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一)
王晓秦的《战争》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清未民生、政治、军事的社会方方面面,积贫羸弱的国之制度下,个人艰难的求生存。无论是最高统治者的清朝皇族还是高官达贵,抑或是底层如蝼蚁般的民众,洪流携裹之下的偷生,多活一天都是如此艰难。妈难时世之下,清醒的人士倍感痛苦,世间众生相在王晓秦的笔下生动再现,历史的悲壮与不可回复,让今人重新正视那段惨痛的过往。 国之不强,民之悲矣。这部名为《战争》的小说,有正义风骨长存,有鲜明的民族情怀和爱国豪情。看透文字背后的真义,今人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更豪迈、更幸福。
在近代史中,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巨大,因为战争,中国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为战争,中国的近代工业得不到健康正常的发展;也因为战争,中国的政治经济各方面停滞倒退,中国进入了外敌侵略的黑暗屈辱的时代。分解那段历史,可以看到在全球贸易中,唯有中国在官商勾结谋取暴利的情况下,屡禁不止,反而越禁进口的情况越猖獗。一派朝廷昏庸,官员腐朽,全民为利,醉生梦死的景象。贸易的巨大利差,让所有人趋之若鹜。战争的导火索是,但战争又不仅仅是为禁烟。“是显示剂,它把中国专制统治的腐败暴露无遗;又是腐蚀剂,使这个本来就已经腐败不堪的体制更加腐败”。腐败倒致的泛滥,而的泛滥又进一步促成更加摧枯拉朽的腐败。虽然有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样的有识之士,忠勇之人忧患忧民,并做出一定表率作用,但他们依然只是个人力量,浪潮里的呼声,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杯水车薪,无力回天。
今日重读《战争》这样的沉重历史,意义何在,便是看清历史真相,看清战争的本质,看清身边一事一物如同蝴蝶的翅膀扇起的世界大波浪。在各种历史浪潮里认清本来的面目,选择正确的方向前进。王晓秦的《战争》基于中英史料再创作而成的鸿篇巨制,以文学的手法真切再现那段艰难时世,也再现腐败的恶果。百年前的历史才过去不远,中国人的平静不过70年,然而居于忧患永不过时,反思历史,也应永不忘曾经血的教训。
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二)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战争的印象只有历史书上那一段特别刻板的表述和历史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历史教科书上不超过10页的篇幅,让我对战争的了解程度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战争》这本书却用了将近1000页的厚度让我真正的了解了战争背后的历史,也让我看到清王朝除了闭关锁国、高傲自大的另外一面。
《战争》是一本长篇历史小说,按理说我对于小说阅读应该是很快速的,但是对于这本书,也许是因为我才疏学浅,有很多字都不认识,经常需要查字典、做注释。但更多的是因为政治和历史的复杂性,让我读这本书变得很困难。虽说是小说,但故事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有史有据的。我从未见过有哪一部小说的作者会费尽心思的调查如此详实的资料,书后附赠了十几页的图片资料,分为人物篇、背景篇、事件篇等等,所有的细节都在向你展示着这篇小说的精致与用心。
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三)
从古到今,若问哪个时期是国人最为屈辱的历史,毫不讳言,必然是战争时期,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深重灾难,让一个泱泱大国接连割地,就差没沦为他国的附属国。不禁想到前不久的“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庆典,可怜的香港被一纸条约划分出去,远离祖国怀抱多年,幸好随着祖国的强大,才有与英国谈判的资本,才能重新收回香港。
因此,当看到这本《战争》时,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其内容,作为长篇历史小说,又是否立足于当时的中国社会。作者王晓秦精通英文,善于挖掘国外史料,并与国内史料对比研究,故此书也是作者在综合中英史料的基础上,多次实地走访战争的所有战争遗址,从而对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进行真实再现。同时书里精选了百余幅来自海内外博物馆收藏的照片,无不一一记录着当时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残酷的战争场面,是不折不扣的历史见证者。
故事由道光年间开始讲起,彼时的英国人为了获取暴利,开始向中国,在众多有志之士的要求下,湖广总督林则徐奉道光之命前往广东查禁,在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共同谋划下,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悉数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然而此举彻底激怒英国人,狡猾的英国政府便以此为借口,派遣远征军侵华,直接导致第一次战争的爆发。
我们会发现,中国之所以节节败退,就是太过自信,视英军为蛮夷不具威胁,消极应战,没想到英军准备充分,且对中国了解得颇为透彻。此外,在作者的描绘下,我们知道失败的另一原因,就是下属知情不报,隐瞒前线战况,甚至虚报军情。愚蠢的道光完全被蒙在鼓里,一心认为我军形势大好,不然也不会在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才恍然我军败得彻底,慌忙派琦善前去谈判求和。可惜和平只是暂时的,英军不满所获利益,再次北上进犯,直逼南京,迫于无奈之下,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妥协退让、委曲求全,代表清朝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至此,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此书回顾那段历史,时隔千年依然心绪难平,好一段民族屈辱史,好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纵然有不少志士仁人,可面被侵蚀的民众、被昏庸主宰的朝廷,一切都是白用功,堕落的社会只能步步沦陷于列强的进犯……
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四)
手里掂着这部近千页的大部头,我心里有一点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让一场战争充其为如此大的体量?是一位什么样的作者不去投明粉、三国粉、宋粉所好而去书写这样一个不是热点且发挥空间有限的历史故事?
读完后我欣喜地发现,这简直就是一部全新视角秉笔直书更加客观的战争,是一部基于中英史料再现艰难时世背后的斑斓世相与政治生态的浩瀚大作。如果说蓝诗龄、茅海建所著的学术著作让我们以纪录片的视角来看待战争,那么王晓秦先生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战争》则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历史正剧的阅读体验。
战争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熟知的一个历史名词。我们熟知它,是因为它早已成为一个标签:它被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被作为国家耻辱和中国人民觉醒的时刻。与战争绑定在一起的,是“闭关锁国”。是否打开国门就可避开一劫?还是国与国的利益冲突,是清末各阶层的利益冲突?王晓秦先生在《战争》一书中,以史家观点,文学笔法,从人、制度、技术三方面一层层剥开战争的历史迷雾。
居庙堂之高VS处江湖之远
在战争中粉墨登场的人物分为三类:一是以道光、王鼎、潘世恩、穆彰阿、琦善等为核心的权力集团和以林则徐、伊里布、葛云飞、奕山、邓廷桢、关天培等为代表的执行圣命的疆臣;一是战争的另一方英军和英商,以明托家族和威廉·查顿、马地臣、颠地为代表;一是广州十三行、疍户和战争期间的广东、浙江一带的中国老百姓。
这三类人物排列组合成数个矛盾冲突,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隐匿不报”是书中反复出现的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四个字。每战必败的疆臣不仅私自对皇上“隐匿不报”,还联手对皇上“隐匿不报”;不仅不报战败的情况,还虚报小胜的军情,粉饰战绩。道光对战争期间的战败态势一直处于“蒙蔽圣听”中,因此从1840-1842年间从广东到福建,再到浙江的诸次战役,每战必败,败完再接着打。道光如果早知道败得如此惨烈,想必会召集军机大臣考虑第二条道路,不至于“误判敌情”。至于“隐匿不报”的原因,是因为一俟战败,疆臣们会受到如罢免流徙等严厉的惩罚,家人也不能幸免。“道光皇帝多威少恩多张少弛,小眚大罚大功小赏,恨不得让臣工们像磨道上的健驴一样勤勤恳恳不出差错。他既握有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又以刻薄寡恩固执吝啬闻名官场,故而各省的督抚提镇都畏他三分。”这官场三昧大臣们你知我知,连雷厉风行执行力极强的林则徐和关天培也加入到“隐匿不报”的队伍中:“官场上讲究虚实二字,全心全意办实事但无虚饰可能费力不讨好,只务虚不务实又没有成效,务实过头又可能招惹麻烦。”
另一个是一直以来不为大众熟知的夹在英国商人与清朝官员之间商步维艰的广州十三行。十三行属于官商,负有替朝廷经理海外贸易的职责。行商们虽有官衔,却常常受到科场官员们的歧视。他们随时可能被仗责、罚款、勒索、抄家,连伍秉鉴那样的富比王侯的皇商都不能幸免,他本人受过仗刑,巨额罚款,三儿子伍元华担任总商时,因为得罪了广东巡抚,居然被杖刑致死。因此行商的子孙后代多不愿经商,宁愿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书中描写了十三行总商伍秉鉴深感总商难当:“对上要听总督和粤海关监督的饬令,对下要平衡所有行商的利益,对外要监管各国夷商。”在战争初期,十三行扮演着调解清政府与英商之间的矛盾,在战争升级之时,“劝捐”成了刻在行商脑门擦之不去的压力,既要为战争的军费买单,又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
疍户在书中出现次数虽不多,但每次出现都很精彩。在大清朝的户籍上,疍户与丐户同列贱籍,村夫佃户也瞧他们不起,不愿与之通婚。在大清海疆上,疍户靠着打劫商船为生,与海盗类似。但因其熟悉水域精通船技善使枪炮在战争期间被广东水师安为疍户营,却利用手中的小小权力收赂查私纵私,为船护镖,一经发现逃之夭夭,逃到越南重操海盗营生。
还有战争期间中国老百姓的态度,更为这场无法逆转的失败加了一把油。英军从万里之外远道而来,兵少粮少,却能在长达两年的战争期间步步为营,步步为赢。英国兵船在珠江口一年多时间里,是疍户给英军效力;英军进入长江流域,“船民们争先恐后地卖给他们淡水和蔬菜”,“送去柴米油盐鸡鸭肉蛋,就像在市廛里做买卖”。英军“高价雇佣高薪酬谢,借力使力借劲使劲,把英军的力量扩展了一倍”。能说老百姓愚昧敌我不分寡廉鲜耻唯利是图吗?未必。战争期间,清军所到之处,强占民房强买强卖,民怨沸腾;而英军却花大力气收买人心(包括间谍),将控制的仓库和作坊(主要是茶叶与丝绸)还给当地人,不扰民、优待战俘。民心所向,一目了然。
小学生2019关于战争的书籍读书笔记精选5篇(五)
今年对历史类书籍开始感兴趣,前不久才读完了老肯的世纪三部曲,又接触到了这本《战争》。说实话,战争对我而言,只存在于对历史课本的记忆中。林则徐这个名字记得相当清楚。而虎门销烟,应该是我对于战争这个历史事件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了。 看书的期间正值香港回归20周年,跟战争也有分不开的关系,对那时的侵略者恨的咬牙切齿,却也无奈于清政府的官场生态。
《战争》这本书把这个历史事件的开始,经过,结果讲的清清楚楚,看完后我才知道,过程中还发生了这么多事。而我依稀能记得的人名,大事件也一一出现,作者的讲述把碎片化的记忆都串联了起来,为我们重现当年那段抹不掉的历史。
看了书中的描写,发现一点,当时的官场文化和现在的官场文化没啥区别,贤者上,庸者下,能者多劳,但还是有溜须拍马之人。上面的政策再好,也总有人把经念歪。不过还好,有林则徐这样的思维敏捷,敢作敢当之人,才能把道光皇帝的命令执行下去,在不断地努力和斗争中,取得一定胜利。可个人的力量还是抵挡不住整个民族的倒退,悲惨的结局也让当时清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再倒退,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香港割让给英国,开放几个通关口岸,中国还要像英国赔钱!这tm都是什么玩意儿啊!!现在想起来,还是气愤不已。
作者尊重历史,引用的文献全部有案可查,使用的数字全都有历史记录,配用的插图也都有出处,重要人物全都实有其人,主要事件全都实有其事。可以发现,虽然是本小说,但只是进行了文字性的叙述,比我们从历史课本上知道的要生动许多,也正因为这样,才可以真实还原。作者不仅查阅了国内相关资料,还查阅了英国的很多文献,这种敬业的匠人精神值得学习。
对林则徐战争后的结局,还和我们西安有一点关系,西安有座碑林博物馆,有块牌匾上面写的“碑林”,碑字少了上面的一撇,而传言都说题字的是刚革职的林则徐,认为“碑林”两字出自林则徐之手。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因此“碑”字少一撇,象征他当时的心境,刚刚丢了乌纱帽。去碑林参观时,我也会想到这位在历史上留名千古的大将。
我们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但至少,我们可以努力,让历史不再倒退,再多看看,再多想想,感谢作者给我们一个这样思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