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毒的蛇排名_世界最毒的10种毒蛇

小龙0分享

很多人都害怕蛇这种动物,尤其是毒蛇,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球的毒蛇中哪种是最毒的。下面为大家带来的世界最毒的蛇排名和世界最毒的10种毒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世界最毒的蛇:第一名

太攀蛇学 名为 Oxyuranus Scutellatus, 英 名为 Coastal Taipan,科名为蝙蝠蛇科 (Elapidae)。

它是致命的一种毒蛇, 个头很大,身体强壮,并能分泌致 命毒液,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已足 够杀死100个成年人,分布于澳洲北 部、新几内亚 ,体长约两公尺。栖 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 食,卵生。:分布于澳洲北部、新 几内亚。

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 哺乳动物为食,卵生,体长约两公 尺。分布于沙漠及干枯河床等地。 神经毒素,心脏毒素,一次排出的 毒液足够杀死50万只老鼠,几乎具 有核武器的杀伤力,与贝尔彻海蛇 齐名堪称世上最毒的蛇,毒性还要 比眼镜王蛇强100倍。

但是,因为此 蛇分布于人迹罕至的荒漠,性格比 较温和看见人会主动避让,到目前 为止还没有人死于这种蛇咬伤的纪 录。

世界最毒的蛇:第二名

贝尔彻海蛇 , 目前世界 上约有700种蛇有毒,它的毒性比任 何陆地蛇大许多倍。

它生活在澳大 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 周围。贝尔彻海蛇学名Hydrophis belcheri,贝尔彻就是它的学名音 译,英文名就是belcheri sea snake 根据对老鼠的LD50数据,贝尔彻海 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类,但其性情 却颇为温和,除非受到包含强烈敌意的对待才会进行咬击。

这些咬击 事件,通常发生于渔民捕鱼收网的 时候。再者,贝尔彻海蛇的毒牙功 效不大,所能分泌的毒液量也不 多。基于各种因素,它并没被认为 是高度危险的蛇类。但是,在处理 此蛇时,仍需要小心。

世界最毒的蛇:第三名

棕伊澳蛇这是澳洲分布 最广的毒蛇。

本种在新几内亚南部 也曾有发现纪录,但据最近的研究 显示,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个新品 种。棕伊澳蛇毒性很强,位列世界 毒蛇前三名之内。棕伊澳蛇一旦受 到威胁,在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 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

世界最毒的蛇:第四名

东方虎蛇,澳大利亚的 大型毒蛇,在十大毒蛇中排名第四毒 液含凝血剂和神经麻痹剂,常使人 毙命。

向人攻击之前,头和颈部膨 胀成扁平状(眼镜蛇的方式)。虎蛇为 常见种类,澳大利亚南方地区的沼 泽地数量极多。体呈多种颜色,一 般有褐色和黄色条纹。平均体长1.2 公尺(4尺)。体长约1.3~1.6米。蛇身 厚实,头部宽大,身体呈浅暗橘黄 色或茶色,并伴有黄绿色、灰色或 橘褐色箍环,生于澳大利亚和塔斯 马尼亚岛半干旱区域。虎蛇攻击性 强,含剧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 蛇种。

世界最毒的蛇:第五名

虎蛇,是另一种虎蛇, 这种虎蛇属眼镜蛇科(Elapidae)爬 虫,学名为Notechisscutatus,产於 澳大利亚。

其毒液含凝血剂和神经 麻痹剂,常使人毙命。向人攻击之 前,头和颈部膨胀成扁平状(眼镜蛇 的方式)。虎蛇为常见种类,澳大利 亚南方地区的沼泽地数量极多。体 呈多种颜色,一般有褐色和黄色条 纹。平均体长1.2公尺(4尺)。体长约 1.3~1.6米。蛇身厚实,头部宽大, 身体呈浅暗橘黄色或茶色,并伴有 黄绿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环,生于 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岛半干旱区 域。虎蛇攻击性强,含剧毒液,是 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种栖。同时也是 传奇游戏中的一种怪物。

世界最毒的蛇:第六名

巨环海蛇,体长约两公 尺。

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 主,卵生,有剧毒.毒牙细小,一次分 泌的毒液量少,也捕食鳗鱼等。它 的右肺几乎占据了身体的右半部 分。它可以潜入10丈深的水里,它 那象桨一样的尾巴有利于迅速游动 到达目的地。

世界最毒的蛇:第七名

死亡蝮蛇分布澳洲

幼蛇体长20公分后正式进入成长期, 期间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蜕皮十 几次,成年体长约40-50公分。栖息 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以鸟类和小 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其毒液一 克的价值比黄金还贵。

世界最毒的蛇:第八名

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中国 27种毒蛇中最毒的一种,又名白头 蝰。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

属于白头蝰亚科(学名: Azemiopinae)是爬虫纲有鳞目蛇亚 目蝰蛇科下的一个单型亚科,目前 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首位发现喜 玛拉雅白头蛇的是一名欧洲探险家 李奥拿度·费亚,直至1888年生物学 者保兰格(GeorgeAlbertBoulenger) 正式将白头蝰属命名为 (Azemiops)。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一 种比较古老的蛇种。它们主要出没 于东南亚的一些山脉之中。

另外, 在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 均能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毒性是 神经毒,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肿 胀、高血压、反胃、腹痛、困倦、 四肢麻痹、不省人事,最终死亡。 而没有立即使用药物治疗的被咬者 必定死亡

世界最毒的蛇:第九名

黄金眼睛蛇黄金眼镜蛇 采用的毒素,和其他眼镜蛇一样是 神经毒素。

而黄金眼镜蛇的毒性在 眼镜蛇(naja)家族中,算是最剧烈的 成员之一,仅次于菲律宾眼镜蛇, 主要是袭击敌人的呼吸系统,通常 在2小时内,受害者会因呼吸困难而 死去。其攻击一次产生的毒液足以 杀死600人,当受到

骚扰时,黄金眼 镜蛇会迅速作出反应,它会快速攻 击,靠强烈的毒黄金眼镜蛇性和反复的攻击令 敌人知难而退。一般毒蛇攻击一次 后会停止攻击或者逃走,而黄金眼 镜蛇异常凶猛,它会采取攻击,直 到对手动弹不止才停止攻击。

在没有血清的情况下,黄金眼 镜蛇在当地死亡率能达60%。相比 之下,黑曼巴蛇的死亡率比较高;但 黄金眼镜蛇的蛇吻纪录就比黑曼巴 蛇要高,这就说明了死亡率高并不 等于蛇

同是第九名, 黑曼巴蛇(学名: Dendroaspis polylepis),又称“黑树 眼镜蛇”,是第二大的陆生毒蛇类, 也是曼巴蛇类中,体型最大的一 种,平均体长为2米,最大可达4.3 米,在毒蛇界中,仅次于眼镜王 蛇。黑曼巴蛇是非洲最大的毒蛇, 有非洲死神之称,黑曼巴蛇除了像 其他曼巴蛇一样,栖息在树上外, 还会在地面猎食,主要以小型哺乳 动物像老鼠等为食,也会捕食蜥 蜴、小型鸟类等其危险性较低的近 亲绿曼巴蛇,则能真正地保存了像 其名字一样的绿色身体。

一般来 说,虽然黑曼巴蛇行动迅速、十分 危险,但黑曼巴蛇同其他大型毒蛇 相同,会尽量避免和人类接触。黑 曼巴蛇体型修长,成蛇一般均超过2 米,最长记录可达4.5米。头部长方 型,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 逐渐变浅。

除了天生攻击性十足之 外,黑曼巴蛇还拥有一种可怕的特 殊能力,黑曼巴蛇最易辨认的特征 是它那乌黑的嘴巴,它可以一跃而 起,挺直身躯站立。黑曼巴蛇移动 时一般抬起1/3身体,当受威胁时,黑曼巴蛇能高高竖起身体的2/3,并 且张开黑色的大口发动攻击,身长3 米的黑曼巴蛇攻击时能咬到人的脸 部。

虽然黑曼巴蛇在非洲很厉害, 但它也有天敌。除人类的捕捉与猎 杀外,幼蛇经常受獴的残食,而成 蛇也可能成为蛇鹫等的猎杀对象

世界最毒的蛇:第十名

西部拟眼镜蛇有着眼镜 蛇科共有的主要特征:

上颌骨较 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 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 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 活动,头部呈椭圆形,颈部扩张时 呈扁平状,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 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 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 椎体下突。

另外,西部拟眼镜蛇的 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背鳞列 数为21纵列。毒素分析,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 毒素(Cardiotoxin),磷酯酵素A 毒 蛋白- 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 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 箭毒素作用相同。

心脏毒素 (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 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 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 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磷 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 溶血作用。

第十名西部拟眼镜蛇, 是一种分布于澳洲的毒蛇,在世界 毒蛇排行榜上排名第十。卵生。栖 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以小 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下一页更多精彩“辨别蛇有没有毒的方法”

p副标题e

辨别蛇有没有毒的方法

蛇类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能够辨别毒蛇和无毒蛇,这对捕捉蛇类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比如一个捕蛇技术还不过硬的人发现一条蛇,如果辨认出确实是无毒蛇,便可立即用徒手方法去捕捉,即使没有捉好被咬一口,也无关紧要。若是辨别时认出是毒蛇,特别是剧毒蛇,那么无论如何都不能用徒手方法去捕捉,一定要利用捕蛇工具去捕捉。真正有经验的人,只要瞟一眼蛇的外表或一小段就能辨别出是毒蛇还是无毒蛇。怎样辨别呢?先从外表形态,然后从生态状况,最后从毒牙构造等方面去辨别。当然,从外表、形态等方面去辨别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辨别毒牙的有无,才是最准确的方法。

1.从蛇的头部形状来辨别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如五步蛇、龟壳花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毒蛇如银环蛇的头部呈椭圆形。

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如乌梢蛇、灰鼠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无毒蛇如顿核蛇的头部呈三角形的。

2从蛇的全身斑纹颜色鲜明与否来辨别,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一般比较鲜明,如五步蛇、银环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不鲜明,如白腹眼镜蛇就是全身灰色,一点斑纹都没有。

无毒蛇的体背斑纹颜色一般不鲜明,如乌梢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很鲜明,如火赤链蛇的全身各有。80多个明显的红、黑环斑交错了体背反两侧,常被人们误认为是毒蛇。

3.从蛇的尾部长短粗细来辨别毒蛇的尾部一般粗而短,但由肛门向后突然变细,如峡蛇、眼镜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的尾部细而长,如银环蛇。

无毒蛇的尾部一船细而长,由肛门向后慢慢变细,如灰鼠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的尾部粗而短,如渔游蛇。

4.从蛇的生态来辨别 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逃跑,或逃跑时爬行的速度不快;盘卷着休息,或睡觉时,头部多插到腹面皮肤下面(五步蛇除外)。惊动后速度起身,爬行的速度极快,如乌梢蛇、王锦蛇等。

5.从接触蛇作的感觉来辨别当徒手捕捉时,一接触毒蛇便马上感觉到其身体柔软,如眼镜蛇、银环蛇等。当一接触到无毒蛇时,立即感到其身体强硬,如灰鼠蛇、火赤链蛇等。

6.最根本的区别毒蛇有毒牙和毒腺,无毒蛇则没有。

蛇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小蛇不毒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相信每个人都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几个男生拿着大棒石头追打一只拚命逃窜的小蛇。现在应该知道,这也不仅仅是好玩。况且,蛇类本身是对人类极其有益的一种动物,我们应该尽量保护野外的每一种生物。

误区二

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

这是极其常见的认识谬误,甚至在许多网页的“野外教室”栏中也有类似误人子弟的地方。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19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医院收治的这类蛇伤病人不在少数!

误区三

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首先必须清楚的是,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

即便是有毒蛇咬伤,大多数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关系,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

识别毒蛇的方法

对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只有正确识别毒蛇,才能进行对症防治。

毒蛇的标志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毒牙和后毒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1.毒蛇的标志器官是毒牙,按其形态,可以分为沟牙和管牙,按其在上额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前

毒牙和后毒牙。但是这种鉴别在应用上很不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蛇的外形和色斑上来鉴别。

2.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银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3.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金环蛇。分布长江以南。其余类似银环蛇。

4.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蝮蛇。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丽江雪山上。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5.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象叼个烟头):尖吻蝮(五步蛇)凶狠,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6.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蝰蛇。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症状类似五步蛇。

7.通身绿色为主:竹叶青。分布我国南部,长江流域,受惊时逃跑。咬伤症状相对较轻。

8.通身黑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蛇。分布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咬伤症状为伤口组织坏死,胸闷,高热,呼吸困难。

9.通身黑褐色为主,竖起,扁颈:眼镜王蛇。分布我国南方。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主动袭击,紧咬不放。症状为发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这类蛇咬伤,除积极抢救外,还要祈祷好的运气。

10.被各类毒蛇咬伤的中毒特征——

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的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主要为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局部可无什么特殊表现。中毒过程特点是,通常要经过一段潜伏期,一般约在咬伤后1~4小时左右才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但一旦发作,就急剧发展,并难以控制。严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时心跳及血压尚好,若坚持人工呼吸,便有抢救希望。

血液循环毒类:五步蛇、竹叶青、蝰蛇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复杂,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损害。中毒特点是潜伏期短,病势发展快,局部坏死溃烂,伤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窍流血。固有椅宀街滤烙的说法,但实际上只要及时抢救,数小时之内送往就近医院,仍可以治愈。

混合毒类: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属于此类。中毒表现既有神经毒,又有血循环毒。中毒特点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所以即使进行人工呼吸也难以抢救。其中以眼镜王蛇咬伤引起死亡的危险性比较大,死亡大多发生在咬伤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闽北有一个村,因为知道抓眼镜蛇能致富,全村男女都上山抓蛇,因此每年都有被眼镜王蛇咬死的人。被眼镜蛇咬伤若处理及时、救治得当,度过48小时危险期,一般均能治愈。


    81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