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

贤辉21345分享

几乎每个社会人都会经历的一件事是面对辞职信,不管是写信人,还是收信人,当两者的脚步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代表着缘分到头了,该各自寻找各自的出路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1

明天就要离开了,就要正式从医院辞职走人了。

此刻感觉心里还算是挺平静的,没有兴奋,没有期待,没有茫然,但不知为什么却失眠了。

昨日整理物品时发现了刚参加工作时候的笔记本,记满了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疾病的诊治经验。第一个想法是好笑,这些还用写下来吗,脑子里都有啊,立刻反应过来,哦原先我已经是主治医师,有了圆形的印章,不再是十年前那个需要上级扛扁担的菜鸟了。

今日去跟一个大哥告别,我毕业轮转跟他时他还是住院医,此刻已经是科室的副主任。那时候我感觉他什么都会,不懂的问题就去问他。并且有一次因为抢救病人进行气管插管造成了副损伤,不敢去跟家属解释,把他推到前头,他毫不犹豫地替我承担,光辉形象至今难忘。

回来的路上碰到以前的老主任,很聪明的一个人,问我什么时候走,然后只说了一句话:此刻这个社会,干什么都行,就是不要自甘堕落。

很多人问后悔吗?此刻我想都不想就说不会,期望十年之后的我也会这么说。

工作这么久,要说感悟最深的就是人生无常,生与死真的是转瞬之间,有多少人发病后等不及送至医院,有多少人到了医院抢救仍然无效,多少人经过治疗好转准备出院时发生猝死……在有限的生命中尽量多做一些自我想做的事,少留遗憾,这样在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才能够甩给死神一个微笑。

有个医生的定义:每个人的终点都是火葬场,医生的工作是防止有人插队。我听了很受用,说得医生像神一样,可是又一想,患者也是上帝啊,谁比谁高啊!

写到这,有些舍不得的感觉出来了,可是既然不能变得更强大,那就离开吧,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留给我的同仁们。

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2

11月,对我来说,在过去的二十三年里,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1996年11月4日,我在雷德蒙德加入了微软研究院;1998年11月5日,我参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立仪式;2007年11月,我作为搜索产品研发工程副总裁正式加入必应团队;2013年11月,我成为执行副总裁、加入高级管理团队,主管技术与研究;而今日,2019年11月13日,一切圆满始终。

能在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纵贯研究院与产品研发团队,其至上体验,永生难忘;感恩之情,无以言表,惟有深怀于心。

能与一群计算与技术产业最聪明的人一齐共事,能有机会来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并帮忙公司塑造“下一个未来”,我深感无比荣幸;能够帮忙推动计算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与微软研究院和学术界这么多才华横溢、成绩斐然的研究员与学生共同创新,我更感到无上荣光;我们在必应搜索领域的那些铁尺寸进——提升搜索质量和性能、提高广告盈利和用户体验,以让对手胆寒之势持续推出包括BingforBusiness在内的全新产品;这一切都让我倍感难忘。而更让我珍视和骄傲的,是我们缔结的友谊。

离开微软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今日,微软已经如此地成功,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我觉得,已经是时候去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去探寻超越微软、超越商业的新挑战;去思考为产业、为下一代计算科学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还能多做些什么。

我为你们感到自豪——为微软、为人工智能和研究事业部、为微软研究院、为搜索和广告新闻团队、为必应团队、为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为亚洲研究院,也为我们共同的成就而自豪!我将会十分想念大家。我相信,大家会在萨提亚和凯文的领导下,继续取得新成就。

过去二十三年中,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大的心得就是——我们虽无法预卜未来,但能够做最好的准备:坦荡、宽容、善待他人。

多谢你们,我的朋友们!

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3

本是草根生,却得金融缘;漫漫职场路,最忆中信情。

本人十分幸运:出生于乡村教师家庭,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之命,却受惠于邓小平的恩泽,以回乡知青、砖瓦厂窑工身份,带着双手厚茧、满身土气,参加七七年高考,考上南京大学中文系,时为“天之骄子”。先后供职于外经贸部、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投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并最终在中信银行奉职至退休。

一个“文学青年”却与金融结下不解之缘,如此人生轨迹是任何“职业生涯规划师”都无法设计的。

本人信奉此言:任何人如欲有所成就,必须具备“本人努力、高人指点、贵人相助、他人监督”四大要素。并且,经历、阅历、挫折,是成长中的三种添加剂,没有它们,无法成熟,更无法成功。58年大跃进、60年大饥荒、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本人都以往历。一路走来,能“活”在当下,本人确实努力,可是更多是得益于高人、贵人,以及他人相助和监督。所以,当不时看到一些涉世不深却轻狂浮躁的后生时,常抚案长叹、莫名悲哀。

本人相信缘分:刚到外经贸部,就得到了一位智慧的领导、尊敬的长者的护佑,他对我的教诲,影响我的终身。九九年投资银行与开发银行合并,我动了“跳槽”的念头。一次机会,在北京一个山西小面馆结识了党怀兄弟,再由北英行长引荐,才有窦建中行长中英文并用对我面试,并以当时中信银行的最高礼遇“扒猪脸”招待,最终经王军董事长首肯,我最终拿到了中信银行“入场券”,开始了十六年的中信银行南京分行行长任期。

本人赶上了时代:三十余年金融业之履,正是中国金融业的“黄金时代”,经历了中国金融业发展、冲动、治理和商业化改革。参与组织了沪宁高速等五个重大的项目融资,亲历了中国投资银行大规模撤并机构的商业化变革和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并重组,直面了亚洲金融危机,巧妙规避了可能发生的对香港百富勤公司的巨额信用风险,在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妥善处理了中信银行推荐给江苏国企的复杂衍生产品事件。

本人聊以自慰:十六年前含合肥不到100亿资产、不良贷款率百分之二十六、前十年亏损十四亿的被总行当成“包袱”的南京分行,如今已成为近二千六百亿资产、四十亿利润、百分之一不良率的举足轻重的分行。尤其是近几年经济下行期间,我们用理性和决心,以职业的操守,牺牲了短期的“业绩”,放弃了“排行”的诱惑,成功规避了钢贸、光伏、船舶、小微企业经营风险的实践,让南京行成为总行信任、员工自豪、市场认可、同业尊重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本事的高价值分行!

本人引以为傲:经过潜心营造,今日的南京分行构成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合理的业务结构、有效的风险管理、优秀的员工队伍、成熟而自信的管理团队、健康的企业文化、和谐的环境氛围、清晰的经营思路、可持续的发展的核心要素,“三阳三大”的企业文化,加上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的培育,共同支撑并哺育着南京分行基业常青之树!

凭栏望天涯,人间尽沧桑;古今多少事,东流似长江。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常常的念想。如今“终得浮生日日闲”了,在悠然简便之际,如下感悟与南京分行同仁分享:

商业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台风来了猪都会飞的景象不会再现。资产经营、风险管理、创新变革、企业文化,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本事。

指标管理、考核驱动固然重要,但此法只是“技”;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深度经营客户才是“道”,短期行为、“运动”的方式经营不出好银行。

客户结构、信贷结构、行业结构的安排是控制行业性、系统性、周期性信贷风险的根本之道。结构、结构、还是结构。

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欲求业绩增长,必先致力于人的成长。尊重员工、塑造员工、激发员工、成就员工,方得社稷万年长。

当好职业经理人,提高职业素养,用知识和本事为银行创造价值。仅有认真经营银行,而非经营自我,才是延续职业生涯的根本之道。

诚意正心,做事先做人,立世德为上。德须能配位,位高德低、位重徳轻、德不配位,位终不久,且祸随位降!

要珍惜荣誉,但不可沽名钓誉。不要投机钻营,投机者只得片刻之利;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仅有投资自我的本事和信用,方得一世英名。

多读书,读好书,研国学,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有梦想,有担当,有灵魂,有操守,要有浩然正气。

成大事者,必循君子修身之道。立大志,方有为;严修身,方为仕。不修身者难以齐家,难齐家者枉论治行。

平衡好个人与团体、此刻与未来、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成就与健康的关系,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久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

回首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有过喜怒和哀乐、有过成功与挫折,有过梦想与光荣。在所有职业经历中,唯中信是最挥之不去的记忆:

中信,有国企的担当,国际的视野,创新的基因,长者的风范,包容的胸怀,家庭的温馨。

中信,给了我十六年的信任,给予我至高的荣誉。本人在南京分行任期之长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中信之厚爱,常感恩而泪下!

中信,我为她奉献了黄金般的岁月,在中信,我实现了职业经理人“有尊严的工作、有体面的生活、能终身的学习”的梦想。

在即将告别之际,谨录圣贤之言以表心迹: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4

我昨日的老板年底写给员工一封信,述说他一年当中感同身受的十件事情,就像媒体每年公布的十大新闻一样。他的第一件大事是他平生第一次到海外任职就来到了中国。所以说昨日的老板,是因为我已去职,年后即履新其他公司。

今年,我的第一件大事当属我的离职,离开了我为之服务23年零9个月的公司。此间占去我职业生涯近百分之七十的时间,也留下许多刻骨铭心、让我此生难以释怀的无尽回忆。

为了这一天,我纠结了许久,也付出了很多。坦率地说,在我这种年龄离职是需要胆量的,当然肯于理解我的人更需要胆识。我自嘲此举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退却是为了进取,离开是为了迎接挑战。这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依我的个性,我不愿意久在同一岗位,哪怕是一个在他人看来很成功的职位,更无法认同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长年重复做一种工作,虽然稳定但必定滋生惰性,长此以往,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不用的东西将退化,奋斗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所以我宁愿经常置身险境而直面挑战,去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俞敏洪说得好,有时我们选择前进,不是因为我们有多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世界是流动的。我们要适应多维多变的大千世界,就不要把自我封闭在一个圈子里,哪怕这个圈子对于你相对大或足够大。我给你的忠告是,应当有条件地适时更换自我的生活环境或职业主角,哪怕是一个你完全生疏的地方或职业。因为每一次变化,对于你都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挑战,你会面临困境,你会感受压力,所以你才会去学习,才会去思考,而压力最终会变成动力,让你脱胎换骨从稚嫩走向成熟;而每一次改变又会让你接触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在这种流动的变化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由此激发你的商业潜能和创造意识,最终找到更适合你的求生之所和价值所在。没有这种变化,总在原地踏步,你何以会提高?何以会有未来?这也是我选择离开的最强动因。

我真诚地奉劝大家,不要只满足于做普普通通的人。虽然做普通人没什么不好,就像做一个勤奋的人没什么不好一样,但这都是惯性思维。在今日的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普通的人,还是勤奋的人注定没有生存的空间,更创造不了价值。普通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平民思维,习惯于维持现状而不愿意承受更多的职责和压力;习惯于因循守旧而不愿意应对挑战和风险;习惯于走平坦的路而害怕道路上荆棘遍布。难怪很多人多少年过后,除了日渐衰颓的容颜老态,其他什么都没有改变,没有奢望,也没有追求,唯随波逐流而聊此余生。我常感叹中国的老百姓,活了一辈子总想过上幸福生活,可是到死都不明白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啥样,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所以,你不要总跟这些人比,比来比去你永无出头之日。

平日里我们听得最多的一种声音就是抱怨。不是公司不好,就是老板不好,要么就是嫌待遇太低或者工作太无聊。如果你每一天置身于这种满是抱怨的负面环境中,非但你永远不会提高,并且还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也许大家还未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个体对于群体、对国家总是显得很渺小,你对于公司也是一样。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你有很多的无奈一样,你既无法改变,又不能不去应对,因为你总要活下去。关键还是你要采取的心态和定位。要明白抱怨不会带给你任何改变,无谓的抗争也势必徒劳而终,到头来受伤的还是你自我。恕我直言,人有时很幼稚,幼稚到不能正视自我。郎咸平说,中国人就明白赚钱,不了解世界,不明白别人怎样看自我,不清楚自我的弱点。仔细想想,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我们自我,其实地球真的没谁都一样转,或许换个人转得比你还好。所以我总说,我左右不了公司,也左右不了别人,我只能左右我自我,走自我的路,做自我喜欢做的事。这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明智。

那里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职场是你安身立命之本,你此刻要生存,将来要成功都需要这样的舞台。不要一味地苛求公司能为你做什么,先问问你自我,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这是你的价值所在。我经常给自我做这样的假设,假如有一天公司不待见我或者我想另谋高就,我是否有进可攻退可守的资本或者资源去应对?说得直白一点儿,当我今日走出公司这扇门,明天我是否有可去之处?如果我没有这种自信,我情愿调整自我的心态从头再来,因为我别无选择!

我们需要持续的学习,我们需要学会思考。学习使人提高,思考使人成熟。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懒于学习、懒于求知的人注定没有生存的空间。因为学习,我们才会提高,才会变得与众不一样;因为思考,我们才会有洞察力,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基本的确定,才不至于被人蒙蔽和为人所利用。学习使人奋进,思考使人成熟,所以我们才会在平日的不合理间找到平衡,在相互碰撞的矛盾中找到自我,我们才不至于为别人挣多挣少而纠结,才会为漠视效率、牺牲利润的大企业病而焦虑。

对于我的公司,我的确有过很多的无奈,也曾一度为此纠结。我一向以为,体面劳动和赢得尊重是一个人能够在公司持续做下去的前提,而能让你有归属感并甘愿为公司奉献的基本条件绝对地取决于你的人生价值是否能够得到兑现,再说得具体一点儿,就是你能否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和舞台以及能让你满足的物质报酬。前者是你安身立命之本,后者是你安居乐业的经济基础。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别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最终连最起码的期待感都没了。我们只能期待公司会有所改变,因为我们没有本事使她改变。我们是打工者,我们的本事有限,这是不争的事实。

平心而论,当下日企在中国面临的困境,很难说是哪个公司不好,或是哪个老板不好造成的,毕竟问题的构成有其深层原因。首先,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截然不一样的人群在一齐共事很难跨越语言的障碍,而连正常的人际间沟通都困难的企业又何以能构成一个为不一样人群都能理解或认同的企业文化。其次,日本无论从内政、外交,还是企业模式都呈严重的逆全球化倾向,加之相对封闭和均质化的日本文化和社会环境所孕育的日本人的自闭性和僵化思维,使他们不擅长异文化交流,更无法构成可融入当地文化的管理和文化机制。没有融入当地文化的企业,又如何能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当地周遭环境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又何以有企业灵魂,而没有灵魂的企业又何以成功?管制社会束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活力,也限制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也许人材本地化是其唯一选择,因为仅有中国人才能真正解读自我的文化内涵,而局外人是很难办到的。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又何尝容易。一向以来,我们始终在努力、在沟通、在探索,但都无果而终,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昨日已去,新年伊始。告别过去,是为了前行。此番离职虽不是辉煌谢幕,也谈不上华丽转身,没有怨言也没有缺憾,唯有铭记过去所有难忘的关心和支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生不止于今日,更在于明天。与君同行,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但愿我的话能带给你些许感动,让你重新思考,并从此让你改变。作为以往的同事、朋友,愿恭候佳音而引以慰。

富有诗书情怀的辞职信5

很是遗憾,没有跟这份工作陪伴久一点。

其实离职的想法是在很久就开始诞生了,不是因为业绩问题,也是在那里成长的纬度很有限。

做了以面销为主的保险,做了授课的机构教师,也做了以电话为主的电销,感觉自我是有成长的,可是却也说不上什么大的成长吧!估计也是因为劲没有往一处使的原因所致把,所以,每一种方式获得的突破并不是异常大,用结果指标来衡量,就是自我取得的绩效并不怎样高。

可是要想快速提升沟通本事,做电销是个很不错的提升方式,因为应对的客户群体是十分广的,我们所采取的沟通方式也是十分不一样的。这也就锻炼了我们换位思考和见人说人说,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那为何想要离职呢?

从外界角度来说就是,就是主管的轮番变动,与我当初对这份工作的认知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主要是在于两个部分就是主管的管理本事和教授本事,应对电话销售小白的我来说,确实需要外界很大的协助,异常是遇到应对跟进客户跟进不下去的情景,有的时候很是举足无措,之前的主管能够协助我解决,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分析出我的问题,可是此刻有的时候业绩低迷,问题根源在哪又不清楚,一时很惆怅。还有管理本事,此刻的主管仅有18岁,只因在公司呆地久,业绩也还不错,便直接委以重任了,没有任何管理经验,一些人情世故也不懂,很是让人头痛。可是,算是十分优秀的一个00后,做什么事情也比较有担当,也业务本事也不错,以后发展前景肯定不错,如果我才18岁,他绝对是我值得崇拜的对象,可惜呀,老阿姨了,时间方面实在等不起,只能另寻其他有经验的主管,跟她学习各方面知识和技能。

除此之外,这个行业的做得比较久的人,薪资方面有的时候也是捉襟见肘,让我想到自我的未来就动力减弱,其实想想,很多行业的销售不都是如此吗?不败之神是几乎没有的,可是本事比较好,他的业绩也会在中上游波动。

从自身角度,还是比较依靠环境、依靠公司的,毕竟我还未成为优秀的代表,这个只能说一步步慢慢来。

送给自我一句话,与其去不断地寻找优美的风景,不如把自我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把自我作为标杆立于世间,自然会吸引完美的事物来到自我的身边。反观此刻,我是遇到了几个十分棒,薪资待遇也很不错的岗位,可是本事与其相距甚远,所以说,必须要努力去精进,努力把一个个小目标达成,坚持正能量,但自我变得优秀起来。

以前做出结果的事太少,就是自我没有明确的目标感,对自我真的不够狠。

今日提离职时,我的主管,经理,人事经理三个人轮流找我谈话,对此我是很感激的。总结下他们带给我提议:

1,没有用心沉淀,这一行做一下,那一行做一下,那自我的工作本事永远都只是半桶水。所以,专注、积累、沉淀,很重要。

2,如果我要想当讲师,对于发散思维、逻辑性、语言表达本事的锤炼很重要,这些都是我的短板,如何恶补呢?我能够想到的就是以后多抓去一部分资料,然后开始自由写作,开始经过写作输出的形式,让自我思维可视化,也是为了提高发散性思维而用的。等后面会学习思维导图,以便增加自我的逻辑思维本事。语言表达本事,就是无非继续找电销工作,找不一样的人沟通,期望一次快速提升这方面的本事。

3,职业发展选择要选择好,培训行业对女孩子来说会比较简单没那么复杂些,这一点我倒是十分地认可的,培训确实也切合我未来职业发展的想法。

与人沟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换位思考和拿捏自我的气场,电话销售气场必须要够足,总的来说,还是需要多训练。

很简单的道理,以前教了千万遍都没学会,到实际运用才发现理论与实战真的是两码事,读了十多念书,学了这么知识,最糟糕的就是没学会如何去用这些知识。从这个层面上,以前读的书又有多少是有意义的呢?好吧,只能说学到老活到老,以前学的只是教我们如何去学,经过“纸上谈兵”来模拟实际生活,可是梦想和现实的差距又何止一点点呢?还是多对实战多多历练把!

虽然年龄这事,还有以后所谓的成家这事,确实给了我不少压力,但那又如何,我应当感到庆幸,我从以前的舒适区跳出来了,这个需要很大的勇气,我对内心的自我说,此生关于人性的问题,我势必解决透彻了,与人沟通的工作,是我未来一辈子都要去学会的。这个需要刻意练习,这个需要多多总结,这个还需要不断地迎难而上。

大概是上辈子没理解透人性,浑浑噩噩走过了二十多年,上到大学后就异常想搞懂。哈哈哈,坚持这份好奇心把,至少这份热情是连我都不明白从哪来来的。这就是我自身对自我的挖掘的第一步,路是越走越宽的,人何必把自我框在一个角落,我虽然毕业比同龄人晚,可是活力却并不少,我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追求就是探索如何与人沟通交流,为此我会去查遍所有渠道去找到我的答案,等到了解地比较透人的问题,我会开始进行如何渡认的问题,也就是“授道解惑”,人生得这一番追求也是足矣。

    4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