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仿写作文的方法指导-写作利用文本再创造
大琦老师在写作启蒙兴趣培养课堂中,讲到了细致观察,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主积累三个重点。很多孩子有了写作的兴趣之后,最大的愿望是写好作文,但如何写好作文呢,却是没有头绪。其实写作文就如我们日复一日的做饭,想要饭好吃首先得先去见识什么是好的,然后品尝评析,最后才能自己去操作实践,而操作实践的第一步就是模仿。
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是写作最初的形式之一。小学三年级由看图说话开始转入真正的写作,是孩子写作的转折点,这对孩子是一个挑战,对于家长和老师也是难点。一个对作文写作还比较懵懂的孩子,写作模仿就尤为重要。
今天我就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谈一下,家长如何在假期引导孩子写作转型。
首先是词语和句子的模仿。三年级孩子虽然可以独立阅读,阅读积累也达到一定数量,但对于积累的运用和对文章的鉴赏基本处于未知阶段。
作为家长,假期中我们每天可以抽出半小时的时间陪伴孩子进行阅读,阅读中一起标画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从词语角度来看独特的动词、生动的形容词,很有节奏感的叠词,都可以进行标画。
从句子角度来讲那些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也一定是标画的对象。
寻找好句子的过程也是对句子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理解之后就得对标画的句子反复诵读了。
比如说我们小学课文中很经典的文章《桂林山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里峰峦雄伟、拔地而起,是非常形象生动的成语,比喻的修辞手法新奇而生活化,对比手法的加入直接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像这种经典的句子和段落我们是可以引导孩子反复诵读的,在诵读之中体会到词语和句子的美,再加以想象,孩子就能对山水的美感有初步体验。
有了美感的初步体验,下一步就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并将体会深刻的词语或句式加以运用,有美感的句子就可以生成了。如果家长和孩子在此时进行造句比赛的话,孩子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当然句子仿写之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引导孩子直接进行段落的模仿,以下是两段三年级下学期小学生依据《秋天来了》和《桂林山水》两篇文章进行的仿写,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奶奶家在一个美丽的山村,它四面被青山环抱,山上长满了柿子树。山脚下散落着一块块头巾似的梯田,还有一个亮闪闪的水库。水库下边是一条溪流,小溪中有许多小鱼、小虾……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
奶奶家所在的小山村最诱人的还是秋日。每当天气见凉时,树木的叶子就耐不住寂寞,纷纷换上了华美的秋装,土黄的、金黄的、火红的、半黄半红的,这应该是最热烈最耀眼的颜色吧。山村一下子成了五彩缤纷的时装展示会,它热情地向人们传递秋日的喜讯——丰收的季节到了。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完了。在这两个段落中,孩子对于奶奶所在小山村的描写,可以看出孩子的观察很有条理,从上到下,由远及近,顺序非常清晰。
用亮闪闪这个词来形容水库首先给人视觉上的震撼,而且抓住了特定时段水库的特征,可见他的感受是很独特的。
而土黄、金黄、半黄半红等颜色次的运用,也是在细微之处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的清晰描绘,与有些孩子仅仅知道,秋天来了树叶黄了这样的体验要丰富许多。
头巾似梯田、五彩缤纷的时装博览会,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这些比喻修辞的加入,给人热闹的场景想象。
树木的叶子耐不住寂寞,换上了华美的秋装。热情的向人们传递秋日的喜讯,这些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调皮、热情的叶子在想我们招手,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都鲜活起来充满动感。
整个段落读下来,让人有必须要去亲身体验的冲动,那么这篇文章的放些就很成功了。
其实,除了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的仿写,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讲,文章结构再到谋篇布局特点都是可以进行模仿的,在模仿中孩子将会逐渐形成自己写作的思路和特点,进而对写作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公众号:学而堂
作者:瑄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