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儿童教育 > 功课辅导 > 学科辅导 > 语文学习 >

《消息二则》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2022-12-26 05:48:32
|小黄2

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多读课外书、抄好词好句积累。在读书的同时抄下好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消息二则》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消息二则》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

溃退()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子中的“不到”“突破”“现正”能否换成“共”“越过”“已经”?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南度防线摧枯拉朽(gū)

B.芜湖溃退(huì)风平浪静

C.既已荻港(gǎng)万船齐放

D.突破占领执行(xíng)

2.填上合适的词语。

():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3.文学常识填空。

(1)狭义的新闻专指,通常包括标题、、、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其“六要素”指何时、、、何事、、。

(2)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式结构,其表达方式以为主,适当穿插。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它们分别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何作用?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3)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内容________、报道________、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

歼灭()要塞()绥靖()()

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四、方法总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

(1)生字关(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

五、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一、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预习导学】

2.芜湖(wú)摧枯拉朽(xiǔ)溃退(kuì)荻港(dí)

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4.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合作探究】

1.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这样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3.不能换。“不到”,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的意思,而用“越过”表现不出战斗经过;“现正”说明我军毫不懈怠,一刻不停地向敌人进攻,有“正在进行”的意思,而“已经”只表明结果,表意单一。

【达标检测】

1.D

2.摧枯拉朽,溃退,风平浪静

3.

(1)消息导语主体何地何人何故为何

(2)倒金字塔记叙议论

4.

(1)表达方式是记叙;属于这则新闻的导语;作用:概括介绍事件的主要内容。

(2)表达方式是描写;属于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作用:突出我军军威壮观,渡江战斗如有天助,进展顺利。

(3)表达方式是议论;属于这则新闻的结语;作用:发出号召,激发全军斗志。

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预习导学】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kuìruìwú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初二语文学习计划

读对写的影响是很大的。假期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多读课外书、抄好词好句积累。在读书的同时抄下好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但是要指导孩子从所读的文章中摘抄,而不是从词语书上抄,否则收获不大。要“广积粮”而不必“深挖坑”,就是要多读、多练,让读书成习惯。另外多练笔写日记,让孩子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孩子随心而至,多写真情实感,入情入理,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

家长们都知道这个暑期是连接“不分上下的初一”和“两极分化的初二”的关键时期。在暑假进行“超前学习”能够让孩子们领先一步,有效分担初二学习的难度和进度。但建议假期学习以孩子自主学习为主。


《消息二则》课文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消息二则》部编语文预习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51
c
id
207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