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怎么种植

小龙0分享

榆耳又称 榆蘑,学名胶韧革菌,仅分布于我国 东北三省、 山东、 甘肃和 日本的北海道。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榆耳的种植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榆耳的种植技术

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又称 榆蘑,学名胶韧革菌,仅分布于我国 东北三省、 山东、 甘肃和 日本的北海道。其子实体质地胶质,形态似黑木耳,但粉红棕色,富有弹性。榆耳味道鲜美,兼具药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称。当地人民采食其野生子实体,用并来治疗菌痢。该菌1988年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驯化成功,并形成了系列栽培技术。榆耳文献名有:(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中称为榆耳,肉色黏韧革菌;(中国食用菌)称之为榆射肪菌,胶韧革菌,黏韧革菌;《中国药用真菌图鉴》

榆耳产在中北方的山东省、甘肃等地,主要生长在腐朽的榆木墩子上生长在每年7到11月份放大雾的天气环境中,近几年来在山东一些地区有人工栽培的榆耳,色泽、形状、都比较好,药用价值当然不如野生的榆耳好。榆耳有通便、调节肠胃、治疗痢疾的功效,尤其是抑制人体的红白痢疾、沙门杆菌。一般情况下东北人叫沙耳,山东人叫榆耳蘑菇,当地俗称:沙木耳,榆黄木耳、榆耳菜等。

榆耳的特性

榆耳子实体分单片生或覆瓦状叠生2种,背向上生,无柄或有短柄,胶质,新鲜时柔软,干后坚硬。 菌盖成熟时直径2~15cm、厚3~8mm,表面灰白色或桔黄色,背面有松软的绒毛,且有小疣,菌面粉红色至淡褐色、半透明、近胶质。孢子无色、卵形。

榆耳子实体主要生在家榆和春榆的枯树干上,特别是砍伐后的树桩,下部发生密枝,形成良好的阴蔽条件,榆耳就生长在枯死和尚未枯死的结合部位上,于8、9月份大量发生。

榆耳的管理方法

菌种分离

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切取耳片组织1小块放到 PDA培养基上,25℃条件下培养,萌发生长后 挑取先端 菌丝纯化培养,获得母种。 菌丝体初为白色,后期转为微黄色,菌丝绒线形,绒毛状,有 锁状联合。将母种接入木屑 培养基,经培养即为原种,然后再扩制栽培种。一般约30天满瓶。特别注意的是,培养基斜面不能超过30天,如果超过30天不易生长

栽培时间

中东地区自10月中旬至1月上旬实行播种,向前推40天扩制栽培种。

培养基

杂木屑78%、麸皮14%、大豆粉6%、糖1%、石膏1%.料水比:1∶1.3~1.6.,但是特别注意的是 木屑不要用含油脂的,因为发菌不利于生长。

树种选择

适宜榆耳生长的树种以家榆和春榆为佳。在落叶后至萌芽前将树茬子砍伐,其枝丫树径在5cm以上的都可应用。剃枝后锯成1m的木段,“井”字形摆放在通风向阳处,底部以石块垫高20cm,顶部盖 草帘,使其失水、组织死亡。

播种发菌

在树茬子上钻孔,穴距10cm、行距5cm,孔径1.2cm、孔深1.5~2.0cm,梅花形错开,接入菌种至树皮,然后用黄泥和木屑7∶3配比混合均匀,再以50%可湿性多菌灵800倍液调湿,将接种孔涂抹封闭。

在环境清洁、背风向阳处挖坑,测试用铁铲子挖深1.3m、宽1.6m,长度视生产量酌定,坑底垫石块,高约10cm,将木段“井”字形堆放,以草袋片覆盖,再加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当自然温度达到18℃时,把木段搬出,地面 阴棚下井字形堆放,地面用砖石垫高15cm,堆高不超过1m,上面加盖针叶树枝,以防阳光直射木段。为使发菌均匀一致,每隔10天翻堆1次,上、下换位。每5天喷水土次,使木段保持适当的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85%.当堆温超过25℃时,要喷水降温。

检查杂菌 在发菌第3天开始对栽培袋进行查杂,发现污染及时剔除处理。 发菌管理过程中,每7天用 甲醛10ml/立方米+5gKMnO4/立方米对培养室消毒1次,同时注意防虫、灭鼠,以保持培养室内无 杂菌、无虫、无鼠害。40—50天菌丝满袋,并逐渐进入生理成熟期。

出耳管理

一般需60~90天的发菌,木段的断面上就有菌蕾发生。因为第1年90%以上的子实体都是从木段截断面上长出。为增加出耳面,可将1m长的木段截成3段,每段33cm.截段以后。应进行浸水(水一定要清洁),使含水量达到65%以上,浸水后榆耳大量发生。此时务必要加强散射光照和通风透气,并经常喷水,使其达到干-湿-干-湿,并形成昼夜温差,以利榆耳生长发育。

(1)原基充分膨大、厚度1~1.5厘米、直径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耳片形成即进入分化期。此时要加强通风,两头出耳的要打开袋口,并向地面和墙壁喷水 增湿,使菇房(棚)内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若 湿度不够,也可直接向 原基表面喷水。喷水后要及时通风,使 原基表面水分晾干,以防原基腐烂。温度降至14℃~16℃,不能过高或过低。温度过低耳片不易形成;温度过高则 原基会继续膨大,使 培养基表面长满原基,耳片生长过密,影响耳片形成,朵形甚差;

(2)原基分化后,当耳片长至3厘米时,温度控制在15℃~18℃,不要超过18℃;当耳片超过3厘米时,温度在14℃~20℃均可,但以18℃为最佳。每天喷水4~5次,保持耳片湿润。水分不足耳片质量差,产量低。当耳片长到4厘米时,培养料出现收缩现象,适当控制用水量,防止水分灌入袋内,以免培养料出现 厌氧发酵而 酸败。在展片期间要给予适量光照,以提高产品色泽。

采收加工

当榆耳子实体至10—15cm,耳片边缘反卷,将要弹射孢子时,便可采收。采收的前1天停水,采收选择晴天,以便晒干。用锋利的小刀,从耳基 割下耳片,采大留小。采收结束后,清理料面、停水 养菌3—4天,当料面再次形成原基时,进行二潮耳的出耳管理。采收的 子实体去蒂后可鲜食;也可烘干或晒干,当含水量为13%—14%时,包装贮藏。榆耳小袋栽培可采收3潮耳,生物学效率可达100%—120%。采收的期间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用清水清洗,那样会导致榆耳发黑

病虫防治

榆耳抗逆能力比其他食用菌较弱,生产中极易遭受霉菌污染,而以木霉菌为严重。此外还容易遭受菌蛆、 螨虫、 跳虫侵害。一般情况狂下,夏季和春季,春季中后期病虫害比较多,发生的条件很多,

病虫害要以防为主,最好每天检查大棚内的菌种袋子是不是潮湿的过大,或者浇水多了,温度高了,防大于治。耳场要建在远离(450m以外)村庄、牧场和公路,和饲料厂畜牧场,且空气清新、水质清洁的地方。闲乱杂人禁止入内,工作人员要讲卫生。一定携带手套,在摆放木段时,耳场地面要先撒上 生石灰或漂白粉和白菌灵喷洒,进行清毒杀菌。一旦发生病虫害,其防治方法与其他 食用菌基本相同。

榆耳的出菇

生长方式

(1)大棚架层吊袋出菇将菌丝走到菌袋袋底,移到室外大棚内,吊挂于架层的横杆上,底层也可排放菌袋,形 成立体状。棚内温度调至17℃-19℃,增加光照。经10天培养,袋口和袋壁均有原基出现,呈白色不规则的凸起物状时,割口诱耳。每天喷水数次,保持菇体湿润。当子实体由乳黄色变为浅红色,边缘变薄且卷曲,富有弹性,内部组织似果冻时即可采收。

(2)室内集约化立袋出菇培养室搭建6-8层架床,层距35厘米,将生理成熟菌袋打开袋口,排放架床上,每平方米排袋90个。然后喷水增湿,引光,通风给氧,诱发出菇。

(3)地沟菌墙出菇将生理成熟的菌袋,搬进地沟内排叠,距地沟0.4米,叠成1-1.5米高的菌墙,中间留50厘米通行道,可纵堆2行。原基出现时,将两端袋口打开,并向外翻卷,露出培养料约3厘米,便于出菇。地沟湿度保持在85%-95%,适当喷水,加强通风和光照,促进子实体快速生长。

管理

根据榆耳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生理要求,对各个发育阶段的管理应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

(1)原基形成阶段菌丝长满袋(瓶)后的1 - 2天,应将室(棚)内温度调节到17℃以上、19℃以下,并给予15-200勒的散射光照。经7-10天,在培养基表面均会出现乳白色或粉红色、形状不规则突起的耳原基。

原基出现后,不要急于开袋,只需将袋口松开,改善培养基透气性能,并在菌袋四周产生原基处用经过消毒的刀片,将塑料薄膜割成2厘米只2厘米的小口,使原基顺利长出。室温保持在15 ℃ - 20 ℃,并喷雾,使原基在高湿度的稳定小环境中自然长大。空气相对湿度要达到95%以上,不可低于90%。在原基分化和耳片形成时,昼夜温差为5℃~8℃较为理想,一般要2天左右,随后进人耳片分化阶段管理。

(2)耳片分化阶段松开袋口后,原基不断膨大,并逐渐向袋口及袋外生长,当原基充分膨大、高度达1-1.5厘米、直径约3厘米以后,表面凸凹不平日益明显,出现片状的雏形时,即表明原基已得到充分发育,将进人耳片分化期,也即展开片状菌盖阶段。

这期间的管理十分重要,此时要改善通风状况,室内必须保持空气新鲜,每天通风3次,每次30-60分钟,保持室内有散射光,去除或割掉袋口或瓶口封扎的塑料薄膜,将袋口完全敞开,使原基外露,并喷水保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若湿度不够,可向空中或直接向原基表面喷水,让凹凸不平的原基充分吸收水分,原基充分吸水后才能很快分化展片。当耳片长至3厘米以上时才可向耳片上喷水,并以耳片湿润、不收边为准。喷水后要及时通风,使原基表面水分晾干,以防原基腐烂,不可喷“关门水”。温度在14℃-1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从原基分化开始到有多数明显可见的耳片,需2-3天。原基不断膨大,连接成片呈脑状,并开始分化出1个片状伸展,进人耳片生长期。

(3)耳片生长阶段耳片生长阶段着重保持空气流通,加强温度,光照和水分管理,刚展片时,温度保持在16℃-22℃;当耳片长到3厘米大小时,温度最好控制在15℃-18℃,不宜高出18℃;当耳片超过3厘米时,温度在14℃-20℃均可,但仍以控制在18℃左右最佳。

由于榆耳是胶质,耳片本身能直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在发育阶段主要由环境提供,为此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90%-95%。如湿度不够,每天应向空中及地面喷雾5-6次,喷水少量多次为宜,保持耳片的湿润,每次喷水后要倒去瓶内或袋内多余的积水。当耳片长至4厘米左右时,袋内或瓶内培养料出现收缩,料与袋间出现空隙,要适当控制用水量,并防止水灌入袋内。培养基与袋壁间在每次喷水后常有积水,应及时倾去袋中积水,以避免培养基出现厌氧发酵而导致菌丝体培养物变酸而影响生长,甚至死亡。在展片期间要保持有足够的较强散射光线,光照度必须在500勒以上,以利于子实体生长,加深耳片的色泽,提高产品的质量。


        看了“榆耳怎么种植”

    78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