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书笔记 >

2019《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

2019-09-18 14:35:35
|廷峰

  《文艺心理学》是2009年04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一)

  1.现在一般人对待文艺理论的研究还有一些轻视,创作者说,我没有你的那些文艺理论,还是能够创作,你有了那些文艺理论却还是不能创作。欣赏着说,文艺的美妙和神秘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的,你把它加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结果是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但是文艺理论者会辩护,第一,一切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第二,研究一门学问除了实用的原因还有好奇心的原因。第三,对于艺术家和欣赏者还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

  2.我原来的兴趣是文学,心理学,哲学,所以,美学就成为我几种学问的联络了。

  3.比如你看到梅花,同是一颗梅花,可以引起不同的三种态度,看到梅花,你就想到它的名称,特征,属于的植物门类,这是一种科学态度,看到梅花就想起,可以拿来做买卖,这是实用态度,看到梅花,把它和一切事物的联系斩断,无所为而为地去关照它,赏玩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

  4.把流云看成仓狗,就科学态度来说是错觉,就实用态度来说,是荒诞,就审美态度来说,就是形象的直觉。

  5.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

  6.物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在一块生展,呼吸,震颤。

  7.艺术家的超脱和科学家的超脱不一样,艺术家的超脱一方面还要和事物存在切身的关系,科学的态度是纯粹的客观,把自己的情感和成见完全丢开,完全客观,艺术家是主观的情感的活动。

  8.艺术家尽管自己不会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面,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

  9,距离太远,不可了解,距离太近失去美感。不即不离是最好的理想。

  10.要真正了解外国文学是一件极其难的事。

  11.第一流的诗人都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第二流的诗人才有情感的误置,把自己的情感误移于外物。

  12.戏有两种演法,一种是完全忘记自己在演戏,一种是清楚自己在演戏。

  13.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欣赏的浓度越大,就越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就越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愉快,就好比,提灯寻影,美感的态度便消失了,美感所伴随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事后回忆才起来。

  14.一个人必须要有艺术经验后才能批评艺术。

  15.不能创造美也就不能领略。

  16.那些红楼梦的研究者,很多非常可笑,以为考据之后就已经尽事,而不进一步把作品当艺术作品看,他们忘了,艺术史创造的,虽然会受史实影响,但是,却不必受史实支配。

  17.纯粹的音乐嗜好是少见的,很多人喜欢音乐,都不是因为喜欢声音的和谐,而是因为它所唤起的视觉的意象。

  18.近代音乐也有描绘风景和叙述故事的,但是大半不是上品。诗应该像音乐一样,在未明了意义之前,就能像电流一样直接打动读者的心。

  19.对于有音乐修养的人来说,大半只注重音乐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

  20.诗人在作诗的时候,自己仿佛在梦境里过活,还要设法催眠读者,使读者催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往复的音乐,一种是迷离的意象。

  21.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批判诗人和艺术家,,觉得文艺把人引导进感性,情感,艺术给人的不是真理而是谎话。一个善人要能以理智控制情感,不成为情感的奴隶。

  22.卢梭说,人性本来是好善喜恶,但是戏剧却往往使罪恶显得可爱,德行显得可笑,所以,它的影响是最危险的。

  23.我们细看历史就可以发现,健康的人生观和自由地艺术总是并行不悖的,古希腊的史诗,中国的西汉圣堂,以及莎士比亚的时代,可以为证;一种文化到衰败的时候,才有狭隘的道德观和狭隘的为艺术而艺术主义的出现,文艺和道德才互相冲突,结果,不但道德只存空壳,文艺也走上颓废的道路,古希腊三世纪后,中国的齐梁,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可以为证。

  24.柏拉图是第一个主张文艺要经过国家审定的人。一般负责审查文艺作品的人,不是见地狭隘,就是趣味低下,结果不但是无补于世道人心,而且引起一般人对于文艺与道德的讨论生极其强烈的反感。

  25.凡是一流的艺术作品,大多没有道德的目的而有道德的影响。它们或是安慰,或是启发灵性,一个真正欣赏过它们的人,在读与未读之前,思想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26.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万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做背景。说美感经验以前,文艺与道德密切相关,实在是说,艺术和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性有关。

  27。情感抑郁在心理,不得发泄,近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最容易酿成性格的怪癖和精神的失常。文艺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28.借艺术家的眼睛去看,在特纳以前,英国人没有人注意到泰晤士河上面有雾。

  29.凡是美的线条都是从自然棕最常见的线条抄袭下来的。

  30.罗丹说,我处处在学习,我只是不再学校里学习。

  31.批评的态度和艺术的活动不相容,批评不能离开判断和思考,既然思考判断,直觉就已经消亡,单纯的意象便变成寻常的知识。所以,克罗奇说,诗人死在批评家里。

  32.画家要连同线条颜色一起想,诗人想着竹子时要连同字音一起想,音乐家想时要连同声调节奏一起想。

  33.儿童在个体生命史中和野蛮人在种族生命史中是平行的。游戏是个体的婴儿时代复演种族的婴儿时代。

  34.和游戏最类似的艺术莫过于戏剧。游戏的母的不在收获,而在为了活动而活动,所以它是自由地活动。

  35.人越到闲散的时候,就越觉得生活单调,就越想要有生气的东西来刺激,所以,游戏和文艺的需要就在闲散的时候就越紧迫。

  36.艺术活动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但是,却在游戏活动之上下一番功夫,并且记录下来留下作品给旁人看。

  37.灵感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突如其来,第二,不由自主。古时候的学者都把灵感当做是神的启示。近代心理学说,灵感大半是由于潜意识中所酝酿的而猛现于显意识。

  38.不同艺术家招灵感的方法不同。意大利戏剧家阿尔菲夜在听音乐的时候想象力最强,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听音乐的时候想成的。李白在饮酒的时候创作力最大。美国爱伦坡借助于,法国伏尔泰和巴尔扎克都借助于咖啡,莫泊桑借助于以太,据他说,《比耶和姜恩》全是受了以太的影响,诗人席勒在创作的时候喜欢闻烂苹果的气味,喜欢把脚放在冷水里。卢梭喜欢被太阳晒。弥尔顿喜欢躺在床上。莫扎特喜欢创作前做体操。尼采要在散步是才容易涌现灵感。这些招致灵感的方法,大部分是要造成梦境,使潜意识的意象容易涌现,音乐,,酒,烈日,入厕,床,等都有催眠的功效。

  39.诗人和艺术家寻求灵感往往不在自己的本行范围之内寻找灵感,而是走到别的艺术范围去,在别的艺术里获得一种意象,在潜意识里面酝酿,然后再用自己的艺术把它翻译出来。

  40,意大利精神病学者,浪拜罗莎说,天才只是一种叫做癫痫的精神病。

  41,法度原来是自然习惯造成的,在开端的时候出于自然,在后起这却不能不学习。

  42.听哲学家讨论特殊问题,最容易走入迷路,他们关于悲剧的结论大半是由全部的哲学演绎出来的,不是从研究作品归纳出来的,所以像游丝悬在空中。他们的话固然不是全部错误,他们的智慧有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真理,但是他们又有点偏,把一点心得当做全部真理。

  43,研究发现,4到9岁的孩子,最爱红色,九岁以上爱绿色。南欧和热带的人喜欢鲜明的颜色,北欧和寒带的人喜欢暗淡的颜色。

  44.凡是貌似不平衡的第一流的作品,其实都隐藏了平衡的原则在里面。

  45.音乐欣赏者的类别,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马尧斯的报告,第一,主观类,生理感觉。这类人专注音乐对自己情绪的影响。第二,联想类,专注音乐引起的联想。第三,客观类,专注拿一种客观标准来批评音乐本身的技巧,第四,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音乐专家属于客观化的。

  46.法国心理学家发现,一类人有音乐修养,绝对引起不了什么视觉的意象,我浑身被音乐的快感所占据着,我完全在听觉的世界里过活,我只留心乐调的生展。一类人没有音乐修养但是又有欣赏力的,他们听音乐的时候有鲜明的视觉,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声音,而在想象的意象。

  47,想象属于造型类的人,常常喜欢在听音乐的时候变成图像,而音乐家在创作的时候的心理恰恰相反。

  48.动物也是可以有音乐的嗜好。美国音乐心理学家休恩,在动物园里面奏提琴,结果,蝎子舞动,蟒蛇昂首静听,随着节奏摇摆,狼嚎,象喘气表示愤怒,牛增加乳流量,猴子点头。

  49.五种音乐元素中以旋律为最重要,依次为节奏,和声,布局,音色。旋律在一般的音乐将爱中都占第一位,但是在少数音乐家中,节奏,不一样。

  50.同一乐调,在不同的时间给不同的教育环境的不同人听,所引起的情绪往往相似。

  欣赏力强的不受生熟的影响,欣赏力弱的受生熟的影响大。

  51.贝多芬曾经埋怨别人对于他的作品的曲解,他曾说,批评家们老是想知道音乐家自己所无法用文字说出的东西,但是他们所谈,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52,音乐只能表现抽象的情感,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思。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二)

  1.现在一般人对待文艺理论的研究还有一些轻视,创作者说,我没有你的那些文艺理论,还是能够创作,你有了那些文艺理论却还是不能创作.欣赏着说,文艺的美妙和神秘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的,你把它加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结果是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但是文艺理论者会辩护,第一,一切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第二,研究一门学问除了实用的原因还有好奇心的原因.第三,对于艺术家和欣赏者还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

  2.我原来的兴趣是文学,心理学,哲学,所以,美学就成为我几种学问的联络了.

  3.比如你看到梅花,同是一颗梅花,可以引起不同的三种态度,看到梅花,你就想到它的名称,特征,属于的植物门类,这是一种科学态度,看到梅花就想起,可以拿来做买卖,这是实用态度,看到梅花,把它和一切事物的联系斩断,无所为而为地去关照它,赏玩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

  4.把流云看成仓狗,就科学态度来说是错觉,就实用态度来说,是荒诞,就审美态度来说,就是形象的直觉.

  5.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

  6.物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在一块生展,呼吸,震颤.

  7.艺术家的超脱和科学家的超脱不一样,艺术家的超脱一方面还要和事物存在切身的关系,科学的态度是纯粹的客观,把自己的情感和成见完全丢开,完全客观,艺术家是主观的情感的活动.

  8.艺术家尽管自己不会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面,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

  9,距离太远,不可了解,距离太近失去美感.不即不离是最好的理想.

  10.要真正了解外国文学是一件极其难的事.

  11.第一流的诗人都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第二流的诗人才有情感的误置,把自己的情感误移于外物.

  12.戏有两种演法,一种是完全忘记自己在演戏,一种是清楚自己在演戏.

  13.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欣赏的浓度越大,就越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就越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愉快,就好比,提灯寻影,美感的态度便消失了,美感所伴随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事后回忆才起来.

  14.一个人必须要有艺术经验后才能批评艺术.

  15.不能创造美也就不能领略.

  16.那些红楼梦的研究者,很多非常可笑,以为考据之后就已经尽事,而不进一步把作品当艺术作品看,他们忘了,艺术史创造的,虽然会受史实影响,但是,却不必受史实支配.

  17.纯粹的音乐嗜好是少见的,很多人喜欢音乐,都不是因为喜欢声音的和谐,而是因为它所唤起的视觉的意象.

  18.近代音乐也有描绘风景和叙述故事的,但是大半不是上品.诗应该像音乐一样,在未明了意义之前,就能像电流一样直接打动读者的心.

  19.对于有音乐修养的人来说,大半只注重音乐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

  20.诗人在作诗的时候,自己仿佛在梦境里过活,还要设法催眠读者,使读者催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往复的音乐,一种是迷离的意象.

  21.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批判诗人和艺术家,,觉得文艺把人引导进感性,情感,艺术给人的不是真理而是谎话.一个善人要能以理智控制情感,不成为情感的奴隶.

  22.卢梭说,人性本来是好善喜恶,但是戏剧却往往使罪恶显得可爱,德行显得可笑,所以,它的影响是最危险的.

  23.我们细看历史就可以发现,健康的人生观和自由地艺术总是并行不悖的,古希腊的史诗,中国的西汉圣堂,以及莎士比亚的时代,可以为证;一种文化到衰败的时候,才有狭隘的道德观和狭隘的为艺术而艺术主义的出现,文艺和道德才互相冲突,结果,不但道德只存空壳,文艺也走上颓废的道路,古希腊三世纪后,中国的齐梁,欧洲十九世纪后半期可以为证.

  24.柏拉图是第一个主张文艺要经过国家审定的人.一般负责审查文艺作品的人,不是见地狭隘,就是趣味低下,结果不但是无补于世道人心,而且引起一般人对于文艺与道德的讨论生极其强烈的反感.

  25.凡是一流的艺术作品,大多没有道德的目的而有道德的影响.它们或是安慰,或是启发灵性,一个真正欣赏过它们的人,在读与未读之前,思想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26.顷刻的美感经验往往有几万年的遗传性和毕生的经验做背景.说美感经验以前,文艺与道德密切相关,实在是说,艺术和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性有关.

  27.情感抑郁在心理,不得发泄,近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最容易酿成性格的怪癖和精神的失常.文艺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药.

  28.借艺术家的眼睛去看,在特纳以前,英国人没有人注意到泰晤士河上面有雾.

  29.凡是美的线条都是从自然棕最常见的线条抄袭下来的.

  30.罗丹说,我处处在学习,我只是不再学校里学习.

  31.批评的态度和艺术的活动不相容,批评不能离开判断和思考,既然思考判断,直觉就已经消亡,单纯的意象便变成寻常的知识.所以,克罗奇说,诗人死在批评家里.

  32.画家要连同线条颜色一起想,诗人想着竹子时要连同字音一起想,音乐家想时要连同声调节奏一起想.

  33.儿童在个体生命史中和野蛮人在种族生命史中是平行的.游戏是个体的婴儿时代复演种族的婴儿时代.

  34.和游戏最类似的艺术莫过于戏剧.游戏的母的不在收获,而在为了活动而活动,所以它是自由地活动.

  35.人越到闲散的时候,就越觉得生活单调,就越想要有生气的东西来刺激,所以,游戏和文艺的需要就在闲散的时候就越紧迫.

  36.艺术活动是在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但是,却在游戏活动之上下一番功夫,并且记录下来留下作品给旁人看.

  37.灵感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突如其来,第二,不由自主.古时候的学者都把灵感当做是神的启示.近代心理学说,灵感大半是由于潜意识中所酝酿的而猛现于显意识.

  38.不同艺术家招灵感的方法不同.意大利戏剧家阿尔菲夜在听音乐的时候想象力最强,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听音乐的时候想成的.李白在饮酒的时候创作力最大.美国爱伦坡借助于,法国伏尔泰和巴尔扎克都借助于咖啡,莫泊桑借助于以太,据他说,《比耶和姜恩》全是受了以太的影响,诗人席勒在创作的时候喜欢闻烂苹果的气味,喜欢把脚放在冷水里.卢梭喜欢被太阳晒.弥尔顿喜欢躺在床上.莫扎特喜欢创作前做体操.尼采要在散步是才容易涌现灵感.这些招致灵感的方法,大部分是要造成梦境,使潜意识的意象容易涌现,音乐,,酒,烈日,入厕,床,等都有催眠的功效.

  39.诗人和艺术家寻求灵感往往不在自己的本行范围之内寻找灵感,而是走到别的艺术范围去,在别的艺术里获得一种意象,在潜意识里面酝酿,然后再用自己的艺术把它翻译出来.

  40,意大利精神病学者,浪拜罗莎说,天才只是一种叫做癫痫的精神病.

  41,法度原来是自然习惯造成的,在开端的时候出于自然,在后起这却不能不学习.

  42.听哲学家讨论特殊问题,最容易走入迷路,他们关于悲剧的结论大半是由全部的哲学演绎出来的,不是从研究作品归纳出来的,所以像游丝悬在空中.他们的话固然不是全部错误,他们的智慧有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真理,但是他们又有点偏,把一点心得当做全部真理.

  43,研究发现,4到9岁的孩子,最爱红色,九岁以上爱绿色.南欧和热带的人喜欢鲜明的颜色,北欧和寒带的人喜欢暗淡的颜色.

  44.凡是貌似不平衡的第一流的作品,其实都隐藏了平衡的原则在里面.

  45.音乐欣赏者的类别,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马尧斯的报告,第一,主观类,生理感觉.这类人专注音乐对自己情绪的影响.第二,联想类,专注音乐引起的联想.第三,客观类,专注拿一种客观标准来批评音乐本身的技巧,第四,性格类,把音乐拟人化.音乐专家属于客观化的.

  46.法国心理学家发现,一类人有音乐修养,绝对引起不了什么视觉的意象,我浑身被音乐的快感所占据着,我完全在听觉的世界里过活,我只留心乐调的生展.一类人没有音乐修养但是又有欣赏力的,他们听音乐的时候有鲜明的视觉,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声音,而在想象的意象.

  47,想象属于造型类的人,常常喜欢在听音乐的时候变成图像,而音乐家在创作的时候的心理恰恰相反.

  48.动物也是可以有音乐的嗜好.美国音乐心理学家休恩,在动物园里面奏提琴,结果,蝎子舞动,蟒蛇昂首静听,随着节奏摇摆,狼嚎,象喘气表示愤怒,牛增加乳流量,猴子点头.

  49.五种音乐元素中以旋律为最重要,依次为节奏,和声,布局,音色.旋律在一般的音乐将爱中都占第一位,但是在少数音乐家中,节奏,不一样.

  50.同一乐调,在不同的时间给不同的教育环境的不同人听,所引起的情绪往往相似.

  欣赏力强的不受生熟的影响,欣赏力弱的受生熟的影响大.

  51.贝多芬曾经埋怨别人对于他的作品的曲解,他曾说,批评家们老是想知道音乐家自己所无法用文字说出的东西,但是他们所谈,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52,音乐只能表现抽象的情感,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思.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三)

  (Intuition形象,Perception意义+形象,Conception意义+抽象)美感经验等于形象的直觉。如果联想到“玫瑰是木本花”,就失其为直觉了。在美感经验中所接物者只是形象的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而不是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一件事物所知的愈多,愈不易专注它,愈难引起真正纯粹的美感。

  美感经验聚精会神,使意象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单纯世界。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物我两忘才能凝神。在欣赏文艺时我们暂时忘去自我,由意志世界移到意象世界,所以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大自然也没入我,我和大自然打成一气,在一块生展,在一块震颤。

  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艺术家们把这些分别、这些名称和这些意义都忽略过去,专以情趣为标准,重新把这个世界的颜色、形状和声音组合处条理来。

  The antimony of distance: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超脱经验。

  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远(形式/理想主义/普泛化、抽象化) vs. 近(内容/写实主义):主观的经验须经过客观化而成意象,才可以表现于艺术(西厢记:“软玉温相抱满怀,春至人间花弄色,露滴牡丹开。”)。应要从极繁复的社会习惯和厉害观念中划出,专当作一个意象来观赏。

  戏剧的化妆,雕刻的抽象化,图画的缺乏远近阴影,诗的音韵之美,都可以叫我们把日常实用世界忘去,无沾无碍地来谛视美的形象。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四)

  移情作用和一般外射作用的分别:

  1. 在移情作用中物我必须同一;

  2. 移情作用不但由我及物,有时也由物及我,是双方面的。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亲领身受地分享其中人物的生命,文艺上客观和主观的分别很勉强。

  一座阴暗的房屋是一个亲爱的亡友住过的,我如果因哀悼亡友而觉得它凄惨,那只是联想;我如果因为它本身的线纹、色调、形状而觉得它凄惨,那才是移情。

  移情作用只是一种美感经验。

  在美感经验中冲动虽放散到运动器官而却不至引起动作,因为动作都有目的,意识全为形象所占住时,便想不到实用的目的。这种未受遏止而却亦未实现于动的冲动是美感中的一个要素……形象在意识中既会完全孤立,我除它以外便不想到任何事物,自己的运动和运动感觉自然也被遗忘……我不把运动感归原到己体而把他们外射到形象上去。

  形象能否引起美感,就看它在意识中能否孤立,它在意识中能否孤立,就看它是否合适我们的身体组织。内模仿。

  直觉就是凭着自己情趣性格突然间在事物中见出形象,其实就是创造;形象是情趣性格的返照,其实就是艺术。形象的直觉就是艺术创造。因此,欣赏也寓有创造性。

  如果自己觉到快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创造和欣赏根本只是一回事,都是突然心中直觉到一种形象或意象,批评则是创造和欣赏的回光返照,见到意象之后反省这种意象是否完美。

  并非说美感经验之前(了解)后(反思)不能有名理的思考(所以不能把艺术和道德绝缘)。

  联想虽然不能与美感经验同时并存,但是可以来在美感经验之前,使美感经验愈加充实。

  音乐所联想起的情景与音乐本身能融化成一气,它就能增大音乐所引起的美感,不比偶然的散漫的联想有破坏美感、意象孤立的毛病。

  一座房子如果是亡友的住所,使你觉得它凄惨,那只是联想;如果它因为线纹、颜色的配合而使你觉得它凄惨,它就算是能“表现”凄惨的情感,就能起移情作用。

  表现=融化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五)

  尼采:宇宙全是罪孽,人生全是痛苦,如从道德的观点去看它们,它们简直就应该毁灭。但是如果从艺术的观点看,这罪恶贯盈的世界和人生实在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庄严灿烂的图画。

  理查兹以为我们如果要尽量地发展人的可能性,须走文艺的路,因为在文艺中相反的冲动可以调和(个人内部)。还能消除隔阂,把人类的情感融成一片(人际的)。

  古代的人说:“为道德而艺术。”近代的人说:“为艺术而艺术。”英国小说家劳伦斯说:“为我自己而艺术。”真正的大艺术家大概都是赞同劳伦斯的。

  (关于自由)最高的善是“无所为而为的观赏”(disinterested contemplation)。美不仅是一种善,而且是“最高的善”了。

  作者自己的“表现”的需要有时比任何其他目的更重要。

  艺术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这三件事是一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艺术的功用原在弥补自然的缺陷,如果自然既已完美,艺术便成赘疣了。

  近代艺术所着重的不是类型而是个性。魏尔兰:“不要颜色!只要毫厘之差的阴影!”人类心灵欢喜到精深微妙的境界去探险,从前人的类型和普遍性已经不能引人入胜了。

  自然好比生铁,艺术作品则为熔铸锤炼而成的钟鼎。艺术家的熔铸的烘炉和锤炼的铁斧。熔铸锤炼之后才有形式,才有美。

  Rubens木刻:人物由我们这方投影到画的里层去,而树林却由画的里层投影到我们这方来,光线从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出来。歌德:自由心灵能超越自然,使自然迁就他的卓越的心裁。

  美不能完全当作一种客观的事实,主观的价值也是美的一个重要成因……不能专门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所见到。

  唯心派美学:美的特征为“无限”和“自由”。艺术的目的就在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表现心灵的自由。但……(看罗丹、听贝多芬、或是读莎士比亚)谁先想到“自由”、“无限”种种概念和理想,然后才觉得它美呢?

  如果美全在物,则物之美者人人应觉其为美,艺术上的趣味不应有很大的分歧;如果美全在心,则美成为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何必附丽于物,固是问题,而且在实际上,我们审美并不想到任何抽象的概念。

  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快感是美的后效,并非美的本质。所以艺术不是一种快感。)

  美既不在内容(情趣),也不在形式(意象),而在它们的关系——表现——上面。

  无论是创造者或是欣赏者都必须见到情趣意象混化的整体(创造),同时也都必须觉得它混化得恰好(欣赏)。

  直觉是最单纯的,是在知觉和概念之前的知的活动。它的对象只是单纯的未经肯否的意象。

  艺术不可分类。

  我们把美感经验解释为“形象的直觉”,否认美感只是快感,排斥狭义的“为道德而文艺”的主张,肯定美不在物亦不在心而在表现,都是跟着克罗齐走。同时,我们否认艺术的活动可以挤入美感经验的狭窄范围里去,承认艺术与知觉联想仍有相当的关系,反对把“美感的人”和“伦理的人”与“科学的人”分割开来,主张艺术的“独立自主”是有限制的,这都是与克罗齐背道而驰的。

  克罗齐美学三大毛病:机械观;他关于“传达”的解释;他的价值论。

  (针对机械观)美感经验只能算是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

  (针对他关于“传达”的解释)在他看,心里直觉到一种形象或是想见一个意象,就算尽了艺术的能事。他否认传达本身是创造,或是艺术活动……他没有顾到艺术家在心里酝酿意象时,常不能离开他所常用的特殊媒介或符号……传达所用的媒介往往可以支配未传达以前的意匠经营。创造意象受传达的影响,还不仅在媒介,最重要的还在心理的背景(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情的需要)。

  (针对他的价值论)应该承认“表现”在“恰到好处”这个标准点以下有许多程度上的分别,所以艺术范围之内不但有美丑的分别,而美的本身也有等差。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65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