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_食用菌种植的种植方法

小龙0分享

林下食用菌种植是一种新型栽培模式,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林下食用菌种植的种植方法。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菌棒的运输和摆放

当菌棒的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时,运往林地里摆放。运输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污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断。运输途中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40℃超过2 h菌丝将烧死。菌棒运到林下“井”字型码放,每3 d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铺于林下地面,每隔几天滚动1次;最好直接上架入棚,不用倒垛、滚动。此间温度管理适温22℃~26℃,要及时掀膜通风降温,中午前后可适当喷水降温,一般要求少量即可。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养菌转色

管理。经过15~20 d,当白色菌丝基本长满菌棒,菌棒全部转白并有大部分出现瘤状突起,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扎眼放气,以加快菌丝的生理成熟,一个菌棒可扎100个左右微孔。此时应注意:菌棒失水多的将孔减小、减少,不使之过分失水。扎眼后,棚内湿度70%左右,温度20℃~22℃;12℃以下不利转色,大于30℃会造成菌丝伤害,此时菌龄已达80 d以上,正处于转色及子实体原基分化形成期。扎眼后5~7 d,浇水闷棚2~3 d。当菌棒内白色菌丝全部长出白色绒毛并吐黄水时,大通风,使白色绒毛倒伏黄水变干,菌棒即转变成棕褐色,转色完成。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脱袋排场

当整个菌袋内2/3以上转成棕褐色时,可脱袋排场。菌棒于棚内架上交错摆放,菌棒问距lO cm,4个延长米140个菌棒,每延长米35个左右。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出菇前期管理

香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后,突然受到外界环境条件刺激(干湿交替、昼夜温差、外来震动),菌丝开始相互交织,扭结成盘状组织,并不断分化成子实体原基,原基形成的特征是菌膜破裂,不规则的菌丝露出,继而变成浅褐色,从裂口逐渐隆起,隆起部分慢慢增大而分化成菇蕾或从爆裂处直接形成小菇蕾。此时应注意水分和通气管理,如遇上高温或过于干燥的环境,会致使菇蕾枯萎死亡,此期湿度应控制在85%~90%,温度22℃~28℃,此条件下,菇蕾长成成品菇只需3~4 d,反之则需1周或更长时间。温度在22℃~25℃,光线适中,则菌肉厚、菇柄短、色深、质量好,为所谓厚菇;当温度在4℃~8℃,湿度50%~60%时,菇顶出现龟壳状裂痕,此菇质量最佳,为所谓花菇。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注水管理

夏季第1批注水第3 d开始出菇,第6 d即可采收,采收期3~5 d,所以第2批注水应较第1批晚注水3 d,即第1批注水3 d后开始注第2批,依此类推,直到全部注完,等最后一批注完后,使第1批注水的正好采收后已养菌20 d左右,随即可进行第2潮菇的生产。以后随着温度的下降,出菇变得缓慢,分批注水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渐缩短间隔期,达到均衡上市连续采收。所注水应为无污染的地下水,且水温越低对菌丝刺激越大,越有利于出菇。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出菇期管理

菌丝分化成小菇蕾后即进入出菇阶段。湿度控制在85%~90%,温度以不高于30℃为好,此问早、中、晚各喷水1次;早晚喷水增加湿度,中午喷水降低温度。正常天气情况下,促进出菇,白天基本覆盖,晚上小对流通风,人工制造较大的温湿度差,以利于菇蕾形成长出。出蕾后白天早、中、晚均需通风1次,以利于菌丝呼吸,夜间温度不低于18℃则通对流风。

如何种植林下食用菌:采菇

当香菇菌盖直径6~8 cm,成伞形,菌盖未展平,盖下菌膜开裂为适宜采收期,早则产量低,晚则开伞质量差。菌棒出厂时,一般2 kg左右,每出一潮菇,重量减少1/3~ 1/2。所以每潮菇采收完后,需养菌丝15~20 d,使菌丝休养生息,恢复生长,然后利用注射针进行补水,全生育期补水4~6次,多的可达8次,第1次注水使菌棒恢复到2kg,不超过4 kg,以后每注水一次重量均较前一次轻一些。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更多精彩“食用菌栽培方法” 

p副标题e

食用菌栽培方法:食用菌畦地栽培法

畦地栽培,不需搭建菇房和床架,是一种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栽培方法。畦地要选地势高爽、背风、排水畅通的空闲地。按南北向整成宽0.8—0.9米,长10—15米的长形畦,畦中间挖一条宽17厘米,23厘米,宽13厘米的土埂,两畦间留一条深33厘米,宽40厘米的沟,以便行走和管理操作。畦床上喷洒20%的氨水或撒菜籽饼粉驱杀害虫。

栽培时,先用1%石灰水浸泡培养料24小时,然后捞起用清水冲淋至ph值7.5—8,沥去多余的水分,即可铺料播种,按铺一层料,撤一层菌种,共分 3层,料厚15厘米左右。播好种后用木板将料层轻轻拍平压紧,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结合,以利菌丝恢复生长,防止干燥和抑制杂菌污染小播种后,菌床上搭环形棚架,上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开头3—4天,为菌丝恢复和定植时期,以保温、保湿为主,要盖紧塑料薄膜,若菌床内温度超过25℃时,可在早晚打开畦两头的薄膜通风降温。5—7天后,菌丝长入培养料内应进行适当通风,以减少料面水分,促使菌丝向料层内生长。当菌丝长到料厚一半时,可加大通风量,使菌丝尽快向料深层生长,料面干燥,长出的菌丝生活力强,粗壮。20天左右菌丝长透培养料,应加强通风和增加光照,并适当喷水,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管理上主要通过揭闭薄膜和草帘,并适当喷水,调节水、热、气、光等条件,以满足菇体的良好生长,当菇体充分长大至成熟即可采收。

食用菌栽培方法:食用菌一体化种植模式

食用菌一体化栽培模式是食用菌种植获取优质高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此方法种植食用菌,能有效提高食用菌产量,延长出菇时间,增加单产,也能促使蔬菜获得二氧化碳,达到了互利的目的,通过定陶县多种经营服务中心和食用菌工作站,几年的实验与推广,增产效果明显,菇房和菜棚建造模式如下:

1、双孢菇养菇房建造模式

养菇房为水泥砖结构,东西走向,长50M,宽9M,前后墙高2.8M,每隔2M有一竖排通气孔,通气孔大小为25×30CM,山墙高3.8M。菇房内菇床架是水泥柱、竹竿结构,立柱用水泥柱,床面用竹竿,菇床面宽1.2M,高5层,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为55CM,菇房顶与菇床架连成一个整体,房顶用塑料膜覆盖,膜上加盖草苫。

2、温室大棚建造模式

温室大棚依托菇房的前墙,作为温室棚的后墙,使用水泥柱作支架,棚顶用竹竿,加盖棚膜,棚体宽8M,两端最高点3M,向阳面为60度拱形斜面。

3、缓冲间

缓冲间是养菇房与温室棚之间通道,基本作用一是采摘蘑菇和蔬菜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关开养菇房通风孔或缓冲间顶部,调节菇房或温室大棚温度与湿度。

4、基本原理

该模式把三者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利用太阳光能这一廉价的能源,使之成为一个可适当调节温度、湿度、空气的小气候环境。在深秋、早春以及冬季,能很好的缓冲昼夜温差,为菌菜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而双孢菇与蔬菜之间又有很好的互补性。白天大棚蔬菜光合作用为双孢菇提供充足的氧气,双孢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生产蔬菜的气体肥料,另外,双孢菇下脚料又是生产蔬菜的优质有机肥。

优点:双孢菇各潮菇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且出菇时间长,尤其是进入11月中旬及来年3月份,昼夜温差大,外界环境温度偏低,该模式内的菇房温度平均高于其他菇房温度约3℃,温差缩小4℃,增产效果明显,单位面积增产3-4斤/平方米。仅双孢菇一项,菇房净增双孢菇4000多斤,蔬菜增产效果虽然没有双孢菇显著,但也有10%的增产效果。

食用菌栽培方法:长稻草墙式栽培食用菌新技术

利用长稻草或农作物秸秆,墙式栽培食用菌,不需任何专用设备,不必切断粉碎,不添加任何辅料,即可在室内或室外荫棚内墙式栽培平菇、凤尾菇、榆黄蘑、姬菇等。每平方米投料50千克,产菇50千克~75千克,综合成本仅需25元(稻草不计价)。

1.稻草处理:选用干燥无霉变的陈稻草作栽培原料。在栽培适期内选晴天将稻草曝晒2~3天后,按0.5千克一把绕成“8”字形草把,放入2%~3%石灰水中浸泡5~8小时。捞出,沥干后堆料发酵。当堆温升至60~70℃时翻堆,复堆后当草堆中心温度升至60~70℃时再翻堆,发酵期5~7天,翻堆2次,使稻草变软。发酵好的稻草质地柔软,一拉即断,味清香,不酸臭,呈茶褐色。

2.菌种选择:选用草秸型专用高产菌种,以麦粒种为佳。

3.建菌墙播种:草把相对摆成一排,撒上1层菌种,长度不限。然后再摆1层草把,撒上1层菌种。这样共摆4~5层草把,每层草把厚20厘米,最上面撒1层菌种(为总量的1/4)。最后在菌种上撒少许散稻草,让菌种似露非露,并用干净木板压实,覆膜发菌。菌种用量是干料重的15%~20%。每排菌墙间距70厘米。

4.发菌及出菇管理:播种后要注意温度变化,2周内控制堆温在32℃以下,防止高温烧菌,一般不揭膜。播后第2周开始,每3天通风1次。方法是掀动塑料薄膜拌动几下,使多余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随即盖好。播后第4周,可见料面菌丝浓白,有较强的菇香味。当料面上有黄色水珠出现时,表明菌丝已发好即可出菇(需25~30天)。此时应加大温差刺激和光照刺激,几天后即可大量现蕾。当菇蕾菌盖长到1厘米后,每天向空中喷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从现蕾到采收需5~7天,在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销售。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

8.

    783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