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
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要求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学会“欧、吁、濒”等八个生字,理解“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料峭”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春天的使者就“唧唧喳喳”地叫着,翩翩然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板书:燕子)
2、燕子是候鸟的一种,它们能长途飞行,每年春来秋去,从不间断。可是有一年春天,人们却用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载着燕子,送它们到温暖的南方。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燕子专列》。(补充课题)
3、赶快拿出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二、自读自悟,初知课文大意
1、词语检查
2、读通课文第二段。讨论:现在你明白了吗,人们为什么用列车送燕子到温暖的南方去?(随机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3、出示: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用上这三个词语说说原因,要求:说清原因,语言简洁
三、围绕“爱”,感悟课文,感情朗读
(一)听到消息后,人们——
出示:听到消息后,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1、读通句子。
2、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落实:料峭的春寒满天飞舞的大雪冻得坚硬
3、有感情朗读。
(二)在这群四处寻找燕子的人群中,就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
出示: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读通句子。
2、理解:皑皑白雪
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你看到了什么?
在乎什么意思?小贝蒂不在乎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那她在乎什么?
3、出示图画,看,这就是小贝蒂,她在干什么?是呀,她的手冻得僵硬,脸冻得通红,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有感情朗读。
(三)多么善良的人们!多么幸运的燕子!配乐朗读三、四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小练笔: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瑞士,恰好遇到这种情况,你能代政府向人们发出拯救燕子的呼吁吗?
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2
一、教学目标
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学习本课4个生字,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理解“赐”的意思,掌握“插”的书写笔顺。
2、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品读词句,感受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从而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的花园里又多了一种新的报春花,英国又多了一种红色的报春花”的含义。
3、通过动画演示,了解报春花变成红色这一现象中的科学知识。
同时在阅读课文后,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
1、感受到达尔文所具备的科学思维,体会他“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
2、理解“我的花园里又多了一种新的报春花,英国又多了一种红色的报春花”这句话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重点。
1、指导朗读课题。
教学开始,我出示了漂亮的报春花的插图,并配以优美的文字加以渲染,目的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学生受到了感染,满怀希望地读好“报春花”,报春花只有黄色和白色两种,今天却要看到“红色的”,真是难能可贵,所以更要读出“红色报春花”的难得一见。
2、提出学习重点。
很自然,由“红色的报春花”引出了这么一个人——达尔文,而课文第一节正是告诉我们他是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人。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去感受他的“敢想、敢说、敢做”,这是,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的“敢想、敢说、敢做”又与他今后成为一名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呢?
说明:学生情感的激发,重在教师的引导,如何在课的开始,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积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呢?教学中就采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刺激,一旦将文字与音乐、与漂亮的景物相联系,那么原本抽象的文字符号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音符,能让人读出不同的味道。
课的开始,提出学习重点,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指向也就更明确了。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体会什么。
(二)品读课文,体会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
达尔文的敢说、敢想、敢做从文中的字字句句中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说、想、行之间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我们从达尔文说的语句中就能体会到他的想法,更能知道他的做,它们是相互融合的。所以,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不能把这三者割裂开。如果在这三者的教学上平均运用时间,就会使教学缺乏层次感,教学时间也不够。在细读教材之后,我发现“敢说”在教材上比较容易把握,而在“想”和“做”上则可做更深入的挖掘。
1、指导朗读,体会“敢说”。
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小达尔文自豪地说:“爸爸,这不
是大自然赐给的,是我让它改变了颜色。”它通过达尔文的语言直接写出了他将白色报春花变成红色的,所以我抓住这句话,通过理解“自豪”这个词,引导学生体会达尔文是个敢说的人。我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读文找到其他体现敢说的句子,教师引读,使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体会达尔文的“敢说”。(出示相关引读内容)
说明:朗读中教师的引读如穿针引线,尤为重要,文章中蕴涵的情感、道理,可以通过以读代讲的方法在教学中解决。
2、深入研读,体会“敢想”。
(1)仔细读文,找到描写想法的句子。
整篇课文中只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达尔文的想法,难道只有这一处吗?正所谓“言为心生”,达尔文敢这样说,他必定是这样想的。学生通过仔细读课文后,发现其实达尔文说的话就是他所想的内容。
(2)品读“想法”,体会达尔文具备的科学思维。
结合本学期学过的科学家的故事,结合课后引导学生阅读的相关故事,我们发现所有科学家的成功都与“想”有关,世界上的许多伟大发明就源于刹那间的奇思妙想,源于事物之间的联想、源于某些猜想,更离不开科学家对实验过程的设想、对实验结果的预想。看起来简单的“想”,却能读出不同的含义。顺势,我就把这些表示想法的词语出示在黑板上。(出示)那么达尔文的想法中又能让人读出什么呢?学生在讨论后,品读出了这些想法:
(出示内容)
(3)引读“想法”,体会“敢想”的科学品质。
最后,再由师生配合读这些句子,仍然是通过教师恰当的引读,进一步体会达尔文“敢想”的科学品质。我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内容)
说明:对词句的品读,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渗透品读方法,对他们而言,犹如握住了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在这里,学生对达尔文想法的品悟,有联系生活实际,如“奇思妙想”;有联系上下文,如对实验结果的“预想”等。
3、语言训练,体会“敢做”。
正如一开始所说,达尔文的敢说、敢想和敢做其实是融为一体的,有想才有说,而做又是想和做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从达尔文的言语中、想法中就能了解他的做法。在明确了这一点后,我又设计了这些方法,带领学生透过文字的背后去了解他的实践过程,去体会过程中的艰辛与困难,这为感受达尔文的品质打下了铺垫。
(1)比较方法的不同,了解科学现象。
请学生读文后找到达尔文原先设想要实验的过程和最后他获得成功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出示内容)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两者的不同其实就在于两个动词“浇”和“插”,由于“插”是生字且它的写法要提醒学生的注意,在这里我又教了“插”的笔顺。其实,这两个动作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恰恰说明了达尔文运用了科学的方法使实验获得成功。这是怎样的科学方法呢?学生十分感兴趣,于是我配以动画演示解释了这种科学现象——虹吸现象。(出示内容)
2、想象说话,体会科学品质。
从当初的设想到最后的改变方法,这中间可能发生些什么呢?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出示内容)
在试验中,达尔文可能,于是他改变了做法。
那么遇到困难后,达尔文又会怎么做呢?随后,我又出示了:
在试验中,达尔文可能,遇到困难后,他可能,于是他改变了做法。
通过对达尔文在实践过程的想象,帮助学生体会到达尔文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但他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品质。此时,我又出示了这句话:小达尔文自豪地说:“爸爸,这不是大自然赐给的,是我让它改变了颜色。”学生此时齐读这句话,便能深入理解这“自豪”背后的含义了。
说明:课文虽然以人物对话为主,讲的是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但是在课文中出现的科学现象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通过动画演示,形象地让学生了解了“虹吸现象”这一科学现象。这也为体会达尔文的“敢做”的品质进行了铺垫。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达尔文的科学品质,设计有坡度的语言训练非常重要。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课文内容的留白处,对“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怎样解决困难”进行想象说话,扎实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更是渗透了德育。
(三)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其实,课文学到这儿,学生已体会到了达尔文的“敢想、敢说、敢做”了,可课文最后爸爸说的一句话:“我的花园里又多了一种新的报春花,英国又多了一种红色的报春花。”是什么意思?又如何让学生能理解呢?为此,我设计了两步:第一,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达尔文长大后取得的成绩,知道达尔文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出示)第二,在师生配合朗读中了解当时英国科学界可谓人才辈出,而达尔文靠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那么,达尔文小时侯对事物钻研的精神不正预示着他将成为英国科学界的希望吗?(演示教学过程)
通过这样的师生配合读,学生自然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最后,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我以这样一句话结束课文:达尔文虽然没有培育出真正的红色报春花,但是,在爸爸的心里,在所有人的心理,他预示着——(生读:英国生物学界的希望)教学结束,课堂里余音缭绕,此时教师无须多说一个字,学生在如此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中理解了课文的内涵:正是由于达尔文具有敢想、敢说、敢做的科学品质,长大后成为英国的科学家。
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3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村庄图片,谈话导入课题。
2、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是个什么样的村庄?村庄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出示词语,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_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默读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五、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结合课件图片理解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读课文。
2、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顾课文内容,指名说。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2—6自然段
1、过渡: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_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①学生结合上下文讨论,探究,谈出自己的观点。
②练习,思考:谁家想做(),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
③指导读课文相关部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出示第三自然段理解,指名读。“减少”与“扩大”通过课件字体大小的调节,学生很容易读出效果。
(2)齐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指名读。
三、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a、班上交流,小组讨论。
b、师总结: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罪有应得。
2、结合实际议一议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3、为呼吁大家都来关心环境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师生交流。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
2、讲解书写难点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_”左右结构,衣字部,不能写成视字部。
“黎”上下结构,注意右上部分是“勿”少一笔,底下不是“水”字。
3、学生自由书写。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把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粗知文章大意。
3、小结阅读方法,并按着此种方法自学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介绍阅读方法
1、如果想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应如何学习呢?
提示:回忆前几课学习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
2、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认真读书,认识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默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文字片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
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
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二、交流自学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1)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年级语文课件设计范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会认“榆、沐、浴、拧、略、呈、奉、混、蔽”9个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阅读实践中把习得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转化为符合学生个体心理认同特征的语文心智。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新鲜的柳条和榆钱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三年级# 导语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教师展现柳笛、榆钱实物)
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展示课件第二屏)
#三年级# 导语2: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地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明确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3、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思考: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读
出示组内学习方法:(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全体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相机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一、步骤二)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柳笛:可以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撮一撮”“猛一下抽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一做这些动作!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三)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摘榆钱(展示课件第五屏)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榆钱:抓住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也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展示课件第六屏)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一)柳树和榆树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还知道有哪些树给春天增添了色彩,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呢?
(二)积累文中描写的生动的词语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