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与家长的相处
人生就是一考场,准备充分成绩好。拼搏努力全做到,结果怎样无愧心。人生之路千万条,未必就是读书高。考场之上人轻松,超常发挥不慌张。愿你中考尽全力,学业有成人欢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必读:父母失陪造就“问题学生”
毋庸置疑,中国父母对学校的塑造力一直抱有无限的信任,但现实告诉我们,那些出现学业困难和行为偏差的“问题学生”,并不会因为被送到好学校或重点学校就有所转变。在《新父母学校》一书中,作者通过解答“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校还是家庭”这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帮助中国父母对“培根教育”理念形成深刻理解。一旦“陪伴孩子”内化为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孩子不仅可以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也会为孩子的幸福人生铺就一条坦途。
别把责任轻易交给别人
1914年,美国的斯特娜夫人对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她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绝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现在看来,这个美国人的猜想并不周全,因为中国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不过,这个猜想有一点是符合事实的:中国家长普遍愿意把孩子成长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如果孩子的成长出现了问题,家长更愿意指责学校的教师,一般不愿意承认那是家长自己的失误。
我原本是研究“教师教育”的,两年前,我开始由“教师教育”转向“家庭教育”。这个转向对我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发现仅仅谈论“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确实会影响他的学生,但是总有一些“问题学生”让教师感到无能为力。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如果学生的家庭环境没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那么,教师对学生几乎爱莫能助、无能为力。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
陪伴孩子,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那些成就也很容易没有色彩。“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着国家的发展。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所营造的环境构成了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
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先天遗传是重要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先天遗传已经确定。姚明长得高,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高,主要不是姚明努力生长的结果。不要恨铁不成钢,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用处。不要以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真实的原因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天鹅蛋而不是鸭蛋。
可是,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以让孩子接受较好的“后天遗传”。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教育孩子原本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它艰难,而且有潜在危险。没有爱,就没有家庭教育,但是,如果只有爱没有放手,父母也可能以爱的名义,不知不觉地破坏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处于成长的危险之中。
有一种爱,叫放手。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必须让他自己做;凡是自己应该做的,当尽力去做。为了孩子尽早独立,父母需要有所克制,并不代替孩子做事,只做孩子的守望者。
从容应对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13岁前后既是孩子青春勃发的年龄,也是孩子的精神断乳、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而走向独立的时期。孩子渴望独立,但又不得不受父母的控制,如果他们的渴望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理解,如果他们在父母、老师、同伴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快乐感与成就感,他们会以厌学、逃学、辍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反叛和反抗。
当孩子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不惜与父母对抗、反叛父母时,这就提示:孩子的第二个关键年龄段已经来临,这就是成长的信号和秘密。13岁前后是孩子由“小孩”转变为“大人”、“化蛹为蝶”的关键期,这是一个让父母感到紧张的时段。可是,父母能够做的,除了谨慎地为孩子提供适合这个年龄特征的教育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预先为这个年龄的发展做好准备。因为,孩子在13岁前后的发展状态,是孩子在3岁之前和9岁之前两个关键时期所建立起来的成长习惯的延续。
家长必读:如何对待孩子爱顶嘴
孩子学会顶嘴,是很多家长着急的事情,也是普遍反映的育儿难题之一。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独立思考意识越来越强,当他们认为不对或不合理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用顶嘴来反对家长的言行。孩子经常顶嘴,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点:
其一,首先说明孩子长大了,独立思考意识正在增强。这提醒家长在今后的生活中要适当注意言行,以免自己的言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其二,大人平时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当其认为家长的言行与平时的溺爱有所不一样时,潜意识里会产生“反抗”。
其三,可能是家长固有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于日益接触新事物的孩子了。孩子年龄增长,会不断接触到更多的新鲜事物,如果家长不与时俱进,教育理念自然会被孩子拒绝,顶嘴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孩子经常顶嘴,家长们应在冷静分析出原因之后,找出解决之道。
第一,不应一味封杀,而应适当给孩子表白自己意见的权利和机会。只有当孩子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家长们才能因势利导,从而根本了解孩子的内心,进而解决成长的难题。
第二,不要大发雷霆,要耐心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家长们要耐心引导,要告诉孩子,顶嘴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尤其重要的是,在孩子大发情绪之时,一定要冷静、耐心。
第三,如果孩子出现经常性地顶嘴,或者完全是无理取闹之时,家长就要适时严厉教育,等孩子冷静后,要用适当的严厉语气批评孩子,严肃教育孩子要懂事理。
总之,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不可一味地针锋相对或威吓,更不可一味迁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好的处理方法。
家长必读: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十句话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样的家长往往自己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
类似语言:"孩子,我们全靠你了,你可要争气啊!""你是我们全家唯一的希望!"
2】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的相处更是好的教育契机.教育的长短不由时间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类似语言:"我也想管孩子,可实在抽不出时间!""叫你表姐去开家长会吧,我没时间!"
3】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或者宠物,为了好玩,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玩笑.在这些无聊的玩笑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自生不良的价值取向.夫妻的打情骂俏最好不要对年幼的孩子开.
类似语言:"宝宝都会骂人了!好厉害!"
4】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砸了你惩罚他,考好了奖励他,他会误以为学习是为家长学的.这样一来,奖励机制就破坏了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如果有一天,或者有的孩子不把物质奖励当作一种动力,那么他还如何学习?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容易把孩子引向灰色地带.
类似语言:"考了100分,爸爸带你去...!"
5】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更会破坏孩子的公正心,妨碍孩子的民主意识,协商能力的发展.甚至,还会滋生孩子的暴力取向.
类似语言:"还敢顶嘴,反了你了!""住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屁眼痒痒了是不是?"
6】你爱怎么招就怎么找吧,谁管的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样说会让孩子很委屈.这种方法用前两次会让孩子很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索性将错就错.
类似语言:"甭问我,我懒得管你!""你怎么样跟我没关系!"
7】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孩子是自己养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任由自己的情绪随意发泄到孩子身上,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
类似语言:"孩子是我的,你管不着!""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当初生下来就该捏死你!"
8】你怎么这么笨?"
抱怨和指责会让事情变的更糟!孩子自己也不情愿表现的那么差,肯定自己心里都很自责.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更不能当着别人面说自己的孩子很笨.父母气急败坏的责骂孩子,会让孩子无地自容,妄自菲薄,不知所措.增加逃避心理.这种言语会毁灭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的心理素质形成恶性循环.
类似语言:"废物,猪头!""你怎么一点出息也不长?"
9】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在孩子未成年的情况下还是你们自己决定好了,谁更有能力教育好孩子就让孩子跟谁.如果仅仅是个有意无意的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对于一个孩子,母爱和父爱是同等重要的,没有什么喜欢谁不喜欢谁的区别.而实际上,多少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婚姻观,何必呢?
类似语言:"你觉得妈妈好还是爸爸好?"
10】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或许这是家长们最长说的一句话了,而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这句话对孩子的危害主要在于:它破坏孩子的心里平衡,不利于孩子内心成长,更容易让孩子失去应有的信心.而对于家长来说,常常把这句话放嘴边,证明他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别人孩子的身上,人家进步了就着急,人家退步了就窃喜.人家学钢琴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学,人家练书法,自己的孩子至少要练钢笔字帖,丝毫不顾自家孩子是否对其感兴趣,这种盲目的攀比不但会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也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心理抵触.得不偿失.
类似语言:"你怎么就不如别人的孩子呢?""有点出息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