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安全小知识
童谣唱响,又到端午。作为最具节令烟火气的饮食民俗,中国人包粽子、吃粽子其实颇多讲究。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安全饮食、防止食源性疾病,更是很要紧的事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吃粽子安全小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留神“返青粽叶” 化工原料染色而成
一些消费者购买粽子时,往往青睐颜色靓丽、粽叶翠绿的粽子,认为这样的粽子新鲜好吃。殊不知,这样的粽叶多为经过化工原料染色返青而成,虽然颜色光鲜亮丽,但实则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不利。此外,“返青粽叶”包裹制成的粽子,在煮熟后非但缺乏正常粽叶制成的粽子带有的浓厚粽香味,相反还带有硫磺味,口感与香味并不好。
2.小心塑料捆绳 加热后释放毒素
一些商贩在制作粽子过程中用塑料绳或尼龙绳来进行捆绑,其实,这样的捆线并不环保健康。因为它们会随着粽子的蒸煮加热而分解出甲醛等有害毒素,这些毒素会渗入到粽子里,当人食用了含毒素的粽子后,容易出现胃肠不适、恶心头晕、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
此外,为了区分不同口味的粽子,一些商家还喜欢使用花花绿绿的彩线来捆绑粽子,其实这样的捆线也存在粽子高温蒸煮过程中掉色的可能。所以,为了健康,还是选择没有经过染色的白色棉线捆绑的粽子最安全。
3.小心过期糯米 改头换面重入市
除了留意以上两种隐患,消费者在购买粽子时还要小心不要买到过期粽子。一些不良商家使用过期糯米包粽子,再对其进行重新包装、修改生产日期,即“改头换面”后随即售卖。如果不加辨别误食过期粽子,轻则容易出现腹泻呕吐,重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4.小心泡过硼砂的粽子
硼砂加在食品中能起到防腐、增加弹性和膨胀等作用,而且添加后从外观上很难分辨,因此国家从1992年开始就明令禁止其在食品中使用。但仍有不法商贩违规使用。专家表示,加入硼砂的粽子更有嚼头,保质期也更久。有实验表明,加入硼砂的粽子外观饱满、颜色鲜亮、不粘粽叶、手感滑爽,咬进嘴里很筋道。
5、小心“三无粽”
近年来,据媒体报道,一些消费者在网络上购买到“三无粽”,收货后发现仅有一层透明真空袋包装,上面连生产日期、产地、保质期、配料等基本信息都没有。对此,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企业对入网经营者存在实名登记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且网络销售的散装食品、自制食品等品种,因人员健康、制作环境、运输条件、打包快递等多环节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致使食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
糖尿病患者尽量避免吃粽子
糯米餐后容易引发血糖升高,但可以少量食用含粗粮、豆类的粽子,比如八宝杂粮粽。这类粽子添加燕麦、红豆、绿豆、花生、莲子、山药、芡实之类配料,提供一定的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血糖生成指数相对较低。
吃粽子安全小知识相关文章:
★ 端午节的饮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