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种植蘑菇

小龙0分享

蘑菇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食用菌,目前也是受人们欢迎的食物,那么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你知道吗?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

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生物学物性

(一)温度

温度是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生活条件,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蘑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纽结子实体的数量和质量。菌丝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较子实体产生阶段高。当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受到低温和其他因子的刺激,就开始纽结分化形成子实体。

蘑菇菌丝在8—27℃这个范围内,温度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就加快,最适合的温度是23—25℃。 蘑菇子实体分化要求的温度比菌丝生长阶段低,从5—20℃范围都能产菇,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子实体生长的速度增快,但是子实体发育的最适温度是13—18℃。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18℃以上)产生的子实体数量多而且密度大、朵形较小、菇肉组织疏松、重量轻、品级稍次,但两批菇发生的隔期较短,俗称“返潮”快。一般来讲,20℃以上,子实体停止发生。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12—15℃),产生子实体个数较少,朵形较大,菇柄短,菌盖肥厚,菇肉组织致密,单菇重、品级较优,两批菇发生的间隔期较长,但低于12℃的温度,就会使子实体生长发育缓慢,如若温度低于5℃,子实体就会停止生长,但在高温、低温均属正常情况下,其最终的总产量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

(二)湿度

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蘑菇对湿度的反应极为敏感。在实际栽培中,菇房的湿度和培养料中的含水量,对蘑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生、发育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蘑菇子实体有90%是水分,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培养料中吸收大量的水分,以此来满足其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故经常补充足够的流水分是十分必要的。

蘑菇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水分是不同的。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在63—68%时,菌丝生长最旺盛,低于50%,菌丝生长缓慢、纤细、甚至停止生长,培养料过湿,造成通气不良,菌丝也会逐渐萎缩死亡,如堆肥时的含水量超过75%,在堆制过程中,就会产生嫌气发酵,导致堆制出来的培养料发黑、变粘并有一股酸臭味、理化性质较差。

利用煤球炉加温进行培养料的后发酵,开始处理时的含水量需在65—72%,发酵结束后,培养料的含水量控制在68%左右。菌丝体生长时,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在70—75%为宜,超过80%时,若再遇到高温,则易发生杂菌。若菇房中的相对湿度在50%以下时,培养料水分蒸发太厉害,会造成培养料失水过多而偏干,也不利于菌丝体生长发育。

子实体发育阶段,更需要大量的水分,菇房中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左右为宜,相对湿度超过90%时,对子实体会产生恶劣的影响,菌盖上长期留有水滴,极易发生细菌性斑点病,然而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菌盖外皮变硬,甚至发生龟裂,相对湿度低于50%时,停止出菇,原有的小菇蕾,也会因干渴而最后枯萎死亡。

(三)通气

蘑菇是一种好气性的菌类,在它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由于呼吸作用,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因此,菇房的通气也是十分重要的。菇房的通风换气强度,应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气象因子而定。

实验表明: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达2—3%时,蘑菇菌丝体的营养生长仍旧良好,可是在子实体发生和发育阶段,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0.06—0.2%时,子实体分化最好(因使用的菌株不同而会有些差别)。如菇房内积累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对菌丝体和子实体都会有毒害作用,在通气不良的情况下,菌丝向覆土层蔓延,子实全会变形,菇房内二氧化碳含量在0.2—0.4%时,菇盖变小,菇柄变细长,小菇蕾很易开伞。当菇房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达0.4—0.6%时,菇床培养料冒菌丝,出菇停止。 因此菇房一定要通风良好,不断地调入新鲜空气,排除各种有害气体。

(四)光线

蘑菇在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中,均不需要光线,在黑暗的条件下生长的蘑菇子实体颜色洁白,菇肉肥厚细嫩,朵形圆正,品质优良。实践表明,光亮时,蘑菇易在覆土中形成,光线较暗(散射光)时,蘑菇易在覆土表面形成,有人认为,微弱的间接阳光对蘑菇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蘑菇最忌直射阳光,子实体在光线很强的环境中,菌柄伸长会变曲,菌盖会歪斜不呈圆形,此外,直射阳光会使菇房的温度、湿度起变化,因此,菇房内最好要保持黑暗,避免阳光直射入菇房,尤其是直射菇床,非常微弱的散射光对蘑菇子实体的影响不明显。

(五)养分

蘑菇是一种草腐菌,它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制造养分,其生长发育完全依靠吸收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因此,堆制好优质的培养料是蘑菇丰产的物质基础。蘑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碳源和氮源养分。碳源来自有机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果胶和有机酸等;氮源养分从粪肥、豆饼、花生饼和化学肥料中获得,它还需要磷、钾、钙和铁等元素。钙能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发育,并有促进子实体形成的作用,还能使堆肥和土壤凝成团粒,提高培养料的蓄水能力,中和并稳定培养料的酸碱度,以及调节其他元素的作用。

(六)酸碱度(pH值)

培养料和覆土层的酸碱度也是蘑菇生长的一个重要生活条件,培养料的酸碱度以pH6.8—7.2为宜,覆土的酸碱度以pH7.0为合适,当培养料的酸碱度高于8.5或低于5时,菌丝体生长不良,培养料进菇房时的酸碱度最好在7.5左右。由于蘑菇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产生碳酸和草酸,会逐渐使培养呈酸性,因而,生产上施用碳酸钙和消石灰,以之中和。为了保持蘑菇生长发育的环境呈弱碱性,覆土材料的酸碱度,一般调节至7.4—7.6为宜。

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培养料的堆制

制备优质的、有选择性的蘑菇培养料,是蘑菇栽培,高产丰收,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的关键,劣质的培养料是不可能得到高产的。

要想制备优质的培养料,目前还没有既省事又实用的简便方法,尽管人们对制作过程的认识有相当大的提高,具体操作方法也有了相当的改进,可是,堆制发酵段质的蘑菇培养料,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栽培者的操作管理艺术——直觉、知识、技巧和经验的综合。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堆制发酵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因为堆制过程实质是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变化过程,因此堆制发酵进行的速度、完成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均随这些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制备优质培养料的技术在于控制培养料中发生的变化,当堆制发酵完成时,培养料就可提供蘑菇生长的最佳营养条件。尽管制备培养料的理论可以从书本中学到,然而细致的堆发酵的管理技术,却只能在堆肥的实践中学到。

(一)备料

进行大面积的蘑菇栽培所需要不得培养料,草料和粪料等原材料的数量是非常大的,这些都必须提早进行收集、运贮、堆藏备用。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作为蘑菇培养料的原材料十分丰富。草料有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燕麦秆及玉米、小米、甘薯、花生的茎叶等等;粪肥材料有牛粪、马粪、骡粪、驴粪、猪粪、鸡粪及厩肥等。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各地栽培者应充分利用本地区内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材料作为蘑菇培养的主材料。

不论使用那一种作物的秸秆作为培养料的主要材料,都必须在收割之后马上就捆成小捆,并利用阳光曝晒几天,及时能晒干的材料最好。以稻草为例,优质的干稻草色泽金黄、质地坚硬、没有霉臭味。这种稻草用来堆制培养料,发热量高,养分损失少。晒干后的材料,要进行妥善保管,以防变质。 蘑菇培养料的另一种主要原材料,是各种牲畜粪,如马粪等。也要提前收集,充分晒干后,贮藏起来备用。

除了稻草(或其它作物秸秆)和牛、马粪或其它牲口粪等原材料之外,栽培还需要一些辅助材料,这些作为添加剂的辅助材料,主要是为了增加培养料中的氮素含量和磷素含量,此外还为了改变培养料的理化性质。常用的添加剂有: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菜籽饼粉、尿素、硫酸铵及氮磷钾复合肥、过磷酸钙、石膏粉、石灰粉等。

(二)蘑菇培养料的配制

配方1:粪草培养料:草料(稻草或麦草)50%、家畜粪(干重计)45%、过磷酸钙1%、碳酸钙2%、石灰2%。每500公斤培养料加浙江庆元科达食用菌公司生产的菇力宝丰产灵一公斤。菇霉灵杀菌剂0.25公斤。

配方2:半合成培养料:草料66%、家畜粪(干重计)30%、过磷酸钙1%、石膏1%、石灰2%。每500公斤培养料加浙江庆元科达食用菌公司生产的菇力宝丰产灵一公斤。菇霉灵杀菌剂0.25公斤。 配方3:无粪合成培养料:草料(稻草或麦草)86%、麸皮或米糠10%、过磷酸钙2%、石灰2%。每500公斤培养料加浙江庆元科达食用菌公司生产的菇力宝丰产灵一公斤。菇霉灵杀菌剂0.25公斤。 以上3种培养料配方是根据家畜粪的用量来设计的。配方中的主要原料为稻草和麦草,这两种草料可单独使用,但混合使用为好,且以稻草70%、麦草30%的比例混合效果最好,不仅在养分上能互补,而且还能改善物理性状,有利于提高产量。此外,还可用20%—30%的食用力下脚料来代替草料,以棉籽壳下脚料为最好。

(三)培养料的堆制过程和方法

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是蘑菇栽培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堆制发酵得好,就能得到优质的培养料,当年的丰收就有了六成的把握。

(1)堆制前的准备工作

将稻草切成1尺左右的长度,如用稻草、麦秸混合堆肥时,质地较硬的麦秸应先用石滚压碎,再切成30cm左右的长度。堆料前1—2天,要把切好的稻草淋水或浸泡,捞起堆成大堆,让其充分吸水。使用的各种畜粪和磷肥,经混合均匀后,单独预湿堆积。

因为原材料都是干的,粪和草的吸水速度比较慢,材数量不多,所以,在堆制培养前1—2天,要把这些材料进行预湿处理。

原材料预湿的程序,一般是调到含水量为60—65%。简单的检查方法是用手抓起一起粪肥,用力一捏,以能看到水从指缝中渗出而不会滴下来为度。检查稻草的方法是抽出几根稻草秆拧绞一至三下(拧成扭曲即可),以能看到有水渗出为度。

在预湿时,也可以把含水量控制在稍偏干一点,含水量大约掌握在55—60%,建堆后,在每一次翻堆时,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喷淋补充。用这种方法加水,含水量不易偏高,上堆后温度上升的快,升得高。

(2)堆肥场地的选择

堆制培养料的场所,一般都在晒场、水泥场或地势较高的平坦地方。同时还要选择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为了防止雨水冲淋,若能利用有遮盖的场棚或房屋进行堆制,最为理想。

(3)堆制过程

建堆时先在打扫干净的水泥地面上铺放一层经预湿处理过的稻草,厚约1cm,宽1.5—1.2m,长度4—6m或视材料的多少以及场地的实际情况而定。把稻草厚薄均匀一致地铺好之后,上面撒放一层预湿的畜粪,厚度约5—8cm,如水分不够,此时要适量均匀地喷水,这样一层稻草、一层粪、堆积至1.5m的高度,最上面一层用马粪全面覆盖,如在室外堆制的培养料,晴天要用草席等覆盖物遮阴,以免风吹日晒,阴天要有塑料布(膜)覆盖,防止雨水渗入堆内。堆时要注意堆的形状,边缘尽量垂直,整齐,即堆顶与堆底的宽度相差不太大,顶部至少还要有1m以上,以便保持堆内温度。

(4)堆肥中的温度及翻堆

在正常情况下,建堆后的第二天,堆内温度开始逐渐上升,到第五至第六天时,就可升至最高温度,一般可达70—75℃;堆温升至最高温度后1—2天,温度就开始下降。这时就要进行第一次翻堆。具体做法是:将外围的料翻到中部,下部的料翻到上部。以后每隔5天左右翻堆一次,每次翻堆时,并要补充水分——含水量保持在65—70%为宜。在第二次翻堆时,要添加石膏粉和碳酸钙。

一般情况下,经4—5次翻堆后,堆肥即可腐熟。堆期需25—30天。若用于后发酵(二次发酵)的培养料,则堆期可缩短至15—18天,一般翻堆3—4次。

(5)堆肥的后发酵——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法是我国近几年来,推广的另一种培养料堆制发酵法。

所谓堆肥的二次发酵,就是将经过一次发酵的培养料(翻堆3次),移入室内再进行一次发酵。堆肥的二次发酵处理是取得蘑菇优质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其增产范围在20—50%左右。在国外,蘑菇栽培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法国等,都已普遍采用二次发酵的新技术。

堆肥的二次发酵可分为两个步骤:即第一阶段是将堆肥温度升至60—65℃,保持2—4小时或更长时间,以杀灭堆肥中残存的害虫和有害微生物(巴氏消毒);第二阶段是,稍微通风将堆温降低至50—52℃,保持4—7天进行后发酵,使有益微生物(放线菌)充分生长繁殖,然后,温度降至25—26℃进行播种。各地在后发酵的形式方面,创造了不少经验,例如,采取固定床架式后发酵,即利用原有菇房的床架,把完成室外一次发酵的培养料,搬运到床架上,用煤球炉或蒸汽锅炉的蒸汽加温,也可用暖气加温而进行后发酵,也可结合自己现有的条件和设备,因地制宜进行。

经后发酵(2次发酵)后的堆肥呈暗褐色,稻草(或麦秸)变软、易断(一拉即断),但仍有弹性,水份含量以65—68%为宜,酸碱度7.5,无氨臭味,无线虫及其它各种虫害。

(6)堆制后的培养料评定

堆制发酵后的培养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的栽培成绩,因为堆制发酵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虽然近几年来已经有了若干种检验方法,可以在堆肥场或实验室里进行测定,但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取代长期的堆制经验,也没有单一的用来测定培养料质量的测验方法,最终的裁判者是蘑菇,看其生长的好坏和产量的高低给予评价。

目前人们可以从培养料的外表、气味、触觉和颜色等几方面对培养料质量进行粗略的估价。当然,由于栽培者的个人技术和经验不同,判断培养料质量的结论也不会完全一样。

①闻 发酵适宜的优质培养料,应该是闻不到刺鼻的氨味和粪臭味,人的鼻子对氨味很敏感,能够闻到低至10—20ppm浓度的氨,而这个浓度刚好是,对蘑菇产生不利影响的最低浓度,所以凡是能闻到氨味的培养料,则说明游离氨的浓度太高。

②捏 发酵良好,含水量适当的优质培养料,用手抓一把料握在手中,质感很好,培养料质地松软,没有粘滑的感觉,用力一捏,不会有水流出,不会有水流出,但在手掌留有潮湿的印子,培养料会成团,但一抖动就会松散开来,相反,如果培养料握在手中,感到粘滑,捏紧后有水流出,并会粘成一团,不易散开,这说明培养料发酵不良,含水量偏高。

③拉 适熟的培养料,稻草(或麦秸)的原型尚存,但是纤维的强度已经很小了,这时拿出几根稻草(或麦秸),轻轻一拉就断了,堆中的稻草(或麦秸),虽然几经翻堆,有的已经成小段,但并不是烂成碎段,假如稻草(或麦秸)强度还很大,说明分解程度不 够。

④看 从料堆的体积来看,它已经大大地缩小了,只有初建堆时体积的60%左右。

培养料的颜色应是黄褐色的到综褐色,当然这和培养料的种类及配方组分有关系,但是,呈现黑色或蓝黑色的培养料,一般都是发酵不良的培养料,料中有金黄色稻草,常是分解不足的现象。

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播种

播种时间早晚直接影响到蘑菇的收成,应视当地气候条件而定。发菌阶段室温不宜超过28℃,温度太高不利发菌,若超过30℃,就会使菌丝的生命力大为减弱。出菇以后温度不超过18℃,不低于14℃,否则生长速度太慢,所以,出菇温度在14—16℃,发菌温度在28℃以下为宜。

(一)播前的准备

(1)在培养料进菇房前,必须进行1—2次空菇房消毒(在此之前,还应将要修缮的全部工作做完),特别是连续使用过的旧菇房,这顶工作更应加强。消毒的目的是杀灭菇房内及潜伏在床架、板缝里的杂菌和害虫。

(2)将发酵腐熟好的培养料,在菇房消毒后,要及时运进菇房的床架上。

培养料在进房的前一天,用菇荣牌气雾消毒王按每立方米空间用2克的用量熏蒸,要在料堆的周围和表面喷0.5%的敌敌畏(含吨品DDV80%)或0.3%的乐果(含纯品乐果40%)等农药,施药后,覆盖塑料薄膜,以杀灭螨类及其它害虫。

培养料拆堆进房上床前,要将上下、里外的培养料混匀抖松,并检查含水量(如用手握紧料,而指缝间能见水或滴下一滴水时含水量大致在63—68%)和酸碱度,当天进房铺床,菇床铺料厚度18—20cm,要求厚薄均匀、松紧一致,床面平整,如果培养料在播种前先进行后发酵(二次发酵)处理过的、则在后发酵结束后,再将培养料均匀地铺放到各层菇床上。培养料全部进房上床后,要彻底底清扫地面杂物,紧闭门窗和拨风筒,每立方米空间用2克菇荣牌气雾消毒王熏蒸,次日打开门窗和拨风筒,进行充分的通风换气后,即可播种。有的地区,在消毒和通风后,还要进行一次翻料,即将铺好在菇床

上的培养料再上下翻转一次,把料抖松、混合均匀,除去土和各种杂质,最后再使培养料松紧一致并适度,厚薄均匀,床面平整,以免出菇不均而影响产量。

(二)播种方法

播种前要对培养料的含水量再检查一次,特别是经过二次发酵处理过的培养料,常易呈偏干状态,这时就要边翻边拌,边喷水,以此来调节培养料的含水量,使含水量达到65—68%比较适宜。 在进行翻料、喷水等项工作的同时,要经常地把培养料抓起来闻一闻,检查一下是否还有氨臭,特别是一次发酵的培养料,料中经常含水量有一些残留的游离氨存在,其浓度若太高(超过20ppm)会杀伤蘑菇菌丝。

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管理及覆土

在生产实际栽培中,只给蘑菇生长发育创造一个最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营养条件等,这些并不一定能使蘑菇高产,而创造一个蘑菇在与其他微生物竞争时,对蘑菇最有利的条件,这才能使蘑菇真正获得高产。很显然,蘑菇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是在与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竟争中度过的,这个现实在栽培中应当重视。

(一)前期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播种后15天以内,料面不能直接喷水,一般的播种以后,到覆土之前,料面宜适当放平,这样管理的料面干净、杂菌少。

对于有些保温性能差的菇房,播种后又遇到持续炎热和干燥的天气,菇房内的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为了防止培养料过于干燥,影响菌种的定植和吃料,可以在培养料上(床面)覆盖一层报纸,必要时可以在报纸上喷水,以及在菇房的空间,地面上喷雾,以提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这一阶段菇房内的相对湿度宜保持在75%左右,覆盖在床面上的报纸,每天都要翻动1—2次,以利通气。

(二)覆土

蘑菇菌种定植后,在正常的栽培季节,一般经过15—18天的生长(即播种后18—20天),菌丝从播种穴向四周的培养料可长出3—5cm,即深入到培养料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深度,相邻两个播种穴的菌丝虽末连接,但只剩下2—3cm的距离,这时可进行覆土,若播种量大、密植的蘑菇,穴间菌丝有的可能已连接,但只剩下2—3cm的距离,这时可进行覆土,若播种量大、密植的蘑菇,穴间菌丝有的可能已连接了,则覆土时间可提前2—3天,即播后13—16天进行覆土。

覆土是栽培管理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覆土质量的好坏,与下步蘑菇的产量和质量有直接的关系。 蘑菇的子实体必须在覆土之后,才会发生,而且是在覆土中纽结和长大的。覆土的作用不光是起着改变水分和通气条件的作用,在普通的培养条件下,尽管培养料中的菌丝长得十分旺盛,但如果没有覆上合适的泥土,子实体一般不发生,即使有纽结,数量也很稀少而且不正常。当覆盖合适的泥土,调节好湿度后,蘑菇菌丝很快就会长出覆土层,子实体一般在15天左右形成。

覆土所用的土质,分粗土和细土两种。下层覆用粗粒土,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条件,上层覆用细粒土,以保持料内良好的水分状况。粗土粒直径1—1.5cm左右,覆盖厚度为2.5—2.8cm,细土粒直径0.5—0.8cm,

厚度为0.8—1cm 覆土层总厚度在3.3—3.6cm。

覆土方式是连续的,即覆完粗粒土,调好湿度后(2—3天),就马上进行细粒土覆盖,中间几乎没有间断。

蘑菇的科学种植技巧:后期管理和采收

蘑菇栽培的后期管理工作,包括水分管理、通风换气、采收、菇床整理、追肥等,其中重要的是水分管理工作。

(一)温度

发菌阶段菇房温度控制在23—25℃为宜,出菇阶段温度控制在14—16℃为宜。

(二)水分

从覆土到出菇,在正常情况下,需15—20天。这段时间的水分管理,开头3—4天喷水稍多(每天我次轻喷,切忌喷水过急过重),使覆土的含水提高到最适的含水量,当覆土层的含水量达到其最大持水量(泥炭中的最大持水量为75%左右),每天只需喷少量的水,以维持其水分平衡即可,即覆土层中每天蒸发失去多少水分,就给予补充多少水分。每次喷水之前,先检查、观察床面的干湿程度,结合当天的气象因素,决定喷水量。

覆土后10—15天,当蘑菇菌丝普遍长到覆土层,扒开上层覆土可看到许多米粒大小的白点(即由线状菌丝变粗而形成的小蘑菇),且在灯光下可看到覆土缝中已有大量的绒毛菌丝长出时,就需要适时、适量的喷洒较重的“结菇水”。每天喷水一次,每次每平方米用水1l左右,连续喷2—3天,促进子实体迅速形成,并使覆土缝中的绒毛菌丝横向生长,变粗转化为线状菌丝,为下批出菇打下基础。喷“结菇水”期间,菇房内要同时加强通风,喷“结果水”后,停水2—3天,再恢复正常的喷水量。

喷“结菇水”后7天左右,当子实体普遍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又要喷1—2次重水,每天喷水一次,每闪每平方米1l水左右,使黄豆大小的子实体迅速出土长大。喷水后,还要通风几小时,然后减少通风,增加空气湿度。

出菇前期,即第一、第二、第三批大批菇出土后,当每批菇长到黄豆大小时,都要喷一次重水,每平方米喷水1l左右。以后每天喷1—2次,每次每平方米0.5—0.8l,喷水的时间最好在早我温度较低时进行,这样一直保持到采菇高峰之前。再以后,逐渐减少喷水量,每天喷水一次,每平方米喷水0.8—1l,直到下批小菇出土后,长到黄豆大小时再喷重水,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水份管理。

出菇后期,即第三批菇采收以后,蘑菇基本上不是成批生长了,这时期的喷水,要采取轻喷、勤喷、逐渐减少喷水量,每天每平方米喷水0.8—1l。

喷水的技巧要求能均匀、全面、没有干湿不均匀的现象,喷枪口要向上或侧喷,移动时速度要均匀而有规律,高低一致,不能乱扫或忽高忽低,严禁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 菇房内的空气湿度,发菌阶段控制在70—75%,出菇阶段控制在85—90%为宜。

(三)通风换气

从复土到出菇这段时间里,前期因蘑菇菌丝已将布满菇床或已长满三分之二的培养料,其生长量较

覆土前增大,呼吸作用比较旺盛,消耗的氧气和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多,这时应给予适当的通风换气。 正常的气候条件下,最好是采取长期持续通风的方法,根据蘑菇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菇房的结构、保温、保湿性能等特点,选定几个通风窗长期开启。如果遇到特殊的气象因子,如寒流、大风等,则以增减通气窗的数量来调控通气量,这种长期持续通风的方法,能使菇房内的环境变化幅度较小,保持相对稳定的空气循环,以保持菇房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0.08%,覆土层表面上的二氧化碳含量低于0.1—0.5%。沿用已久的定期通风换气的方法,会使菇房内的小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由于短时间内温度和湿度剧烈的波动,结果会经常造成小蘑菇生长不良,甚至成批死亡。

为了防止外界的强风直接吹入菇房,在考虑留长期通风口时,不要选择正对菇房的气窗,最好是选留对着通道的气窗,布局也要能使整个整个菇房都达到对流的目的,避免出现死角。并且保证新鲜空气不断流入,使菇房内的CO气体不断排除(出),以便保证蘑菇子实体下常形成。

(四)适期采收

当蘑菇长到2cm以上,达到收购规格时就应该及时采摘,蘑菇产品的收购规格、质量要求,各地的罐头厂都根据自己加工制罐的需要具体规定。

一般的采收适期为菌盖在2cm以上,菌幕尚未破裂之前,都属采收适期。

在采收期间,应每天及时采收,必要时可每日分上午和下午采收两次,具体采摘方法是前期多采用旋菇法采摘,后期采用拔菇法采摘。

每潮菇采收完毕以后,应停止喷水5—7天,待菌丝恢复生长以后,继续进行喷水及其它各项管理工作。 通常采收第四批菇以后,大约是采收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以后每批蘑菇的产量已经明显地不如前几批了。由于养分的消耗,每批子实体的数量和质量也开始下降了,采收的方法也逐步由旋菇改为拔菇,即采摘时,要把菇“根”下部连接的老化菌索一齐拔掉,因为这些老化的根状菌索,已经没有什么再生能力了。

刚采摘下来的蘑菇,要轻轻放在铺有干净纱布或铺有纸的蓝子里,以后用锋利的小刀,整齐切掉菇脚。

新鲜的蘑菇,质地非常脆嫩,无论在采摘、切根、搬运时都要注意轻拿轻放,绝对禁止乱丢乱抛!因为粗暴的操作,会使产品的档次大幅度下降。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