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生作文 > 按题材分 > 读书笔记 >

我与地坛初中生读书笔记700字

2019-07-05 15:38:27
|小妹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我与地坛初中生读书笔记700字,欢迎大家阅读!

  我与地坛初中生读书笔记700字

  人活着的时候总会想几个问题:1、为什么活着。2、为什么要死。

  按照史铁生先生的话来说,前者思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至于后者,父母赋予了生命,死亡又是一个必然结果,这趟通往生命尽头的列车既然还得再开那么一会儿,何必着急下车,好好活着呗,沿途还能欣赏一下风景。

  思考为什么活着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思考怎么样活着却还是有点价值的,史铁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着就是欲望二字,这与我认为的人活着的苦,其本质就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延迟满足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活着总是为了得到点什么,也许是名,也许是利,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快乐,人惧怕死亡的本质也是害怕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了。

  现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说众生皆苦,但为什么苦,无非就是欲望难以得到满足,按照这个逻辑,那如果没有了欲望,是不是就没有了苦?于是我想起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有提到这个问题,关于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答案是不能。赫拉利的观点是人不能选择欲望,人的意识其实是受欲望驱使的。科学家做过实验,可以根据大脑成像图,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干什么。人无法克制的拥有了自己的欲望,而残忍的是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通通被满足,面对那些绝对不可能被满足的欲望,只能饱受煎熬,所以众生皆苦才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无奈。

  如此看来,留给我们的剩下两种选择,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迎面而上。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在课上讲,他说,“人应该学会和自己和解。”我想了一阵子,后来发现其实和自己和解就是一个接受自己平庸的过程,并且接受自身欲望无法被满足这一事实的过程。想明白了之后突然就释然了,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东西了,而是无所谓了,随它去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仅此而已。另一种的选择迎面而上就比较正能量,坚持不懈,对所有阻碍着自己的那些困难说不,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屈服,不放弃,特别感人。

  两种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里最后一句这样写着:“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我与地坛》的阅读笔记

  作者:闻山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成为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

  ——选自《我与地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是一句多么真诚而又朴实的独白。在生与死的强烈斗争中,史铁生选择了艰难的生而非懦弱的死。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勇气。但顽强的自我意识永远不会只倒向一边,希望与绝望,温馨与寂寥,心与坟墓,在某种程度上说,在选择生的时候史铁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锐的对立的,至于支撑他整个生命历程的,是地坛,是母亲,亦或是他所追求的为人的价值或信仰,并不为人所知。

  身体的残缺是改变不了的,所以他便向往精神的圆满,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谨慎地发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灭的光辉。心与坟墓都是适合安居的,坟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体”,而心接纳的是人世“疲惫的灵魂”。身体的残缺,幻灭的爱情,人性的光辉,驱动洗练,承载着他的一生,或许还不止这些,人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与地坛》简介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与地坛》是一部长篇抒情哲思散文,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亲情绝唱,美丽而忧伤。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最后一部分写他与地坛不能分割的情感。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反而是他的精神寄托,幸福的乐园。

  《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

  文/刘忠伟

  喜欢史铁生,源于这篇《我与地坛》。初读《我与地坛》,就无限地喜欢上了那种平静与深刻。既有一见钟情,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此,我知道了中国有位伟大的残疾作家,后来又慢慢地读到了他的《病隙笔谈》,知道了他是一位命运多舛,忍受了巨大痛苦,一生都在与病魔抗争的人。他坚持在病隙间写作,思索人生,其作品给人无限启迪。

  《我与地坛》是他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有人称他的散文为:心理散文。他那种对人生对世界万物的思考,都是攻心的,让人从心理上佩服。也许是他失去了双脚,是用思想在行走吧。《我与地坛》共有七节,每节之间看似孤立,实又密切联系,甚而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紧密,纹丝不漏。

  一

  文章开门见山,直写我与地坛的那种洪荒的历史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叙述,我们不经意间就被作者带入了一种哲学的意境里。作者用一种异常平静的口吻向我们简述着自己与地坛的种种际遇。作者曾在自己的很多作品中写到地坛,地坛也曾带给作者很多的灵感,是他灵魂休息的地方。他坐在这样一座地坛中,却想着关于死的事,而且是那样有耐心地专心致志地想,直至最终想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每每读到这句话,我都会泪流满面。这样的结论让人多么无奈与心痛。然而这又是一个无论有多大本领的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是一切生物的宿命。但这句话也显示了作者对死的态度与从容,以及看透一切的智慧。在无限的宇宙面前,甚至在一株苍老的古柏面前,人都是弱小的、易逝的。活着是一种过程与经历。最后是一种说不清楚的味道,酸甜苦咸说不明白。

  二

  这一节写给自己的母亲,写给那位既会疼爱儿子又能理解儿子的母亲。伟大而奉献的母爱就在作者平静地叙述中慢慢展现出来。被厄运选中的人,总是在内心里不服输的,但又无法将这厄运摆脱掉,就只有自暴自弃,恨不得杀掉自己,恨不得世界上的人都不来理我,甚至包括母亲。当母亲来关心时,不幸的人会用一种说不清的倔强来反抗。这种反抗是一种绝望的痛苦,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难以理解的。这时也往往不会顾及到母亲的内心感受,更痛的是这种痛苦与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那残疾的年轻人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时,能够让母亲骄傲时,母亲却走了,带着对儿子的无限牵挂走了。而儿子当年的那些羞涩与倔强,都变成了深深的懊悔。每当读到这些,我都会泪如雨下。而又会在心底幸福地呐喊:妈妈,我爱你。一遍一遍在内心里温习母亲的好,自己有母亲的陪伴真是幸福。读这一节,让我懂得了母爱,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懂得了有母亲的陪伴才是最大的幸福。

  三

  我尤其喜欢第三节,作者把春夏秋冬四个抽象的季节写的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了。地坛坐落在那里,必会像人一样,经历风霜雨露的四季或说地坛作为一方土地,也必会经历四季的洗礼。地坛的四季也许就是人生的四季,四季所蕴含的哲理也许就蕴藏在那园中的一草一木之间,需你细细体味。每每读完这节,我总会想,一个没有在地坛里默坐过、呆想过的人,是不会把四季写的这么形象而又立体的。整节都用比喻、通感手法来写,把春夏秋冬写的可听、可臭、可触、可感,每种意象,都让人遐想。而作者赋予这段文字的基调又是沉郁的,读后,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读这一段,我也会禁不住流泪,可我又不能说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流泪。

  四

  在荒芜的地坛中,有多少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来去匆匆。人世沉浮变幻,不变的唯有那无声的地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独特人生经历。或幸福、或坎坷、亦或在幸福中有坎坷,在坎坷中有幸福。

  作者把自己从地坛中抽离出来,作为一个看客,用第三者的视角来看地坛以及地坛中那些来来往往的人。中年夫妇、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头、以及练长跑的朋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和独特经历。作为一个外人,无需去猜测、去看透,也无需去喜欢和同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可以彼此相遇,但却不容易相融,我们只要在自己世界里享受喜怒哀乐就好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一生逃不脱的生命怪圈。正如那位长跑的朋友,无论自己有多努力,都没有办法摆脱上帝的魔咒。最终,所有的倔强与不服都化为顺从与平静。也许,我们只能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原谅那个不断作弄自己的上帝。

  五

  残缺造就完美。世界的丰富性就在于世界的相对性,万事万物的存在,几乎都是以两种相对立的极端形式而存在的,有美,就有丑与之对立;有善,就有恶与之对立;有智,就有愚与之对立。有苦难,才能体会幸福,有残疾,才能彰显健全。事物的相对性,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各种事物都以差异于其他而不断地向前发展。降福与谁,降苦难与谁,上帝是没有足够耐心来公平分配的。只能听凭偶然的,如果不幸的是你,请不要怪罪上帝吧。如果你是坚强的,那就自己去寻找一条救赎之路吧。以怎样的方式来承受不幸与苦难呢?弗兰克说:要以尊严的方式来承受苦难。而那需要多么坚强的尊严啊!

  六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活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我活的麻木、呆痴、不知所以。我甚至没有去想过人为什么活着。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去想的问题,既然还没死,活着就是了。

  作者告诉我:人有欲望,所以人活着。细想,也是。我活着也是想得到点什么,至于具体想得到点什么,我还真有些迷茫。是幸福吗?可是,什么才是幸福呢?是自我的价值吗?对于别人与社会,我的用处在哪里呢?我的价值在哪里呢?也许是一些不知所以的欲望,在引导我活着。可欲望又让我痛苦,因为活着不得不承受苦难,苦难与幸福同在,甚至苦难独自存在。这样想,就越来越喜欢园神的那句话: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

  七

  始与终,生与死是宇宙万物永恒的宿命。我只是跑到地坛来玩耍的孩子,如果我还有所留恋,那是因为我玩的太疯狂了,“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对于死,作者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向人们静静地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结果,死的面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它就像一件很平常的事,如太阳的升落一般。所以,我们有理由坦然地来面对它,甚至可以微笑地面对它。一切都会结束,无论劳累、苦难还是幸福的一生。面对死,可以安静的躺下,做一场宁静的梦。我又想到那句作者的话: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就让我们怀着愉快而幸福的心情等待这个节日的降临吧。在等待之间,好好地享受这个苦难而又幸福的过程。

  整篇文章,作者都在用一种超乎寻常的平静的基调向读者娓娓叙述,就是在这种平静的叙述中,有一种感动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启迪我们对人生、对生与死,从内心深处进行一种哲学的思考。文章流畅地像一条河,河面很平静,但河水深处却激流澎湃。

   我与地坛读后感悟笔记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记得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秋天的怀念》,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撒地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00字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

  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

  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907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