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历史学习 >

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大全

2020-11-02 18:23:25
|小黄

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下面是小偏整理的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大全,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大全

1、各种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

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

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2、改革的原因(背景)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3、改革成败的原因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成功的改革:

外: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3)失败的改革:

外:阿里改革、苏联改革。中: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4、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5、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

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6、改革的艰巨性和多样性

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高一新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与形成原因

从同学们的自我评价和对老师的期望中,总结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要问题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间方面问题。客观上讲可能是高一历史教学周课时不足,主观上讲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时间投入不足,或者是课后自主学习的效率不高。学生将课后的时间基本上用在了数学和英语上,而且长期以来形成了轻视历史学习的传统。

(二)记忆方面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各学科共性的问题,只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也是学生反映最多、最迫切的问题。就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其一对需要记忆的内容目标不明确,没有被高度注意的记忆目标,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的。这可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体的注意投入不够。其二是记忆的品质差,常表现为记的慢、忘的快,记不准、易混淆。这虽然受遗传因素决定,但是也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改善、提高。其三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负担过重。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负担对每个个体来说又是相对的,对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来说,关键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整体环境。

高一学生在自己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记忆感到困惑重重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因素以外,还有两个非常现实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评价由初中开卷到高中闭卷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课堂教学的变化;其次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体系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使高中历史教学加大了对学生记忆和理解方面的要求。初中是开卷考试,而且满分只有70分,历史学习更多的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次,因此,初中课堂教学、教材文本与高中相比都更具有趣味性,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等同于开卷考试,相当一部分学生应对考试就是划重点、抄笔记,而且这些重点、笔记既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记忆,甚至不需要关心它的语言表达,因为只要记得在哪本书哪一章就行了,这种思想和行为在初中学生间十分流行。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愿意看到但却必须思考的事实。到了高一,在高考和新课改夹缝中的历史教与学和初中相比差别太大了,造成学生在短期之内无法适应。初、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衔接问题,必须引起高一历史教师和课程专家们的高度重视。

(三)理解方面问题。其一是不能准确的掌握一些名词概念,课堂上听明白了,但不久又迷糊了。如政治、经济、国王、总统、首相等一些常用的名词,却变的十分抽象了。其二是材料题不会做,材料读不懂或习题考查意图不清或不知道如何组织答案,把自己知道的与习题相关的内容都往上写。

这些与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更强调对历史和社会的解释、理解。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规定:“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中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历史知识的特点也决定高中历史学习的难度。历史知识是客观与主观的高度统一,也是史料和阐释的高度统一。历史都是过去的、无法直接观察的、客观的,对历史的学习只能借助史料进行间接认识;历史知识通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主观认识,是对客观历史的描述和阐释。因此,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典型的语义记忆,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对历史名词、概念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形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习惯了初中“了解历史知识”学习的高一学生在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上需要一个过程,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2820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