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书笔记 >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

2019-10-29 10:08:47
|廷峰2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一)

  唯与诃——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原文】绝学无忧。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独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沕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代汉语解读】

  不要一切学问,人生只凭自然,就快乐无忧。恭维与呵斥,又有多少差距呢?美好与丑陋,又是相距多少呢?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害怕人的。悟道的君主心胸宽广,好像没有边际一样!一般人把自己的形象搞得非常高大,像神一样享用着百姓供奉的太牢,好像春天里登台接受祭祀一样。我淡泊名利,没有任何形迹。像婴儿还没有学会笑时那样纯粹。飘忽不定,好像没有归依的样子。一般人都想着自己的财产有余,而只有我则给予别人。我好像很愚蠢的心,混元一体,没有形名的比较。一般人把光亮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显示自己。只有我(悟道的人)昏暗不显示自己。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啥都不在意。圣人的品性深远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得好像没有边际。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却单独保持质朴。我与其他人不一样,我更加珍重道。

  【延伸解读】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诃,呵斥。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飨,享用供品。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兆,征兆。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咳(hai),婴儿笑。累,飘忽不定。婴儿还不会笑的时候,是最纯真的状态。回到婴儿的状态,就是修行,放空头脑,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相当于睡眠。保持孩童状态的老人更容易长寿。

  遗,读wei,也作馈,给予的意思。一般人都是为了自己的财产有余而不断地多捞取,有些官就是如此,贪得无厌。而圣人强调的是给予。

  鬻,本读yu,这里读shu。昭,明亮。昏,昏暗。察察,特别精明,审查别人的缺点,挑剔别人的毛病。闷闷,不在意。没有悟道的人把光亮集中到自己身上,让自己高大光彩,显示自己。不好的领导者,对自己彰显功劳,把功劳据为已有,对别人叫是挑毛病。互相挑毛病,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孩子在幼儿园时就是喜欢挑其他小朋友的毛病。作为普通人,有这个毛病倒还可以理解;但作为领导,则非常不合适,你已经是领导了,部下有出息,光鲜亮丽的时候你应该高兴。与部下争名争利,得到的结果是让部下失望、不合作、消极对待。

  沕,深远。望,辽远的边际。顽,没有被劈开的木头。鄙,人们居住的单位,乡村的意思,后引申了质朴。华为的任正非经常被人称道,他被拍到在机场打出租车,和同事一道乘机场摆渡车,和员工一起在公司的食堂排除买饭,等等。这位超大型企业的老板不搞特殊待遇,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特别受到公司内外的人尊重。

  食,吃,这里是用的意思。母,女性,在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用以比喻天地的本源,也就是道。大道,就是为众生做事。

  这一章里,鬻人、众人,都是指没有悟道的人。而我,则指悟道的人,并非指老子自己。很多人把“我”误解为指老子自己,认为是他标榜自己,这是很大的误会。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二)

  根据中医博士罗大伦先生的讲座《每天聊点道德经》。道德经的来源应该是古代君主们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君主们将这些经验文献铭刻于重要器具上,称为金文铭。老子并不是神人,而是东周时国家图书馆管理员。按他这样的身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铭文的,他并不是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编撰者。他编撰的目的是整理总结这些治国理政的经验,经供后世人学习、参考。

  道德经中有两个道,分别为天之道、圣人之道。

  老子认为人世间之上存在着一个力量,这个力量甚至先于我们这个世界存在。这个力量无法描述,我们接触不到,但相信它是存在的。这就是天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神明,常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可以认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这个天之道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或者说只知道相当局限的一小部分,是我们人类探求的目标。

  这里的圣人并不是后世所称颂的道德超然的人物,如孔圣人。而是治国理政的明君,如尧舜禹等人。圣人之道就是圣人们治国理政的法则。

  天之道与圣人之道是相通的,有联系的,圣人之道要合乎天之道。也就是,如何管理治国理政要符合自然规律。当你不明白圣人之道,不知道如何治国理政的时候,要从自然界找规律,看看天地是如何运行的。观摩天之道是了解圣人之道的钥匙。

  道德经阐述的圣人之道的核心内容就是领导者尽量放低自己的欲望,尽全力为自己管理的老百姓谋福利。这样,群众反过来支持你,帮助你成就大事。

  道的三个。

  第一,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期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的,我们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片段,千万不要执着于任何事。这个告诉我们,世界变化的,我们不要想永远得怎么样?但凡想要永远的怎么样,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世界根本没有永远的事。所以,这是道的第一个,我们人世间的痛苦,相当比例的内容,都来自于我们试图向永远的怎么样。一旦你想永远,对不起痛苦就来了,因为没有事情能够永远。

  第二,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叫天人合一。我们与这个世界联系非常紧密,从心里或者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进程。而且因为你们是一个整体,发出什么,就会回馈什么,各种背书,各种形式,在各个时间段范围内,回馈给你。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不要破坏圈子。生活中,那种奸诈的人,自私的人,真正的朋友会很少。你发出什么,世界回馈给你什么,发出的善念可能加倍回馈。

  第三,只有我们不计回报,不计功利地发出善的信息,周围的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您会幸福地度过幸福的一生。

  三个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无我,利他。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三)

  【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诚全归之。

  【现代汉语解读】

  委曲就能求全,懂得拐弯就能走上笔直的大道,低洼之地就会注满水,破旧了才能新。(领导者)减少了自己的欲望,就有所成就;如果本能地任由欲望无限制地增加,结果你会更加困惑。所以,圣人坚守道的规律,成为天下的领导者。不盯着自己优点,所以能够彰显;不刻意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够看得见;不自吹自擂,所以能成就事业;不自夸,所以能够成长。正因为不跟别人抢功争利,所以没有谁能够与他争天下。古人所说的“曲全”,难道只是说一说而已吗?做事做得好,全归功于道的法则。

  【延伸解读】

  曲,弯曲。老子告诉我们要有所取舍,放弃虚幻的东西,成就大业。有时候,越争取越争不到。委曲一下自己,放弃一些名誉地位,能够保全大局。枉,树长弯曲了。树苗往上长的时候,遇到石块,会拐个弯继续往上长,这棵树仍然可以长得直。韩信胯下之辱,就是枉则正的例子。但为什么后来功成名就之后,却表现得骄傲,说自己不屑与樊哙等为伍呢?因为枉则正有被动与主动的区别。韩信当初如果不能忍受胯下之辱,杀了那个无赖,可能自己也会马上没命,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就忍下来了。而后来骄傲的后果没有那么直接,更何况少时候被迫忍受的屈辱会影响后来的心态,有一种报复心,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得更加狂妄。真正的“枉则正”应该是主动的,悟道的人根本不会把这种“枉”放在心里。有个故事,村子里一个未婚姑娘怀孕了,家人逼她说出怀的是谁的孩子,被逼无奈之下,姑娘说是寺院里方丈的,于是家人把新生的孩子送到寺院,方丈没有辩解,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因此方丈当然遭到全村人的辱骂和僧人们的轻视。若干年后,这位姑娘良心发现,说出了实情,这孩子其实是村里某一小伙子的。于是她家人到寺院里把孩子接回,并两三道歉。方丈也只是淡淡地说:“这样啊!”继续自己的修行。

  洼则盈,老子认为,放低心态,保持谦虚,更容易成功。用现代语言说,就是谦虚使人进步。人的动物性使他特别容易高看自己,看多别人的缺点。生活中,特别在网络上,许多人专门看别人的缺点,喜欢跟别人抬杠,以此来提高自己。满眼中别人缺点的人,就不可能去学习,其实这样的人是自卑的。

  敝则新,老子认为这个世界生灭往复变化的,以树的生长为例,春天发芽,夏天盛绿,秋天落叶凋零,冬天树叶腐烂至春天又化为泥,为树木提供养分,再进入春天发芽,进入下一个循环。树木凋零为敝,树木凋零之后,意味着不久将有新芽长出来,就是敝则新。

  道德经被人误解,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老子消极避世,认为老子主张人应该曲、枉、洼、敝,其实是不对的,老子希望还是全、正、盈、新,但方法是通过曲、枉、洼、敝等状态达到全、正、盈、新的状态。通过前面不利的状态为自己积累能量,达到全新的状态。

  一是道形成的形式,道生一,由道生成的混沌的状态,在现代汉语的语境里,可以理解为道的规律,道的法则。牧,管理者。有版本是“为天下式”,式为榜样、楷模,其实这并不符合老子的愿意。老子在前文中强调过“不尚贤”,就是不赞成树立榜样。

  “不争”这段话是针对领导者说的,但作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不少人生感悟,就不要老是想到与别人争名利,但凡有比较,人生就会痛苦。现在学校教育中,总是喜欢排名,别人超过自己就担心,就不高兴,这样做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压力。要把考试作为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要与别人比,这样就会轻松,可能会考得更好。充分理解这句话,你的人生就会进入从容的境界。

  曲全,就是前面讲的“曲则全”。曲,可以理解为委曲,但委曲的主要针对虚幻的名相、地位、金钱等。全,是做事的本身,真正的人生目的。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四)

  其实《道德经》并不神秘,只是我们理解得并不到位。《道德经》常常被人吹嘘得很神秘,他们可能水平不够,受人蒙蔽,也可能别有用心,有意曲解。为了还《道德经》的本来面目,根据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讲座的指导,整理出《道德经》读书笔记,帮助你正确理解《道德经》,并获取其中的人生智慧。《道德经》内容很多,篇幅很长,读书笔记将陆续刊出。

  揭开《道德经》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正常解读《道德经》,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一、道德经的来源应该是古代君主们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君主们将这些经验文献铭刻于重要器具上,称为金人铭。老子并不是神人,而是东周时国家图书馆馆长。按他这样的身份,是能够接触到这些铭文的,他并不是道德经的作者,应该是编撰者。他编撰的目的是整理总结这些治国理政的经验,经供后世人学习、参考。

  二、道德经中有两个道,分别为天之道、圣人之道。老子认为人世间之上存在着一个力量,这个力量甚至先于我们这个世界存在。这个力量无法描述,我们接触不到,但相信它是存在的。这就是天之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神明,常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可以认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这个天之道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或者说只知道相当局限的一小部分,是我们人类探求的目标。这里的圣人并不是后世所称颂的道德超然的人物,如孔圣人。而是治国理政的明君,如尧、舜、禹等人。圣人之道就是圣人们治国理政的法则。

  三、天之道与圣人之道是相通的,有联系的,圣人之道要合乎天之道。也就是,如何管理治国理政要符合自然规律。当你不明白圣人之道,不知道如何治国理政的时候,要从自然界找规律,看看天地是如何运行的。观摩天之道是了解圣人之道的钥匙。

  道德经阐述的圣人之道的核心内容就是领导者尽量放低自己的欲望,尽全力为自己管理的老百姓谋福利。这样,群众反过来支持你,帮助你成就大事。其中的道有以下三个:

  第一,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期间生灭变化永无停息的,我们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片段,千万不要执着于任何事。这个告诉我们,世界变化的,我们不要想永远得怎么样?但凡想要永远的怎么样,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世界根本没有永远的事。所以,这是道的第一个,我们人世间的痛苦,相当比例的内容,都来自于我们试图向永远的怎么样。一旦你想永远,对不起痛苦就来了,因为没有事情能够永远。

  第二,我们与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这叫天人合一。我们与这个世界联系非常紧密,从心里或者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都会影响这个世界的进程。而且因为你们是一个整体,发出什么,就会回馈什么,各种背书,各种形式,在各个时间段范围内,回馈给你。这个原则告诉我们,不要破坏圈子。生活中,那种奸诈的人,自私的人,真正的朋友会很少。你发出什么,世界回馈给你什么,发出的善念可能加倍回馈。

  第三,只有我们不计回报,不计功利地发出善的信息,周围的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您会幸福地度过幸福的一生。

  三个原则,总结起来四个字:无我,利他。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3000字范文五篇(五)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于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着,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96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