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后互救坚持五先原则
地震震后互救坚持“五先”原则是什么呢?来这里看看有没有你所需要的地震互救答案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震震后互救坚持“五先”原则是什么?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地震震后互救坚持“五先”原则是什么?
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互救应遵循以下原则:“先多后少”,即先救被埋压人员多的地方;“先近后远”,即先救近处被埋压人员;“先易后难”,即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先轻后重”,即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埋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
地震找生存者的简易方法
一是问,向了解情况的生存者询问,了解什么人住在哪些建筑内,震时是否外出,有什么生活习惯等,从中寻找可靠的线索;
二是看,观察废墟叠压情况,是否有生存空间,有没有人爬动的痕迹或血迹;
三是听,听存活人员动静,包括卧地侧耳细听,利用夜间安静时听,一边敲打(或吹哨)一边听;
四是判,分析倒塌建筑原来的结构、用途、材料、倒塌状况,以判断被埋压人员的生存情况。
地震自救互救的重要性
遭遇地震时自救和互救意义重大,最为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保持镇定,争分夺秒,耽误时间越短,生存希望越大。
柴劲松说,自救和互救是大地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埋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唐山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中,抢救时间与救活率的关系为:半小时内救活率为95%,第一天救活率为81%,第二天救活率为53%,第三天救活率为36.7%,第四天救活率为19%,第五天救活率为7.4%。这些数字说明,在抢救生命过程中,时间就是生命,抢救时间越短,人们生存的希望就越大。因此,遭遇地震后,人们应当不等不靠,尽早、尽快地开展自救和互救。
震后自救的安全做法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地震的等级分类怎么分
地震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3、M≥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M≥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如9·7彝良地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5、M≥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如8·3鲁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级,小于8级的称为大地震(如8.8九寨沟地震,4·14玉树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
7、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