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免费下载

梦荧0分享

在中考语文中,说明文是常考的阅读文体,占据每年中考语文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分值。那么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仅供参考。

金华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含书写4分)

一、 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25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 ▲ )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流水,有它们相濡以mò( ▲ )的兄弟姐妹。树荫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xī( ▲ )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来模( ▲ )糊的轮廓,四周薄雾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景象。

2.古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人有悲欢离合, ▲ 。(苏轼《水调歌头》)

(3) ▲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5)醉翁之意不在酒, ▲ 。(欧阳修《醉翁亭记》)

(6)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王安石《登飞来峰》中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杜甫《望岳》中有与之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 。

(8)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句子是: ▲ ,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看 ) D.男有分,女有归(职业)

4.名著阅读。(4分)

(1)《水浒传》中,作者给人物所起的绰号,大多极具艺术特色:一个郑姓屠夫绰号“镇关西”,喻示他欺行霸市、为非作歹;吴用绰号“智多星”,喻示他足智多谋, ▲ (事件)就足以表现他的这一特点;张顺绰号“浪里白跳”,喻示他 ▲ (本领),他也因此成为梁山水寨的水军副都督。(2分)

(2)如果要用两个单字来概括《边城》,你会用哪两个字?请说明理由。(2分)

5.语言表达运用。(5分)

(1)下面这则故事少了一句话作为结尾。请你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三句不同的话,分别造成故事三种结局:一种是悲伤的,一种是幽默的,一种是有教育意义的。(3分)x k b1 . co m

聪明的驴子

在战争期间,一个士兵牵着驴去牧场吃草。此时敌人突然进犯,使他惊慌,他试图用各种方法促使驴子快跑,但都是枉然。“敌人朝我们来了。”他说。

“敌人来干什么?”驴子问,“他们要在我背上放一对篮子,而不是像你这样放一个?”

“不,”士兵回答,“这并不可怕。”

“那为什么?”驴子说。

士兵说:“ ▲ 。”

悲伤的: ▲

幽默的: ▲

教育意义的: ▲

(2)2016年6月20日下午2点,第十中学将在阶梯教室举行“九年级毕业典礼”,学校将于5月20日以学校的名义给该校全体九年级家长发一封邀请函,邀请家长朋友参加本次活动。以下是第十中学将拟写的邀请函,尚缺正文部分,请你将正文补好。(2分)

邀请函

亲爱的家长朋友:

第十中学

2015年5月20日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6——9题。(12分)新__课__标__第__一__网]

作家寄语中学生作文创作

彭友东:

面对当今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学生在写作时,如果想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准备的很多,要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砺,需要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写作时,能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笔来记录青春的印记,来描绘美好的未来,来观察世界,来思索人生,便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积累和准备。

余华:写作是一种乐趣

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的乐趣。最初写作时的主要乐趣是对词语和句子的寻找,那时候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自己坐下来,让屁股和椅子建立友谊,我刚开始写作时才二十岁出头,这是一个坐不住的年龄。想想当时我的同龄人在到处游荡,而我却枯坐在桌前,这是需要极大的耐心来维持的,必须坚持往下写,然后突然有一句美妙的语言出现了,让我感受到喜悦和激动,我觉得自己艰难的劳动得到了酬谢,我再没有什么可抱怨了,我枯坐桌前也同样有无穷乐趣。对一个长期从事写作的人来说,有时候写作已经不单纯是在写作,更像是一种人生经历,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写作,长达一年或者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写作者的情感往往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舟共济,共同去承受苦难,也共同去迎接欢乐。这时候得到的乐趣会让我们相信,虚构的世界比现实的世界更加引人入胜。

我要谈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正是在阅读很多经典作品时带来的感受,才会不断纠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错误。

王蒙:写作要真实地袒露自己

中学时代非常重要,而且一个喜好文学的人往往在中学时代也表现出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乃至处于萌芽状态的才华。

我希望中学生把作文写好,但是我不喜欢看那种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我希望中学生能保持青少年的单纯和朴素,不要说空话、套话,如果太像大人的作品,等于瞄准了一些作家的创作,让人感觉到有一些勉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文章应多一点朴素的、单纯的、直抒胸臆的语言,不需要加太多的矫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大家应多写这样的文章。最真实地袒露自己,用许多辞藻、妙笔生花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

我小时候读过一些名家的短的散文,非常好,像冰心的《笑》,还有朱自清的《背影》等。

钱理群:写作要说自己的话,说真话

我想抄一段鲁迅的话,赠给年轻朋友:

“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 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我希望我们的中小学生,从现在开始,一辈子说自己的话,说真话,至少说较真的话。

6.根据文段的内容,在文中横线上补写作家彭友东给中学生写作的建议。(3分)

7.作家余华认为写作的乐趣是什么?(2分)

8.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4分)

(1)余华认为“任何一个写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写作者必须重视自己读者的身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王蒙不喜欢“年轻人做老年语、做未老先衰语的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老年语”“未老先衰语”的理解。

9.作家王蒙和钱理群在寄语中都说到了写作需要“真”,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王蒙的“真”是指写作语言要朴实率真。

B.钱理群的“真”是指文章要有真情实感。

C.王蒙认为“最真实的袒露自己”就是写作时不需要有辞藻的修饰。

D.钱理群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阐明作家和中学生都要写真话。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15分)

核桃树

刘希丹

①小时候,家属院的后院,有一棵核桃树。后院的地面是水泥的,修的时候专门给核桃树掏出一个洞来,让他生长。

②那时候,爸爸说核桃树有30多岁了,那应该是叔叔辈了。10岁的我刚好能合抱他的腰。院子里住的人从前院走进后院迎面就是核桃树了。在那个温情的院子里,核桃树是一位好邻居,大家都爱他。

③这个家属院里每户人家都住着单身宿舍,邻里之间挨得很近,一个过道住十户,你家今天炒茄子,他家下午吃浆水面,人人都知道,因此一个大院子,关系都很近。

④每户只有20多平米的小房子,整天待在里面也闷,大家茶余饭后都爱出来在院子里消遣。在核桃树下乘凉,他大大的叶片,把阳光遮的紧紧的,坐在下面很凉快。

⑤春天,核桃树慢慢长出新叶子,然后迅速的变大,嫩绿的叶片,看得人心里痒痒的。每到这时,天上都会掉毛毛虫,暗绿带着黄色的点点,掉一地,下来就不动了,男孩子捡起来吓唬小姑娘,老奶奶和阿姨们捡起它们,把外面的“毛刺”捋掉,只剩它的筋,说要回去吃。哈哈,其实这些不是毛毛虫啦,是核桃树的花,第一次见的人,或不留心的人,都会以为是毛毛虫。怎么吃呢?大人们喜欢凉拌核桃花的筋,葱蒜过油炝香,浇在上面,加醋加盐,撒点糖,吃到嘴里有点苦,核桃开花的时候,也离夏天不远了,吃这个清火最好了!小时候的我还吃不惯。爸爸和一些叔叔会拿来下啤酒。

⑥日头越来越烈,夏日到了,暑假也来了,白天,一院子的小朋友都在疯玩,打水仗,捉迷藏,玩了几日,渐渐发现核桃树上果子越来越大了,像一颗颗脆梨一样绿绿的挂着!大人们算着核桃成熟的日子,好似有默契似的,有一天大家就都聚在核桃树下,一般都是傍晚,天气凉下来,大人带孩子上树,摘核桃!小姑娘们在树下准备好砖头石块,把男孩们扔下来的核桃“处理”了,用砖头把核桃砸烂,嫩绿的厚外皮翻开,里面更是鲜嫩,核桃壳还是软的,果肉嫩白嫩白,直接拨出来扔进嘴里,甜丝丝,微微脆,没有干货核桃那种油腻和上火的感觉,像是在吃一种新鲜蔬菜水果!大人小孩都喜欢!而每个动过手剥核桃的人,双手都会变色,深褐色,好像是核桃外层的绿皮流出来的汁水氧化的结果。每当我甩着这双褐色的手去亲戚家玩,都会向他们炫耀我吃过很多鲜核桃!

⑦后来,街上也有卖鲜核桃的了,顾客称好,站在旁边看着卖核桃的一个一个剥好,那双黑褐色的手套,怎么看也没有自己剥核桃的那双手漂亮!

⑧也是在暑假,有一天,爸爸修好妈妈的自行车,还给装了新的车筐,我缠着他要学骑车,爸爸就把车子交给我,让我去学着“溜”,后院没有人,我溜着溜着,居然能蹬两下了,“我是不是会骑车啦!!!”,兴奋的我胆更大了,摇摇晃晃的蹬着车,胳膊紧绷绷的,快骑到核桃树下了,我却不会拐弯,直接撞进了核桃树的树坑!车子撞在树上,翻了,我机灵的跳了下来,没有受伤,新车筐却被撞扁了,哎,又要挨骂了!核桃树像个叔叔一样,低头看着这个小女孩,哈哈笑,只有他知道我撞车了!他也一定会替我保密的!

⑨等树上的鲜核桃吃完,我们也开学了。学校的日子过的很快,秋天也伴随着每天的课程一步步走来。记得一个秋日的周天下午,我一个人在院子里玩一个好玩的游戏——踩树叶。核桃树的叶子大,秋天全都干黄了,落满院子,像一片片酥脆的烤薄饼,脚踩上去“唰唰”的响,好过瘾!我的游戏规则是,每迈出一步,都要踩到一片枯叶,否则就“死了”,游戏没有终点,“唰唰唰”的,我能踩半个钟头。这天,当我迈出步子去踩一片大大枯叶时,脚却被弹了回来,叶子下面藏了两个圆圆的“宝物”,那是两颗裂了皮的大核桃,每颗都有婴儿拳头大,在干货店里绝对是上等货!我好像在森林里捡到野果一样兴奋,立刻剥开,皮如脆纸,里面满满的核桃肉,轻轻一抠就下来了,哇,好香啊,嚼一嚼,满嘴油香!贪心的我,把核桃装在口袋里,抬头张望,看看核桃树还有没有“存货”,秋风清朗,早把枝头大把的叶子吹落,光秃的树枝哪有核桃的踪影!而这两个核桃却深刻的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甚至清晰记得那天下午我穿着红黑相间的运动衣!

⑩2000年新年过完,单位要盖新楼的消息便落实了,爸爸妈妈开始打包家里的家当,准备搬家去出租房“过渡”,等院子盖好新楼,再搬回来。每家每户都喜滋滋的,是啊,20平米的房子越来越不够住了,孩子们需要自己的房间,卫生间也不能总是用公用的,家里来了客人总是没地方坐……这时的兰州,街上高楼越来越多了。

11搬家的时候,核桃树好像被大家忽略了,大家只想早早搬走,快快搬回新家!两年后,新房交屋了,再次来到家属院,我连方位都搞不清了,院里一片施工后的狼藉,一棵植物都没有。

12“爸爸,原来院里的核桃树去哪了?”这年鲜核桃上市的时候,我问道。“哎,施工的时候砍掉了,树不好移栽,容易死。核桃木是好木头啊,很多人都抢着要,做家具去了。”我是该伤感呢?还是……核桃树死了,也要被人分尸,可是明明我也很贪婪,捡到两个核桃就想要更多的我,是不是和他们也一样呢?

13最近看一本漫画书,在日本有一个习俗,家中生小孩,就要在院子里为孩子种一颗树,男孩是金桂,女孩是银桂,让孩子与树一起长大。核桃树虽然不是我的树,但是相伴的10年他带给我很多快乐,那是一份自然的感情!我希望以后也能为自己的孩子种一棵树,但是不会让孩子半路失去他的树,要让他们都活得长久,相互陪伴,因为那是人与自然的友谊!

10.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2分)

春天,人们捡核桃花、吃核桃花;夏天, ;秋天, ;后来,核桃树被砍。

11.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4分)

(1)后来,街上也有卖鲜核桃的了,顾客称好,站在旁边看着卖核桃的一个一个剥好,那双黑褐色的手套,怎么看也没有自己剥核桃的那双手漂亮!

w w w .x k b 1.c o m

(2)我好像在森林里捡到野果一样兴奋,立刻剥开,皮如脆纸,里面满满的核桃肉,轻轻一抠就下来了,哇,好香啊,嚼一嚼,满嘴油香!

12.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13.作为植物的核桃树,写作时用的人称应该是“它”,但本文却使用“他”,为什么呢?请结合全文细细咀嚼这一人称所蕴藏的意蕴。(3分)

14.树是人类的朋友,带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但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它倒下了……作者笔下的《核桃树》留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和自己实际谈谈看法。(3分)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20题。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即栏杆。②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

15.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展现的画面。(2分)

16.古人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本曲作者借所绘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甲】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闻而辟ƒ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吏、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④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资治通鉴•杨震四知》) 【乙】裴佶⑤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⑥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时倨⑦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⑧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⑨千匹。 (选自李肇《唐国史补》) 【注释】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名臣。②礼命:任命。③辟:征辟,长官召请下面的人做官。④茂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秀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⑤裴佶,字弘正。唐德宗时官至工部尚书。⑥阍者,看门人。⑦倨(jù):傲慢。⑧学院,书房。⑨官絁(shī):可以当货币使用的丝绸。

1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断开。(限断两处)(2分)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 ▲ ) (2)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 )

(3)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 ▲ ) (4)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 (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0.杨震和裴佶的姑父都是为官之人,但品行却有很大的不同,请简要说说两人品行的区别。(2分)

四、写作(50分)

请以“春意融融”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题材不限,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点、校名、人名等。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三)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四)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做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五)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七)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八)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九)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十)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示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十一)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推荐: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 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85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