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李金0分享

进入了高中后,很多新生会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觉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应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一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席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1)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无权享受这种民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高一历史上册易错混淆点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汉代并非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稍作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稳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文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5.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6.《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7.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4.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5.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五四运动并未取得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1.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的是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3.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性文件:

(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4.“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5.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纵注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

5.中美正式建交的时间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边国家。

9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

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高一历史上册五四运动大事件

4月12日巴黎和会讨论山东问题,日本坚持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并以退出和会为要胁。30日,和会议决德国在山东之权利,概让日本。

4月24日,梁启超致电国民外交协会,发布归还青岛通电。

4月29-30日,巴黎和会代表参加会议,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条款【56、157、158条】,德国在山东权益让与日本。

5月1日,中国谈判代表、外交总长陆征祥将此事电告 天津,并称如不,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取消庚子赔款、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天津外交委员会(总统府智囊机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不。上海《大陆报》“ 天津通讯”:“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

5月2日, 天津密电中国代表可以。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在《晨报》、《国民公报》撰文:“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

5月3日, 天津各界紧急磋商对策。当晚北生在北河沿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大会,并约请 天津13所中等以上学校代表参加,大会决定于4日(星期天)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

5月4日上午10时,各校学生召开碰头会,商定游行路线。下午1时, 天津学生3000余人从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生“还我青岛”血书。队伍向使馆区进发,受到巡捕阻拦,学生代表求会见四国公使,仅美国使馆人员接受了学生的陈词书,英法意使馆均拒绝接受。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

5月5日, 天津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蔡元培为首的校长团斡旋,被捕学生返校,学生复课。

5月7日,上海60多个团体举行国民大会。

5月9日,蔡元培出走。上海各学校全部罢课。

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 天津各大专学校教职联合会成立。

5月13日, 天津各大专校长递交辞呈。

5月19日, 天津25000名学生再次总罢课,之后开展演讲、抵制日货、发行爱国日刊等活动,组织“护鲁义勇队”。

6月1日,查禁联合会。

6月3日, 天津学生因为曹、章、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

6月4日, 天津学生出动比3日多一倍的人数上街演讲,当日700多名学生被捕。

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 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

6月6-8日,罢工规模扩大。

6月9日,南京路工人示威。

6月10日, 天津撤销曹、章、陆职务。

6月11日,总统提出辞职。

6月12日,商人开市。

6月17日, 天津致电专使在和约上签字。

6月23日,徐世昌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已电令陆征祥从缓签字。

6月27日,京津学生,留日留美学生请愿。

6月28日, 天津商学界代表再次请愿,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08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