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应该怎么种盆栽呢

小龙0分享

龙眼历来被人们称为岭南佳果,因其既可鲜吃又可作药用,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不过龙眼盆栽怎么种,以下就是小编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龙眼盆栽的种植

吃完桂圆,把核留下来

把表皮留余的果肉剔除干净,防虫,

然后把收拾干净的桂圆放入碗中泡一泡,泡水两天的桂圆核外皮会逐渐裂开,需要每天泡水;

大约泡水一个星期左右,芽点朝上,由外往内排列种入容器,容器中放入温湿适宜的土

在容器表层撒些碎石子,一周后就陆续发芽了

龙眼的作用

1、龙眼营养丰富,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

2、龙眼的糖分含量很高,且含有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萄萄糖,体弱贫血,年老体衰,久病体虚,经常吃些桂圆很有补益;安神,治失眠、健忘、惊悸。古人很推崇桂圆的营养价值,有许多本草书都介绍了本品的滋养和保健作用。

3、龙眼肉味甘性温,归心、脾经,适用于心脾两虚证及气血两虚证患者。龙眼肉甘温滋补,入心脾两经,功善补益心脾,而且甜美可口,不滋腻,不壅气,实为补心健脾之佳品。久病体虚或老年体衰者,常有气血不足之证,而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症。

4、龙眼对人体有滋阴补肾、补中益气、润肺、开胃益脾,可作为治疗病后虚弱、贫血萎黄、神经衰弱、产后血亏等功效。

5、龙眼即桂圆(桂元、元肉)。和荔枝性属湿热不同,龙眼能够入药,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

6、龙眼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粗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龙眼肉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提示其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龙眼肉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强机体素质等作用。

龙眼的历史记载

龙眼的成熟期在农历八月,由于古时称八月为“桂”,加上龙眼果实呈圆形,所以又称龙眼为桂圆。龙眼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有关龙眼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汉乃遣单于使,令谒者将送……橙桔、龙眼、荔枝。”此后,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如北魏(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

古时龙眼被列为重要贡品。北朝西魏魏文帝元宝炬(535~551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

宋代,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

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苏颂《图经本草》(1061年)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 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

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赞颂龙眼:“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述:“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 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枝奴。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尤盛。 ”

明·泉州人何乔远《闽书》记述泉州一带“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泉州龙眼用嫁接技术繁殖方法的历史已很久远。明·徐勃《荔枝谱》(1597年)和邓道协《荔枝谱》(1628年)都有关于龙眼用嫁接繁殖的记载。清初·周亮工《闽小记》(1666~1668年)和郭柏苍《闽产录异》都记载用嵌接法换种,沿用至今。旧法用挂钵填土。

直到18世纪后,龙眼才由我国传到印度和南亚一带。

漳州龙眼品种很多,风味不一。著名品种有普明庵本、红孩儿本等50多种。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

1993年荣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东璧”龙眼原产自泉州市区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元寺僧人种植的,历300多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枯死。泉州承天寺内有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而今“东璧”龙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龙眼产区均有广泛繁殖。传说早年仙游有个僧人从泉州开元寺取去“东璧”龙眼苗,在仙游境内栽植,现已繁衍2万株成年树,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质逊于原产的“东璧”龙眼。“东璧”龙眼品质优良。其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泉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最显著区别。“东璧”龙眼又称“糖瓜蜜”,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掸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

另有“福眼”,原称“虎眼”。《泉州府志》有“大者名虎眼”的记载。泉语“虎”、“福”的音近,以“福眼”代替“虎眼”,取其吉祥美好之意。福眼是泉州的主栽品种,有8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曾荣获国际巴黎旅游美食金质奖和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奖。 全省各龙眼产区均有大量种植,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据说台湾种植的大型龙眼,当地同胞也称“福眼”。
 

龙眼盆栽的种植相关

    79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