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倩愉0分享

老人用药,必须按照医嘱的要求,像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或长期需药物抑制病情的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服用西药外,多会选择中医药治疗、调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老人用药的注意事项

1.药物是治疗老年疾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治疗上要做到正确、安全和有效,以达药物疗效最大而毒副反应最小之目的。

对老年人用药标准应严格掌握适应性,由主管医师根据病情作出决定,做到对症下药,对病下药,切不可药石乱投。

有些病症偶尔一时性出现,医生认为可用或不必用药物治疗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切忌道听途说,轻信广告宣传,自作主张,滥用新药。即使亲友推荐,也要从实际出发,弄清楚各自的病情和特点,同医生慎重研究和仔细咨询后再酌情取舍。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比青壮年高,新药的科学资料和临床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更不宜贸然应用。

2.服药种类尽量简化

老年人同时可患多系统疾病,出现多种症状,常多科就诊,几种药同时应用,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协同和拮抗作用,致使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发生率骤增。有人分析老年人的药物不良反应通常为青壮年的1.5~2倍。

同时服五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8.6%,而同时服用六种甚至十多种药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增至81.4%。因此,老年人用药应尽量简化,在同一时间内由医生抓住主要疾病,兼顾次要疾病,精细选择,慎重使用,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能用一种药物有效时,就不必用两种药物。于万不可“多多益善”,结果事与愿违,增加不必要的不良后果。

3.用药原则应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

药物经口服后,经胃肠道分解和吸收,在血液内与血液蛋白结合后循环全身,到达靶细胞而产生药物效应。在分解、吸收、结合和运转过程中,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药物与血蛋白结合减少,加上血流量下降,血流速度缓慢,老年人常发生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肝的酶活性和肾的排泄能力都有下降,致使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副作用。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宜从最小量开始。一般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2/3~3/4,80岁以上则只用1/2,有肝肾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用量宜更小。鉴于老年人之间个体差异大,故强调用药剂量应个体化。有时要耐心调整,仔细监测,逐步找到最适宜的剂量。许多医院已具备测定血液药物浓度的设备,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做到疗效最佳和剂量适当,又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如洋地黄在血内既有效又安全的浓度范围较小,剂量小则达不到预期药效,若增加剂量又容易出现洋地黄毒副反应,故测定洋地黄在血内的浓度,较容易找到安全和有效的用药剂量,在老年心脏病人的抢救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严格遵照医嘱服药特别重要

老年人由于记忆力差,听力、视力减退,常听不懂或记不清医生对服药的嘱咐,不能严格按照医嘱规定的药物品种、服药次数和服药的剂量准确服药,而易发生忘服、误服、重复服或多服,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此种现象称为病人对服药顺应性差。最好将每天所服的药列出清单,将每次所服的药按早、中、晚分别装入袋中或用纸包好,以便按时服药。服药时由本人或家人核对,以免错服。每个装药水的瓶上或装药片或药丸的纸板上应用醒目的字标明用药方法和次数。让老年人真正做到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和按次数服药。

5.当病情好转或治愈后,应遵照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

多科就诊,几种药同时服用,一定要向各科的医生说明正在服药的详细状况,避免药名虽不同,但药理作用相似的几个品种同时服用。少数老年人用药容易而停药难,屡屡增加服药数量,而且用药时间过长,极易因疗程或剂量过大而造成不良反应或严重的后果。

老人不良用药习惯的危害

1、四五种药一起吃

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服药的种类也不少。但在同一时间内用药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大。因此,开药时一定要问清医生,容易“打架”的药最好在服用时间上尽量间隔开。

2、偏听偏信

许多老年人患病初期,都抱有希望尽早治愈的急切心理,一旦短期内达不到预期疗效,便更换医院、更换药品,或者偏听偏信,根据别人用药经验进行治疗,甚至听信小广告的虚假宣传,滥用“祖传秘方”“灵丹妙药”。殊不知,很多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只有根据医嘱坚持用药,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能尽量保持健康的身体状况。

3、乱用补药

老百姓一种比较普遍的偏见,认为以人参为代表的滋补品再怎么吃都对身体有好处。可实际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明确的虚证才需要服用相应的补品。但也不宜久服,长时间服用会引起腹泻、失眠、神经过敏、血压升高、性欲亢奋、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

4、不遵医嘱

主要有两种情况:超量服药和减量服药。前者是由于部分老年患者治病心切,擅自增加用药剂量,以为这样可以好得快一些,结果常常是增大了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另一种情况是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一定了解,担心产生依赖性或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认为症状减轻就可以停药,结果却耽误了治疗。

5、停药不问医生

患多种疾病时,老人可能要看多达3~4位医生。不同科室医生会根据专科治疗需要,考虑是否用药。患者应告知医生正在用的药,以免影响判断。必要时需要多科室医生同意,才能停换药。

6、用药也跟风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有些老人发现自己用某种药效果不好,但其他人用效果却很好,这多是因为病情有差异,以及体质不同造成的。用药应遵医嘱,不能看到其他人用着效果好,就随意换药。

常见的用药误区

抗生素莫轻易用

很多人一有“上火”喉咙痛等不适就吃几颗抗生素。而乱用/滥用抗生素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近年来,临床乱用抗生素的现象有所好转,但很多人将抗生素当“消炎药”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自我感觉的一些所谓的“炎症”不一定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轻易用抗生素,很可能是“无炎可消”吃错药,到正真需要用时可能已出现耐药性。

拉肚子别急着吃止泻药

有位老人,吃完一根黄瓜没多久就开始拉肚子,一直往厕所跑。老人觉得这样可不行,于是拿出家里的小药箱,找出止泻药吃了,拉肚子倒是止住了,可后来却因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

其实,腹泻了吃止泻药是要分情况的。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一般细菌、病毒会引起感染性腹泻;因受凉、精神紧张等引起的腹泻则称为非感染性腹泻。

其中,感染性腹泻是人体将部分病菌、毒素及坏死的细胞排出体外的“排毒”过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吃止泻药,可能会使这些毒素滞留在体内,加重病情。就像提到的这位老人,由于是细菌导致的感染性腹泻,吃止泻药反而加重了病情。因此,老人出现腹泻后应及早就诊,确定病因后再用药。

拉出整片药并非质量问题

有位老人说有些药品的质量不好,吃一整片进去,还是整片的随大便拉出来,完全没吸收。于是自己买个钳子,把药片先剪成几瓣再吃。其实,这是老人对药品不太了解。

有的药品与普通药片不同,属于缓控释片剂,这类药吃进去后,有效成分已经被吸收并发挥了疗效,但药物的载体(骨架外壳)会随大便排出来,看上去好像是药片没被吸收。如果老年人不了解自己吃的药是不是缓控释片,以及这类药物制剂的特点,就容易出现上面的误解。

皮试阴性不代表不会过敏

有位82岁的老人发烧了,被家属送到医院急诊进行治疗。输液前医生要求先给老人做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阴性才给开药输液。医生还要求老人输完液后,再留院观察30分钟后才能回家。但是家属感觉没什么问题,输完液没等几分钟就带老人离开了。结果,刚走出医院大门5分钟老人就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再送到医院急诊时已失去了救治机会。

大家一定会问,不是已经皮试阴性了吗,为什么还会发生过敏反应?其实,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临床上较多见的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15~30分钟内发生;但迟发型过敏反应就没这么快了,所以患者头一次输液后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因为最严重的反应就是休克,不及时抢救非常危险。

丢掉药品包装易用错药

丢掉药品的包装盒很容易导致用错药,因为很多药片的“长相”非常相似。有位老人有一次把家里药品的包装撕掉后,服药时错把阿司匹林肠溶片当成了降糖药阿卡波糖片服了。过了几天,当他再找阿司匹林时发现少了一板,这才发现自己用错药了。

很多药品如果扔掉包装后很难区分,所以存放时尽量不要撕掉包装。药品保存的地方也要通风干燥,不要放在厨房、阳台、暖气上,有些特殊药品还需要冷藏,老年患者一定要看清楚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后,分情况保存。

补药过用也伤身

很多人吃“补药”有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需求。一般在大病后/产后/术后体虚时才有必要适当用药进补。进补也讲季节,一般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较适宜。另外,进补不宜常年累月的补。因为补药也是药,用不对症或补过头就会伤身。如在广东,若长期单独使用过于温燥的红参,已出现口臭,咽痛甚至流鼻血等症状,一般人补气生津,更适宜用西洋参。

用药安全护理措施

1、成立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护士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用药上的失误,轻者影响治疗,重者危及生命,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如何加强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是有效增加患者信任度,有助于构建和谐关系,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为此,护理部在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成立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各科护士长组成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考核标准、方法、程序,负责对临床护士进行安全用药的教育、培训及定期督导等,最终达到安全用药规范。减少了临床护理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2、设计并制作药品标识卡

医院组织用药护理安全小组成员到外院参观学习,与药剂科一起学习药品管理相关法规,由医务科、药剂科与护理部联合制定高危药品目录、高危与高浓度药品标识、近效期药品标识卡及药品管理卡等,通过在两个科室试点应用,进行修订,推广到全院,最终确定各类标识的颜色与规格。高危药品标识卡为白底黑字塑料牌、高浓度药品为白底红字塑料牌、近效期药品分3个月与6个月内两类,3个月内近期标识为白色底黄字塑料牌,6个月内近效期标识为白底蓝字塑料牌。各类塑料牌大小为5cm×9cm,分别定位黏贴或悬挂。药品管理卡为3cm×3cm大小的硬质底卡,内容有药品名称、剂型、有效期。

3、各类药品标识的规范使用

高危药品与高浓度药品单独放置,专人管理,并贴有相应标识。除原盒存放的药品必须使用药品管理卡,散装口服药将纸卡用橡皮筋捆于棕色药瓶外,药剂科每半年统一回收处理科内过期针剂与口服药。注射用药按失效期先后次序摆放,有效期在3个月内或6个月内的药品必须摆放近效期标识牌,高危药品单独摆放,并用醒目标识标明药品名称。

4、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护理部制订护理工作手册,人手一册,包括:护理各项工作制度,突出核心制度、护理工作流程、护理质量管理关键环节流程及常用护理操作规程等。重点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核心制度,认真落实“三查八对”制度,严格执行药物查对制度。调整排班模式,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中午、夜班的双班及新老搭班的制度,减少单人操作时的确定性风险。

5、完善护理人员临床用药培训制度、提高其安全意识

安全用药的前提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随着医药的快速发展,护士在校所学药理知识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建立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制度,组织临床护理人员定期进行临床用药安全、新药用法、药品不良反应等专题讲座。制作统一的管理手册,保证全员熟悉各类药品使用、标识及管理规定,减少用药管理的盲目性,确保护理安全。

    7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