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
在担任政治教学任务老师的时候,应该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学课件。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精选篇1)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精选篇2)
1、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3、.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4、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认识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5、世界人民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
发展问题
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
8、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9、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0、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
11、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困和落后是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建立国际新秩序
1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1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且这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
14、内容:
1)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15、各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稳定;
5)环境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辨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并不是由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的。
(3)、经济繁荣,且致力于维护世界与发展,不称霸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才更大。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越快,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越大。
如何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应以世界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有赖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还有赖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壮大。
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精选篇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人的产生,劳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古猿就进化不成人,也就不会有人的意识。因此,意识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我们要明确一点,人的大脑是产生意识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来源于人脑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时,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才有了意识。所以,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们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我们称之为正确的思想意识。反之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就称之为错误的思想意识,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这二者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
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精选篇4)
一、知识点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必须注意的问题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正确对待矛盾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对自己要一分二
(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重难点解析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对这一含义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第二,“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第二,“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
(2)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事物自身”。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问题上的区别所在。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反映事物之间。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外因。
(3)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违背“同一律”的表现;而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淆。
(4)此外,不能将“统一”与“对立”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因此,“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2、矛盾概念与联系概念的关系
(1)矛盾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来它只是指某个特定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联系概念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地说它主要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矛盾概念的内涵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而联系概念的内涵则是强调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多元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网络,它们是相互作用,带动着整体事物构成的整体共同发展。
(2)联系与矛盾都是揭示事物间的关系。其中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为联系是由各个具体的事物形成关系网络,而每一个事物又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而联系与矛盾紧密相联,联系当中有矛盾,矛盾当中有联系。
3、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所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所谓“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死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事物在开始萌芽的时候有矛盾,在发展壮大的时候有矛盾,在将要消亡的时候也有矛盾。尽管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后来才逐渐激化起来,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注意划清几个界限。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成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无条件地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比较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4、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
(1)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矛盾的时候,必须把对立面看作是生动的、可变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东西,而不能把它们当作凝固的、僵化的东西。
(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所以,就有了转化的可能。若构不成矛盾的双方,“桥”就搭不起来,也就谈不上转化。
(3)但是,要把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所谓条件,广义地说,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高二政治人教版课件(精选篇5)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它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想”;(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
(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2、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受的制约和限制因素:
(1)客观因素。包括客观规律,客观条件。(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2)主观因素。(所以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