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一)
前段时间,在开往厦门的火车上读完了汪涵的《有味》,书里有这样一句话:“雨水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旅途中偶遇一场大雨,车窗上的水汽模糊了视线,远方的群山似乎也包裹在温润的雾气之中,不但没有心生怨恨,反而就此爱上了雨天。
汪涵,湖南卫视的当家主持人。为人就如他的名字一样,茹古涵今。他的眼神、表情、举手投足间,就特别有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远不止气自华那么简单。汪涵有着让人迫切想要了解的智慧。他能把工作完美做好的同时,还能够享受阅读带来的自由自在,尤其珍贵。
《有味》是汪涵的首部文字作品,他寻访湖南、北京等地的“现代隐士”,拜访传统手工艺民间作坊,向我们展示了香干、糍粑、木盆、油布伞、古琴、墨条、鸡毛掸子、扇骨等物件的制作过程。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档节目叫《留驻手艺》,专门介绍中国的传统手工艺,节目有些内容与此书雷同,只是节目更偏向于传统手工艺的工艺与流程,而汪涵却是通过文字让这些古老的物件有了自己的思想与灵魂。面对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大多数人因为生计放弃了,只有少数工匠选择了坚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有段时间关注度极高的修笔老人。北京最后一位修笔老人张广义,一生修了超过50万支钢笔。徒弟早已转行,86岁的老人平淡地说:“等我死了,店也就关了。”老人是真的喜欢这个,一守就是一辈子。我想这才是手工艺品最奢侈的地方,一支箭、一把琴、一个木盆,背后都可能倾注着一群手工艺者对这个行业一生的执着与热爱。
这本书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儿时的回忆,但如果只是单调地回忆名人过往,总有些莫名其妙。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童年回忆能够带来一些扎实而有趣的内容,并且能顺带着“勾引”出你脑海中有关童年的美好时光:我想起了拿着鸡毛掸子给我打扫房间的外婆,骑着三轮车接我放学的外公,在田野一起嬉闹的小伙伴,以及那个我从小就生活的炊烟袅袅的村庄。
汪涵热爱的这些传统文化,给予了他无穷的营养,正因为有这样的滋养,才有了他醉人的语言和文字。喜欢他的文字,絮絮叨叨,却总忍不住听他娓娓道来。书中描写的靖港,果真燃起了我对于这个地方的无限向往。我想看靖港清晨的鱼肚白、黄昏的玫瑰红,沿着固定线路归巢的水鸟、洁白的麦垛、沉醉的荷塘、空无一人的石板路······
又下雨了。此刻,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才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有滋有味。愿我们都能像汪涵一样,身处闹市,却能享受宁静;没有生活的琐碎,没有工作的沉重,只有记忆里的某些人某些事。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二)
汪涵《有味》本书是我最喜爱的主持人汪涵的作品,记载了十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他以随笔散文的形式抒发了对这些传统工艺的热爱,个人的成长故事、事业人生感悟穿插其中,作为北方人可能无法身临其境的感受南方的“豆干”“油纸伞”今天阅读的是我熟悉的“鸡毛掸子”这一手工艺品。
鸡毛掸子对于母亲是打扫房间干净的工具,也是家里一种炫耀的装饰品,但对于父亲而言,鸡毛掸子就是打人的工具“想起父亲,我好几次把那个鸡毛掸子拿起来,狠狠地盯着它,就好像邪恶的化身,想把它撅成两段”这是作者叙述小时候对鸡毛掸子的感受,更是童年对父母亲的印象,文字之间,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害怕父亲的严肃,内心始终躲闪父亲,害怕自己犯了错误会受到惩罚,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能理解父亲那种默默不善言辞的表达,但却宠溺我的种种时刻。
每个工艺品介绍之后会有一个“意趣小识”部分,主要介绍此工艺的来源历史,鸡毛掸子来源于我国的夏代,是一位叫少康的人发明。书中还配有“涵舍故事”内容都是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在品味文字和感受作者感悟的同时又能了解有趣的常识。
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三)
最近在网上读了汪涵的《有味》,觉得甚是有味。一般对于描写木盆、香干这些没有什技术含量的东西我是不太感兴趣的,但是在汪涵的笔下,这些东西都像是有了生命、有了感觉,一般没有一定的人不可能将这些东西写的这样津津有味,而且使人不瞌睡。
最让人感动的是他这样一个大家,对于生活竟是这样热爱,用心去感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可能不觉得这样的手艺是有多伟大,但是在他看来,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且富有诗意,这需要多少的智慧才能品尝到达享受生活的境界,我觉得我还有很大差距,这其中绝不是千、百倍的差距。
他说做称是一种情怀,你可以在多一两中给人传递温暖,好过现在越来越精确的电子秤,具体的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或许是被这种说法打动,或者是被这种人情味打动,总之就会叫人心生感动。
他将毛笔字、篆刻、养虫子、做木工、玩核桃、玩葫芦这些当成他自己的“不良嗜好”,哪里会有人有这么优良的“不良嗜好”,我也希望我有一项这样的“不良嗜好”也好啊,但是这些情怀我通通都没有,做人会不会太过单调与无聊?我觉得是。
这些古老的称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贝,第一次让我觉得有了灵性,原来生活是这么的有味道,这些玩物是这么的古香古色。在文中描述香干的章节,虽然看到图片我都没有那么想吃,但是只是读着描述就想吃香干了。这样下次我去买菜的时候也会对这个东西充满更加感激之情,这样一想,便觉得生活充满味道。
在写油纸伞一章节,本来我是一个不爱下雨天的人,因为小时候家乡只要一下雨,小学门口要么就是被淹了,要么就是走在大路上,那种机油会腐蚀好不容易妈妈给买来的雨鞋,还有如果下雨就不能出去玩了,只能待在家里,所以一直不喜欢下雨天。但是汪涵说“雨之所以愿意落下,是因为它在天上,把满地盛开的雨伞,看作莲花”,这样的描述怎么会让人不愿意喜欢下雨天呢,此刻我就在想那个可以跟我“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那个人在哪里,我们是不是也能在下雨天由各自撑起的一把伞,变成共同撑起的一把伞,再到自然牵起的双手呢?我期待着……
说到汪涵的口才,那也是惊人的不要不要的,绝对不能跟他辩论,他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就《木盆盛满漂流声》这一章节,他都能说到唐玄奘之所以能取经成功,就在于他娘不要他的时候把他放在了一个木盆里,就是因为人看到了木盆,所以他才得救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西天取经的成功。这其中是为什么的原因非看不能了解。
汪涵自诩烟火神仙,其中关于神和仙的界限他描述的很是清楚,他说神是有职责的,他上班的时候兢兢业业的做着主持的工作,为大家效力,下了班就飘然而逝了,做点自己的活,他很享受快活神仙的日子。“神仙”这两个字非常符合他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一边深处繁华,一边寻求宁静。我也喜欢。
读他的文字,脑海里都是宁静温暖的生活画面,给人浮躁的心浇灌养分,足以让我平静下来去细细品味生活的有味,感受生活的美好,待人也温婉了许多。
读书的一点感想就记到这里,谢谢汪涵优美的文字,带给我的温暖,对亲情的眷恋、对生活的感激,对语言文字力量的相信,愿我能做一个什么都不做,光是站在那里,就很美好的人。
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四)
最初认识汪涵应该是从天天向上这档栏目,他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妙语连珠,该调侃的时候,他能很好带动现场,活跃气氛,该正经严肃讲东西的时候,他能立马收起刚刚的嬉皮笑脸,玩世不恭。我当时便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这个人背后一定有许多非凡的经历。因为只有历经岁月洗礼,吸收过生活养分的人才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果然,看完这本他的《有味》,我总算找到了一些答案。汪涵,原名汪建刚,小时候体弱多病。曾在苏州跟着奶奶很长一段时间,后面才回到湖南老家。说到这儿,不禁想起我的童年,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从小在春城昆明长大,上小学才回的重庆老家。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肉体上的。重庆是我生长的地方,可是我的性格里,兴趣爱好里也处处流淌着昆明的血液,印刻着春城的文化印记。汪涵也一样,对此,他在书中有多处细节流露出对那段童年往事的追忆。骨子里镌刻着湖南人的耿直爽快,人格深处却受着苏州浓郁的江南文化的影响。
这本书的构思比较有意思,一般名人写书,喜欢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如何一步步摸爬滚打,最终站到了聚光灯下,成为集万千璀璨于一身的明星。而汪涵这本书却从一件件小物品入手,写从小到大,在自己的生命体验里,觉得好吃,好玩的东西。正如书名所写,写的全是在他生命里有味道,有温度的东西。比如开头的豆干,糍粑;中间的木工,古琴,墨子……;到最后的鸡毛掸子。每一件出现在书中的小物件背后,都承载着汪涵成长的记忆。
成长是条不归路,那些逝去的点滴只能静静地藏在回忆的深处。而通过这些带给我们感动,启迪我们成长,见证我们蜕变的一件件小物品背后,是灯火阑珊处依旧飘忽明灭的蜡烛。每当我们越走越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时,时不时停下匆忙的脚步,把玩下曾经的旧物,品尝下儿时的美食。那些温暖而熟悉的回忆,会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会像和煦的阳光,洒满全身。
最后书的结尾,汪涵最自己的生活态度做了个概论——做一个烟火神仙。神,多为群居,各司其职,各自发光发亮。就好像舞台上的他是一个口吐莲花的主持人,而这一切离不开导演,制片人,化妆师,灯光师,摄像师……的齐心协力,默默付出,众星拱月。可是离开舞台,回归生活,他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仿佛一个神仙。仙,喜独居。山人即为仙,多云游四海,踏遍神州,专心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点他也比较像,私底下,和一群八九十岁的忘年之交,品酒喝茶,吟诗写书法。玩弄自己喜欢的小玩儿意。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既在此处,也在彼处吧。汪涵真正做到了协调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
2019关于中学生《有味》的读书笔记(五)
最初认识汪涵应该是从天天向上这档栏目,他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妙语连珠,该调侃的时候,他能很好带动现场,活跃气氛,该正经严肃讲东西的时候,他能立马收起刚刚的嬉皮笑脸,玩世不恭。我当时便觉得他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这个人背后一定有许多非凡的经历。因为只有历经岁月洗礼,吸收过生活养分的人才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果然,看完这本他的《有味》,我总算找到了一些答案。汪涵,原名汪建刚,小时候体弱多病。曾在苏州跟着奶奶很长一段时间,后面才回到湖南老家。说到这儿,不禁想起我的童年,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从小在春城昆明长大,上小学才回的重庆老家。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精神上的,一个是肉体上的。重庆是我生长的地方,可是我的性格里,兴趣爱好里也处处流淌着昆明的血液,印刻着春城的文化印记。汪涵也一样,对此,他在书中有多处细节流露出对那段童年往事的追忆。骨子里镌刻着湖南人的耿直爽快,人格深处却受着苏州浓郁的江南文化的影响。
这本书的构思比较有意思,一般名人写书,喜欢讲自己的生活经历,如何一步步摸爬滚打,最终站到了聚光灯下,成为集万千璀璨于一身的明星。而汪涵这本书却从一件件小物品入手,写从小到大,在自己的生命体验里,觉得好吃,好玩的东西。正如书名所写,写的全是在他生命里有味道,有温度的东西。比如开头的豆干,糍粑;中间的木工,古琴,墨子……;到最后的鸡毛掸子。每一件出现在书中的小物件背后,都承载着汪涵成长的记忆。
成长是条不归路,那些逝去的点滴只能静静地藏在回忆的深处。而通过这些带给我们感动,启迪我们成长,见证我们蜕变的一件件小物品背后,是灯火阑珊处依旧飘忽明灭的蜡烛。每当我们越走越远,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时,时不时停下匆忙的脚步,把玩下曾经的旧物,品尝下儿时的美食。那些温暖而熟悉的回忆,会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会像和煦的阳光,洒满全身。
最后书的结尾,汪涵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做了个概论——做一个烟火神仙。神,多为群居,各司其职,各自发光发亮。就好像舞台上的他是一个口吐莲花的主持人,而这一切离不开导演,制片人,化妆师,灯光师,摄像师……的齐心协力,默默付出,众星拱月。可是离开舞台,回归生活,他又是另外一番模样,仿佛一个神仙。仙,喜独居。山人即为仙,多云游四海,踏遍神州,专心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点他也比较像,私底下,和一群八九十岁的忘年之交,品酒喝茶,吟诗写书法。玩弄自己喜欢的小玩儿意。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生活既在此处,也在彼处吧。汪涵真正做到了协调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