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

丹梅0分享

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有哪些?考试会有一定的文字量,注重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需要同学们通过阅读、思考、作答过程而形成较完整的思维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

中考地理知识点必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其中,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地球运动(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

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

地球运动(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四季更替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排序

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南极洲跨经度最多)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大洲分界:

亚欧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非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最小,温带寒带较大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3)世界的气候

1)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

a)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b)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1)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0个)

(3)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4)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5) 领土: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美国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5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瑞士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地理学习方法

1.培养兴趣,轻松学习

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作"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

2.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__与逻辑__,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活。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

中考地理五类问题的答题技巧

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

二、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作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三、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㈠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③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㈡人为原因:

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四、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㈠凌汛的形成条件:

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

㈢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

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五、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3个方面:

1、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2、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3、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709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