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书笔记 >

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

2019-09-17 14:34:14
|廷峰

  创意经济时代来临,创意成了个人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但创意可以“学”吗?创意该如何“学”呢?有没有一门学问可以让人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创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一)

  创意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具有原创性和不可预期),又适当(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

  创意二部曲

  欲望的涌现,到表达这欲望的方式!即:懂得“创”与“作”的有机结合,“创”是智慧,“作”是方法,创意就来自于智慧和方法,这二者正是创意金字塔的两根支柱。佛法里有这样一个简单的说法,即要修行的话,智慧和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灵感的产生

  灵感的创意来自于内心。 生活经验都是提前储存在某处。当一种机制被触动,内心就会寻找档案,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放置在同一个新档案中、——这就是灵感的发生!

  创意金字塔:

  最底部是创意的源泉:创意的原始能量,不是被培养出来的一个特征,而是等待被发现的本能,等待被揭露的能量。

  左侧是生活

  注意事项:

  1、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2、它包含人生的经验和人生的智慧,也包含创意技巧和创意经验!

  3、穿透,洞察生命真相,洞察作品的真相。

  4、透视、感知的能量。

  5、必须随时在生活中积累。

  6、相对于培养技巧,同时也需要相等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心。

  创意三毒:一:经验(档案库)二:习性 三:动机

  一:经验(档案库)一场无法停止的积累,心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

  二:习性(创意三毒中最强大的敌人)

  原因:

  1、习性是掌控我们储存档案的逻辑。

  2、一个人的喜好就说习性的直接投射

  3、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习性设定的“自动驾驶”下无意识的活着、

  4、习性影响我们一切作为,并且能够让我们快速的跳刀结论、

  三:动机 (最不容易注意、但最重要。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响到习性,最终影响到经验的积累)

  两种动机:被动(创意的题目来自外界)&主动(作者自己进行的创意工程)

  注意事项:

  1、创意的动机对创意人最后作品影响甚大。

  2、创意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没有一样事情比当初创作的的动机影响力更大。

  3、不见时创意动机,就像生活中任何习性一样,设定在“自动驾驶”里。

  中间的三观是转化创意三毒成为创意三智慧的最佳工具

  如何看: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

  世界观——基调,是一个人的信仰、看世界的观点。是我们的价值观,也是我们的垃圾辨别系统!

  如是观——直接看到事物原貌的能力。(放下概念,放下自己,即对事物重新开始,重新链接,重新建立链接)

  因果观——看到事物因果的能力。(因果关系是科学的,纯粹说明万事万物间的连接性,无关好坏)

  总结:世界观是基础,需要平时培养,如是观和因果观是需要学习的观看技巧。

  创意金字塔的右侧阐释的则是创意的另一半——方法的问题。一项创意工程,实际上只有10%属于“创”,而90%都属于“作”,“作”意味着辛苦的工作。

  方法:让作品浮现的方式,把作品执行出来的方法,让抽象变得具体的过程!

  结论:结论是外在的支架,但它是源于内在的需求而成立的,结论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结论的!

  技巧:其智慧在于当做到局部的时候,让人意识到这部分与完整面貌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美感。

  创意模式:活在一种状态里,让人生中任何遭遇,任何经验,任何情绪,感受,都成为创意的可能材料,而在世间任何事物的进行过程中,都可能蕴含着创意的秘密!

  DO it、但是,创意的难度在于,他的源头是澎湃的激情,但它的表现则需要冷静的执行!

  创意最终还是需要回到动机:做你自己——创意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心。因此最伟大的创意就是改造自己。大部分的人总是在搅起或倒出一些习惯性的东西,并无新意。真正的创意在于自我的转化!

  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二)

  赖声川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台湾话剧导演,看过他的《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每一部都非常喜欢,也为其中的精彩创意所折服和打动。这一次,进入暄桐教室读的第一本必读书,就是他写的这本《赖声川的创意学》。

  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部分,第1-4章,提出并分析问题,主要涉及社会的创意假象、创意的界定、智慧和方法二部曲、创意的灵感、创意的计算机(说明创意的来源);第5-15章,讲述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创意金字塔”,以及涉及到创意金字塔运行的方方面面;第16章,结语。

  一

  赖导首先指出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多数人,包括我,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就是创意。赖导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现代社会在追求创意,却没意识到,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是什么?本不该被界定,但为了分析和讨论,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是“欲望”和“表达”,一个是构想面,一个是执行面。接着,作者继续用佛法中的两个名词来对创意二部曲进行深入讨论,“智慧”与“方法”。指出,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而智慧,并不在现代教育体系讨论之列,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

  对于赖导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深感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部分训练都是如何做题、解题,如何获得技巧和方法,如何考到高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还要参加各种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考取各种证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题呢,几乎没人教你。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那么,创意的灵感到底从哪儿来?赖导以自己创作并导演的《如梦之梦》为例,通过详细描述这部话剧的创作由来和过程,来说明创作灵感离不开两件事:1、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档案,这些档案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在灵感产生创意的那一刹那,有一种机制启动,自动寻找、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重新组合在一起。

  赖导指出,我们的创意来自计算机里所储存的一切,而不是外在。创意过程中真正要发现的一切都来自于内在。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神秘计算机只能抓已经储存在内部的档案,不可能凭空抓档案,或到别人的计算机中抓档案。即使有外在刺激,那也是对我们内心计算机的刺激。

  神秘计算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或串起本来不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档案!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心就是我们的创意来源。

  关于创意的关键,书里讲到,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第二个关键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二

  第5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创意金字塔”。这个观念的原始蓝图是作者有一年在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构想出来的。菩提迦叶,也写成“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菩提道场、摩诃菩提,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当时的原始蓝图已经包含了创意金字塔的基本元素,一边是“智慧”Wisdom,一边是“方法”Method。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领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作者想说明的是,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今天全世界的创意教育,似乎都只教右边,也就是方法。

  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展开。写道,如果你是当年在雅典、中国或印度追随苏格拉底、孔子或释迦牟尼的门徒,你的目的绝对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你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老师所教导的唯一科目:“智慧”。而现代教育体系则不然,不负责“智慧”教育,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这背后也显示,我们其实不会教“智慧”,我们失去了教智慧的能力。在某方面,这也是民主体系进步的必然结果:在民主体系中,“智慧”一词刻意变得很含糊、无法定义。其中的深层次理由在书里有详细讨论,在此不涉及更深入的内容。

  接下来,书里出现了“创意金字塔”彩页,包括三维效果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这几张图应该说是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要表达的理念的浓缩。

  创意金字塔的左右两边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它们各自连接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创意的泉源。创意在运行时,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向上提升,经过精炼的过程,终究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泉源的养分,要穿越一道屏障。创意学习主要做的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内部,去除障碍,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

  在后面的第6-15章中,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创意金字塔,其中包括创意的泉源、创意的智慧、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看、三观(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转化三毒为三智慧、方法的机器、技巧的智慧、重新设定操作系统等方面。本文不进行详述,只对其中的精彩段落摘录(见后附)。

  三

  书的第16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是结语部分。作者对艺术与宗教、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再次强调回到源头、回到动机的重要性。

  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三)

  读书笔记

  创意本身是什么?它是一种很难摸着摸透的能力。

  创意甚少,不仅如此,社会中还到处充斥着创意的假象和创意的僵化。就像美术考试中无数相似的图画,演讲比赛中相似的内容。社会忙着将创意格式化,却没有考虑创意是超越格式和既定框架的。太多人在追求着社会既定价值,它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的两部,我理解为两步。是思维的一步,和行动的一步。

  创意灵感的产生是一刹那迸出的火花,但是摩擦出灵感的材料,却是平时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积累。所以,爱生活吧,思考生活吧。

  创意需要的是新鲜的看法,一种超越习性的看法。每一天、每一刹那都用新鲜的眼睛看世界。

  标签是创意的首要敌人,去除标签看世界。

  我常常遇见一些有创意,但没有稳定世界观的人。我曾试图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却发现这一切都相当的随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只要碰到新的、没听过的东西,都有兴趣。对我来说,他们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那只证明他们喜欢拥抱新事物而已。这喜好反映在他们的创意作品中,创意绝对“新奇”,引人注目,但联接不到更大或更深的观点,终究留给观众短暂而缺乏深度的印象。

  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越旅行,世界会变得越大。任何地方都必须探索,任何经验都必须尝试。这听起来很迷人,现代人甚至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让感官探索的空间越来越大,让世界成为一个庞大的游乐场。

  但更大意味着更难管理。如果经验没有法则,很容易就在经验的茫茫大海中迷航。对生命无限好奇反而是一种用来满足感官的借口。

  不同事物的不同联结方式可以创造出新颖的创意。看清事物的基础方法就是“去除标签”,得到更单纯而锐利的视角。是深层的看法,看到事物本身,看到万物的联结。

  现在很多创意训练主张培养“另类思考”,但在另类思考的时候,点子其实是很廉价的,因为事物之间的“关系”过于廉价。通过自由联想,任何事物都可能联结到其他事物。“脑筋急转弯”就是利用这种廉价原理,将随意答案搭配在随意问题之上。但这不是创意。

  创意的作品不但要新颖,也要“合适”,也就是合适于题目本身带来的一切挑战。

  脑筋急转弯多数是随意的点子,没有合适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合理的答案。

  没有合适的问题,创作中任何事物都可以随意联结到其他事物,而观众也将无从看起。

  大部分刚开始从事创意的创意人,通常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结构上。

  结构带来各种不同的烦恼,寻找一个作品的结构,也会造成很多创意人的创意瓶颈,作家呆坐在稿纸面前,并不表示他不知道要说什么,更可能是他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先后顺序兜不起来。这可能因为内在的材料太复杂,各种剧情线索四处乱窜,各种角色、对话在心中到处乱跑。在心中这一切都合理,就是写不出来。接下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就是当内在的海沧一显现于外在时,创意人反而吓一跳,看到原来内在的东西这么不完整,或者这么幼稚,于是停止了这个创意计划。这种情况下,当初为什么写不下来,其实是因为最原始的创意构想不够完整。

  练习,不断地练习。

  有时候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创意构想设限。创意的自由并非无限的自由。我们要学会设定边线,把构想限制在一个固定范围之内,这样才会得到创意的自由。边界设定的技巧,还是跟作品的本质、它的内在需求有绝对关系。

  要学会看事物如何成立,必须看到事物的结构;

  要学会看到结构,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

  要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

  要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必须看到创意作品核心的精华;

  是作品的内在精华化成外在的结构;

  结构是外在的支架,但他是根据内在的需求成立的,结构是需求的外延,需求是结构的。

  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四)

  赖导首先指出多数人对创意的误解。多数人,包括我,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就是创意。赖导认为,脑力激荡和另类思考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往往未能有效达到目标,因为这些是技巧而已,不是创意本身。现代社会在追求创意,却没意识到,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 创意是什么?本不该被界定,但为了分析和讨论,书中给出了一个较广泛的定义:“创意是生产作品的能力,这些作品既新颖(也就是具原创性、不可预期),又适当(也就是符合用途,适合目标所给予的限制)。”创意的二部神秘曲是“欲望”和“表达”,一个是构想面,一个是执行面,即激发创意本身的欲望,之后如何找到途径让欲望成形。接着,作者继续用佛法中的两个名词来对创意二部曲进行深入讨论,“智慧”与“方法”,修行的智慧需要有具体方式来达成。同时结合现实状况指出,今日创意教育大部分的教学重点都在后者——方法or技法,而智慧,并不在现代教育体系讨论之列,似乎认为那只能靠个人去发觉。 对于赖导指出的这个问题,我深感认同。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大部分训练都是如何做题、解题,如何获得技巧和方法,如何考到高分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甚至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还要参加各种技巧和方法的培训,考取各种证书,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出题呢,几乎没人教你。撇开一切哲理,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创意就是出一个题目,然后解这题目。 是什么力量促使莎士比亚写剧本、贝多芬写交响曲、李白写诗?这一切基于他们内在寻找到了一个适当的题目,题目的种类无穷,复杂而具深度的题目激发创作者寻找相应的答案,顺便创造出一系列创作风。否则,没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的答案,有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的题目。 创意人基本上不会在经历创意过程的同时,注意或记录他们的实际思维和行动,通常是待他们完成工作后抽离出来,因感到不可思议采取的一种神话式的观点:上帝借我之身完成的or作品忽然的来到我脑中。那所谓的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的那一刹那,小至一个基本细节或一些不相关的事物新的连接方法,大到看到完整庞大的作品,包含了一体成形的细节组合。

  灵感的发生与我们内在的需求相呼应,它针对创意题目,提供可行的方向和答案。往往需要创作者无论在意识层面或潜意识层面进行苦思。而灵感提供的逻辑,有些是线性的,直接对应题目,有些又是跳跃的,需要适当的联想而找到答案。赖导有个习惯就是,创意人经常会把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东西延伸、链接到别的东西或带往别的方向,成为内心的小游戏,关键词是“如果”。而以自己创作并导演的《如梦之梦》为例,通过详细描述这部话剧的创作由来和过程,说明创作灵感离不开两件事:1、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件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2、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哪里找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自动搜集并储存档案,这些档案就是创意的原始材料,在灵感产生创意的那一刹那,有一种机制启动,自动寻找、挑选档案,并将这些档案重新组合在一起。 赖导指出,我们的创意来自计算机里所储存的一切,而不是外在。创意过程中真正要发现的一切都来自于内在。真正的创意来自内心。换句话说,我们的神秘计算机只能抓已经储存在内部的档案,不可能凭空抓档案,或到别人的计算机中抓档案。即使有外在刺激,那也是对我们内心计算机的刺激。 神秘计算机不能做的,就是打开或串起本来不存在于档案库中的档案!所以,一切的基础在于我们内在装了什么,因为那才是创意的原始材料,那才是操作系统取材的花园。心就是我们的创意来源。 关于创意的关键,书里讲到,第一个关键是我们内在所储存的一切;第二个关键是神秘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将所有档案抓出来,合适地组合在一起的机制。

  中学生关于2019《赖川声创意学》读书笔记精选范文5篇(五)

  第5章应该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创意金字塔”。这个观念的原始蓝图是作者有一年在印度菩提迦叶参加佛法研习营时构想出来的。菩提迦叶,也写成“菩提伽耶”Bodh Gaya,又称菩提道场、摩诃菩提,是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当时的原始蓝图已经包含了创意金字塔的基本元素,一边是“智慧”Wisdom,一边是“方法”Method。智慧的训练是在“生活”的领域,方法的训练在各自的创意领域,简称“艺术”。作者想说明的是,学习创意,不能只在创意的场域中学习,而是要分成两种不同场域,做两种不同范畴的学习。智慧要在生活中学习,方法要在艺术中学习。

  今天全世界的教育,似乎都只教右边,也就是方法。作者在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展开:如果你是当年在雅典、中国或印度追随苏格拉底、孔子或释迦牟尼的门徒,你的目的绝对不是学谋生的一技之长,或者得到可以加薪的证照,你唯一的目的就是学习这位老师所教导的唯一科目:“智慧”。而现代教育体系则不然,不负责“智慧”教育,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这背后也显示,我们其实不会教“智慧”,我们失去了教智慧的能力。

  现代社会可以制造出非常具有知识和生产力的人力资源,满足工商社会的所有需求,同时也吹捧了经济价值,贬低了智慧价值。在职场中,这些人士精明干练,但是多少能干的知识分子碰到人生危机时会彻底无助,甚至崩溃?这时抱怨没有人教导他们对付这些问题的智慧,已经为时已晚。

  接下来,书里出现了“创意金字塔”彩页,包括三维效 果图、立面图、俯瞰平面图。这几张图应该说是作者在整本书中所要表达的理念的浓缩。

  创意金字塔的左右两边是生活和艺术两个场域,分别进行两种性质不同但功能相连的学习。它们各自连接到底层更大的神秘泉源,创意的泉源。创意在运行时,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向上提升,经过精炼的过程,终究提炼出创意的精髓,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泉源的养分,要穿越一道屏障。创意学习主要做的就是在清理金字塔内部,去除障碍,打通上下,让创意在金字塔内顺畅地流通。

  创作的过程,智慧负责“创”——创意构思,方法负责“作”——构想执行。一部伟大的作品必须从不可测量的元素开始,然后再用可测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执行,最后的成品必须回到不可测量的状态。“不可测量的元素” 是指创意源泉,从底部连接到左边的智慧部分,“可测量的方式”指执行层面的各种操作,是右边管辖的部分。最后的成品需要一种有机、完整、吸引人的状态,如果观众很容易“测量”作品,这就不是一个好作品。

  在后面的第6-14章中,作者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具体阐述创意金字塔,其中包括创意的泉源、创意的智慧、创意三毒(经验、习性、动机)、如何看、三观(世界观、如是观、因果观)、转化三毒为三智慧、方法的机器、技巧的智慧、重新设定操作系统等方面。

  这里说说赖导说的智慧,它是人心的一种状态,特质是深度地理解和透视。经常伴随着博大精深的正确知识和方法,它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和运用,表现方式是人们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关系,即是对整体和个别细节的知觉,也包含相互关系中的细节。因此,相对培养技巧,创意人至少要用同等的时间和努力去培养自己的心,认识真实的自己,融汇生命体验和汲取智慧。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64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