阡陌纵横,梯状递升,有心沿田间小径欲欣赏田野风光,谁曾想,一路前行,数块耕耘土地,只现便路之处,四野皆荒草萋萋,越远越不愿前行。索性就近入田间捧一捧泥土入怀,留待他日想家的时候深吸这田野散发出来原汁原味的泥土清香,感知故土一直在身边!

  虽是穷乡僻壤,在我眼里,那山那水那人,无时无刻不眷念万分,我虽远离故乡,身处繁华都市,故乡在心里依然放心不下,纵然不是在梦里我也无法忘记,无法忘记那美丽的大山,大山里淳朴的人们;纵然不是在梦里我也无法忘记,无法忘记儿时亲人溺宠的眼神;纵然不是在梦里我也无法忘记,无法忘记童年留在大山里的欢快足迹!

  人在外头,故乡已渐行渐远,故乡的亲人与我,虽然生活习惯早已迥异,但是我始终没有迷失自己,淡看都市浮华,依然保留着祖先勤劳朴实的本质,故乡与新家,一种人生,两头眷念,随着年龄增长,内心的思念也就越浓郁!

  故乡情怀

  故乡恐怕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一条弧线!奶奶的家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但它给了我一个完整的童年和故乡的所有味道。

  奶奶是个比较怀旧的人,以至于她家的所有东西都残存着年代的韵味,也是家的韵味!印象最深的啊,便是正屋雪白墙壁上那本厚厚的日历了,三百六十五页的那种。大红色的封面让墙壁染着喜庆的颜色,静静的,很闲适!里面分成两种:一到周五是绿色的,周六周日是红色的,每每回到老家差不多都是红色,这总是让我感受到一屋温暖!

  奶奶好似也成了一道只有故乡才有的风景。她每回见到我,总是笑嘻嘻的且忙里忙外地操劳着,“哎嗨嗨,哎嗨嗨”地哼着小曲儿。我学着她拿着老式竹篮假装忙里忙外地哼着。奶奶为此总是灿然而笑,极其疼爱地搂着我。

  奶奶喜欢在晚上的时候,将今天的一页翻过去,再用橡皮筋把已翻过的日历固定在一起,然后一遍遍用粗糙的手将折起的角抹平,好似要将全部的眷恋都抹进去,将时间抹进去。她总是乐呵呵地说:“这抹平了啊,这以后的日子啊,就平平坦坦,顺顺溜溜的喽!”奶奶将每一个小曲都融进了花花绿绿又略显老土的日历里,但那却是我对故乡全部的认知啊!

  因为上学,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那天,她,走了,我,终于,回来了!家里还是古朴的味道和浓郁的年代气息。而那本没人翻的日历却定格在25号——她离世的日子!

  故乡仍是故乡,我仍是以前的我。只是她走了,我也不怎么回来了。那刻,我才知道,奶奶是故乡的一切。离了她,故乡不复。时光啊它太瘦,指缝又太宽!

  故乡情怀

  原本,我居住在一个僻远的村庄,可自从我从村里搬到城中的小区后,我都不禁想问:故乡远在何方……

  村中,邻里和睦,自是打成一片,偶尔串门吃顿饭,去后山一起散个步,都是常事,搬家时,更是依依不舍,村中好友也约我定要回乡来玩。可我却兴奋于城市的繁荣,漫不经心却抛出一句,“才一个多小时嘛,哪有什么乡不乡的。”

  可到城里后,那种兴奋便被冲淡了,随之而生的却是无限的懊悔。还记得一次,我下楼扔垃圾袋,小区两旁却尽是行人碌碌奔波,对我这个小孩也是唯恐避之不及,怕弄脏他们的衣裳。不禁念起往日之景,村中的人们都愿意帮我提,碰见了面就算不是很熟也要寒暄几番,可城里的热情仿佛却全被手机和忙碌给攻陷了。

  回去罢,我走着想着,以长大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来聊以自慰。路上,迎面走来一条小狗,我便折了一根狗尾巴草,有意去追奔它,兴致正起呢,却被一只粗壮有力的大手一把揪住后心往后扯,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仰面朝天了。一个中年男子粗鲁地吼道:“谁家的野孩子!我家的狗你动什么!谁让你动的,说啊!”我掩面而走,怕泪水打湿了小狗,又要挨一顿训斥。不禁浮想起往日,谁家的宠物都跟自家养的没甚分别,猫狗生了崽,还要挨家挨户分呢。

  那街上的行人在我眼里甚是可怖,偶尔擦碰一下也要骂:“没长眼吧。”怒目而视的神情分明可以辨出,他明是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野兽,危险的很!而我们想保护住自己,就只能高攀树枝,力求自保,蜗居在森之一隅。

  我忽然念起故乡了。想念起昔日好友,想念起田园之乐,家旁的后山,家前的潺潺小河,都是我此时心之所向,心之所往。

  而城中的快节奏生活,也在尽力尽力压榨我的闲余,渐渐,我口中那“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却被不断拉长到大洋彼岸,只能远望,无法彼及。深夜的喧嚣更搅得我心神不宁。永远不识的楼上邻居的音响,也将我的泪水震出眼眶。

  无奈,只能蜷缩一角,眺望远问,失声叹问:故乡远在何方?远处的霓虹灯,千万别闪碎我的梦想……

  故乡情怀

  亲爱的故乡啊,你越来越年轻,你的子女却不再青春,我在轻轻思念你,我在缓缓梦着你,我在默默祈祷,你能永远美丽。

  曾经,爸爸带我来上海,我觉得上海的空气不好,但是到上海以后,我就不这样认为了。

  爸爸把我带到公园,一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两行整齐的桑树,进入公园里面,有许多的花草在大树下,好像大树妈妈在保护它的孩子一样。走到小河边,河里的水清澈见底,河里的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时不时,一旁的工作人员往河里撒点鱼食,鱼儿争先恐后的抢着。爸爸在一旁催着我走,可我还沉浸在鱼儿的欢乐中。

  由于父母的工作调动,我们搬到了嘉定区,这里有很多美丽的建筑,我们的小区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小区有九幢楼,这些楼有高有矮,我们住的这幢楼有25层,楼体的外面是橙色的,我十分喜欢这里的建筑,这里还有上海居民的特色:弄堂。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多少的故事,多少的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人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喜欢上海美丽的建筑,我喜欢弄堂。

  我特别喜欢吃小笼包。小笼包皮嫩肉滑,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汤汁都流出来了,鲜香美味, 每天上学,我都会在学校旁边的早餐店里吃小笼包,来这里吃小笼包的人很多,每天都是排成长龙一样的队伍。后来,我读了中学,离开了这里的小笼包店,再也吃不到这里的小笼包了,每次想去还是回味无穷。

  时常记忆起故乡,似乎那种故乡的味道又飘到了我的身边,它成了追随我一生的梦,成长后的我与故乡渐行减远,而故乡的气息将是追随我一生不变的情怀。

  故乡情怀

  儿子中考后的第一天,我对孩子说,今天你在家好好休息一天,明天我带你回家看看爷爷奶奶(方言叫爹爹婆婆),我们每回家看一次爷爷奶奶,就少一次。孩子欣然答应。23日上午,我驾车两个多小时,于11:30左右回到了孝南区所属的一个小村子,回家看望八旬有余的父母。

  我的这个小村子,其实是一个大家庭,都是一家人。父母很早告诉我,我的爷爷有兄弟五个(我记事时只剩下两位在世),我们都是他们的后人。经过父辈、我们这代和我们的下一代的传承,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薪火相传,目前我的这个小村子总人口数量徘徊在80人左右。我依然记得,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我读高中)到90年代中后期,村庄虽小,但是在农忙季节,在田野上、水塘边、稻谷场等,到处是大家忙碌的身影。他们收割早稻、整理田地、抢插晚稻,还要把早稻用脱粒机脱出来,要赶忙借自然风扬谷并晒干。我利用高中放假的时间,帮忙父母做农活。上班后的头几年,我也一放假就回家帮忙做农活,八月底上班时同事说我又晒黑了一大截。可以说,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限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闲时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随着中国打工潮的出现,我所在的小村庄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自90年代末起,众多20—40岁的青壮年,背起简单的行囊,北上东北、南下广东,打工学手艺。本来村庄的人不多,这样一下子安静了很多。留在村庄的多是老人、小孩,土地的利用率大不如前。最近十年来,我大哥逐渐把村子中无人耕种的土地也利用起来,他说,现在早已不种两季稻谷了,一是没有人手。二是太累。现在只种一季,并且不用手工插秧,一撒即可。也不用人工车水,用潜水泵抽水,收割也是机械。国家政策好,种粮还有补贴。但他担心的是依然没有人想回家种田。他说,等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人老了之后,动不了啦,基本上就没人种地了。

  前几年春节回家,还可以看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数是“离土不离乡”。可这两、三年回家,就很难见到青壮年,甚至连他们的孩子也见不到。因为他们在镇上、或在县城购置了房产,不回家乡住了,他们“离土又离乡”。村庄的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只有几个老年人。在镇上住的,也就偶尔回来侍弄一下田地。照此下去,不久的将来,小小的村庄就只剩下十几栋瓦房(还有4--5栋小楼房,空着)在那静静地站着,默默看着即将荒芜的土地。这富饶的土地,养育了几代人,最终可能以荒芜、无人理睬而告终,让人伤心。我记得读高中时学过一篇散文,是秦牧写的《土地》,道出了在社会动荡的特别年代,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却“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大哥大嫂知道我要回家,准备了几个好的菜,当然我们最爱吃的还是农家菜。这几年来,由于父母行动困难,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我总是在大哥大嫂家吃中餐。这次回家,由于孩子一起回家,他们很高兴,尤其是我的父母。以前平时每次回家,父母总要问小孩为什么没有一起回家,我说他在上学,没有时间。这次,我带着孩子,姐姐也回了娘家,与父母一起聊天,倾听他们唠叨一些事情,他们就知足。父母不会计较你带不带东西,带什么东西。他们在乎你回来的次数和时间,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就是最好的尽孝。

  和父母聊天后,我又带着儿子在田野上走走、看看,让他多看看农村的自然风光,多接接地气。

  每次走之前,大哥、老姐总会让我带些菜、蛋、油之类,这些天然的食材,是无法在市场上用钱能买到的。这既是亲情的载体,也是牵挂的体现。故乡,家人,你无论走多远,永远是你思念、牵挂的地方;也永远是你思念、牵挂的人。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61
c
id
9015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