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及误区有哪些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需要避免以下的一些误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及误区,分享给大家!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尊重孩子的个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也是如此,孩子生来就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生性内向,有的孩子则活泼好动。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妄图根据自己的喜好强制的改变孩子的个性。如果一个孩子生来比较内向,父母却要强迫孩子变得外向活泼。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和自己的个性发生冲突,导致孩子不自信对自己产生否定,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父母需要做的是,首先要肯定自己孩子的个性,发现孩子个性中的闪光点。其次父母要理解、欣赏孩子的个性并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
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良好的沟通,是拉近父母与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同时也能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困惑或者认知上的误区,积极的加以引导。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一定不要以家长的姿态教导或者命令孩子,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以朋友的角度和孩子进行交流,这样孩子也更容易对父母打开心扉,沟通的效果更好。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一个不自信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快乐的人。自信心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孩子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当孩子做的对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肯定、表扬。家长对孩子过于苛刻,孩子长期得不到肯定,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心理,这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儿童教育一直是每个父母十分关心的问题。孩子的教育影响其以后的学习生活,所以作为父母一定不要操之过急盲目从众。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家庭教育五大误区
误区一
说话不注意小节
孩子会说话以后,成人一些无意识的话语或开玩笑,可能对孩子形成误导。
西西(贾老师的孙女)2岁时的一个周末,跟爸爸一起回自己家,西西想要吃糖,就说:“爸爸我想要一块糖。”爸爸担心吃糖太多不利孩子的牙齿健康,就说:“没有了。”西西不死心,说:“我估计还有。”按理说,2岁孩子能说出像“估计”这样的词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意愿,但西西爸爸却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与一个正处于语言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孩子讲话,说了一句:“你估计个屎!”这一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
直到现在孩子快3岁了,当别人说到“估计”这个词,她还不能接受。前两天妈妈、姥爷和姥姥要带西西去游乐场玩,过去了几辆公交车,人都很多,妈妈说:“我估计一会儿就能再来一辆。”西西听了,说:“你估计个屎。”可见,虽然时间过了快一年了,爸爸一句不经意的话仍然在孩子脑海里留着深刻的印记,每到别人说起“估计”,西西就要带出“估计个屎”,后来姥姥和她商量,一致认为那样说太难听,大家用“觉得”、“认为”来取代“估计”了。
所以,家庭成员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正确礼貌的用语,不然孩子马上就学上口了,成人自己还未意识到孩子从哪里学来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误区二
限制孩子的探索
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孩子是淘气、调皮。1。5~3岁是孩子独立意识十分强烈的一个阶段,父母要明白这一点,不应过多强调要孩子听话。孩子不听话时,有的父母就用暴力恐吓,把孩子的自我意识强行压制回去了,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以玩玩具为例,我国由于多年来经济不发达,一个玩具常常是老大玩了老二玩,老二玩了老三再接着玩,对玩具十分爱惜,不能破坏。在美国,一次教育专家讲座中谈到玩具时,指出他们的父母如果看到孩子对买回家的玩具小汽车如果三天还不动手拆拆装装,就会着急了,认为孩子不懂得探索。西西在家也喜欢拆自己的玩具。刚开始,遭到爸爸妈妈的反对,觉得孩子把好好的一辆警车的警灯给扭坏了。
后来,在大人耐心询问下,西西说:“我想看看它为什么一打开就转,就亮。”姥爷给孩子解释了,这是因为警车下面有电池,电线把电传到了警灯上,一打开开关,警灯就亮了。从那以后,大家理解了西西的想法。当然,成人也不鼓励孩子无谓地破坏玩具,而是了解孩子对新事物有探索的愿望时,在大人的协助下,拆装玩具。这样即避免了对物品的损坏,同时又照顾了孩子好奇、探索的自我意识。孩子愉快,家里人也放心。
误区三
称孩子“说瞎话”
孩子到了2、3岁时,当自己的意愿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会说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话,这时成人会以为孩子是说瞎话。其实,这是孩子主观意愿的一种表达,不是存心说瞎话。
在“非典”时期,回到家以后,人人都要洗手,换家居服。2岁多的西西也严格遵守这些卫生纪律,还时时提醒大人要这样做。也许因为天天这样都做,时间长了,孩子也有想违规的时候。有一天,妈妈领西西进了姥姥家的门后,西西说:“姥姥你看,我在外面玩儿的时候,哪儿都没摸。”妈妈一听急了,觉得孩子整个儿在说瞎话,就质问西西:“你再说哪儿都没摸!”西西也不示弱,说:“就是哪儿都没摸!”一看母女俩要起争执,姥姥接过话茬,让西西好好想一想。西西想了想说:“我是有一天哪儿都没摸,那是昨天和姥姥在外面散步,天下雨了,我和门口的贾奶奶问了好,就回来了。我这次和妈妈出去呀,天没下雨……我还是去洗手去吧,跟妈妈出去我摸外面的滑梯了,我记错了。”在经过了一翻回忆之后,西西修正了自己的论断,主动去洗手了。
可见,孩子在回忆表达时,会有记忆错位或以主观愿望代替事实的现象。父母不要一下断定孩子说瞎话,可以让孩子再想一想,或提供一些回忆线索,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辨明真相,避免和父母起争执。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保护孩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
误区四
单调重复的识字、识数
当孩子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能力后,许多爸爸妈妈都热衷于教孩子识字或识数。然而,并不是每位父母都是天生的好老师,有的爸爸妈妈也许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太感兴趣,就认为孩子是不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其实,孩子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主动意愿下学习。
西西在家也受到识字的早期启蒙,家里的阿姨为了吸引西西识字的兴趣,告诉她:“把这些字念出来,就给你苹果吃。”西西认了不一会儿,就烦了,可阿姨却不想放弃,依然用食物为奖励。西西这时就不吃这一套了,哭起来。姥姥一问之下,知道西西是想玩一会儿汽车。于是让西西和阿姨商量,先玩儿一下汽车,再看识字卡片。经过重新安排,孩子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哭闹也少了。因此,热衷于让孩子学习的父母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发挥孩子的主动意愿,灵活安排孩子的学习、游戏,以达到良好效果。
误区五
强调孩子的弱点
孩子在2岁时会说话了,欢欣鼓舞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礼貌大方,对人热情。但孩子有时偏不给面子,就是不愿意跟人打招呼。这时,成人会说:“这孩子怎么不爱叫人。”而且可能反复在孩子面前指出他这样那样的弱点。
西西有一段时间,也是出门后,不理睬人,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家里人都有些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姥姥看了,先给西西讲了一个《小帽与小狗》的礼貌待人故事,鼓励西西学习故事中讲礼貌的小花猫。然后和家里人打好招呼,不要总提西西“见人不叫”,“没礼貌”的事,减小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西西渐渐地由原来因害怕叫人拒绝出门玩耍,变为主动要求出门,见到楼里熟悉的奶奶也主动打招呼了。
因此,在孩子出现一些弱点时,父母不要因为着急而反复念叨,强化孩子的弱点。那样,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形成较大心理压力。可以淡化处理,孩子慢慢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学会自我控制的家庭
据调查显示,90%的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怎么样才可以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孩子考试成绩下滑了怎么办……
产生焦虑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家长无法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长期处于焦虑中的家长,往往敏感易怒,经常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长期处于家长的负面情绪下,一方面会变得暴戾,乱发脾气;一方面他们可能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愿意告诉家长,导致亲子关系疏远。
比如前几天,一个上海的新手妈妈由于疏忽,5个月大的孩子不慎从床上摔落。本就自责难过的她,不但得不到丈夫的安慰和体谅,反而被丈夫指责“不上班,在家连孩子都看不好”,一气之下,她选择带着孩子跳楼。
这位妈妈超载的愤怒爆发出来不仅伤到了自己,也伤到了尚在襁褓的孩子,孩子颅脑重伤,直到现在也没脱离危险。
如果一个家庭学会自我控制,让孩子成长在一个正面积极的环境中,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也是一个会自我控制的人,人家关系也一定不会差。当他面对问题时,他会用理智思考,而不是任由感情引导。
请相信如果你给孩子带来的是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那么他们也会报之于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如果你为孩子献上欢乐、喜悦、光明和笑声,他们也会报之以欢乐、喜悦、光明和笑声。
懂得说话方式的家庭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分享了一组关于亲子教育的图片,列举了孩子不好的11种表现,其中有8种都是父母不好好说话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本意是想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却从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明明是想让孩子进步,却总是“批评式”的教育刺激孩子。
孩子们在家长这样的话语下会更加强烈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就如同父母所说的那样愚蠢,而且就很有可能朝着这方面发展了。
给予自由的家庭
父母们们事无巨细,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安排好,甚至要上哪所大学的哪个专业都考虑到了。他们时刻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附身为孩子扫清障碍处理,生怕他们多走弯路。
殊不知,他们越想填满孩子的未来,孩子就越无法达到他们要求的完美。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如果父母总是干预孩子的生活,替他们包办一切,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这样不仅会让孩子们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把孩子培养成“啃老族”,还会让孩子承受着被迫和无奈,这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痛苦和窒息。
很多父母说不敢放手,害怕一放手孩子就会受到伤害。孩子独立得越早,他们就离成为独立的个体更近一步,就越能承受住挫折。要知道,从来没有孩子适应不了,只有父母做不到。
喜欢看书的家庭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显示,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作者看到朋友家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童话、故事,甚至工具书也读得津津有味。他很惊讶就问那对父母是如何培养的。
怎么培养的呢?根本没有培养。朋友家平时都喜欢看书。没事的时候,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这一切都没有刻意而为,父母热爱,孩子喜欢,自然不抗拒。孩子在这种氛围中长大,那么自然而然,在他看来,读书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现实生活中呢?有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多读书,自己却在一旁玩手机、看电视,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其实,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一些家长会说,我们每天都为生计奔波,哪还有心思和精力看书呢?这并不意味着要我们博览群书,也不是强迫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看书,但至少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哪怕是看看孩子的课本,看看杂志也要让他们懂得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情。
父母和睦的家庭
一个家庭首先要有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有句话说的好: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这样和睦的家庭关系,渐渐地就会形成了一个美好幸福的氛围。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不自然会相信爱、表达爱,因为他们知道,爱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会很没有安全感。爸爸妈妈恩爱,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学会独立克服困难和恐惧。因为他们知道,家,永远在那。
父母和睦的家庭,还有利于孩子与人交往。爸爸妈妈和谐,孩子的言行举止也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友好,更受人亲近和尊重。而那些动不动就吵架打闹的家庭栽培出来的孩子往往也都让人难以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