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历史必修三易错易混点精选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要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忆。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书里的话了,你才能够真正的记住它的内涵。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历史必修三易错易混点精选,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历史必修三易错易混点精选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学习方法的几个技巧
首先,先看书,后背书。看是全面的看,背是重点的背。这理由很简单,它符合人自身大脑的记忆规律。所有的东西你都背下来是不可能的,而看书,是缘由于“熟悉”对于事物记忆的帮助。很多事情,你没有特意去背,但你却记住了,而且,终生不忘,就在于,它是你所熟悉的。
其次,看书后,不划重点的去做题。重点不是不需要划,而是,要看是谁来划,如果是老师,是其他同学给你划,那你便是一个被动的去接受的地位,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而如果你去直接做题,遇到看书时没注意的问题了,再去书中找出来,划上重点,长此以往,这便是你自己的重点。你会发现,无形中,你已经对那些要背的重点了如指掌了,何须再背。
第三,熟练记忆采分点词汇。做过考试练习的同学都知道,考试是按点得分的。一道大题的标准答案通常只有几个要点,答出要点就有分,答不出哪怕写再多也没分。而要点通常都是很简洁、干净,课本上的一大段内容可能只需要一个词或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词一句话就是要点。很多同学不放心,大段大段地背课文,而且还要求自己背的与课本内容一字不差。这么做,既难以记住又占用大脑空间。
第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诠释要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你记忆。只有你知道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书里的话了,你才能够真正的记住它的内涵。考试时,你才能够想起书里的采分点。有的同学是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怎么展开来写,就把死记硬背的课本内容套进去,其实可能是他对课本内容还不够熟悉。这时候不妨多看看书。这里更加体现了看书的重要性,平时看书看熟了,在回答大题尤其是主观题时,自然而然会用学科语言展开答题,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写完要点不知如何展开的情况。
第五,勤练习,保持“手感”。考试四门考试中,文综是最能拉分的一门。毕竟文综三科不像语、数、英是从高一就练起,它是等到高三才开始三合一大综合,大家适应这门考试的时间都不长,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方面夺分的可能性也最大。有的同学平时单独做三科中的某一科像历史、地理什么的都挺强的,但一到三合一练习就不行了。这种情况,我也有过。说到底,就是还不适应。要适应的话,有个既笨又土但很有实效的方法:加大练习。成绩是其次的,关键是练手,熟悉这门科目的考试感觉。做得多了,有些规律也就摸索出来。像大家都挺头疼的文综大综合题,其实题目里都会隐藏着线索,做题的时候先要找出这条线索,才能把握答题的方向。比如线索是农业,那就调出史、地、政三科有关农业的知识再做题。再如做题顺序、做题时间,这些都是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琢磨出来的。不要考试到最后,一看没时间了,看到大综合题就乱了阵脚。如果平时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顺序,给自己定出做选择题、单科大题、最后一题等各用多少时间的话,高考时就可以保证所有的题目都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