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的起源及演奏技巧

金凤1871分享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琵琶的起源及演奏技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琵琶的起源及演奏技巧

琵琶的起源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璐(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到了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录》:“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

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琵琶演奏技巧

(一)弹挑技巧

弹和挑是传统琵琶演奏中的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在传统琵琶的演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弹挑技巧的基础上,经过对其进行修改及组合等方式演变出了夹弹、双弹、双挑、划、勾抹等演奏技巧,任何一种演奏技巧都离不开弹挑技巧,因此弹挑技巧在传统琵琶的演奏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

弹是在正常的持琵琶的姿势下,用右手食指的靠近指甲端的一侧向外侧弹出。挑是在同样的姿势下,用右手的大拇指指甲端向内侧挑。弹挑可以分为基本弹挑与特殊效果的弹挑,该有色彩弹挑和连续弹挑等多种弹挑方式。再对我国传统琵琶演奏的教程中的解释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我们所说的弹挑的方式来源于一种传统的说法,即“推手却曰琵,引手却曰琶”。再对弹挑的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有龙凤之说,把弹挑的手型分为“龙眼”和“凤眼”;也有其他的说法,即与之相反的非龙非凤之说,是将点、面、肉、速以及力几方面相互结合。所谓的点是指弹奏的部位与缚手之间的距离;面是指弹奏的过程中,入弦的深度;肉是指指甲与琵琶弦接触时的角度和所有的指峰之间的不同;速很好理解,就是弹弦时的速度;力指的并不是普通的弹弦的力量,而是弹奏者的手指、腕、小臂以及大臂的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乘积。

在弹弦的技巧上不同的专家也都有不同的看法,与各专家对琵琶演奏的理解的不同息息相关。琵琶的弹奏是人体的生理、物理以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相互结合,需要人体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在学习琵琶的基本弹拨的技巧的时候,一定要掌握的扎实一些,并且能够对琵琶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弹奏技巧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演奏中。

(二)按弦的技巧

按弦也是传统琵琶演奏的主要演奏技巧,是在完整的演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演奏技巧。按弦的要领有很多,首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即必须要掌握“抬指”的技巧。抬指的基本要领是要以指根关节为固定的基点,然后将按指快速地抬起来,到达一定的高度后再用垂直的力打在琵琶的弦上,将弦按实的指被称为落指。在此过程中,要求落指落在弦上的位置一定要确保精准。按照弹奏的要领,落指的位置一般要求在紧挨着相和品的上方。如果距离比较远,就会造成弦按得不实的现象,对音准也会有影响;如果按的位置在相、品的下方,就不会发出琵琶正常演奏时发出的乐音,而是乐器材质的声响。除了按弦的位置,对于按弦的力量要求也很严格。如果用力太轻,会导致弦按不实,弦与相、品接触不当会产生噪音,影响演奏的效果。如果按力过重,会使弦与相、品的接触力过大,导致弦出现了向内侧"纵起"或者是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的现象。这样一来,弦音就会高于正常演奏,导致乐音不准。

(三)揉弦技巧

除了弹拨和按弦,传统琵琶的演奏中还还存在另外一种重要的技巧,即揉弦。根据不同作品的意境与表达的中心内容以及所呈现的不同的艺术风格,来选择不同的揉弦的方法,是揉弦在琵琶演奏中运用的原则。传统琵琶演奏时的乐曲主要分为古典乐曲组近代乐曲,进一步分类,又把古典乐曲分出了文曲和武曲两种。文曲多数是古代的宫廷御用乐曲,用于给宫廷表演的舞蹈配乐等。文曲的节奏比较缓慢,内容配合舞蹈的意境,内涵丰富且含蓄。所以,在运用揉弦的演奏方式的时候,玩注意使手臂、手腕和手指相互结合的方式,揉弦的速度要保持慢频率,揉弦的力道也要保持适中,快慢轻重都会给演奏带来影响。武曲的特点多数是气势磅礴,较文曲大气、起伏。因此。在武曲中运用揉弦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压揉的方式,才能够使乐曲表现出武曲所具有的粗纩与高亢、跌宕与刚劲的艺术特点,若采用其他手法,均表现不出武曲的感染力度。在近代的琵琶曲的演奏中,应用古典琵琶时,就应该采用多种揉弦方式共同交替使用的方法,因为近代乐曲的构曲较古代复杂,作品多数有激情深刻与舒展有力的特点,音色的变化比较复杂,整个曲目的演奏中音乐更是跌宕起伏。需要运用到多种揉弦的方式,才能够增加演奏的表现力度,达到表演的预期效果。

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的结合

曲项琵琶是通过波斯传入中原地区的一种乐器,与中国传统的直项琵琶有一定的差异。曲项琵琶传入中原后,与直项琵琶相互影响结合,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

曲项琵琶何时传人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南北朝时。例如《民族器乐》就说:“东晋时期‘曲项琵琶’有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北方;南北朝时期传入南方。”但是,由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通典》却认为曲项琵琶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汉代,这就与刘熙《释名》所说“批把本出于胡中”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

《通典》记载:“曲项……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就是说,曲项琵琶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较之一般认为的南北朝时期要早三四百年。关于这段时间差距的问题,如果研究的目光仅仅停留在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以及进入中原的外来文化,当然无法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将视线投向丝绸之路的前端,即传入我国新疆地区之前的西亚。

在西域文化史上,位于现在阿富汗的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罗艺术在佛教艺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在音乐上,一二世纪已经出现了一种类似中国四弦琵琶的梨形琉特琴。从图上大致可看出这种琉特型乐器梨型曲项( 形状) 、横抱( 演奏方法) ,琴弦的尾部似有挂弦的缚弦,因此可以推断犍陀罗的梨型琉特与我国新疆南道的于阗四弦曲项琵琶十分相似。这个乐器后来在四至七世纪的萨桑朝艺术中逐步形成波斯的琉特琴——乌德。而这种在萨桑王朝与天山南道的四弦琵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曲项四弦琵琶约在公元前的汉代便传入我国新疆地区, 这样也就符合了《通典》关于“曲项……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的记载。

从汉代到南北朝,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内地。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曲项琵琶传到西方后渐渐演变成吉它、曼多林、琉特琴等乐器。而传入中国后是另外一种面貌。这种外来乐器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古老文化的浸润,它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音乐的滋养。《隋书·音乐志》引郑译说:

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五旦七调,就是琵琶的乐律,《辽史·乐志》则作“四旦二十八调”。由于琵琶有二十八调,音域宽广,有丰富的表现力,为乐曲的创制与演奏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汉代只有圆形、直柄、四弦十二柱的汉魏式琵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阮咸,和当今的阮咸一样,它们都是拥抱在怀中,首朝左上方地斜抱。如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壁画、砖画中有各种梨形音箱的直项琵琶。约东汉晚期的辽阳棒台古墓壁画,图中左起第二人所持者,即梨形音箱直项琵琶。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奏乐图中,两人跪坐,一人吹竖笛,一人弹梨形直项琵琶。另一图中,两人在树下步行,前者弹梨形音箱直项琵琶,后者做拍手唱歌状。从这些图像可看出东汉晚期出现的琵琶较多偏向直项琵琶,但也可以看出曲项四弦琵琶在华夏化过程中吸收了有阮咸直项琵琶等汉乐器的诸多因素。

中国的民族音乐柔丽、含蓄、怡静、内涵、婉约。曲项琵琶的潜移默化和土生土长的直项琵琶互相融合,取长补短,迅猛地向“中国化”的方向锲进。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大,同时采取了强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是音乐文化,取得了极大的繁荣昌盛。唐朝时期的琵琶也在演奏艺术上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高潮,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遂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繁荣的唐代还将中国琵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唐代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在唐代的文献记载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如说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代产生了数以百计的琵琶曲,这在繁荣的唐诗中就可以得到见证。很多琵琶名曲倾动朝野,历久不衰,并成为诗人们歌唱的对象。唐代诗人对琵琶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和动人心弦的演奏效果,有过很多出色的描写,琵琶简直成了唐乐的骄傲。例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顾况《刘禅奴弹琵琶歌》:“乐府只传横吹好,琵琶写出关山道”;李益《夜宴观石将军舞》:“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王建《赛神曲》:“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听神语”;白居易《听琵琶妓弹略略》:“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刘禹锡《泰娘歌》:“低鬟缓视把明月,纤指琵琶生胡风”;方干《陪李郎中夜宴》:“琵琶弦促千般调,鹦鹉杯深四散飞”;唐彦谦《春日偶成》:“秦筝箫管和琵琶,兴满余尊酒量赊,歌舞留春春似海,美人颜色正如花”,这样的诗句不知有多少。尤其是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琵琶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即使是现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唐宋以后,在两种琵琶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形制,“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到了明清时期,在宫廷燕乐中起主要作用的琵琶,开始走向民间,成为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另一方面,变横式拨弹为竖式指弹,进一步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手法和表现力。琵琶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形制渐渐趋于统一,成为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与现在的琵琶非常接近了。


琵琶的起源及演奏技巧相关文章:

节日主持词串词范文五篇

高二的语文优秀教案设计范本五篇

有关历史名人的高考满分议论文作文素材

科学家名人故事集锦

母亲节联欢晚会主持稿例文五篇

最适合儿童学的乐器有哪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精编五篇教案2021年

2022小升初语文知识复习要点归纳

元宵节晚会主持词双人主持五篇

闹元宵节晚会主持全套流程词五篇

    41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