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
关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5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一)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
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大山深处,四周绝壁合围,形似天坑。以前从村口到村底落差1100多米,出村只有一条挂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全村近400人住在“井”底,一直生活在贫困、闭塞、落后中。
“修一条出山路。”1997年,毛相林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件事就提出修路。“修路?”下庄曾经三次动工修路,都因绝壁险恶而搁置。望着四面绝壁,巍巍大山,大家问毛相林,“炸药怎么解决?钱从哪里来?”“猴年马月才能修通?”……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摆出一组数据:1949年以来,全村398人中,从未坐过汽车的315人,未见过电视的360人;从悬崖上摔死的有23人,摔伤的有60余人,摔残的有15人。他说:“我们喂的猪要变成钱,得杀了一块一块背出山去卖,大家去竹贤赶场,早上出发,天黑才能回家。有了路,车开到家门口,喂的猪、种的菜,直接就用车子拉走了。”
打嘴仗、算细账,反反复复开院坝会,下庄人最终统一共识——修路。村民每人捐资10元,凑得3980元;每户每年卖掉一头肥猪,每年可凑3.84万元,如果这路要修10年,就是38.4万元;党员干部捐款,再凑得两三万元;凡是在村里有承包地的村民,无论是否在村里住,都要投劳,或者交钱,每天20元……
1997年冬月十二,下庄人跟着毛相林炸响了开山修路第一炮。男人上山投劳;女人负责做饭、运送物资、在家种地;老人照顾孩子;年纪稍大的孩子则在周末协助大人作好运送物资等后勤工作。
下庄的男人们,最年长的63岁,最年轻的17岁,为修路,风餐露宿在绝壁上,个把月回家一次,路修到哪里,就在附近找个岩缝搭个临时窝棚栖身。
白天,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在腰杆上拴根保险绳,另一头拴在岩缝里的老树根上,睡在窝棚最外面。毛相林说,他是村支书,是修路的发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险的活,必须带头。
下庄8公里出山路,大部分都在绝壁上,最险要的就是私钱洞、鸡冠梁一段。毛相林心头一直担心出事。在1999年,前后50天,28岁的沈庆富、36岁的黄会元都因落石坠崖遇难。
“特别是黄会元死后,我怕了,怕再死人。”路,是毛相林提议修的;黄会元,是毛相林叫回来修路的;继续修下去,还会不会死人?毛相林在黄会元的灵堂前再次问全体村民,“前后不到两个月,就死了两个人!这路,修,还是不修?”
短暂的沉默后,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站了出来,说:“黄会元虽然死了,但这路还得修,修了我们才能摆脱贫困。”老人的话,让毛相林和村民们既感到悲壮,又深受感动,随后纷纷举起握得紧紧的拳头,“修!”
第二天,村民们安葬黄会元后,又上山修路。修路的队伍中,多了黄会元的妻子杨自慧。
2004年3月,下庄绝壁上的这条宽2米多、长8公里的天路终于全线贯通。7年,下庄人付出6条鲜活生命、两人终身残疾、数不清多少人次受伤的代价,最终打通了这条出山的绝壁天路。
路通后,毛相林提议,在村口建了一个纪念碑,将沈庆富、黄会元、刘从根、刘广周、向英雄、吴文正6位牺牲村民的名字镌刻在了上面。毛相林说,下庄人要永远记住他们。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二)
“下庄不脱贫对不起修路死去的人”
“修路难,养路更难。”这条路,路面坑洼不平,悬崖落石不断。毛相林说,一年下来总有20来次垮塌,人车通行非常危险,“但再难再险还是要保畅通。”
毛相林坚持在山路上冒险护路。他说,过去下庄因为没有路,死了不少人,为了修路也牺牲了人。如今,通车了,再不能因为这条路死人。
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巫山县将下庄绝壁天路硬化纳入重点项目。毛相林又带领曾经参与修路的24位村民再次集结,对80多处堡坎、路基改成浆砌翻新加固。2017年7月,这条宽4.5米的绝壁天路变身“四好农村路”。
“有了路,发展产业能致富。”下庄有800亩田地,除了种植水稻、玉米、红薯、土豆、小麦等,毛相林还试种过漆树、桑树、西瓜、柑橘、脆李、桃树等。“种过大木漆,下庄气温太高,全给干死了;发展蚕桑,夏蚕也因为气温太高热死了。”
发展产业接连失败,群众意见很大。在村民大会上,毛相林作了检讨,这让他很有挫败感。“下庄不脱贫,对不起为修路死去的人!”毛相林不甘心,就一样一样在自家的田地里试种。
在巫山县城妹妹家吃西瓜,毛相林想试一试下庄可不可以种西瓜。他买了一袋西瓜种子,试种了两分地,结果卖了500元,换了1000斤玉米。他把村民请到家里品尝西瓜,鼓励大家第二年种西瓜。现在,下庄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亩,下庄甜西瓜远近闻名。
种西瓜的成功,让毛相林意识到得请专家来把脉,看看下庄适合种啥?最后,专家通过对海拔、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建议下庄种柑橘、桃树、西瓜。
下庄发展柑橘,县农委大力支持,送树苗、每种一株柑橘树补助5元、每开挖一个定植穴开工钱20元,很快全村发展了650亩柑橘。但是,柑橘树种了3年,只开花不结果,虫害还很严重。
毛相林不信这个邪,让儿子开车,自己登门请来奉节的柑橘专家做指导。专家建议,规模种植柑橘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2018年,毛相林牵头成立柑橘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垫资1万余元购买生物农药、有机肥,统一对柑橘进行肥水、病虫害管理。乡里争取20万元作为集体资金入股支持柑橘管护,产业收益的80%归农户、15%归村集体、5%归专业合作社。
2019年,下庄柑橘初挂果,每斤卖到3元,实现销售收入近20万元。柑橘全部丰产后,每年给村民增加收入200万元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支柱产业。
“路通了,致富门路也有了。”村民刘恒保家的柑橘卖了2万元。他说,游客是开着小车把钱送上门,连果子都是自己去采摘,“毛书记的试验田终于开花结果了!”
柑橘见效益了,毛相林因势利导整治土地150亩,种上8个品种的桃子,既有观赏桃,又有脆桃。尽管柑橘、桃子市场前景好,但毛相林坚持小麦、西瓜、土豆、红薯等产量不能低。特别是下庄的小麦,虽然产量只有1万斤,但加工的面条品质好,深受顾客喜欢,每斤卖到了10元。
摸索大半辈子,毛相林终于带领村民闯出一条产业路,650亩柑橘套种小麦、红苕、土豆等,150亩桃园套种西瓜,在800亩试验田里深耕出脱贫致富产业。
过去,下庄是全乡最穷的村。2016年,下庄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截至2019年底,下庄村累计完成64户269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0.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三)
一路坚韧失去乡亲同志是最大遗憾
毛相林知道,这条路势必会改变下庄人的命运。
村民们筹集了3960元资金,购置炸药、雷管、钢钎等物资。1997年的隆冬,下庄村边的大山上传来一声巨响,这是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炸响的第一眼开山炮。村里80余劳动力全部上阵,使用的无非是锄头、撮箕等原始工具,通往外界的山路正是靠着肩扛手拿的方法,寸寸向前。
这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两米宽、8公里长,修了7年才堪堪完成。有人目睹期间的修路过程,看似“蚂蚁啃骨头”,悬崖峭壁上,晃动的人影未做防护措施,绝壁边的石头是他们用脚,一点一点蹬下了悬崖。
在过往很多公开报道中,都提及过毛相林修路中的一次犹豫,那时有并肩修路的村民意外身亡,面对悲痛中的村民家属,毛相林问过,“这路要不要继续修下去?”毕竟无论是从前,还是之后,无人能避免意外的发生。这个问题曾得到村民家属斩钉截铁的回复,“修!”在下庄村民们看来,只要这条路最终能够与外界相连,生命就不会白白被辜负。
2004年,这条路终于被打通。毛相林说,修出这条路,靠的是下庄人的“韧劲儿”,是百折不挠,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披荆斩棘”。但他也与记者谈及这一路艰辛中的愧疚,“当时牺牲了几个同志,这是最大的遗憾。”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四)
_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毛相林是从重庆巫山走出来的老支书。他带领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村民,把一条“天路”,修成了致富路。
没到过下庄的人,很难想象,在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下,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坑”——直到1999年,两名记者发现了下庄村村民修天路的壮举,他们当时的真实情况才得以被记录:从坑沿到坑底,足足有1100多米,108道之字拐。当时有397名村民。过去50年中,有153人从没去过县城,160人从没见过公路,210人从没见过汽车,360多人从没看过电视……曾经大家抬一位村民去医院看病,可是走到乡医院,要四五个小时,抬了一半,人不行了,只能又往回抬……
更为惨烈的数字记录了下庄村人生活的绝望:有60多人从悬崖上摔伤,15人摔残,23人摔死……
“天坑”不仅让人离现代文明生活相去甚远,甚至每年生活所需的70余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及村里生产的几十万斤粮食和几百头毛猪,也被卡在了这条山路上,进不去,出不来。原来的羊肠小道,往返一次,要整整4天。
这不仅是一条天路,更是下庄人的生路。
修这条天路,是毛相林接任下庄村村委会主任后的“异想天开”。
在动员大会上他说:“不修路没出路!不修路,还会死更多的人!”
用啥修?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只能靠双手和最简单的工具。全村男女老少加起来397号人,一人回家凑10元;加上从信用社贷款的一万多元,买些最简单的工具,筑路开始了。
这是一场并非决心就能打赢的攻坚战。7年间,有6名村民牺牲在了修路的途中。他们当中,有人滚落下山谷,也有人被滚石砸中,永远留在了大山中。
毛相林和下庄村村民终于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路通了,而村里一穷二白、没有产业基础的现实,又给通路的豁亮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些村民可以出去打工了,可毛相林算了一笔账:四分之一的人出去打工赚回来的钱,即便能养活这个村子,也绝对没法致富。想致富,得把产业引进来。
自己没有,就先学别人的:从还在任民兵连长时带领村民去原始森林移植漆树苗,到养山羊,再到号召村民种100多亩桑树养蚕,学历不高、初中没有毕业的毛相林评价自己曾经“蛮干,瞎搞”,这几样,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堪称惨败。
但他身上有股劲儿,让村民能再信任他:修路时,他腰上缠住绳子,比村民都先下去探路;村里征地建文化广场、卫生室和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他让儿子让出了三次修建平整的宅基地。
他在村民大会上跟大家检讨:“这几年搞了几个品种都搞砸了,都怪我不讲科学蛮干,让大家失望了,我给大家道个歉。”村民心疼他,也信他。
下庄村地盘小,办厂子立不住,祖祖辈辈都围着土地打转转:玉米、红薯、土豆、小麦……山路通了,毛相林赶紧把柑橘种植引进村里,没想到柑橘长虫,几乎绝收。
又一次失败,下庄村村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就是下庄村人的命运?
但在村民大会上,毛相林又一次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当年修路那么苦都过来了,现在算啥?
毛相林从县里请来种植专家,又带村民去巫山县曲尺乡考察柑橘种植。在科学的指导下,柑橘终于在2019年初挂果。柑橘专业合作社以产业收益的80%归农户、15%归村集体、5%归专业合作社的比例运作,预计全村650亩纽荷尔柑橘全部投产后,每年能带来200万元的收入。
除了瓜果,多种经营也是下庄村的新思路。农民种了几十年的小麦等农作物,走绿色食品标准,还有配合贫困户联合开办的农家乐……大家齐心、凝志,从“天路”上,送出了柑橘、生猪和西瓜,走出了大学生,迎来了懂电商和回家乡做教师的年轻人……
曾经,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是全县最穷的村。2015年,下庄却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下庄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70元,是1997年修路前的40倍。
在毛相林61岁的这一年,他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几十年过去了,毛相林的头发白了,背弯了,人更瘦了。从“蛮干”到探索出一条适应下庄村脱贫的科学路径,毛相林和大家走过弯路,也走出了天路!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事迹学习心得(五)
2月2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灿若繁星的灯光下,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奖章、证书、奖牌。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个人获得者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会场广播里传出了请毛相林上台领奖的声音。
毛相林是第一个上台领奖的。听到自己的名字,他心情十分激动,快步走向习近平总书记。
“你辛苦了!”习近平总书记问候毛相林。“不辛苦!”毛相林说。
这一刻,毛相林百感交集。之前,他因为激动、紧张,脑海一片空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声“你辛苦了”,让毛相林放松了许多,倍感亲切,深感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干部的关心,牵挂农村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取过奖章挂在毛相林胸前,对他说:“基层干部在第一线最辛苦!”下庄的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毛相林心头暖暖的。他说,自己巴不得马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下庄的父老乡亲。毛相林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这声“辛苦”,是对自己说的,也是对奋斗的下庄人说的,更是对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人员努力的肯定。
“带领乡亲们历时7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通向外界道路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了下庄修路,还复述了毛相林的话。毛相林说:“听习近平总书记讲出来,就觉得自豪,‘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是这个理儿,只要坚持不懈,我们就能把路修通!”回味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毛相林又把这段话默念了一遍。
总结表彰大会结束,习近平总书记从毛相林身旁路过,微笑着向他走过来说:“加油干,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毛相林微笑着回答:“谢谢习近平总书记!”
目送习近平总书记,毛相林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儿,但又感到了肩头的重担,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回去一定把下庄的事情干得更好!
合影时,毛相林坐在了习近平总书记身旁。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问候大家,“同志们辛苦了!”毛相林说,“不辛苦,习近平总书记辛苦了。”此刻,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人。
人在北京,毛相林的心早就飞回了重庆。他想尽快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对乡亲们的关心带回下庄,把内心的感动、喜悦分享给乡亲们。当天晚上在接受了央视采访之后,他就马上乘飞机回到了重庆。
“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我加油干!”毛相林说,此前他一直在思考回到下庄后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现在心头有了答案,就是要团结下庄人,带领下庄人,继续发扬下庄精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