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000字
《百年孤独》是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2000字
最近这段时间终于看完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所以用“终于”这个词,是因为之前不是一次地接触过这本书,第一次是纯粹的听说这本书出名而来,被作者反复使用的人名打败;第二次是尝试着听电子书,依旧被人名打败。现在回想起来,前两次的浅尝辄止,应该不只是人名的问题,还有心态上的问题。就如同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最热书评说的一样,当你看不进去这本书时,请不要看,这不是书的问题,也不是你的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一次重新庄重的买了实体书,还拖朋友从国内背过来,仪式感足足的,就是为了再次挑战这本书。很高兴,最近能有大段时间看书,也终于,真正看完这本书了,也在看完第二遍之后,敢于写点感想。
《百年孤独》的书名源于梅尔吉亚德斯与奥雷里亚诺第二讲解世间万物谈及手稿时所说的那句话:“不到一百年,就不该有人知道其中的含义。“p164
梅尔吉亚德斯是小说中预言家一般的角色,似乎也就是作家马尔克斯自己在小说中的化身。他在整个布恩迪亚家族覆灭之前就已经预言了整个家族几代人100年的命运,他早就看穿了伴随着这个家族与生俱来的孤独,发现了几代人无论如何都不能逃避的命运的轮回。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家族每个人自身的孤独、与孤独奋斗的方式,表达出孤独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观点。
孤独,是人类这种社群性动物天生的属性。我们在独自一人时,会感到孤独;在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会有孤独感。孤独,与我们有朋友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孤独,是一种一直存在的、无法靡灭的感觉。
那么孤独是如何产生的?就是这么凭空出现、无法解除的吗?
马尔克斯表达出一种自己观点,即孤独来源于欲望。他通过描绘家族中每个人与孤独奋斗的方式,从解决问题的方法溯源而上,找寻造成孤独的原因。最终究根结底,似乎这一切是来源于每个人的欲望。
孤独来源于欲望,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这也就导致了孤独的不可避免。欲望是千变万化的,因此造成孤独的表现形式同样是千变万化的。
书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孤独:
老爹的孤独是因为他穷极一生看不到头的科学梦,为此他终日忙于探索,一度现实虚幻不分;
老太太乌尔苏拉是为了她的近亲婚姻的恐惧,为此她每日忙碌不停歇;
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与他老婆丽贝卡是为了纯粹的人欲,他们沉沦在荷尔蒙之间,以为性能够满足一切(这一段我是真的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写的如此复杂?详情见p118,我个人感觉是何塞·阿尔卡蒂奥用自己的性命救下了弟弟奥雷里亚诺上校,以至于他死后满身的无论如何不能掩盖的火药味都是来自于原本应该属于奥雷里亚诺上校身上的子弹。);
上校奥雷里亚诺的孤独源于他纯粹、罪恶的自大,他是一个没有爱人能力的人。发动战争、打着为自由而战的旗号,实际上是他为了战胜自己的孤独的借口;
阿玛兰旦的孤独来自她面对爱情的胆怯以及因为嫉妒犯下的错误的悔恨;
军官阿尔卡蒂奥因为权力的美妙;
小女儿雷梅苔丝的美丽容颜就是她孤独的本质。
书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咋看之下,他们都是不同的。可是,仔细深究,这几种孤独似乎还能分出不同类别来。就如同我一直吐槽的姓名问题,书中布恩迪亚家族所有男性只有两个名字:奥雷里亚诺与何塞·阿尔卡蒂奥。
所有的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用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的话来说,他们的洞察力都可以实体化,从而可以移动物体。他们的孤独都是一种无畏的自大,通过对权力的向往、追求来展现;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他们面对孤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一头扎进性与欲之间,沉迷其中来躲避孤独。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作者一再的用相同的人名来命名书中的角色。马尔克斯就是希望通过这不断的重复,让读者生出一种重复感、相似感、命运的捉弄感以及轮回感。
就比如我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看到人物的名字有何塞·阿尔卡蒂奥,我就知道他一定跟荷尔蒙分不开。
这本书也以魔幻现实主义描写而出名,毕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生活中,是什么能体现出生活的气息?常常是很多我们在常规时间下忽略的细节,比如阳光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因为时间缓慢,我们往往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魔幻现实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通过加快时间的前进,让我们在书中更强烈的感受到生活。
书中多处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表面上透着荒诞、怪诞,实则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将最能反映生活现实的细节加以夸大,来展现生活气息。比如永远存在的小黄花,不断生长的水苔,腐蚀地板的白蚁等等。
书中很多细节的描写也是颇有灵气,很多细节展现出大师深厚的功力。
比如雷里亚诺上校行刑的这一部分作者写得十分的有味道。不仅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更是在不经意间的细节凸显出人生的嬉笑。
他的母亲乌尔苏拉在行刑前见他最后一面结束的时候,还在嘱咐他的儿子用热石头贴到腋窝下祛除疖子,这场景看似可笑,毕竟儿子是将死之人,再关注这些小的细节已然无味,可是仔细想想,也就是在这细节之中才能感受到母爱——母爱就是哪怕儿子死前,为了能让儿子舒服一点,也会尽量的多去关心儿子。
上校一般在大事发生之前,都会受到启示。这次行刑,上校自以为也会受到启示,然而一直到行刑前,都没有任何事情发生。最终,在行刑终于订下来,行刑队员来喊睡梦中的上校出来受刑时,上校才说:“我正梦见疖子都破了。”就在这一句玩笑话中,上校说出了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即他不畏惧死亡。
当然,最终上校也是没有死,因为行刑队员们都十分畏惧马孔多的居民,生怕他们在杀掉上校后,愤怒的村民们会把他们都杀掉。因此他们一直拖沓,还好这时何塞·阿尔卡蒂奥站了出来,因此也有了下面这一句搞笑的话:“请别开枪,”上尉对何塞·阿尔卡蒂奥说,“您一定是上帝派来的。”此后,行刑队队员便释放了上校,跟着上校一起造反了。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孤独与寂寞的区别。
人,社会性群居动物,无可避免的,总是会寂寞。但这寂寞并不是书中所说的孤独。
寂寞,可能是人受困于体内多种激素的作用,亦或是很久没有与精神层面相似的人交流,从而会产生的短暂的情绪。比如,怀才不遇是一种寂寞,事业受困是一种寂寞,没有男女朋友也是一种寂寞。这种情绪,往往是很容易驱散的。怀才不遇,我们就要多出去走走,说不定就遇上伯乐了;工作不顺利,想法子解决,总是能够解决的;同样的,没有男女朋友,多认识一些人,也就有更大的概率脱单。
孤独则不是以上说的情况。孤独,是无法摆脱的。孤独是,当你拥有很多好朋友、知心好友时,你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的、与他人没有连接的感受;是你工作顺利,万事顺心时,似乎没有缺什么,却总是觉着还少点什么的感觉;是你哪怕有着知心的伴侣,却还是觉得有些时候她不懂你。
当明白区别之后,我们就能减少混淆孤独与寂寞的可能,特别是当下快节奏、浮躁的社会更容易让我们犯错。比如,当你没有男女朋友时,你可以说寂寞。当你有了男女朋友时,你仍有可能,的确是因为你的另一半不懂你,说你寂寞。但当你的另一半很懂你,对你很好时,你就不能再说你寂寞了。你可以说有时候你仍感到孤独,但你不能够再拿着孤独当幌子,做出对不起另一半的事情,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不能怪罪于你的另一半。
人的一生,大约也就百年。认清孤独的与生俱来、不可避免,会让我们很多时候免于孤独带来的寂寞情绪的扰乱,从而更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生而为人,孤独光荣。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梅尔基亚德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这是诺贝尔的颁奖词。他们说,这是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我在一口气看完之后,却忽然想到了《红楼梦》,对于《红楼梦》,人们褒贬不一。对于《百年孤独》,我也一直坚信这种说法,你也许能看到人性、爱情、亲情,也会看到战争、迷信、神幻,我只能说,这个由马尔克斯创造出来的世界足够现实,也足够真实,真实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也许,这就是一本巨著的力量吧。
如今的文学,不知怎么,没有了华丽的文字,没有故作姿态的情节,每一个字似乎是越来越普通,但当它们相遇的时候,又会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舒适感。我不管这是否是现代文学的一种趋势,还是一种手段,我终究还是欣喜这种变化的,如同读完《百年孤独》时的那种充实感一样,就像经历了别人的整个人生,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故事,可就是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堆积了整个人生,甚至是一个家族的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我在想,当初他在写www.99zuowen.com《百年孤独》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会得诺贝尔,有没有想过自己跨越了几乎一个世纪,甚至在获诺贝尔的前一年,他还在写一部凶杀案的小说,甚至在2年,他还在写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
他是幸运的,看看他上世纪早期的作品吧:《枯枝败叶》,再看看他年的作品吧:《我不是来演讲的》,只是看着这两个书名,就能感受到两个世纪文化的冲撞。我个人是很羡慕能够跨越世纪的人,也许我跨过,不过那时的我两三岁,没有激动,没有欣喜,不知道昨天和明天竟然就是两个世界,没有像8后那样做一些纪念百年的事情。
而马尔克斯不同,他带着自己的记忆、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熟,在另一个世纪继续写作着。现今,我拥有了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思想,却只能看着那年份上个位数的变化,不知那百位上的数字何时会变化,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见到那新的一天。
也许我不会见到,但若真有那么一天,我一定会登上那高高的山顶,看着昨天的月亮和明天的太阳,就这么垂垂老去。
我愿意去相信这偌大的天地间有一个世界平行于我们,我也愿意去相信这个世界属于那个百年孤独的家族。他们在我们不知道的空间里生存了一年又一年,一个百年又一个百年,如同当初他们诞生那样,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消失不见
。也许这就是《百年孤独》的魔力,他们太过真实,又太过虚幻,好似有时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只不过他们消失地快了些,我们消失地更慢了些。
22离我们似乎又更近了,他就在我们的眼前,比起玛雅“22”我更愿意相信中国科学家的预言。忘了那数字,只记得那单位是亿年,现在想来的确是很远,若当真到了那一年,有人如同现在一样,告诉他们,世界末日就要到了,我只是好奇,那时的人们是否会相信。
也许,那个时候,会有第二颗“地球”,比现在人们的担惊受怕要好得多了。
这一切一切的天马行空,说到底还是《百年孤独》给我们的难题,也许,活在当下。比什么都重要!
《百年孤独》1000字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小说中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而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这本书以马孔多这样一个曾经安静而又单纯的小村落为端点,讲述了生活于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村落组建人之一阿尔卡蒂亚的儿子。父亲老布恩迪亚曾是一位极富进取心,勇于开拓的有志青年,直到吉卜赛人踏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村落,并带来了外面的世界不可思议的发明。他与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成为密友,将一腔热忱在磁石、天文、炼金几件事世界奇观上消耗殆尽,这或许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先兆。此后相同的命运又一次次地在布恩迪亚家族人身上不断重演,他们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命运轮回之中,直到一个世纪后家族最后一个孩子死去,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翻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多年前所写的关于家族历史的预言。
看似只是一个设计精密、情节波澜的悬疑神秘故事,实际映射了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例如在阿玛兰妲·布恩迪亚的命运之中,毫无理由的恐惧已占据了她全部的内心,全部的生命。她对亲人的怨恨使她丧失了“爱”,缺乏了爱使她不相信任何人,甚至是亲人,也不相信世界上所有的爱,从而使她永远活在在怨恨中,为自己造了一个牢不可破的牢笼。一个无力去爱的人,又怎么可能被爱?
在这个家庭中,岁月的痕迹已经磨平了所有的回忆,将他们变成废料,垃圾和污物,让这个无数辛劳换来的家庭破碎,堕落。且造且毁,且毁且造,固执于自我,孤独的宿命不断重演。
奥雷里亚诺上校发动的几十次战争,不是为了理想,而只不过是为了他那纯粹的、罪恶的自大。他视高傲为力量,所有的成功或是失败都会让他迷失,他经逼近过权利的极致,为此他放弃了许多东西,而最终,他也像放弃那些一样,坚定的放弃了权利和荣耀,终其一生周而复始的在祖父的炼金房里铸造小金鱼。而最后才发现,战争已经将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永远的夺走了,在临终时,那些无法删除的百年记忆俨然成为了无法避免的折磨,就如同他将会无法避免的死去一样。
还记得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击发报键”说“马孔多在下雨”,他俨然已经认识到了战争摧毁了太多,而换来的只是奥雷里亚诺的冷言冷语“别反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本性忧郁,生来孤独的上校对下雨毫无感触,绝对理性地劝说革命同僚别犯浑。权利、战争已经改变了他,没有“爱”,没有“回忆”。
人心如铁是否真的足以经受这样多的痛苦和折磨?对于命运,我们是否要逆来顺受?怨恨和迷失究竟摧毁了多少的生命?不,我们要有一颗平和慈悲的心,无畏的勇气始终坚定方向。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500字
黎明的光,带着冷寂微凉的色泽,远远地,从河的尽头,一点点变亮。河水似乎永远都是在急急地流淌,日复一日带着沉抑麻木的气息却湍急地流淌。河边那个叫马贡多的村落,那些用泥巴和芦苇简易搭建起来的房屋,那些还在沉睡却已陷入绵延百年的孤独怪圈中的人们,在黎明朝圣的光中,有着一种带着悲哀的安静。再次拿起《百年孤独》,不用打开,那自书中而散发出的抑郁气息,给灵魂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眼前仿佛就出现了马贡多村纠结着七代人的轮回。轻轻打开,似乎有吉普赛人吹笛击鼓的声音回想耳畔,在马贡多,在拉美,最初的文明与科学是这群吉普赛人带来的。他们带来了磁铁,望远镜,放大镜,葡萄牙地图,航海仪器……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疯狂而孤独的生活似乎就从此开始。霍塞对他的妻子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他超前的预知使他执着于开辟出马贡多与外世界的伟大文明相连接道路。身处于沼泽地中马贡多,深深地陷在世界文明凹谷的最低点,腐朽狭隘如泥淖一样,难以自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地亚最终的失败使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于是,一家族轮回的悲哀开始了。“最后一个人”那长着尾巴的婴儿仿佛与百年前老布恩地亚的姨母与叔父结婚生出的长尾巴的孩子相重合,无可复制的轮回与悲哀。可以说,老布恩地亚是有先知的,他有着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却又死于周围环境对自然科学的淡漠和麻木。这种隔阂充斥在老布恩地亚生活的每一丝缝隙之中,不经意地使人慢慢绝望,走向悲剧的深渊。在第二代中的老二奥雷里亚诺从小就有着和父亲一样的预见性,沉默寡言,喜欢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小金鱼。历经内战后,认识到战争毫无意义,签订和约。后经遇丧子,晚年返回马贡多。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奥雷里亚诺的妹妹阿玛兰妲经历了间接导致爱人伤残致死的意外而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她故意烧伤一只手,终生用黑色绷带缠起来,决心永不嫁人。她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自己圈禁在一个怪圈内,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数的循环在这个家族里悲哀地重复着…………“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虚实相间,绚丽无羁间,折射出十九世纪间整个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那时,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同时渗入了狭隘思想,这严重阻碍了拉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这亦是绝望,也是希望。打破百年孤独,于世界而言,不过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不过,于处于盲目黑暗中的人类,要跨越的,是深深地刻在骨子里,深深地流淌在血液里隔阂;是从先祖流传下来,恶袭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所谓呻吟着的解放。整本《百年孤独》,对于我,带着艰深枯涩,带着沉痛压抑,带着我尚未清明的希望与呼吁。我也许并未真真体味到刺骨的孤独感,并未真真了解到这恢弘巨作背后的史实。毕竟,只有真真历经苦难,才能诠释苦难。只有真真历经孤独,才能书写孤独。也许,总有一天,当我怀着被岁月洗涤积淀的心境,再次打开那很破旧的时,我才能轻声却笃定地说:“原来,这就就是——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600字读后感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