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
以书会友,以友辅心,若能遇知音,相知心,这不是能体现读书的好处嘛,不单单是读书,更是读人,何乐而不为呢?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1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小姐,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 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因为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终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在书中出现了普拉东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他和皮埃尔同处在战俘营里,用他的乐观和淳朴感动了皮埃尔,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将普拉东描绘为一个圆形的形象,说他身体的各个位置都是圆形的,说他是“一切俄罗斯的、善良的和圆形的东西的体现”。我想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作者观察到的许许多多俄罗斯底层的农民:他们贫穷,落后,然而快乐、圆滑,可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我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同样处于底层,同样以一种快乐的姿态示人,甚至连死亡都一样,被上位者所枪决。二者的共同点让我看到了普拉东本质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阶级属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又是那么单纯和快乐,以致我难以对他下任何干脆的断语。在当时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农奴制难以被轻易根除:这种快乐的处世态度,究竟是该提倡还是反对?若反对,农民岂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权利?
也许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压迫的农民的是例行的晚祷,即使他们不知晓宗教的意义,但仍能感受到一种慰藉作用。我想,这可算做另一种精神胜利,但那个时代俄国的农民是没有条件进行反抗的,因此他们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面对苦难却难以做出反应的这一人群,一种无奈之感会油然而生。就像当时的托尔斯泰,面对农民们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上的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自己与他们的不同点以及改变的可能。
他反思的结晶我并不了解,但列宁评价说:“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国内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学说中最弱的一面变成一种教义的”托尔斯泰主义者“是十分可怜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或许是一个革命者能给予他的最公允的评价了。
不管怎样,托尔斯泰伯爵尽管没有领导革命,甚至没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预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却成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他以自己贵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农民“兄弟”的现状和心灵中去,并揭示出这些苦痛却不渺小的灵魂。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类赞美,他正是自己所写的“神圣的爱”最为深刻的践行者。
每一位伟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钦佩。我想,即使不阅读这样的巨着,只要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行为,体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为其所倾倒了。就如维特根斯坦所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2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
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
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
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3
这本书,我深受感触。
我认为天才是不存在的,神童也只是徒有虚名。因为真正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靠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是细心观察,是勤劳刻苦。
也许你们不相信世界上没有“天才”,也许有人真的很聪明,但是,也时常去偷懒,不会奋斗,再好的钢筋也会生锈,更何况懒惰的大脑。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的汗水。”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三字经》《水浒传》都烂熟于心。
文章里的黄金鑫,他不是一个笨小孩,他只是很老实罢了,老实的孩子在大人们的眼里往往都是笨的,其实老实的孩子并不笨。从此,黄金鑫就变的缺乏自信,但是,自从听了他们学校请来的俞洪敏教授,他变得自信,开朗起来。在家长们的眼里,也显得他聪明起来。
儿时的愚笨并不代表你的将来,年少的机智也正明不了你必成大气。
希望每个人都有“笨鸟先飞”的精神,一秒一秒的收获,一天一天的收获,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4
书,是你的朋友也是你的老师。一本好书就是良师益友。在寂寞时,书会给我们以安慰;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有许多名人都把书比喻成了一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而我把书比喻成是人类的灵魂。我之所以把书比喻成灵魂是因为人类没有灵魂就活不下去,而人类没有书活得是毫无意义的,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先生说的,没错,没有书籍人类就没有创新的思想,没有创新的思想就没有大胆的尝试,也就不会有伟大的杰作,这样人类就不会跨越时代也不会进步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一个人如果在读书时做到了三到就可以把书读到脑子里,我就是一个事例:在一个星期六里,我写完作业发现还有半小时看书,我马上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我看了半小时后发现差不多把书看完了。这时我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本书我以前看了一天才看完,今天只看了半小时就看了十分之九呢?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时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读书,这个行为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是也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只是去读书中的字,并没有理解书中的深层意思,所以读书对他们来说是无意义的。而有人只是把读书当作自己的任务一样,我奉劝一句:“世上没有人会逼另一人去读书!”所以不要把读书当作是痛苦的差事!
书是新鲜的,你总能从一本书中不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读过多少次!读书可以使人拥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也可以使人更加有感情。一本你喜欢的书就是你的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的故地!
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5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一首歌。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雷锋的故事》,雷锋叔叔是大家都认识的,他从一位普通的士兵转变成一个不平凡的人,人们经常说:“雷锋行路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书中介绍说:雷锋是个孤儿,在党的关心下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时他有两百元的积蓄,入伍后他把一百元捐给了公社;当辽阳发水灾时,他又把剩下的一百元捐给了灾区。平时自己省吃俭用,袜子坏了也舍不得买新的,补了又补再穿。我不由地想到我平时看到同学带来了漂亮的文具,带着新颖的手表,我会羡慕不已,回家后总要缠着妈妈帮我买。可是明明我的活动笔和手表还好好的。和雷锋叔叔比起来,我真的好惭愧。他把省下的钱都帮助其他人,我却在乱花钱。以后我要向雷锋学习,勤俭节约,省下零花钱,为那些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雷锋叔叔他整天驾驶汽车东奔西跑,很难抽出时间学习,但他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他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 善于挤和钻。而我们有非常好的教师和非常优美的环境。我们更要好好来学习,才能用学来的知识为社会多做贡献。 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是永生的。他短促的一生,闪烁着夺目的共产主义光芒。在他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了高贵品质。他把“专门利人,毫不利已“看作是一个人的幸福和快乐。在平凡的劳动中,处处表现了英雄本色。
有关小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