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和冲刺技巧
大家都知道,高考数学复习范围广,规模大,让很多考生感到害怕。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数学复习,对高考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小编整理了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和冲刺技巧,欢迎参考借鉴。
高三数学学习方法和冲刺技巧
1.注意命题类型的变化,注意透彻的考点,突出重点。
如果我们按近年的规律办事,便可以确保运作不会增加。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问题,测试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推理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平时复习还应注重整理,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和心理特点,综合涵盖所学的主要知识点、重点、热点、考点。只有掌握这些主要考点,了解事实,才能使答案更流畅。由于今年的高考生是第一批新课改后的考生,所以对于今年的高考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新课改后,数学除了8个单选题外,还加了4道多选题,并且填空题有一道题目变成了两个空,也没有了选做题,大题全部变成了必答题。以前从来没有多选题,因此,高三数学复习应在变化点上花更多的心思。
高三数学复习应注意“看”,从观点上吃遍考场,突出重点:要求学生阅读试卷(一模试卷),并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勾勒出知识的要点。在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记忆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以巩固和完善其知识结构。这本书中的例子是看不见的。当做题的时候,你必须掩盖答案,认真地去做,当你完成它或者你做不到的时候看到答案。有时你必须考虑你在做什么,这与答案不同的地方、在答案中你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是重点分析的。高三数学复习也要注意“思考”:不需要逐一做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只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点、公式?涉及哪些解题方法?试着改变条件(或结论),会得出什么结论或需要添加什么条件?高三数学复习应注重“实践”: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演练,体验如何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提炼出一种普遍适用的解题方法,以求最重要的改变。
2.回顾和把握平时的困难,注意检查错误,填补空白,合理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要抓住每一个简单的题。我省高考数学考试的难度在0.65左右,如果命题的方向不偏颇,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难度系数不大的题。但是这种题也是最容易犯错的题。在平时,练习的次数应该适度控制,以前做过的问题应该被发现,特别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再看一遍,把概念搞清楚,这样才能减少类似问题再犯错误的可能性。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战略,另一个是技能。高考就像战争一样,在战略上要轻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策略上,学生应该建立信心。毕竟复习时间已经够长了,应该掌握知识,这样答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试卷中,难度一般是分散的:选择题的难度在后面,填空的难度也是一样的。大问题一般可以在前面或两个做,在后面的大问题中,一两个小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当你回答一个问题时,你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当你遇到麻烦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只要放弃,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专注于突破。考试时间比较紧,要分配合理的答题时间。当然,这会因人而异。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弱,应该把重心往前移动,在前面选择,有的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就一定要拿到分。优等生要在掌握基础题的前提下,在适当的重心转移的前提下解决难度系数高的问题。
通常在每次考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错误,这并不可怕,在以后的考试中避免类似的错误是很重要的。因此,平时要把错误的问题写下来,做错笔记包括三个方面:1、写下错误是什么,最好用红色笔画出来。2、错误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检验、主题的分类、知识的再生产四个环节找出答案进行分析。3、纠错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纠正措施,并提醒自己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应该注意什么。如果你能记录和分析每次考试或练习中的错误,并确保下次考试不会出现同样的错误,那么高考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当你做一个问题,特别是当你做了一个全面的卷,你必须限制你的时间来完成它。考试也是一门学问,考试的策略因人而异。例如,基础学生可以填空,多项选择题可以控制在45分钟左右,基础差可能需要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主要是看如何最好地处理。
3.注意平时听课效率,加强解决问题的速度,灵活使用
高三数学复习要提高听课效率,深入理解教师问题的分析过程,关注教师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及时纠正自身的不足,加强和改进纠正。要加强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必须加强理论的内化,通过一两轮的复习,进一步自觉地加强对书籍定义、定理、公式和规则的理解。对这些事情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你是否可以灵活地使用基础知识。高三数学复习应加强解题速度和问题正确率的强化训练,定期、定量地做一些客观问题和中级问题,训练速度,提高正确率,适当数量地做一些综合性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及时总结,记忆,内部改进。高三数学复习,还强化了数学的形成能力,包括计算、推理、绘图和语言表达等,这些都必须很规范、很熟练,才能再现数学思想。这就是理解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加强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养成阅读和考题的良好习惯,加强平时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指导。
在每张试卷的末尾,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要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分类。(1)对错误感到遗憾。例如,“错误”是指在复习问题、阅读错误数字等方面的错误;“计算错误”是由计算中的错误引起的;“抄袭错误”是在草稿上正确完成的,在试卷上写错而省略;“表达错误”是正确的答案,但不符合标题所要求的表达式。(2)这似乎没有错。记忆不准确,理解不够透彻,应用不够自由;答案不严格,不完整;第一次做得对,但纠正了,或者第一次做错了,然后改正了;问题做了一半不能继续下去等等。(3)没有任何问题。答案是错误的,或者是猜测的,或者根本没有得到回答。这是不知道,不明白,更不用说应用的问题了。当找到原因时,消除后悔;理解它是错误的;努力去做一些事情。解决“见错、对错、不完整”的老大难问题。在高三数学复习中,还应防止出现几个问题:A.防止简单重复复习,不求深思。B.防止片面追求解决问题的技巧.C.防止机械地在这个问题上做问题,不能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结论。预防出现:简单不想做或不规范、难而不能做或不敢做的情况。
4.把握回答问题的黄金法则,注重理性取向,取胜
填空时要小心。在数学主观问题中,填空不像后面的大问题,它需要具体的解决步骤,它只要求考生给出最终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更加谨慎,一步地解决问题.因为在计算问题按照步骤,最后的结论因为简单的计算出了一点问题,而其余的都是正确的,一般的推论就会少一些。但在填空时,考生在草稿中对最后一步的计算错误,只能得到零。解答题需要清楚明了。在标注解答题(计算和证明)的过程中,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过程和结论。因此,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把步骤写清楚,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步骤的分,而且有利于自己以后的检查。当然,如果其中一个进程不确定,但知道如何回答下面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一步上,只需跳过它。高考数学答案要大胆。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你总能看到一些考生把原来的正确答案擦掉,然后再给出错误的答案。在不太确定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把原来的答案擦掉,你可以在试卷上写两种方法。评分老师通常根据分数高的方法来评分。此外,一些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用中学课本以外的方法回答问题,只要正确也给予满分。因此,有些考生如果有“超级武器”要大胆使用,没有任何关系。
考生高考的定位需要理性和理性。近年来,高考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即一些学生通常表现良好。如果你看试卷,你就会知道他应该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但是他们在试卷上的分数是不会上升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定位问题。看看这些考生的试卷,难题他们都做得很漂亮,但那些容易题目就是丢分相当严重。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考生在困难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因此在容易的问题上出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事实上,考试中疑难题的比例只有20%。因此,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一定要咬下难题”的不合理想法。只要你真的轻松得分,那么考试分数就不会很低。一个或两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可以先放在桌面上,最后有时间,然后考虑一下近似使用什么定理,大概是什么样的结论。这样你就能得到一些额外的分数。有些学生考试时,问题被扣分了,大多是因为答案不规范,不能把握要点,思维不严谨。这通常与只专注于做问题,不善于归纳、总结相关。建议学生在考试前做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或具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综合试卷),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认真学习和吃透评分标准,比较自己的习惯,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分数损失。承诺要做的很好;如果不行,要明白要做多少才能增加得分的机会。
数学学习复习方法
说到复习,我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主要是起到防止忘记与提高熟练度两个作用,这种复习不一定是为了考试,可能是为了做作业或者单纯的为了学习等;另一种是为了考试而做的一切学习上的努力,这一种比前者学习的范围要广,不仅可能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还可能去做一些以前忽略的内容,比如可能考但没做过的题型等。下面分别就这两种不同的理解,来说一下我们是如何看待的。
首先,第一种理解,纯粹的重复学习,为了防止忘记和提高熟练度。
先说防止忘记,让孩子努力复习,很可能是怕孩子忘了,记不清了。而孩子做题时,发现不会做了,也常用“忘了”当做理由。但是,如果走健康学数学的路,是不存在“忘了”这个理由的,没做出来只能意味着当初就没有“学会”。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在数学课中,普遍对于“学会”一词的定位太低了。很多孩子觉得这道题的每一步道理都明白,就以为学会了,甚至可能是觉得每一步都有道理,就以为学会了。这不算“学会”,因为自己都没有想清楚之前为什么“不会”,为什么没想到,怎么就走到了会这一步呢?这时只能说“知道了”或者是“记住了”,而不是“学会了”。也就是说,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忘了,而在于当初学时就没有彻底“学会”。
第二个是,思考学数学,没有“忘了”这一回事。很可能曾经做出来的题,或者是听老师讲过的题,忘记当时是怎么做怎么讲的了,但是可以重新思考啊,甚至可以当新题重新做一下。如果真学会了,哪怕用的时间会多一些,还是可以做出来,绝不存在一句“忘了”,就敷衍过去了。所以凡是在我们这里的学生说出“忘了”这个词,从来都是让他们自己想,想不出来就要反省,当初怎么就认为自己是会了,明明是没学会。
也就是说,数学里,会了的东西是不存在忘不忘的,即便是忘了仍可以思考出来;只有去记忆和模仿的内容(不能称为会了),才有忘了一说,而且忘了很可能就没有办法了。所以就能得到这个结论:走健康学数学道路的孩子,根本不需要为了怕忘记而去复习,那完全是浪费大好时光。
接着说下提高熟练度,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做题速度。它不涉及忘记的因素,针对的是题目都能做出来,但是做的很慢很不熟练的情况。不熟练的话可能会导致做题慢,影响作业速度、考试速度等。无论是不是走健康学数学的路线,这一点都是存在的,但是提高速度的层面是不同的。
如果是模仿或记忆学数学,多做同类型的题目,速度提高的是匹配部分和回忆部分,做得越多,将此类题目定位和匹配的速度会越快,也就是说很快能够确定这道题属于什么类型的题目,能用什么办法来做,迅速进入该类方法的一步步解答中。
而思考学数学,因为更多涉及的是思考,而不是匹配及回忆,所以速度提高的是思考部分,而多做一些题目,也是可以增加思考经验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思考速度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为了提高做题速度,无论是不是健康学数学,都可以通过复习来实现,只是速度提升的方面不一样。
针对这一点,还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一个是没必要把题目完整的做完,如果是思考学数学,只需把思考的部分想完,思路出来了,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是模仿学数学,只需把题目匹配和方法回忆的部分想完,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是记忆学数学的话,最好还是把题目做完吧。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为了提高做题速度,如果是模仿和记忆学数学,必须要进行复习,多做学过的类型题;而思考学数学,却不一定,做学过的类型题确实可以,做没学过的类型题也可以,甚至效果还要更好一些。因为总做学过的,思路容易形成定式,受到束缚,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而做没学过的类型题,既可以增加思考经验,又可以打开思考局面,只要思考能力和思考经验锻炼得很好,做题速度绝对不是问题。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复习是有益的,但效果却不是最佳的,如果将复习的环节转变成上一篇做题的环节,对健康学数学而言是更理想的状态。
接下来说对复习的第二种理解,这个复习,学习的面更广,需要全方位学习,是前一种概念所达不到的;但学习的目的却很窄,仅是为了考试的优异成绩。为了考试而复习,有必要吗?
首先,考试与考试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考试类型分成两类,一种是出成绩的、发试卷的考试,一种是不发试卷的考试。
如果是思考学数学,在面对发试卷的考试时,我强烈推荐不要复习。因为这种考试是能看到自己哪些题做对了,哪些题没做对,没做对的这些题都是什么问题而没做对的,这能够对自己之前的学习进行非常有效而深刻的反省。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说考试是检查近期学习情况的镜子,但出来成绩后更多的还是关注成绩,而不是平静得看待镜子中透露出来的内容。
据我们了解,凡是发试卷的考试,都是输得起的,都是跟升学跟就业没什么关系的。输得起的话,就可以让收获更大化。思考学数学,学习效率是可以非常高的,只要思考到位、理解到位,很多内容都是学一次就没问题的。而考试时,凡是出问题的题目,都可以返回去想,当时为什么自己觉得会了,为什么自己觉得没问题了,以后再学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思考和理解深度才能足以解决未来遇到的一切同类型的题。长期下去,学习的效率会越来越高,考试也就真的起到了特别好的反思作用。但如果进行了复习,即使考试成绩更好了,却也很难找到自己平时学习上原本存在可以改进的问题了。
只要发试卷的考试,起到了上述应有的作用,学习效率和效果都没问题了,使得发试卷的考试渐渐也没什么问题了,那么对于不发试卷的考试,也丝毫没有复习的必要了。而且即使复习,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复习了,因为该掌握得都掌握了,只差临场发挥这一步了,这种状态,是健康学数学学到很良好的状态了。
而且还要注意,有些考试中的问题,不是复习能解决的。尤其是肯定会做的题目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做对的问题,就不是通过复习就能解决的,是需要坚持深刻回忆自己做错的过程和深度反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才可能渐渐解决的。
因为“复习”的这一种理解与考试的关联度非常大,很多方面是需要对考试进行再分析再认识的,而本刊下一篇的内容就是“考试篇”,所以更多的关于如何应对考试的内容,将会在下一篇中出现。
对于“复习”的两种理解就都讲述完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一种理解,对于思考学数学的孩子而言,复习还都是有效果的,但绝不是必须的,甚至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复习是完全可以放弃的一个环节。(在此提醒,对于模仿或者记忆学数学的孩子来说,复习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了,绝对不能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