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子草怎么养瓶子草的生长环境
瓶子草的相貌十分美丽,瓶状叶如莲座围成一圈,春季从中伸出一支长长的花葶,一朵向下低垂如小碗似的红色花朵,开在花葶顶端。养瓶子草需要注意什么呢?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瓶子草的养殖方法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瓶子草的养殖方法
材料和盆具
瓶子草属植物的原生地主要是泥炭沼地和瘦脊的湿地,常年均处于湿润的状态。因此,人工栽植瓶子草,首选的植料应是活的白水苔最好,其次是干的白水苔,可将其吸透水后直接作为植料。此外,泥炭土亦可直接用来栽植瓶子草,如果能够在其中拌入1/3的酸性粗砂,以利于其根部的透气,则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紫色瓶子草(S.purpurea)在原产地生长于稍碱的沼泽地 故其植料应用稍为偏碱者较好,方法是在白水苔中加入适量的熟粉或蚬壳粉,将其pH值由4—5调至6左右便可直接应用。
在栽培用盆方面,由于瓶子草需要有少许水分泡浸会生长更好,应选择一个半腰水的花盆栽植较好。这类盆具在市场上较少,自己动手制造,方法是在普通的素烧红砖盆或塑料盆上套入一个水仙盆即可,关键是水仙套盆应处于栽植盆的上半部,亦即“腰部”,以便浇水后漏出的水浸于栽植盆的齐腰处。此外,瓶子草盆栽一般以吊盆或塑料盆栽植,购回后为其选一个腰水水碟,对口后栽培会十分有利。
温度
要成功栽植瓶子草,了解其所需温度十分重要,一般,夏季所需温度应在21~35C,冬季在1.7~713较为适宜。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瓶子草属植物均具有耐轻霜的能力。因此,人工栽培,冬季无需移入温室,极度严寒时除外。
浇水和湿度
瓶子草是一种湿生食虫植物,在野外可长年浸于沼泽地中生长,因此需要一个极湿的环境,其生长才会壮旺。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如果用腰水套盆种植的话,浇水时可直接将水灌入套盆中或浇至套盆水满为止。如用漏水的普通花盆栽植,在生长旺盛季节,要保持每天浇水1次和喷雾,以制造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浇水次数可适当增加为2次,以补烈日迅速蒸腾水分的不足。到了冬季休眠期,可节制浇水,保持盆中植料稍湿即可。
光照
在自然生长地,瓶子草在充足和直射阳光下繁茂生长。在充足阳光照射下其地下土壤保持冷凉对它的生长十分有利。但到了休眠期,光照可减至最低或在完全无光环境下休眠。因此,人工栽培的瓶子草,每天要有6~8小时的阳光照射最好。如果光照不足,盆栽的瓶子草会变得色泽晦暗和徒长,植株原有的鲜红色泽会消失并变成暗绿色。
施肥
在野外,瓶子草生长于贫瘠的沼泽地中,以其捕虫囊诱捕昆虫作补充养料来吸收。在人工栽培环境下,尽管虫源不少,但为了使盆栽的瓶子草快速长大,定期施肥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在生长旺盛期,施肥应每隔3~4周1次,施用方法可喷施或淋施,亦可将稀释的液肥灌入捕虫囊中让其吸收。有人栽培瓶子草时,人工抓一些弄死的小昆虫放入其捕虫囊中让其作补充养分吸收。更有甚者还将碎的猪肉块或牛肉块放入捕虫囊中,以为它们可将其消化吸收,其实这样做是适得其反,不仅补充养分的效果达不到,还会由于肉块的腐烂使提早枯萎,亦即瓶袋被烂肉块腐蚀出一个大孔。瓶子草的施肥浓度一般以2000~5000倍为宜,较稀的液肥施用后有利于植株快速的吸收,尤其是灌入捕虫囊中液肥更要注意浓度。一旦到了冬季休眠期,施肥即可停止直至来年春暖重现生机时恢复。
病虫害防治
危害瓶子草的病虫害主要是栽培环境欠佳所致,如通风不良、过于阴蔽,过冷或过热以及空气污染等。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一经发现可用氧化乐果或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喷杀。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苔腐烂引致的根腐病,此时应及时换盆,除去老旧的植料,剪去烂根后再用新植料再植。此外,如通风不良和过阴会易生黑斑病,此时应改变环境,剪去病叶,然后用百菌清或石硫合剂喷洒防除。
瓶子草的形态特征
瓶子草属的植物都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有许多须根;叶基生成莲座状叶丛,叶瓶状,喇叭状或管状,瓶状叶有一捕虫囊,囊壁开口光滑,并生有蜜腺,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前来并掉入囊中,囊壁光滑,内含消化液,可分泌消化酶将昆虫分解,然后由内壁的薄壁细胞构成的腺体分解出来的蛋白分解酶加以吸收;此外,瓶子草在秋冬季节会长出剑形的叶,这种叶片无捕虫囊,只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分。
瓶子草的花为两性花,花序从叶基部抽出,为疏松的总状花序,由几朵大型的花共组,花芯由1盔状柱头,3~5室的子房和50~80条雄蕊组成,花黄绿色或深红色,花萼5片,位于花瓣的下方。果实为蒴果,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成熟时自动开裂并弹出种子。
无论是哪一个种类的瓶子草,它瓶状的管子内可以分为3~5个区域:第一区即瓶盖,第二区是唇与瓶口,三、四区(有些种类是合在一起的)和第五区(只有紫瓶子草有第五区)是瓶子的主体,这些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符合它们型态学上的特色。
第一区
瓶盖:大部分种类的盖子会遮盖部分瓶口,避免过多雨水装满瓶子,导致猎物减少。瓶盖也会结合色彩、气味以及倒生的毛,将猎物诱引到瓶口处。有些特别的种类,例如小瓶子草和鹦鹉瓶子草,它们的瓶盖非常靠近瓶口,瓶子上镶嵌著一小块一小块缺乏叶绿素的区域,形成半透明的“窗户”,飞行的昆虫会试图穿过瓶盖,然后掉进瓶中(类似的功能也发生在同科的眼镜蛇瓶子草身上)。
第二区
唇与瓶口:此区主要是唇,产生大量的蜜糖,吸引昆虫停在上面或爬上瓶口,站在危险的陷阱边缘。第二区也包含了瓶子上端腊质的管口,腊质堆积在这个部份,昆虫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入瓶子深处。
第三区
就在第二区下面,此区的特色是毫无落脚处,它内侧的表面覆盖大量倒生的毛,让昆虫完全失去逃跑的机会。此区还镶嵌著消化腺,分泌含有消化酵素的消化液。
第四区
多数的种类到这一区为止,只有紫瓶子草具有第五区。第四区充满了消化液,酵素和生长在液体中的细菌会将昆虫分解,再由瓶子迅速吸收养分。此区具有更多的消化腺,并被向下生长的粗毛包覆著,让昆虫无法逃脱。
第五区
位于第四区下方,此区只在紫瓶子草发现。这是一个光滑无毛,没有分泌腺,不会行吸收作用的区域,功能不明。
瓶子草的生长环境
原生于南美洲,生长在盐碱贫瘠的荒地区域、低地沼泽地带、湿草地上。瓶子草从在开花末期开始生长,一直到晚秋,在晚秋的时候,瓶子开始凋谢,植株长出不具补虫功能的剑形叶(或注:瓶子草属全部图册网址称叶状柄)。由于冬季的昆虫减少,天气转冷,也降低了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此时把能量花在长补虫叶很不划算,剑形叶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看过“瓶子草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