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

乐妍0分享

高三老师需要把握高考试题的方向和难度,提高复习效率,也要确保教学质量,不妨谈谈你的心得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例文,希望你喜欢。

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

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篇1】

作为第一次承担高三班主任工作的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胜任这项工作?总结反思这一年的探索实践,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做到以下三个词。

一是认真。高三的时间宝贵,因此我们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好讲好每一道题,改好每一次周考试卷,在上每一堂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有限的精力中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请教。高三的实际教学可能和我们的设想有差距;而且因为经验不够,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在高一高二没有处理过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到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遇到不清楚的知识点、遇到问题要多和教研组、年级组内的前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指导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学策略,争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相信。首先是相信学生在高三的觉悟,相信各科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方法;其次是相信自己,不论道路如何曲折、短期内成绩如何不尽如人意,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好。因为只有我们相信自己,学生才会相信我们。

作为青年班主任,在这一年中经过同年级组、同办公室前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学习摸索,还有以下带班体会和大家分享。

第一,相信和团结任课老师。在高三的这一年,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附中老师强大的敬业精神。比如带我们数学的董老师和带政治的韩老师,尽管家里孩子都很小,但从来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所以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要相信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更要相信我们老师的责任心。那么作为班主任,团结和服务任课老师的措施就是减轻任课老师负担,尽量不要让老师在课堂上处理与讲课无关的事务,不要让老师为最基础的作业数量、出勤人数去操心。

第二,坚持抓常规。高三学习任务紧张不是常规做不好的理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要和高一高二一样抓常规,才会让学生不至于过分松懈。

第三,举办班级活动给学生减轻学习压力。高三的全校性活动只有运动会和元旦联欢,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定期(每月或者每两个星期)举办一些小活动来尽可能延长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我的班上举办过“吐槽大会”(有限度地调侃同学和老师)、集体生日会、在20__年底模仿清华、北师大等高校全班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甚至后来每个月固定放一次电影。在做这些活动时,我们应该提前有准备有计划有目的,以便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四,注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升入高三以后,不光是以前的“问题学生”(并非学困生,而是心理状况不稳定的学生),甚至一些高一高二表现非常不错的学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尤其是高三第二学期,随着学习热情和体力的大量消耗以及寒假的过度放松,部分学生的问题可能比第一学期更加突出,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早准备早发现早疏导。

第五,通过师生文字交流的形式掌握学生情况。在高三这一年,每个月我都会布置一个主题月记,一方面是让学生对本阶段甚至三年来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总结,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学生的文字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的每篇月记我都会认真回复,这可能也是学生们对于月记较为支持的原因。

第六,定期调整座位。根据学生月考情况、每阶段的发展状况,定期调整座位(可以每月一次,也可以每两三个月一次),既可以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加强班级凝聚力,也可以通过座位调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第七,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通过家长会以及与家长的个别交流,掌握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好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桥梁。转述学生的合理诉求,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一定的指导建议,让家长成为我们的有力后援。

总之,高三这一年确实是学生、家长、老师都非常辛苦的一年,但是在6月23日出高考成绩的时候,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诗人食指说:“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所以看到大家的眼睛,我也无比相信兰大附中的未来。

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篇2】

今年我是第一次担任高三班主任的,从九月份一直忙到现在,今天离高考还有160多天,趁着元旦的几天放假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思路。因为高考还远没结束,所以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把我这高三120天,并结合过去几年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困难以及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点体会说一说,希望能得到广大领导,尤其是富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的指导。

一, 改变学生,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做了几年班主任,现在做的有点开窍了。其实很多时候改变学生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否则,你的工作总是良苦用心,事倍功半。比如,平时总是挺严肃的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生活有规律,如何才能作到不迟到,不早退。可是学生三天两头的见不着你,心里肯定嘀咕:这个班主任怎么这样啊?教育效果立马就完了。又比如,过去我的性格有些急燥,有时学生一犯事,特别希望能够很快地把事态“镇压”下去,甚至有些做法带有一些“暴力色彩”,但学生绝对是口服心不服,表面上畏惧,其实只要你一走,他们脱离了你的“势力范围”,保准立马炸开了锅,什么千奇百怪的事都会冒出来,弄得你和救火队员一样,整天疲于奔命。所以有人经常引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时候,我认为这句话至少是不精确的,经历失败只是最后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失败后仍执迷不悟,继续重复以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那么你预想的成功是遥遥无期的,更确切的说,我认为检讨才是成功之母,所以要做成一些事情,首先是要检讨自己,反思自己,自己的个性、想法、思路、做法以及一些具体的细节操作是不是还存在影响成功的负面因素并将这些心得体会写进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笔记本。然后,就很简单了,立刻去调整。所以,我在要求学生订计划,生活有规律的同时,也要求自己改掉自己以前办事拖沓,散漫的态度,老师有规律的工作必然对学生养成有规律的学习产生驱动作用。过去自己脾气不好,现在碰见学生犯错误时,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要求学生应该怎么怎么做,而是要求自己千万别发火,即使有时说了一些过头的话,我也事后找机会和学生沟通,大胆向学生做检讨,避免留下“后遗症”。

二、 强化动机,树立目标

高考复习指导是高三年级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面对现在大学扩招,学生

上线人数越来越多的形势,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动机,学会学习,学习考试,成为我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首先让学生清晰和强化自己的升大动机,因为凡事动机越强烈,成功的欲望越强,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日常的学习中较充分的自主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无穷尽的,我们要相信学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否则,无动机或动机太弱,势必会使学生学习缺乏内驱力,学习的状态过多的依赖自己个体的兴趣和外部环境的刺激,在学习遇到困难或某些诱惑时,他会想,我这么辛苦图的是什么?值不值得?从而较易放弃。所以基于以上考虑,我在与学生作好较充分的沟通后,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命名为《我的高三》,在本子上写出升学的至少十大理由,理由越具体生动越好,我批阅之后,发现大部分理由都很有意思,我给予了充分的赞赏,对有些诸如“读大学是为了去大学看看大学女生到底漂不漂亮”,也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总之,多为成功找理由,不为失败找借口。理由写好之后,重要的就是老师引导他们为升学树立具体的目标。这个方面需要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简单说一下工作流程。首先,肯定和强化学生升学理由,同时,我积极寻找了一些反映大学生活的报刊杂志,影视素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去具体地憧憬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激励他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要求他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为自己高考设置一个目标,其次,要求他要善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小目标,假如一个学生现在的水平是480分左右,那他的高考目标就不能仅仅定在三批本科线,应该鼓励他向二批本科冲击,大概还差40分左右,那这40分的差距从那里找?还有几次模拟考,每次的目标是多少?甚至每次模拟考试的每门课应该是保持,还是进步,或者允许暂时的回落。都必须明确,这就叫“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最后就是要求他们把目标放在桌上,天天督促自己。

三、力争塑造“民主”型管理模式

一般而言,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有三种:严厉型、民主型和放纵型。我对此深有体会,我现在感觉就处在从严厉型向民主型的一个转变过程。我在努力改变以往班里只依靠几个班干部的管理模式,在本学期初我把班里的大事小事共设立12个工作职位,如负责清洁卫生的、负责学生饮水的、管理高考资料的、负责学生民意调查的,然后专门用一节课时间召开了“竞争上岗大会”,学生们开始态度有些犹豫,但我能看出有相当部分同学是有些跃跃欲试的,因此我在充分阐

述了我的理由后,开始有几个胆大的上台演讲,后来。随着活动的深入,场面越来越热烈,出现了数个职位4,5个人,轮流上台演讲竞争,争取同学们的支持。最后12个职位都落实到人,但有少数几个职位被学生集体否决,如我特别想设置一个同学专门负责检查错题集和班主任助理的职位但是无人应聘,而且举手只有10个学生认为有必要这样做,我表示尊重大家的意见,因为民主的价值远远高于某个具体做法得以贯彻的价值。现在看来,通过这种方式唤醒和树立每个学生在班级体中的自信和自主意识,加强班级的集体战斗力还是比较明显的。

四、下一步工作重心

总结这段时间,还存在诸如工作作风偏急,班主任的常规工作落实不到位,班级考核成绩较差,班主任工作重点不突出,以及主动与学生、与科任老师沟通不够,造成班里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间紧迫,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俗的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班主任主要起一个督促、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2、强调心理素质的培养,把心理素质当作高考的第7门课,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给予学生具体的明确的指导。

3、与科任老师充分协调好,抓好重点学生的工作,重视各门学科的协调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对我本人以及我班的关心和支持,也非常渴望大家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篇3】

务实求新,追求一流

高考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它是对人生的激励,它可以为一个人打开一扇门,使其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人生改写。高考这种性质的考试已成为一种情结,一种文化,成为许多人、许多家庭的追求与梦想。正由于此,全社会从上到下对每一届的高三质量都十分重视,可以说我和每一位高三的教师和班主任一样,都无时不刻地感受着巨大的压力、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学年我任教高三一个班的教学,并担任班主任。由于中途接班,所带班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回头看来,这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还算顺利,我得感谢领导、年级组和同事们的信任,感谢任课老师给了我强有力的支持与合作。

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同事的尊重,为了自己的荣誉,普通的我一直在努力着。“不误人子弟”是我的工作准绳,“务实求新、追求一流”是我的教育理想。通过一个学期的拼搏,历次月考的成绩还不错。当然,不足与遗憾也是免不了的。

在此,介绍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期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1、制度第一,优化环境

高中学生心理的可塑性很强,模仿性也很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求于学生的,我首先要做到、做好,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有意识地在潜移默化中把优良的道德品质传授给学生,进而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建班之初,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制定“班规”、“常规管理细则”“日常管理量化表”“班级目标”,给了学生外部和内部强大的激励,效果很好。

一个人的发展虽然离开不了本身素质,但在同等条件下,良好环境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就至关重要了。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学习风气可以对班级中每一个个体起到强烈的促进作用,此所谓环境育人。环境分自然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种。所以接手这个班后我首先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严管理,抓学风,造氛围。以整顿卫生、迟到、自习课纪律、宿舍纪律为切入点,把一些在复习阶段看似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小节”当成不能容忍的“大问题、大节”来抓,由此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通过建立班规和民主选举班级管理机构,充分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以期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再者,通过一些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对高三学习、人生作一个规划,让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永远有追求,让学生远离低级消极。再通过学习上结对子、找对手成立学习小组,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

我给自己设立的工作作风是:守时,守信,高效、务实。班级管理中做到四个一即“一沉到底,一抓到位、一盯到人,一着不让”

2、赏识之心、期望之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都有一种希望自身努力与价值得到别人尤其是班主任积极认可的成就心理。班主任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就能使之获得巨大的内驱力。学生也可以从班主任欣赏的目光里读懂什么叫质朴与真诚,什么叫宽容与平和,什么叫激励与鼓舞。学生被班主任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这种赏识要真诚,不夸张、不虚伪、不廉价,实事求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眼光去“仰视”。这样就能为学生才华的涌露和锋芒的显现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从而营造出班级中人与人相互欣赏的社会环境。班主任板着面孔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的。人生常常跟着自我认定走,说你行结果真的就行,说不行结果就会真的不行。如果连班主任都认为这个学生不行了,那么学生也会很敏感地察觉到这种意识,从而容易丧失信心,真的变得不思进取了。因此,让学生获得自信心和高期望,是班主任的重要素质。班主任只有在做到对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倾注爱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关心和耐心,对学生的人生目标的指引上给足信心时,管理才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3、习惯养成、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蕴含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更有人说,习惯造就一个人。从复习之初,我就分期对学生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听课习惯、质疑习惯、练习习惯、复习习惯、自习习惯等,而且反复抓、抓反复。扭转坏习惯不容易,重症非得下猛药,不来硬的不行。

我跟学生提出过一种秃子理论:我问学生,今天你掉了几根头发,你会变成秃子吗?学生回答不会。第二天你又掉了几根头发,会秃吗?学生又回答不会。……第三天、第四天呢?每一次回答都是不会变成秃子。但是最终的答案却是肯定的。你今天努力了,成绩立即会提高吗?不会,明天你努力了,成绩会一下子提高么?不会,你努力了一个星期,成绩会提高吗?一个月呢?也许你的回答还是不会,但是努力了一个学期,整整一年,最终的答案却一定会。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量变导致质变。一定数量上的积累不会引起质变,但是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上也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一个学生跟我讲说,班主任,我听了你的班会课以后总是热血沸腾,可不到两天这种热情就被某次考试的成绩、某道难题或者某件不快乐的事情所减退了,我也知道做事像这样三分钟热度不好,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坚持去努力。这表明学生有了良好的状态以后,最迫切需要的是心理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引。因此,我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勤指导、多沟通、突重点。即做到与学生多谈心,多与家长联系,针对复习课进行系统的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大力培养学习习惯: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如何听课,如何规范作业,如何调整情绪,如何复习订正与整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如何与老师配合与有效交流,如何质疑等等。在讲清如何去做的同时也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另外,指导学生合理地定位,对学习作出阶段性的规划,指出成功的内涵在于自我的实现而不是要得第一,谁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谁就是第一。这样学生就把关注的重点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学习的过程上来了。

4、抓两头促中间

牧民在放羊在赶羊群时,并不需要在最后赶最后一只羊,而是只要把领头羊牵好了,其余的羊也就乖乖在跟着了,赶鸭子上岸也是一个道理。这给我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应抓好领头羊,来促整体。这个领头羊之一是尖子生群体,他们可以在班级成为一面向上的镜子,其二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的破坏分子,对这些同学身上的歪风邪气一定要狠狠地杀,做到不让想学习、遵守纪律、勤奋的老实人吃亏。只有这样,才能激浊扬清,保证班级的长治久安,健康稳定地发展。抓两头促中间是最朴素的真理。后进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究其成因大致有:玩物丧志,师生对立,兴趣全无,学习不得法。补差首先补态度,补心理,补情绪,让他们认识到薄弱学科问题的严重性,并与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家庭与生活,心里在想什么,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能说心里话。其次补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些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鼓励,哪怕他们做得还不够,也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对这些闪光点的点滴肯定,让这些学生在上你的课前,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期待感,上课时总有一种兴奋感,课后有一种成就感。最后,才是补知识,补方法。补时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落实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个知识点的疏通。重在每天点滴的积累,老师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把急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成绩不断的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在不断地增强,学习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5、合作之心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独木难撑大厦”。一个班主任如果没有合作精神,难成大事。任课教师和家长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把他们当作工作上的盟友。这样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经常向科任教师咨询,并主动地、经常地利用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交换意见,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妥当方法,这样就形成了家校合一,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便要求班主任的工作不但要务实而且要求新。高三的教育教学更是一种富于创新的工作,正由于“创新”,班主任和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复习工作就不会那样单调乏味、辛苦而低效,我们才能享受到情感、心情和思想的快乐。

我认为一位好的班主任在务实创新的同时,还必须致力于追求教育民主与平等,致力于追求教育的高质量,致力于追求“一流”教育的境地。“务实创新”、“追求一流”,这就是我长期坚持并努力去追求的教育理想。

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篇4】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需要过硬,这是教好一门课程最起码的要求。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得准备一桶水。这话广泛流行了好多年,一直是那些奉行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们的座右铭。很多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仍然继续提这句口号固然无可厚非,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必须得弄明白。

这一大桶水究竟是多少?是比学生那碗水多一点,还是要跟个水缸一样?这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凭借着四年师范大学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很多教师基本上都符合这个“水桶定律”的要求。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你有了一桶水,就一定能够把语文课给教好吗?

有的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层面之上,把教师这一角色牢牢地固定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之上,每一堂课都很乐于把自己所遵从奉行的道理讲给学生们听,如同古代私塾里的老学究一般滔滔不绝。其实真正的效果如何呢?学生往往听得如坠云雾之中,昏昏欲睡。而这样的教师并不一定真的在乎学生是否真得听进去,只要把课堂四十分钟注满内容就行了。

这样的课堂又怎么能做到高效、务实、有趣呢?

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教育界焕发生机呈现一派盎然之景象,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比较知名的如“三疑三探”、“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等模式。

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大行其道有它的充分理由,但试想一下:如果一种方法被冠之以“模式”,那么这个方法还能适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情况千差万别的教学实践活动吗?实际上,它只能作为教学实践的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过这些新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点: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搞“一言堂”了,必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者、领导者转变为参与者、指导者。那么谁又成了新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了呢?学生。

学生是校园中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体,更是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唯一对象。如果不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教师只有转换角色观念,下定决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扮演好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色,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二、教学环境的改善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现实中,由于区域间资源配置、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历史因素,各地的同层次院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也因此呈现出高低参差、极不均衡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和教学所需设备仪器的配置管理。硬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外部形象和精神风貌,更直接展现了师资力量和群众口碑。新课程改革理念更加提倡和注重学生形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果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多媒体平台),再形象的语言也不如一张实景图片的展示来得生动。课堂教学中,因为缺少必要的器材设备,学生无法身临其境,无法切身感受形象的直观和文化的魅力,还会有什么好心情听课呢?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又如何完成?

师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教学环境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单位。这种就业意向的趋势充分说明了提高学校硬软件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过来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基础设施足够使用的层面之上,势必会一步步落后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

而软件则是指学校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各地高级中学的在职教师大多来自本科师范院校,从学历文凭上比较并无太大差距。可为什么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越往后就越能体现出优劣高低了呢?关键在于人才的继续教育。

考察、学习、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普遍存在,但能否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落到实处,转化为教育生产力,还需要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决策者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人才强国毋庸置疑,人才强校亦是此理。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凝聚力和进取心是提高基层教育水平和实效的必由之路。

三、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师本课堂,也就是教师研究教材,如何更好地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兴趣被压抑,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很高。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应是生本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探讨教材内外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疑难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活动往往陷入一个不良循环:为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提前充分备课,准备好了满满一桶水,然而在课堂上等着让学生来提出疑问时,学生常常因为承受多门学科作业的重压而未做好预习,不能达到教师的教学预期。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如往日一般将那桶水分别注入学生的碗中。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也是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如果这块阵地都无法守住,那么教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就此一蹶不振。解决这一问题,是关键所在。

新课改的核心精神在于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用心去理解和体会世界,用脑去思考和探究科学。如果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机械性的重复操作和毫无意义的形式上,那么即使是再著名的教育学者都将无力回天。每节课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短暂而宝贵。与其让学生牺牲课余活动时间去做作业,为何不充分利用好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呢?

当教师们能自由地采用适合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教法将自己的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的课堂上时,完全融入其中,外界所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才是理想中最佳的教学状态,也是教师们最乐于体现价值、成就感最为强烈的时候。而这一理想状态的前提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自由多样的。

举个例子,民国时期北大的教育教学风气是很开放的,这得益于蔡元培校长倡导并践行的“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理念。教授之间对某个争论探讨的话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抨击批评其他人的观点。如胡适和钱穆,两者是师生关系,但钱穆在不认同胡适观点的时候,仍然敢于在众多学生面前毫不留情地批评对方;而胡适依然对钱穆的学问持尊重和肯定的态度。这一段佳话成为北大学生值得一生珍藏的宝贵财富。

恰恰是由于对不同风格、不同见解甚至不同立场的包容,才使得当时北大的学术风气领先国内,学术成果名列前茅,其地位迄今亦难以撼动,而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杰出人才,履行了自身应尽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果说,教师转变角色是首要条件,改善教学环境是物质基础,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特点是思想准备,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践行课改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传道授业解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语文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思考性强,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何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主动去接受、理解、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创新教法。

所谓创新,自然要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是分析文中语法现象,分解文本信息,培养古文翻译的能力。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不啻是天书,如果缺少兴趣,就很难融入其中领略古文魅力。试想我们教师能否转变观念,通过音像、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样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古人生活起居、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古人读书学习、为官一方的人生信条和道德操守等),先从思想上让学生对这一文体发生兴趣,继而在教学中注重人物形象、突出事迹、精神品质方面的分析,借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强调语法知识的灌输和记忆。

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会不断变化。除了对传统教法的改良和改造之外,我们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诗词鉴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是读意象、赏意境、品感情、析主旨等步骤,虽然这种方法是极为符合逻辑分析规律的,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产生思维惯性,反而束缚和禁锢了思维。

也许可以这样:在硬件允许的前提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诗词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声诵读作品,切身感受彼景,体会彼情,这样一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主旨。

还可以这样:让学生操作个人电脑,自己去查找诗词作品相关的资料,如古代前贤和专家学者对作品的评价、相关的歌曲影视作品等,让他们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这一作品讲得透彻明白,教师则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探索,必须立足于以上各方面,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逐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真正地将师生从传统模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83年9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创造性地概括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正确地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内容。由此可见,作为教师,只有立足长远、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勇于实践探索,才能使教育事业永葆生机活力

高三老师心得体会大全【篇5】

一、浅析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现状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教出好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先广泛地阅读,只有教师本身深有所得,那么才有货倾囊而授。如果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阅读,而自己却不去阅读,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阅读的重要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知道,但是真正坐下来静心阅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

高中的语文教师有备不完的课还有改不完的各种作业,特别是在高考这座大山的压力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与之相对应的任课老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想要静下心来阅读,可能更多的教师会静下心来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其实,从宏观角度去看待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会发现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学生成绩的最佳方法。

曾经有人调查发现:在中学教师这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被批改作业、备课、阅卷、和学生谈话等占据。

阅读课外书的教师数量不多,而这为数不多的教师中,去图书馆次数最少的竟然是我们语文教师。这样的数据让很多人觉得匪夷所思,语文教师不是最需要阅读的群体吗?事实却让大家大失所望。

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工作压力大,阅读量小,阅读范围狭窄,阅读的品味也有所欠缺。正因为如此,面对知识面越来越广、求知欲越来越旺盛的学生,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感到底气不足、有着捉襟见肘的感觉。

在近两年,当地教育局组织的高三教师与学生考同样的试卷,并将试卷混在学生卷里同时批改,出现了不少语文教师的考试成绩落后于学生的情况,这是令人感到非常尴尬的局面,这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阅读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科有着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博的特点。上至盘古开辟天地,下至风土人情,从天文地理历史到古今中外名人传记,无所不含。因此,教师只有宽泛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够驾驭得了语文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则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持之以恒、广泛地阅读,才能够得到专业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也只有书本能带给教师丰富的营养和广博的世界。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生活范围狭窄,接触人群和事物单一,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或者一个满腹经纶的语文教师,只有努力追求,不断成长。纵观一些起点普通的语文特级教师、语文界的领头羊,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并且形成独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细细探究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发现他们一直都在进行着广泛的阅读,常年与书结伴而行,在课外阅读中与古今中外的名家进行着思想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他们的知识面比普通教师要广、思维更开阔、视野更宽广、底蕴更加丰厚,自然而然地教学能力更强。

三、阅读方法与内容的选择

构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书籍品种之繁多,内容之广泛,即使穷极一身,也不可能读完。因此,选好书、读好书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汉语言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文专业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宏观角度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天空中自在地翱翔,发挥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广涉自然、科学、社会等方面的阅读。要满足学生日益旺盛的求知,必须有广泛深厚的知识作为支撑。语文学科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也涵盖其它学科的内容。

由诸子百家到天文地理,均需阅读并且汲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涵盖社会、科学、生命等广泛领域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师以高的专业素养教授出出色的学生。

再次是要钻研教育发展类的书籍。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光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还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配合以渊博的知识,才能够出色的履行教师的职责。一个教师是否优秀,除了知识储备以外,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不可或缺。

    68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