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
为了准备好中考历史的考试,我们平时需要多做历史试卷来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山东省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山东省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及答案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 房屋结构样式 B. 农作物的种类
C. 使用火的水平 D. 石器制作技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时间划分是根据人类对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来划分的。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石器制作技术,故D项正确;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AB项不是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排除AB项;旧石器时代是依靠天然取火,新石器时代会人工取火,但使用火的水平不是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2. 《史记·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候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 D. 世袭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斯说的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一。B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A错误;“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候者”与皇帝制度、世袭制无关;CD错误。综上故选B。
3. 《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
A. 统一铸币 B. 盐铁官营 C. 平抑物价 D. 休养生息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题干的“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表明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平抑物价,故C符合题意;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休养生息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4.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已经融入中原汉族。题干的“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故B符合题意;题干现象是民族融合加强的表现,不能说明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杂居相处,与中外交流频繁无关,排除ACD。故选B。
5.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丰富史书内容 B. 确保内容真实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提高史书质量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的“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C符合题意;丰富史书内容、确保内容真实、提高史书质量不是政府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BD。故选C。
6. “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故选C。
7. 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官员素质 B. 发展文教事业
C. 缓和阶级矛盾 D. 稳固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故本题答案为D。
8. 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稳定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人口激增,因此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异常尖锐,但是由于玉米和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增强了抵御饥荒的能力,极大的解决了人口饥饿问题,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故B项符合题意;仅从高产作物的引进并不能说明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排除A项;南宋时我国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只能缓解而不能根除人口增长压力,排除D项。故选B项。
9. “吾侪本蒙古商,今俄罗斯种类不同,嗜好殊异,又复苦调丁赋,席不暇暖。今闻大皇帝普兴黄教,奚不弃此就彼,亦良禽择木智也。”说这段话的应是( )
A. 努尔哈赤 B. 噶尔丹 D. 渥巴锡
【答案】D
【解析】翻译材料,大意是土尔扈特部的族长对族人说“我们本就是蒙古族后裔,现在与俄罗斯族种族不同,嗜好相异,又为他们的苛政丁赋所苦,如今听说清帝大兴黄教,何不投奔清朝,也算是良禽择木而栖的智举”。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这段话的是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1771年1月,渥巴锡率领本部17万人东迁,回到其祖先的家园。D正确;努尔哈赤是满族人。A错误;噶尔丹是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夺得准噶尔统治权后,积极向外扩张,先后击败和硕特部,征服哈萨克、灭叶尔羌汗国,称雄西域。最终被康熙平定叛乱。B错误;藏族佛教领袖。C错误。综上故选D。
10.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段材料应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概括可知,材料内容为英国进出口货物税率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A正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都不含有关税协定内容。BCD错误。综上故选A。
11. 清廷称其“战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尤其称其在庚子事变中通过外交斡旋,力保清廷不灭的功绩。谭嗣同称其“办洋务至精至当,惜晚节不终”。此人应是( )
A. 林则徐 B. 严复 C. 李鸿章 D. 康有为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战平发捻诸匪,厥功甚伟”称赞的是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庚子事变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李鸿章是签订《辛丑条约》的清政府代表之一,因此说“晚节不终”。“办洋务至精至当”称赞的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绩。故C符合题意;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排除A;严复与办洋务无关,排除B;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排除D。故选C。
12. “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评价的应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全面觉醒”。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等阶层共同参与,促使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故D符合题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排除ABC。故选D。
13. 189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此画并配文写道:“国难日亟,甲午惨剧重现目前……国人当如何造成光荣之历史,供后世读史者之回忆乎!”《良友》画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 )
A. 共御外侮 B. 铭记国耻 C. 抵制日货 D. 寻找外援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的甲午海战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都是日本发动的。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三省沦陷,民族出现危机。1931年末,上海《良友》画报重刊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共御外侮,抵抗日本的侵略,故A符合题意;铭记国耻、抵制日货、寻找外援不是《良友》画报重刊描绘甲午海战的时事画的主要目的,排除BCD。故选A。
14. “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这段材料应出自下列哪一会议的决议?( )
A. 中共二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因此,题干这段材料是指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 “围剿”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据此可知,这段材料应出自遵义会议的决议,故D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方向,与题干“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不符,排除A项;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与题干“苏区(中国第一个苏区诞生于1927年11月)”不符,排除B项;1929年12月,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与题干“退出苏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
A. 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C. 发展航空航天技术 D. 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可以培养多个领域的人才,适应了国家建设需要。故A符合题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的1952年不符,排除B;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双百方针在1956年提出,排除D。故选A。
16.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
A.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期间
D. 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D
【解析】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的一个报告中写道:“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决议出台于改革开放初期,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故D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指的是1953——1956年,排除A;“大跃进”期间指的是1958——1960年,排除B;C期间指的是1966——1976年,排除C。故选D。
17. 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 )
A. 独立自主 B. 不结盟 C. “一边倒” D. 睦邻友好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题干“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独立自主。故A符合题意;不结盟、“一边倒”、睦邻友好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排除BCD。故选A。
18. “所有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编撰的法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现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视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罗马法典的再次出版—它们只是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了,并且穿上了新的语言学的外衣。”这段话讲述的主要是罗马法的( )
A. 内容 B. 性质 C. 影响 D. 缺陷
【答案】C
【解析】题干的“现代的法典很大程度上可视作查士丁尼之不朽罗马法典的再次出版—它们只是与新的时代相适应了,并且穿上了新的语言学的外衣。”表明现代的法典深受罗马法典的影响,由此可知,罗马法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内容、性质、缺陷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BD。故选C。
19.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A. 东西方文化的起源 B. 文明的冲突与交汇
C.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西方对东方的侵略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是用战争冲突的方式,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是通过和平交往的方式,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所以B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到起源的问题,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丝绸之路等并不是西方对东方的侵略,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20. “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这段话赞誉的是( )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十月革命 D. 华夫脱运动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所以A项符合题意;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21. “和约的制定者是在恨、贪、惧的氛围中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B. 德国法西斯上台
C.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D. 苏联模式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约的制定者……集合于巴黎的。他们怀恨敌人,贪婪殖民地和赔款恐惧布尔什维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就是战胜国用来瓜分压榨战败国的,战胜国要求分割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甚至分割战败国的领土,并要求战败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他们又惧怕新生的布尔什维主义。因此,该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时4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为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会议,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据此可知,“和约”签订的背景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故A项符合题意;此时法西斯主义还未出现,排除B项;1938年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上顶峰,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均与题干“和约”(1919年)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22. 列宁说:“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这是不是一种错误呢?当然是一种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联)实施了(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可知列宁是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920年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行国有化等举措,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后来证明,这一政策超越了俄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违背了客观规律,为此列宁领导下的苏俄政权又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B正确,A排除;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采取的措施,CD排除。故选B。
23. 1933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某一国家领导人的信中写道:“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该领导人应是( )
A. 斯大林 B. 赫鲁晓夫 C. 威尔逊 D. 罗斯福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题干的“明智实验”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故D符合题意;斯大林、赫鲁晓夫、威尔逊与题干的“明智实验”无关,排除ABC。故选D。
24. 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材料主要表明( )
A.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建立 B. 斯大林决定对日本宣战
C. 斯大林重视中国抗日战场 D. 苏联正在进行两线作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40年底”“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了遶免两线作战,能集中兵力对付德国,而派崔可夫军事代表团访华,意在构建中苏同盟共同对付法西斯力量。因此,材料主要表明斯大林重视中国抗日战场,故C项正确;1942年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均与题干“1940年底”不符,排除AB项;题干反映的是苏联意图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而派军事代表团访华,排除D项。故选C项。
25.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美国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
A. 经济互助委员会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七十七国集团 D. 独立国家联合体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该措施属于军事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美国发起并组织的对抗苏联军事入侵的国际组织,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措施属于军事措施,故排除A项;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权益,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组成的国际性组织,与题干“美国”不符,排除C项;独立国家联合体是由前苏联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进行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与题干“美国”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 东汉时,宦官_________改进造纸术。11世纪中期,匠人_______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 ①. 蔡伦 ②. 毕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因此,①处填写“蔡伦”。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因此,②处填写“毕昇”。
27. _______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_______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答案】 ①. 平型关 ②. 台儿庄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一支骄横的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此,①处填写“平型关”。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因此,②处填写“台儿庄”。
28. 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家________选育杂交水稻成功。2015年,中国药学家________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案】 ①. 袁隆平 ②. 屠呦呦
【解析】1973年,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9. 4世纪末, ________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843年,_______帝国一分为三。
【答案】 ①. 罗马 ②. 查理曼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因此①是罗马;②是查理曼。
30. _____年,联合国成立。______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答案】 ①. 1945 ②. 1995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 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各陈其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总,若此则天下治。
材料二 贯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材料三 民为贵,社极次之,君为轻
材料四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等
(1)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学派:材料一:墨家;材料二:法家;材料三:儒家;材料四:道家
(2)焦点:治国方略。
说明: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思想文化繁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
【解析】(1)学派:根据材料一中的“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根据材料二中的“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倡以法治国,轻罪重刑的主张,根据材料三中的“民为贵,社极次之,君为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根据材料四中的“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焦点:根据材料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民为贵,社极次之”等思想主张可知,其焦点为治国方略;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并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32. 阅读下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示意图中A、B、C、D对应的内容。
(2)孙中山的救国历程对当代青少年成长有哪些重要启迪?
【答案】(1)A:改良B:革命C:旧三民主义D:新三民主义
(2)要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断对实践进行总结,与时俱进;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解析】(1)结合孙中山革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点可知孙中山早年曾上书李鸿章,建议进行改良,但是在遭到拒绝后,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因此其救国道路是从改良到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提出的旧三民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晚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并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孙中山一生为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而努力奋斗,他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与时俱进是其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纵观孙中山思想发展的历程,不仅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也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跃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因此得到的启迪有:要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断对实践进行总结,与时俱进;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材料二 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资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答案】(1)组建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展武装割据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长征,召开遵义会议,完成战略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等。
(2)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3)有助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组建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割据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4年10月进行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1936年10月完成战略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永不言败,勇于创新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党集中开展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在于:有助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精神;有助于提高治国理政水平等。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一个转折点。它为世界经济体系的发育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和必要的条件,而它本身,又是被15世纪商品经济所呼唤出现的。
材料二
历史事件 | 时代主题 |
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1792年,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① |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在英国首运成功。 | ② |
————摘编自《世界历史》
(1)概述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两组历史事件分别反映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3)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1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大进步潮流。请写出这一潮流的名称。
【答案】(1)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工业革命
(3)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
【解析】(1)根据“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又是被15世纪商品经济所呼唤出现的”概括可知,材料一的主题是探寻新航路。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金、市场等要素。
(2)第一问:第一组历史事件是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三场革命使这些国家率先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反映的时代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第二问:第二组历史事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发明。因此第二组反映的时代主题是工业革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因此十九世纪欧洲出现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流。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围绕经济全球化有很多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
材料二 当前,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曲折,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完善全球治理的时代命题。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确保世界经济开放、包容、平街、普惠发展。我们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曲折。
(3)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柄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发展中国家都来风险,加大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
(2)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
(3)积极应对,敢于融入,但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资源能够被有效利用,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发展机遇,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少,债务重,以及历史的、现实的其他问题,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主权受到冲击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会给发展中国家都来风险,加大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但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和积极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准备考方向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教材的主干知识。中考所考的知识点全在《中考说明》的规定之中,因此,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考说明》,明确备考方向,准确把握考试范围,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在复课教学中,要按照《中考说明》规定的范围,组织教学,把准考点,《中考说明》中没有罗列到的知识点可以不讲,《中考说明》中罗列出来的要一个不漏。要细化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对照所有考点,逐一落实,不熟悉的归纳整理,强化记忆与训练,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同时要认真研究《中考说明》中的样题及我省近三年的考题,研究试卷的结构、特点、规律,准确把握今年中考的方向,以期提高复课的准度和效度。
二、夯实基础知识,突出复课重点
新课改以来,中考历史主要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判断能力的考查,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测试也是中考历史的主要内容,基础知识落实得到位与否是中考成败的关
键。如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两种命运的决战》这一课,要让学生知道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重点掌握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道路、两个中国命运斗争的尖锐集中体现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属战略防御阶段,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敌我力量发生变化时,人民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所要掌握的内容、考点。
三、构建历史专题,形成知识体系
构建历史专题,就是打破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界限,串联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形成历史体系。要求学生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比如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纵向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历史事实及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横向比较如一战期间英、美、日三国是侵华的主要国家,可列表比较他们对华贸易比重的变化。这样就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庞杂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四、综合模拟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和模拟训练是历史复课的重要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应对中考。教师应该做到:参考中考样题和往年中考试题,精心设计或精选试题,不搞题海战术;精心筛选试卷或试题,挖掘原试题内涵,刻意改变一些题的条件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训练中触类旁通;认真讲评试卷,不能只对答案,切忌就题论题;特别关注出错率较高、得分较低,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强的题目;注意整体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试卷讲评的基础上,形成主动完成对所有历史知识归纳整理、构建网络的能力。
五、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答题技巧训练是提高复课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复课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复课中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在整个复课过程中要切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一是认真读题。通过读题目、读题干、读问题,基本弄清题目考查的背景和对象。二是仔细审题。正确判断问题的意图和要求,基本理清解题的思路。三是掌握方法。一般采用筛选法、排除法、推理法、分析法、比较法等,逐步缩小选项范围,选定最佳答案。四是问题入手。做材料题时,先浏览所要回答的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五是找答案源。先在材料中找答案,有些答案隐藏在材料题中,可直接抄写或引用;不在材料中的,再从教材中或资料中寻找并组织答语。六是知识迁移。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出准确的答案。七是抓关键词。比如从“标志、开始、转折、客观、主观、根本”等关键词入手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八是判断分值。注意每一题的分值,如果这一题是1分,答案应该只有一到两句话,如果这一题是2分,答案至少是两句话以上,以此类推。九是不全翻书。做题时,不是每一题都要翻书,只有不会做的和没有把握的题才翻书。十是书写规范。书写端正,字迹清楚,不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