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关于节约粮食的散文随笔:难忘那年胡萝卜香

2018-04-25 10:37:31
|志彬

  编者按:当今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应该提倡勤俭节约,做一个具有节约精神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难忘那年胡萝卜香》。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西南部的黄河岸边。在那里留下了我少年、青年时代的许许多多的记忆。有甜蜜,有苦涩,有的终生难忘。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的家乡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受了缺衣少粮,挨饿受罪,“吃萝卜喝水”的严酷的考验。

  那一年我六岁。有一天晚上父亲带着我去看戏。戏的内容我看不懂,只见一斑演员,手拿锄头前后翻飞。好像是在表演铲地。看了不大一会儿我就饿了。父亲便带着我回到了家里。其实家里也没有什么吃的。只有一框煮熟了的胡萝卜。父亲往锅里倒了点棉花籽油,把胡萝卜放到锅里来回的煎。煎好之后就拿给我吃。我当时感觉特别的香,以至于让我终生难忘。

  1972年,我高中毕业。直接报名参军入伍到了部队。在去部队的路上,带兵的班长告诉我们。部队的伙食特别好。能经常吃到芹菜炒肉。当时部队的生活费是每人每天三毛八分钱。每人每月的津贴是六元钱。就像班长说的那样,我们确实能经常吃到芹菜炒肉。吃的很过瘾也很解馋。确实比我们高中食堂天天吃地瓜干窝窝头喝菜汤,好多了。当时每月的六元钱军贴我也不舍得花。一年下来能积攒50块钱。过年时给我在家务农的父亲寄回家里。

  入伍后的第三年,我回家探望我的父亲。有一天我对父亲说,我还想吃油煎的胡萝卜。父亲一听笑了,他说油煎的胡萝卜并不好吃。当时你之所以感到胡萝卜好吃,是因为你饿了,饥不择食嘛。当时你吃什么都感到好吃。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再吃就不好吃了。

  我的父亲是一个精明智慧的老人。他的一生吃了很多的苦,遭了很多的罪。因为我从三岁就失去了母亲,当时我们姐弟三人都还没有成人。他又当爹又当妈含心茹苦把我们三个扶养长大。他所遇到的苦难,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等我们长大了,父亲也没有享到我们的福。在我当兵的第四年,他患了重病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我的姐姐给他说让弟弟回来吧。父亲说他在部队很忙,就别让他回来了。因此,到最后他没看到我,我也没看到他。在我的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在父亲重病的时候陪伴在他的身边,没有尽到孝心。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就像刀挖一样的痛。

  70年代部队的生活虽然比农村强一些,但是也不是顿顿都吃细粮。每天的一日三餐,大体是一餐馒头,一餐粗粮,一餐大米。除了年节,能顿顿吃细粮。其他时间几乎天天如此。有的战士不愿意吃窝窝头,说是太硬。确实,小米面窝头发硬。不如白面馒头好吃。每到吃窝窝头时,有的战士吃一个就不吃了。剩下的我就把它放在我的书包里,留到下顿我自己吃。我对吃穿没有过高的要求,吃饱穿暖就行。

  老首长给我们讲周总理有一次和警卫员一起吃饭。发现桌上掉了一粒米他就立刻捡起来自己吃掉了。周总理还打趣的说,一粒米也不能丢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米都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我们要十分珍惜啊!在场的人都为之感动,都很受教育。

  周总理的行为起到了最实际的模范作用。我们连队有勤俭节约的好作风。干部战士从来不浪费一厘米,不浪费一滴水。学习雷锋,把勤俭节约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雷锋同志的名言。我们也像他一样。衬衣袜子破了,缝缝补补继续穿。为了增收节支我们连队的战士自己开荒种菜。我和我的战友盛元树经常在早操前早起两个小时。去给蔬菜浇水施肥,蔬菜长得郁郁葱葱,又嫩又脆,吃起来很有菜味。浇水容易施肥可不那么简单。先拿两个胶皮桶,再拿个长把的水舀子。到厕所的粪池把桶装满。挑到菜地一稞一稞的给蔬菜施肥。因此蔬菜长得特别茂盛。我们从来不使用化肥,也不使用农药。蔬菜是绝对的绿色。

  从小在艰苦的生活的环境中长大。使我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一件外套穿了20年,也不舍得扔。一件衬衣缝缝补补穿十多年。我的原则是新旧无所谓,只要防寒遮体就行。一个人如果一味追求吃喝享乐,他就会丧失进取心,就会丧失斗志。

  1978年4月,我从部队复员来到了黑龙江垦区。在垦区工作的36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做过机务工人。当过教师。之后到农场机关,一直到工作到退休。

  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的平淡和简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工作怎样的变化,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当年的胡罗卜香的味道。是它鞭策着我不忘当年困难时期的艰辛。始终坚守勤俭节约、从不浪费的好习惯。

  后来我在农场担任办公室主任时,一直提倡勤俭节约。每到客人来时,始终坚持一人一菜的原则,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实实在在,既不失礼节,又能吃好喝好。

  退休后,我在山东胶东生活过几年,也做过两年的门卫保安。有一年春节后。小区的垃圾箱旁边经常能看到被人抛弃的馒头和食物。胶东那地方蒸馒头非常讲究。特别是过年,家家户户蒸的馒头花样翻新又好吃又好看。每到过年时,单位会给员工分发馒头。

  有一天我在垃圾旁边看到一个完好的箱子。我们好奇的打开了他。结果大箱子里面装六袋馒头,一袋里面有六个馒头。也就是一个大箱里就有36个馒头。每个馒头都用颜色进行了装饰。当时已经过了正月十五,我仔细地看了看那些馒头,根本没变质,可以吃。我便把它抱回了家里,吃了好几天。这件事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思议。从垃圾箱里捡出来的食物,怎么可以吃呢?其实我也不缺那几个馒头钱。但我并不以为然。如果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能够吃到如此好的馒头,我何必去吃那个胡萝卜呢?

  当今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难道就不应该提倡勤俭节约了吗,难道就可以随随便便浪费财物了吗?居安思危是永恒的警钟。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没吃过苦,没有遭过罪,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当年胡萝卜的香味终生烙在我的心里,那个年代的伤是我一生的痛。我衷心希望胡萝卜香味的年代永远不要再来。

 

作者|倪宝顺

  公众号:文人墨客驿站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58
c
id
58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