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二、隋文帝的统治(“开皇之治”)
1.措施:(1)改革制度(2)发展生产(3)注重吏治
2.意义: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①加强南北交通;②根本原因: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河段: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涿郡—永济渠—洛阳—通济渠—淮水—邗沟—江都—江南河—余杭)
3.长度、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 意义(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
四、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
1.短命王朝,二世而亡。2.皆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被推翻。3.都有重要政治制度沿用多年:秦朝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有科举制。4.都有著名工程存世:秦朝的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赵州桥)。5.都是结束重大分裂时期完成的统一。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措施)
1.措施:(1)政治方面:①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用富于谋略和善断大事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2)经济方面:注重发展生产,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3)生活方面:崇尚节俭。
(4)文化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5)民族关系: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6)对外关系: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印度)求取佛经,促进了唐印文化交流。
2.意义: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女皇帝武则天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因为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所以人们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课开元盛世(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一、开元之治(政治)
(1)任用贤才(姚崇);(2)崇尚节俭;(3)重视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4)比较:唐玄宗与唐太宗相似的是(1)和(3)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经济)
1、农业(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技术的使用
(2)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3)比较:汉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在城的西北角,唐朝长安的市在居住区内,反映商业发展繁荣。
三、民族关系: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渤海君王;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四、对外关系:玄宗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兴修唐招提寺,促进唐日文化交流。
五、文化: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定都逻些(今拉萨)。
2、唐蕃“和亲”
(1)文成公主入吐蕃:
①原因: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向唐求婚。②过程:唐太宗——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③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金城公主入吐蕃:
①过程:8世纪初,金城公主——尺带珠丹。
②意义: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比较: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
(1)昭君出塞:①原因:呼韩邪请求和亲。
②过程:汉元帝——王昭君——呼韩邪单于(蒙古族)。③意义(影响):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相似:①原因相似——少数民族政权请求;②形式相同——汉族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③作用影响相似——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关系。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三、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方式
1.设立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设立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4.册封首领:唐玄宗册封回纥、渤海、南诏首领。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1.遣唐使:日本派到唐朝学习文化的人,唐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2.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期高僧,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游天竺:唐太宗时期高僧,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影响:促进唐朝与日本、印度的文化交流。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二、比较:汉唐对外交通图、经济重心
1.汉朝:以陆路为主,与少数国家交流。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
2.唐朝:海陆并举,与多个国家交流贸易。唐朝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技与艺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1)夺政权:“陈桥兵变”
(2)夺兵权:“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与辽的和战
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抗金正义、被杀冤屈
2.宋金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并给金岁币;③划界: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三、辽宋夏金政权并立
1.比较表
3.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认识宋朝的议和
(1)议和两宋都给并立国“岁币”,增加了宋朝人民的负担。
(2)议和结束了宋与并立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人民生产、和平交往。
4.比较:北宋、南宋的关系类似于西晋和东晋的关系:后者皆偏安于南方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高产粮食作物品种的引进(越南的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回顾: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培育水稻。
(2)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1)直接原因:偏安于南方,陆路受阻,主要依靠海路。
(2)政府支持: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3)技术支持: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北宋,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4)具体表现:拥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货币材质的变化
(1)时间:北宋前期
(2)地区: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北面食为主,南稻米为主;夏季冷饮;北宋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互市(贸易)。
3.住:农村住茅屋、富家住瓦房、贵族官僚住宅第。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邸店(旅馆)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演出的圈子。
2.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过年挂年画、贴“桃符”(春联)。
运用:王安石《元日》(正月初一)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宋朝的社会风俗有:放鞭炮、贴春联。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年,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统一蒙古草原。
比较: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国。
梳理:少数民族首领称呼——匈奴单于、吐蕃赞普、蒙古大汗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名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1)建立:1271年;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
梳理:北京——隋运河北端涿郡、金国中都、元朝大都、明朝北京、清朝京师
(2)统一: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1276年)
(3)南宋末年名臣文天祥抗元——坚贞不屈、崇高气节
比较:南宋初年名将岳飞抗金
2.忽必烈的统治
(1)经济措施:重视发展农业,商业繁荣。
①禁止圈占农田;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④开凿新运河:目的——便利南粮北运;河段——会通河、通惠河;效果——从杭州直通大都。
比较: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目的不同(交通、统治/运粮)、影响相同(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比较两图获取信息:截弯取直、黄河改道。
⑤开辟海运:粮食运输以海运为主。(刘家港——直沽——大都)
(2)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著有《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繁华景象。
(3)政治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①目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②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级行政区设立,始于元朝。
比较: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县级行政区设立,在教材中与秦国和秦朝有关。
(4)民族融合的发展:
①汉族外迁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③外国人与中国人通婚形成回族。(发展重要标志)
梳理:民族迁徙——秦朝移民戍边,修长城抵御匈奴。从东汉末年起,五胡内迁、北人南迁。元朝互迁。
3.读元朝疆域图获取信息:
(1)宣政院辖地:加强对西藏管辖,其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
比较:西域都护府——前60年,西汉在今新疆西域设置机构,标志着新疆成为中央管辖地区。
(2)今山东省属于中书省;今东三省属辽阳行省。
(3)加强对台湾管辖:琉球
4.教材中涉及“民族融合”的诗句话语
(1)唐朝白居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反映唐朝乐舞吸取了西域各族的传统元素。
(2)南宋朱熹:“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之服,扫地尽(没有)矣。”反映两宋时期,受少数民族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3)元末诗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中国“四大发明”
1、四大发明的有关知识
2.对四大发明的评价
(1)英国思想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2)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3)中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二、史学成就:《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比较:史学上的“两司马”
四、绘画、书法: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的画,“神品”。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今南京)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总结比较:丞相制度(存废决定于“专制统治的需要”,最终达到“君权强化”)
(1)秦始皇创立“丞相”官职。丞相李斯建议“焚书”。
(2)唐太宗任用贤臣,任用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唐玄宗任用姚崇。
(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设锦衣卫,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
3.八股取士
(1)命题范围:四书五经。(改变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2)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3)文体:“八股文”。
(4)影响: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夺权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明太祖设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的东厂,简称“厂卫特务机构”。
总结归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诸王”与“直接委派官吏”两种方式;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1)分封诸王:①西周分封制,分封诸侯。②西汉高祖刘邦分封子弟为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藩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晋分封诸王,导致“八王之乱”。④明太祖分封子弟为藩王,建文帝削藩,引来朱棣的靖难之役,最终明成祖依然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分封”最终都被“集权于中央”所取代。
(2)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①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出建立县制。②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④唐太宗合并州县;唐玄宗直接考核县令的政绩。⑤元世祖忽必烈创立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⑥明太祖朱元璋废行省,设三司。⑦清朝设行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体现的特点: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
2.条件(成功原因)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5.评价: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世纪。郑和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航海家。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台州九捷
(2)成功原因:
①戚继光进行的抗倭斗争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联想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军队称为“岳家军”;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共同点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都取得过大捷(郾城大捷、台州九捷)。
不同点是:岳飞抗击的是中国内部的少数民族政权;戚继光抗击的是外国日本。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总结:明清对外交往
(1)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
(2)外国入侵、中国反抗:①1553年,葡萄牙占澳门。②1624年,荷兰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俄国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康熙帝派军队打击收复,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明朝开始有外国侵略我国,反映出明清对外关系除了“和平交往”之外,还增加了“反抗侵略”。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都城:盛京(沈阳)1644年入关迁都到北京
总结:满洲发展的历史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跪录传达)
2、文字狱
(1)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2)目的:加强思想专制。
(3)危害:①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②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结1:明清君主专制强化措施——①明太祖废丞相;②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③明太祖实行的“八股取士”;④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⑤清朝实行的“文字狱”。
总结2:历朝思想专制措施——①秦始皇“焚书坑儒”;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明太祖 “八股取士”;④清朝“文字狱”。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清朝统一台湾(1683年);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总结:台湾在三国时期称为“夷洲”;元朝时称“琉球”,政府设机构管辖;清朝统一台湾,设台湾府。
二、雅克萨之战
1.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2.雅克萨之战: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总结:新疆地区
(1)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2)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二、土尔扈特重返祖国(乾隆时期)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总结1:康熙时期事件
(1)西藏:册封班禅;(2)台湾:统一并设置台湾府;(3)东北: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总结2:雍正时期事件
(1)中央:设置军机处;(2)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总结3:乾隆时期事件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四、“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现在的长城是明长城。
比较:秦朝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目的是抵御匈奴。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徐渭——善于泼墨;“扬州八怪”(郑板桥)
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国古代史常考易错点
先秦时期
易错易混: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3.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河姆渡人居住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
4.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5.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6.夏、商、西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分别是禹、汤、周武王
7.西周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局势,扩大了统治范围。
8.司母成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9.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0. 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
11.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这是北京人进步的地方。山顶洞人则更进一步,会人工取火。
12. 纸出现之前中国书写材料的演进:陶器(刻画符号)→龟甲、兽骨(甲骨文)→青铜器(金文)一竹木简、丝帛(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13.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秦汉魏晋时期
易错易混:
1.秦国≠秦朝,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朝代。
2.在秦朝开创的各种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其最本质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3.县制并不是秦始皇首创,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秦始皇将县制发展为郡县制并推行全国。
4.秦始皇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沿用了20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根源为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思想。
6.秦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使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7.汉武帝“大一统”不叫“大统一”。统一仅止国土,大一统则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多个方面。
8.秦始皇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做为标准货币。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
9.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对儒学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但二者的本质相同,即均为文化专制的手段。它们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10.关于治国思想,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及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则以儒家思想为正统。
易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列表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统治措施的异同。
隋唐宋时期
易错易混:
1、重要的历史名词:三省六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曲辕犁、筒车、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重文轻武
2、科举制的创立: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筒车提水灌溉工具。
4、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5、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6、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在于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虽然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7、唐太宗时期名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唐玄宗重用:姚崇和宋璟。
8、李白:“诗仙”,飘逸洒脱、浪漫情怀;杜甫“诗圣”“诗史”淳朴厚重悲愤凄婉;白居易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9、阎立本,代表作品《步辇图》,特点是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特点是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10、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欧阳询(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明清时期
易错易混:
1.易错的历史名词:八股取士、班禅、驻藏大臣、伊犁将军、金瓶掣签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郑和下西洋属于友好交往。
4.明朝的“八股取士”不是一种独立的考试制度,而是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表现。
5.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6.明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蒙古族,秦朝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族。
7.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科学巨著。
8.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加强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属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
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属于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
9.注意辨析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强化君主专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10.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才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口诀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沉迷享乐陈后主,隋兵压境醉后庭;分久必合天下势,隋朝统一顺民心。
杨坚就是隋文帝,开皇之治有威名;千里运河通南北,北抵涿郡南余杭。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创立科举是杨广,选拔人才开先河。
奢侈无度隋炀帝,民不聊生罪无穷;反隋浪潮高过浪,盛极一时似昙花。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太原起兵反隋朝,李渊称帝都长安;兄弟相残争帝位,太宗设伏玄武门。
李渊退位世民立,年号贞观唐太宗;隋亡教训记心里,励精图治开盛世。
知人善任纳人才,房谋杜断和魏征;完善制度行科举,贞观之治奠国基。
历史唯一女皇帝,多谋善断武则天;发展科举创殿试,治弘贞观启开元。
女皇孙子唐明皇,统治前期叫开元;姚崇宋璟皆贤相,勤勉助力唐玄宗。
励精图治行改革,整顿吏治有良方;发展经济重文教,唐朝国力达顶峰。
第三课 盛唐气象
考察经济有方法,综合评价农工商;深耕细作曲辕犁,浇水灌溉是筒车。
唐朝瓷器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长安规划很对称,国际都市很繁华。
民族政策很开明,周边各族来拥戴;文成公主嫁干布,吐蕃汉族是一家。
唐朝女性爱运动,社会风气很开放;唐朝诗歌很兴盛,飘逸洒脱是李白。
诗圣杜甫很坎坷,诗风淳朴体民情;唐朝诗魔白居易,平易近人受欢迎。
唐朝书画放光彩,艺术成就亦斐然;端正雄浑是颜体,方折俊丽柳公权。
形神兼备阎立本,风格奔放吴道子;大唐盛世很繁荣,领跑世界铸辉煌。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太宗送行情切切,玄奘西行意志坚;风雨兼程五万里,历经磨难到天竺。
遍访名寺和古刹,研习佛法成大师;宁爱本乡一捻土,不恋他乡万两金。
学成归来见天子,卷卷佛经渡众生;开宗立派译经典,中印交流第一人。
高僧鉴真受邀请,东渡日本传佛经;双目失明志不改,六次东渡终成功。
日本派出遣唐使,虚心学习唐文化;唐朝先进是根本,国力强盛有魅力。
交通发达是条件,政策开放迎外宾;兼收并蓄更丰富,海纳百川容乃大。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开元盛世有成就,玄宗后期尾巴翘;任人唯亲真腐败,追求享乐宠爱妃。
一骑红尘妃子笑,兴师动众伤民财;口蜜腹剑李林甫,祸国殃民杨国忠。
地方节度势膨胀,趁势叛乱安禄山;安史之乱八年整,唐朝国势盛转衰。
安史叛军虽平定,藩镇割据又形成;外重内轻皇威弱,藩镇征伐害人民。
三吏三别写困苦,悲天悯地启后人;连年灾荒民愤怒,落榜黄巢举大旗。
背信弃义是朱温,建立后梁唐灭亡;合久必分是规律,五代十国来延续。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朝;结束战乱求一统,先南后北好方针。
中央集权很重要,武将专权弊端多;太祖问政赵普计,收兵夺权制钱谷。
解除兵权控军队,分化事权削相权;州县长官用文臣,地方财赋归中央。
发展文教重科举,抑制武将提文官;重文轻武是国策,科技发达有学风。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辽国都城临潢府,契丹皇帝阿保机;发展生产创文字,铸造货币国增强。
西北地区党项族,大夏皇帝是元昊;西夏都城兴庆府,学习汉制求发展。
辽宋矛盾由来久,辽军压境澶州城;真宗亲征鼓士气,打退辽军来讲和。
年年岁币澶渊盟,忍气吞声换和平;元昊亲征打北宋,宋夏议和民负担。
第八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白山黑水女真族,大金皇帝阿骨打;模仿汉制速发展,宋金立盟夹攻辽。
北宋伐辽节节败,大金杀辽势破竹;一味求和徽钦宗,皇亲贵戚成俘虏。
北宋灭亡南宋立,赵构就是宋高宗;金军铁蹄常南下,南宋军民齐抵抗。
岳母刺字忠报国,抗金名将是岳飞;报仇雪恨复中原,道道金牌令班师。
南宋奸臣是秦桧,主张议和杀岳飞;忠臣报国身先死,南宋偏安北称臣。
第九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北宋引进占城稻,推广种植到东南;苏湖一熟天下足,长江下游成粮仓。
宋朝瓷器很辉煌,江西景德是瓷都;南宋造船规模大,技术科学指南针。
开封杭州大都市,早市夜市很繁荣;海外贸易到红海,管理贸易市舶司。
金属货币不方便,纸币交子现四川;南宋经济大发展,经济重心在南方。
第十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游牧生活蒙古族,统一蒙古铁木真;建立政权称大汗,发展生产征四方。
蒙古骑兵很善战,先后灭亡夏与金;末代可汗忽必烈,治国安民有良方。
广开言路重吏治,发展生产重农桑;汉族儒臣有建议,汉法仁政不嗜杀。
定都大都国号元,元军统一到临安;南宋大臣文天祥,宁死不曲正气歌。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十一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版图超汉唐,南越海表北阴山;东尽辽左西流沙,历史疆域元最大。
元朝诞生新民族,回族加入大家庭;中书枢密御史台,行政军事与监察。
行省制度元朝立,省路府州县来分;边疆管理也重视,澎湖岛上巡检司。
西域北庭元帅府,西南西藏归中央;三六九等有歧视,民族政策引纷争。
第十二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宋元都市很著名,大都开封和临安;北宋开封相国寺,场地宽阔最繁华。
木偶武术和杂技,吸引万人来观赏;娱乐商业叫瓦子,瓦子圈圈名勾栏。
说唱歌舞大杂烩,杂剧表演宋代兴;宋词又叫长短句,宋词文坛一枝花。
词风豪迈是苏轼,委婉细腻李清照;家国情怀辛弃疾,气势磅礴撼人心。
宋代杂剧元朝曲,优秀代表关汉卿;元朝戏剧大发展,关马郑白四大家。
第十三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费工费时是雕版,省时省力求创新;循环利用是活字,活字发明是毕昇。
古代国人有智慧,制作司南在战国;导航技术始北宋,航海依靠指南针。
四大发明有火药,唐末火药用战争;科技发展热兵器,宋元火器种类多。
东西交流丝绸路,路上阿拉伯人奔;四大发明影响大,途经西亚到欧洲。
宋元交通更发达,水陆交通更畅通;马可波罗来访华,东方富庶传西方。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十四课 明朝的统治
元末政治很腐败,各级官吏刮民财;反元起义高过浪,有支队伍朱元璋。
乞丐登基很励志,明朝开皇朱重八;明朝先都应天府,朱棣迁都到北京。
太祖抓权有举措,取消行省设三司;强化皇权废丞相,提升六部有实权。
军队调动归兵部,分封诸王控地方;地方中央一把抓,皇权强化很到家。
东厂西厂锦衣卫,监视官民成爪牙;僵化科举是八股,四书五经为考纲。
科举考试大变化,束缚思想罪孽深;明朝皇帝有骨气,坚持四不守国门。
第十五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和平外交是理念,航海技术很成熟;国力雄厚是根本,出使西洋显国威。
小名三宝是郑和,大明帝国航海家;七下西洋规模大,船队远航时间长。
最远访问红海岸,智勇双全外交家;航海史上一壮举,增进友好促往来。
元末明初有倭寇,烧杀抢掠罪多端;倭患猖獗国有难,临危受命戚继光。
统领军队能善战,百姓誉为戚家军;南征北战消倭患,民族英雄戚继光。
第十六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深山野林采标本,潜心研究古中医;三易其稿写本草,刻苦努力李时珍。
专心致志勤归纳,天工开物农工书;科技总结很全面,百科全书宋应星。
农政全书徐光启,明代农业科学家;学习明朝科技史,科技名著要记牢。
万里长城长万里,东西起点记心间;皇家建筑紫禁城,雄伟壮丽今故宫。
三国水浒西游记,明代小说登顶峰;明朝戏剧汤显祖,曲文流丽牡丹亭。
第十七课 明朝的灭亡
明末皇帝疏于政,沉迷享乐引纷争;贪赃枉法是官吏,结党营私是大臣。
皇亲贵族争土地,流利失所是人民;怨声载道人民苦,饥民遍野灾难深。
阶级矛盾很尖锐,农民起义求生存;有支队伍李自成,均田免赋得人心。
起义队伍上百万,国号大顺都西安;挥师北上灭明朝,势如破竹占北京。
大明皇朝崇祯帝,心灰意冷上树梢;长寿明朝百年业,是非功过启后人。
活跃东北女真族,发展壮大建政权;努尔哈赤来称帝,建立国号叫大金。
太祖去世太宗立,国号为清名满洲;未曾入关身先死,顺治领军定中原。
明朝将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聪明反被聪明误,引清入关家人亡。
第十八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闯王战略很失误,交战失利山海关;退守北京无斗志,随即离京向西行。
转战各地终失败,入主中原是大清;大清定都北京城,随后南下争统一。
政治维护大一统,思想文化推儒学;明末荷兰占宝岛,爱国将士收台湾。
台湾本是中华地,民族英雄郑成功;国家统一是大势,宝岛台湾归中央。
英国殖民想入藏,六世班禅有忠心;乾隆皇帝福寿庙,安定边疆胜雄师。
新疆西北大门户,康熙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凑热闹,乾隆调兵来讨伐。
加强管理设机构,伊犁将军守新疆;沙俄出兵到东北,康熙派兵胜俄军。
西跨葱岭东到海,北接西伯南至沙;清朝前期算争气,国力强大土辽阔。
第十九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末动荡大破坏,清初恢复大生产;顺康雍乾重本业,清朝前期得兴盛。
国家大计务农业,垦荒政策来推行;乾隆耕地增亿亩,边远地区得开发。
兴修水利很重要,堤坝海塘平地起;玉米甘薯新品种,经济作物量增加。
宋朝苏湖天下足,清朝江南鱼米乡;农业发展促工场,著名机户李东阳。
商业繁荣商业网,农村城市有市场;晋商徽商有资本,推动商业大发展。
第二十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康熙揽权有书房,雍正强权设军机;军国大事军机处,皇帝裁决拟成文。
军机大臣没实权,传达旨意去执行;皇帝独掌大朝政,皇权至上登顶峰。
控制思想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文字之狱规模大,知识分子心不安。
文字大狱很恐怖,小心翼翼免杀身;禁锢思想危害大,思想文化难进步。
清朝中期贪风盛,富可敌国是和珅;腐败之风入军队,军备废弛军风坏。
乾隆后期财政耗,花费无度有危机;贫富分化很严重,失地农民难为生。
清朝皇帝很自大,闭关锁国难交流;闭关自守天国梦,不看世界求自封。
第二十一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清代小说有成就,影响深远红楼梦;贵族世家曹雪芹,艰苦十载著宏篇。
小说揭露旧礼教,宝玉黛玉尤可悲;全书背景很广阔,情节复杂人物多。
读书不知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全面研究红楼梦,开宗立派有红学。
牡丹亭里汤显祖,昆曲艺术陈出新;情节跌宕桃花扇,文词华美是长生。
道光年间新剧种,兼收并畜皮黄戏;皮黄戏里有特色,日趋发展成京戏。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