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
考试属于你!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祝你在考试中旗开得胜一鸣惊人金榜题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状元:我的语文学习经验
基础知识要学“死”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语文,但要想真正学好语文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那更是难上加难。
在学霸们眼中,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都可以考满分的,只有语文可以拉开分。所以有句话说:“中等考生比的是数学,超级学霸比的是语文。”这话说得不假。
本次中考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我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做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首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基础是第一位。
有位老师曾说过,学习语文是“死去活来”——基础不学“死”了,背“死”了,后面的题就比较难“活”过来。
例如字词,课后的“读读写写”,要牢记字形字音(尤其是字音),可以巧用口诀,联想记忆,同类比较……无论多奇怪的方法,只要能让自己记得准,记得牢,记得快,就是好方法。
至于默写题要考查的名句,要保证不能出错,那就需要背诵的同时注意生僻字、易错字的写法,边背边用手比划着,要拿起笔来背诵。
成语题容易做错,我们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关注常见成语的用法,中考常考的成语也不过那么几百个,老师课堂上提到的那些常见的易错成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并且要注意记录。
文言文重视积累
俗话说中学生有三怕,其中“一怕”便是文言文。
起初学习文言文时我也有些不知所云,但随着学习的循序渐进,文言文就会愈发得心应手,最后甚至会喜欢上文言文的简洁、优美。
文言文虽然是阅读,但也属于基础的一部分,仅仅依靠积累就可以得满分。
九上、九下的文言文会在初三上学期学习,一定要一次过关,这样可以在一轮复习时为自己赢得时间,让自己在复习之初就把握先机,获得语文学习的主动权。
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必须预习,在预习中注意大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以培养古汉语的语感,避免翻译时因断句错误而导致的全盘崩溃。
我在预习过程中,会先大致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理解的地方特殊标记,便于上课时讨论或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
现代文阅读有方法
上面所说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到不丢分,而现代文阅读是大家的一个失分点,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说明文阅读比较简单,大家认真读文章,将选项还原到文章中,逐字逐句地对照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抓住关键词,这样准确率会非常高。
记叙文、散文阅读相较于说明文更有难度,这就需要在老师讲阅读答题方法时集中精力,做好记录。建议找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阅读的答题方法,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巩固几遍,熟能生巧。
如果做题时自己有在老师讲解的答题“套路”之外的发现,要及时在旁边做好补充,这样可提高得分的几率。审好题,扣住问法回答,是现代文阅读得高分的保证。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
作文是语文的定盘星,50分作文,600字左右,字数写够简单,写得好不容易。起初我的作文除了书写好,真的,没什么亮点。我是既不愿意写,又不愿意改,只有老师叫才会磨磨唧唧去。
初三听了几节作文课之后逐渐开始使用老师的方法,加了一些描写细节,没想到我是班上几个规规矩矩用老师方法的学生之一,被表扬是自然的,学习作文热情也提高了很多。
随后我更加认真的学习运用老师的方法,我的作文水平也逐渐提高,所以说,老师毕竟是老师,讲的话是一定要听的。
作文不光要注重写,更要注重改。平时的作文老师批改之后一定要追着老师面批,根据老师的要求认真修改,改完了立刻就找老师批改,根据老师的建议再改……
中考语文冲刺阶段之备考策略
一、先从写作抓起,使作文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为什么先从作文抓起呢?大家都知道初中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前两怕已经不再是难题,但是作文依然让学生畏惧,也因此五十分的作文一大块在复习中成了冷门。同学们在写作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无所适从,因而不做,即使做也不得其法,最后作文成为拦路虎绊脚石。而复习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处理痼疾,把所有的怕转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一个扫除障碍,获得上考场的信心。所以克服写作这一关尤其重要。那么怎么克服呢?
先了解作文的大体趋势。根据 2018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发展变化,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坚守某种命题形式,如连续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坚守,如上海市多年来就坚持设计为全命题作文,重庆市就连续四年坚持二选一……二是各种作文题型交叉变化,如河北省近三年为话题作文,前两年则分别为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北京连续四年有小作文,但是 2018 年变成半命题和自命题作文,最有特色的是山西省设计的读写结合为主的考题。河南省近十年都是沿用“二选一”的形式。命题形式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几种。作文命题也会更加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追求试题的开放性,让同学们能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体裁上基本上以写记叙文为主,各省相互借鉴又有出新,我们可以辩证地思考和预想,坚守和变化都会继续。
然后了解河南省中招试题中作文的评分标准:内容方面要求思想感情健康,立意深刻,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语言方面要求文从字顺,语言准确生动;结构方面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书写方面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其次是制定攻克步骤:第一,提高书写。中考作文,卷面效果是第一竞争力。现在着手纠正书写,即使在写别的学科作业时也注意书写,字无百日功,想必到中招考试时间正好使用,尤其是作文视觉效果来自卷面洁净舒美程度、节奏气势、感情点、冲击力等方面,而且漂亮的书写既能让自己静下心来复习,又能够增加作文颜值。与其花里胡哨不着边际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学习语文,不如静心于写字,以蚂蚁啃骨头的方式颠覆中考语文。说不定“小窟窿掏出大螃蟹”来。
第二着手积累词汇和美文美段,使语言精彩动人。新鲜优美的语言总能够带给人美好感受,屡试不爽。积累语言也要打开思维,从成语、短语到修辞的灵活使用以及句式的变化,再加上谚语民谣、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等,来自课本来自课外阅读,甚至来自生活所见的惯用语。意欲获得语言,首先亲近语言。因亲近而感受语言的美,因美的经验唤起对语言的热爱,因热爱愿意琢磨语言,因琢磨提升语言能力,这是意欲提升语言能力必须的态度。
第三做到五个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塑一个鲜活的人物,作一番生动的描写,抒一段动人的感情,凸显一个鲜明的主题。简单地说,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记叙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叙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有具体而生动的描写,同时抒发一段真实感人的感情来升华文章的主题。这样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做饭的人带着真诚去做饭吃饭的人能够吃出这份真诚。同样道理:考生带着真诚写作文,读作文的人能够读出这份真诚。这些就足够了。
最后,同学们对照自己的作文情况,找出差距和需要注意、改进的地方,做到有的放矢,进行作文实战演习,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成文,严格程序,严格时间,认真写作,不断改进,追求卓越、挑战极限。
二、着眼现代文阅读,使做题探究于文本,表达于理解
河南省现代文阅读所选文章均出自课外,所选文章往往是文质兼美的千字美文。记叙文阅读选材以写人叙事类和小说为主,在考题的设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的。常出的考点有:概括故事情节连续十年出现,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概括文章主题也都是高频考点,理清文章线索、表达阅读感受、解读标题等是轮考点。记叙文类的分值大约在 16 分左右。说明文和议论文是轮考,分值大约 12 分。说明文阅读选材涉及科学技术、生活常识、自然万物等方面的社科类文章。从考查点来看,说明内容是必考点,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是重点,拓展迁移、说明文语言是轮考点。议论文阅读选材,内容多涉及读书学习、人格修养、成长励志等。从议论文的考点设置来看,论点、论证思路、论据是必考点,论证方法、议论文结构是高频考点,议论文语言与拓展迁移至今还未考查过。2019年预测:论点和论述内容概括、分析论证思路、论据及作用是最重要
考点,论证方法与结构作用是重要轮考点,关注议论文语言品析。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一定要立足于文本,答案自在文本求,千万记住不要主观臆断。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的筛选;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注重整体理解感知,明确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三是由此及彼的探究感悟和启迪,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看法,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在阅读复习中,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弄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
同学们在训练中请一定按照答题格式多练习。如 2018 年河南《父亲的长笛》中“母亲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题是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方面来回答的,此类型的题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给大家编一个顺口溜记住答题的思维: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概括情节巧答题。词句赏析不离篇,主旨情感不偏移。不拘文体是哪种,写法要素要牢记。平时练习要规范,掌握格式终获益。
相比而言,在三种文体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文体鲜明,如果练得足够,比较好掌握。大部分同学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比较恐惧”。其实,同学们只要备考方向正确,复习方法得当,完全可以从容应对,战而胜之。建议大家今年备考时,可在小说阅读这个专题上多下些功夫。
三、攻克古诗文阅读的堡垒,三隅在胸在前,方能一隅反之
首先心中要明确文言文阅读部分仍然会沿用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因为课内语段是《课标》推荐背诵的 16篇文言文中的篇章(段落)之一。重要考点是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句子翻译、课内文意理解、课内外比较阅读。分值 10分左右。课外选文特点主要是主题相似、内容相关或相反、作者相关。复习重点实词解释以课下注释为主,课内文意理解题要注意化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情况。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重温课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绝佳平台。所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复习:
第一,要认真利用注释和文后练习,积累文言实词。文言实词重在积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和阅读的“本”。一般说来,积累 400 个以上的常用的文言实词,就能够比较从容地“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了,其中教育部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 150个文言实词是最常用的文言实词,我们初中生必须掌握。从词义上看,中考考查的常用实词一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另一种是具有多义性的文言实词。前一部分实词的掌握需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加以强化记忆,后一部分实词的掌握则需要结合语境方能确定其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文后的练习来积累这一部分的实词。
第二,以课内文言课文为实例,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四种,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中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如果不能够了解古代句子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就有可能读不懂某些句子,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课文重要文段和关键句子要翻译到位,牢记于心。复习时,要重温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做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译文明白通畅。还应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原意。当遇到特殊句式或者词类活用时,就需要运用现代汉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意译。切记不要臆测大意,误将大意当做译文。
第三,深入研读课文类别,积累相关文学常识。首先我们要重视必要的文史知识的积累。通观近年来的中考文言文材料,选文的文体多定位在人物传记,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间或有作者点评议论主语。因此,复习时我们要重视史传性课文的研读,从中积累一些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备中考考试时能作有效的参考。其次注意分类别进行复习,能够纲举目张。比如,言志议论类,有《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鱼我所欲也》《爱莲说》《陋室铭》等,复习的时候多从作者志向、感情、观点、论证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着手。
第四,从考点方向入手,注意整体阅读与能力提升。“文章”是个整体性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近两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文言文命题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即以整体理解为主,以考现代文的方式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因此,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学会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能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能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和详略的安排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等。对文言的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在这方面就很突出。只要有意识地从考点方向入手,课文一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能力。
文言文复习其实就是一个积累、巩固、迁移的过程,它不是以前学习过程的简单重复。重视了课文的复习,虽然仅仅完成了漫漫征程的第一步,但却是决定性的一步,它使得后面的巩固,迁移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积累与运用不可等闲视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内容基本稳定,其中汉字的音形、句子排序或补句子、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运用是考试中不变的“老五样”。字音、字形的考查多侧重于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同学们在备考时应以六册课本为主,认真梳理,归纳、总结,辅之以适当的拓展延伸,再配合精当的练习。大家准备一个纠错本,将一些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分类整理,以备查漏补缺阶段的使用。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除了两字词、四字成语(短语)外,常用的三字词语也要注意积累。
今年河南省中考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主要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 7—9年级应背诵的 50篇(段)优秀诗文。题型主要是“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主题性默写”这几种。古诗文的默写复习,可采用互背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在复习时可结合过去的笔记,用红笔、记号笔把易错的字形地方画下来、标出来,特别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长短句和诗句的标点。默写时还要建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比如“燕”与“雁”的区别。“燕”常和春天有关,而“雁”常和思乡、秋天等有关。“背诵是基础,理解是核心,书写是关键”。每篇不仅要烂熟于心,还要力争不写一个错别字。
名著阅读复习,应以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尤其注意《西游记》《水浒传》两部名著中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方面的备考。除此以外,同学们还要关注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化、新闻信息提炼等高频考点。当然,同学们在复习时们还要留心“对联”“标语”和“口语交际”几个考点,它们都有可能在今年的中考中“轮回”。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一、命题规律
(一)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人文精神、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实际和社会热点。真正回归语文真味,有利于考核“思维”、“理解”、“表达”这三种核心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能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即选题结合近几年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走向,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具体简要分析如下:
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知识积累及运用题主要包括注音、写字、词语、语言运用、课外名著、古代诗词等内容。语文能力的测评点主要是词语的理解运用、病句修改、语言运用、语言材料和漫画材料分析、古代诗词诵读默写、文学常识积累与名著阅读等。总的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试题的基础部分都能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设题,字词、修改病句、古诗文默写等基础题目,设计难度不大。文言文的考查也紧扣课本内容出题,主要是考查实词、虚词及词法。这些内容都来自课本,体现了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的命题思想,体现出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命题趋势。
2、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个性阅读感受。
现代文阅读部分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从内容概括到文章词句含义的分析,均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从选择材料看,偏重课外读物,贴近生活;从考查重点看,侧重综合素质,鼓励创新;从材料内容看,注重人文因素,重视熏陶;从材料文体看,各体皆备,试题综合性强。考查的内容范围广泛,从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看,涉及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甚至有些地方的试卷,通过语文试题,综合考查学生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相当强。从现代文阅读试题来看,紧密联系社会的焦点问题和考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较好地体现了学生通过阅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新课程要求,这也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堂”,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3、贴近生活、抒写真情,追求真善美。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恰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贴近生活,考生有话可写。不论是哪种命题形式,命题者都力求结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写真话、抒真情。这样的文题,不仅能够使考生充分地展示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培养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二是关注自我生活空间,反思自我的成长历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点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准则。三是与时俱进,富有时代特色。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要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关注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读书学习,不只是让学生沉溺于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周边的事,关注热点,同样是我们的责任。同时,初中阶段正是同学们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写作表现其思想变化的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二)命题趋势分析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来看,大都注重语文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与此同时,个性化思维、探究性学习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考查题以及在学科交叉中运用语文的试题大大增加,凸显出新课程所倡导的“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教育理念。据此,我们可以预测,今后中考语文命题仍将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开放性、地域性和导向性。具体分析如下:
1、基础性。命题侧重点将会更加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即侧重于对所学基础知识、阅读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一些靠死记硬背得分的试题会逐步减少。包括对基础知识中常用多音字、习惯性易读错写错字、常用四字词语及俗语的识记和运用能力考查,对综合性学习中概括信息能力、运用一定语言形式简明准确地表达特定要求的能力考查,以及文体阅读中把握文体特点进行多角度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的考查,包括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能力的考查。
2、实践性。试题将注重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即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如语言运用的考查,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语音的考查,一般是结合语境要求给易读错的字准确地注音,包括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常用字读音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修改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和修辞从运用的角度考查,如修改病句;修辞的考查将更为普遍,如句子的仿写、续写和填写,一般考查的修辞格为排比、对偶、比喻等,还有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等。
3、综合性。试题将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倡导个性化思维、探究性学习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学科交叉的图文转换题将学生平时所学的其它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联系在一起,着重考查学生观察、归纳、联想、想象、表述等语文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来看,无论是积累运用部分,还是阅读、写作部分,题型都十分丰富新颖,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如古诗文默写的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题型、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题型、阅读题的文化内涵、综合性学习题丰富的开放性以及作文题的时代精神等,均力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预计今后的几年仍将延续这种命题趋势。
4、人文性。试卷将重视营造一种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或者在卷首设计对考生的温馨提示或激励语言,或者别出心裁地拟写试卷题干,对学生进行鼓励或引导。写作题将继续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个性体验和学生心灵成长的实际需要。预计今后的中考命题仍将继续加强语文与生活、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个性品质的联系,命题将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人格品质与社会责任感。
5、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题型的创新。试卷的基本题型有选择、填空、简答、表述、作文五大类,具体来说除了以前常见的注音、书写、释词、标点、仿句、拟对联、改错、调整句序、翻译、分层、筛选信息、概括要点、鉴赏、读图、读表、写读后感言、作文以外,还可能出现网上跟帖、写广告宣传语、做读书卡片,在动态语境中考查字词句等,因为这些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作文方面,通过对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范围的剖析,不难看出,命题的范围定位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追求崇高思想境界等方面。按照“不可重复、不能怪诞、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命题规律,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已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既不会重复前几年出过的作文题,又不会背离近几年不断改革的命题思路;既要发扬近几年在命题改革方面取得的成绩,又要继续探索新的命题方法,不断创新。
6、开放性。主观题的比例将有所增加,开放性试题将有所增加,作文题“二选一”的可能性比较大。命题材料将会以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的生活实际、周围的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旅游、教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为载体,考查学生以语文知识为主综合运用政治、天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说明文阅读考查,仍将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等。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文言文阅读试题则会更多地运用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记诵积累”和“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用客观性试题作简单的结果呈现。
7、地域性。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有一显著共性,即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题型样式新颖,题材来源多元,充分融合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地域文化已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考试中仍将得到充分的体现。预计今后中考语文试题仍将继续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材具有地方色彩,可能将本土文化和风景名胜等继续引入试卷。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在题材上主要来源于历史人文、热点时事、环境保护、名胜景观、集会活动等。
8、导向性。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中考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中考命题必须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巩固中考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和开创新的局面;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五大原则。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考考查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大纲、教材为依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态度、方法等评价因素的同时,试题将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考查。如阅读与理解试题,将具有知识与能力并重,阅读与写作整合,课内与课外链接,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兼顾,语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等明显特征。
题型上力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综合性。如语言运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考查学生“立足文本、横向比较”的能力,深度解读文章的行文思路;二是通过“语言的理解”考查学生“研读文本、纵深挖掘”的能力。以“能力立意”取代“知识立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和发展趋势。再如结合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选取测试材料,关注时代热点,营造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应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充沛人文情怀的中考试题也将成为未来中考评价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备考策略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试卷结构上、基本内容上,还是在难度设置上,总是兼顾常规教学突出体现双基,起点较低,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出难题、偏题,内容适中,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二者必须并重齐抓。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积累,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贫弱。因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字词基础,要重视对古诗文背诵、名著阅读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积累,扎实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要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规范书写,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同学们所学的知识都散见于每一篇课文中和每一堂语文课上,复习时应加强语文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要注重对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读写基本技能进行全面归纳整理。至于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更要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对于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句、段、篇,一定要熟记成诵。复习要紧扣课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考点梳理,分清主次,各个击破,把最基础的知识掌握牢固。课本内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现代文中的名言名句、词语,古诗词名句,尤其是文言文讲读课文的背诵理解。背诵篇目要字字落实,时时“温故”,而且还应该做到不写错别字,不错用标点,不因粗心大意而失分,力求准确无误。若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归纳出重点词句,予以重点检测。引导学生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还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督促学生多注重课外名句积累,做到“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
当然,复习课本中的知识不能仅靠死记硬背,还要将记忆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记忆的基础之上更要注重理解,才能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名著阅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欣赏方法,可通过名著交流会等各种形式交流阅读的成果,养成深入文本,对名著的重点章节仔细阅读,反复品味的精读习惯,并紧扣考纲规定的7部名著,对主人公、主要情节、精彩片段、主题及共性等作出梳理。对于内容上只做粗枝大叶似的阅读是远远不能满足考试要求的。
对于作文,一要从作文的基本思路做起,审题、立意、谋篇、成文、修改,严格按照考场作文的程序,严格控制时间,认真写作,指导学生在具体写作中查找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二要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优势。由于同学们的作文基础不同,对作文要求理解不同,选择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应该全面分析,认真比较,指导学生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水平的角度去写。
(二) 掌握复习备考方法
中考语文复习的内容面广量大,知识点多,要想同学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解题技巧、解题能力,并非易事。因此,要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
1、精心准备,科学归纳。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弱化了工具性,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学生的头脑中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因此,在复习中,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材料,搞好知识的归类和资料整理工作。首先要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同学们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复习中一定要了解学情,及时考试与总结,搞好试卷分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不能满足于“我都讲过了”,而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讲解试卷不要一讲到底,更不要单纯对对答案,而要针对失误教给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2、制定计划,调整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老师制定的复习计划下,同学们也要有自己的个人计划,包括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也包括复习的方法和巩固的手段。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不要过多地依赖同学和老师,遇到不会做的题应给足自己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加深印象。在语文复习中要注意采用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都来源于教师平时的具体讲解传授;来源于考生平时学习中的感悟积累。因此建议教师在组织复习时,一定要巧用这些技巧、方法,注重理解、感悟,把重心放在理解和运用及语言表达上,逐步掌握语言运用、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提升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3、强化人本,激发兴趣。
复习是一项枯燥而繁重的工作,老师感到累,其实学生更累。因此,老师一定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少批评,多鼓励,守住阵地。增强服务意识,强调非智力因素,增大感情投入,最终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复习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雷同。如作文,考查方式和“积累与运用”等不同,不是看学生懂得多少作文技巧,而是看你会写什么,所以作文复习一定要落实到“写”字上,不能空谈技巧。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随时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随时订正学生的错误。要特别注意培养能力,复习课文不是为了猜题,做课外练习也不是为了碰运气,因为中考题目是猜不到也碰不到的。
因此,我们每复习一个内容,就应该定位于怎样解决这“类”问题,而不是这“个”问题。例如,课内记叙文,近几年的中考都没有考过,是否就不要复习了呢?肯定不是的,我们要通过课内复习来解决课外问题,因为命题有规律,就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4、夯实基础,强化积累。
对考标中规定要背诵的诗文,一定要强调默写,对于容易写错的字一定要认真过关。每一首诗中都有一两个字是普遍容易错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教材涉及的国内外特别重要的作家作品、有关知识短文归纳的文学、文章、文化知识的训练。考标中规定的课外读物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复习时还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先事例后归纳等。通过对近几年来中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可知,中考阅读材料兼顾各类文体,而且都来自课外;阅读的题型以主观题为主,以客观题为辅;作文题的类型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等形式,多是文体不限。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作文训练,一定要注意积累信息、素材,加强书写、卷面、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力争扩大信息量,充实写作内容。
作文积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梳理归纳、活学活用课内材料;二是积累内化课外材料中与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三是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写小随笔积累生活中“鲜活”的写作材料;四是指导学生认识感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对问题的深刻判断力;五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积累,阅读美文精心探析各种写作手法的特点,细心揣摩各种写作手法。
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相关文章:
★ 2019中考语文冲刺如何逆袭成为一匹黑马 初中语文学习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